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研究

  • 投稿馬总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665次
  • 评分4
  • 86
  • 0

——以淄博聚相山农业园规划为例

时玉芹,陈东田,宋棣,钱兴华,高燕青

(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以淄博聚相山农业园规划为例,通过对土地适应性的深入分析,将土地现状划分为低度、中低度、中高度、高度4 种不同程度的敏感区,并结合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人文建设景观三大广域景观构成类型,提出针对山地农业园可持续发展的景观生态规划方案。第一,规划六大生态景点,构建良好的生态景点格局;第二,加强景观斑块互补,注重产业生态循环,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规划中以土地适应性分析为切入点,以景点建设为落脚点,将景点与生态相结合,总结出生态景观的表达思路,以期为山地型农业园区的景观规划提供有益借鉴。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山地农业园;土地适应性;景观生态规划;农业景观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cjas15010001

基金项目: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低成本村镇基础设施与环境建设技术研究与示范”(2014BAL04B05)。

第一作者简介:时玉芹,女,1988 年出生,山东东营人,硕士,主要从事风景园林规划与设计的研究。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 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syq1988@163.com。

通讯作者:陈东田,男,1970 年出生,山东淄博人,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主要从事景观规划设计与旅游开发规划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通信地址:271018 山东省泰安市岱宗大街61号山东农业大学林学院,E-mail:chdot@163.com。

收稿日期:2015-01-03,修回日期:2015-03-02。

0 引言

随着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加快,山地农业资源得到逐步开发利用,由于山区地形地貌的特殊性,环境容量、生态承载能力有限,经济发展需求和生态功能分异定位的矛盾日益尖锐。大部分农业园区规划无法完全兼顾全园的生态功能,不能营造多层次的景观,更有甚者土地利用不当,造成农作物种植不妥,引起严重的环境恶化、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等问题[1-3]。山地农业园的规划涉及农村规划和景观建设的多个方面,目前学者主要对与农业园规划相关的景观生态学原理[4-6]、物质循环[7-8]和农业园分类[9]等进行了研究,对农业景观[10-11]、生态农业[12]和景观生态应用[13]也有一定的涉及,但是理论之间缺少联系,实践项目缺乏必要的土地适应性分析,并且针对于山地这一特殊地形的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较少。如何在保证基本经济产业生产的同时,基于生态景观的构成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分析,探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的模式方法,建立良好的山地农业园景观景点和生态系统格局成为当前山地农业园区规划的研究重点。因此,笔者进行了本研究。

1 聚相山农业园项目概况分析

1.1 现状分析

聚相山位于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龙泉镇韩庄村以东3 km,属于泰沂山区北麓中低山区。龙泉镇土地为富硒土壤,是山东省内唯一的“山东省天然适硒区域镇”。位于山东省四号旅游区齐文化旅游线上,区位优势明显,交通便利。聚相山农业园区东西跨1810 m,南北长2210 m,实际可控制总规划用地面积200 hm2。三面环山,峪谷错综复杂,海拔差在300 m左右,最高山峰海拔为537.8 m。园区现状土地利用类型少,主要包括荒地、林地、设施建筑用地和道路用地,景观类型较单一,以自然景观为主,如图1 所示。

1.2 生态景观构成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对于聚相山农业园而言,其景观生态系统的结构差异受项目类型的控制和影响[14]。从不同项目功能的角度分析,可分为山地自然景观、农业生产景观和人文建设景观三大类。不同景观类型的影响因素有所不同,如表1 所示。山地地形海拔和生态因子的差异性也是其必要的影响因素,影响着各类广域景观构成和镶嵌景观类型,在表中并没有重复说明。

1.3 土地适应性分析

土地适应性是山地农业园景观规划的基础,是对环境敏感度的综合评价[15-16]。规划中结合景观构成的不同类型,通过对聚相山农业园不同海拔相应的生态因子的调查和研究,主要从地形、风速、温度和生物多样性进行综合分析,绘制出聚相山农业园土地适应性分析图,进而根据土地敏感的不同程度,得出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如图2、表2 所示。

2 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

2.1 景观生态规划布局

聚相山农业园规划形成“二线连六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二线”分别是指特色种养景观线和人文旅游景观线。“六区”是指六大功能分区:分别是宗教文化区、民俗休闲区、生产加工区、特色养殖区、养生度假区、杂粮种植区。六大功能分区的布局,以民俗休闲区为核心,向宗教文化区和养生度假区辐射,形成贯穿园区南北的人文旅游景观线;由杂粮种植区、特种养殖区、生产加工区形成贯穿园区东西的特色种养景观线,为游客游览的辅助地带,主要以经济效益为主,形成核心区拉动放射点的整体格局,达到生态、景观和生产的统一,如图3 所示。

2.2 构建良好的生态景观景点格局

聚相山农业园意在打造以特色种养为主体,以生态农业文化为特色内涵,以观光游览和生态休闲为主要功能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园,力图成为区域性的绿色生态走廊。根据生态景观构成类型的不同拟规划打造六大景点,分别是佛缘生辉、农家风情、烟林五色、菜园撷趣、聚相烟雨和浮岚暖翠,如图4 所示。

2.2.1 山地自然景观选择山体地形复杂、自然条件优越和空间形式多样的区域营造自然景观,在原有地形的基础上增加必要的乡土树种,建立全区基本的背景基调和天际线轮廓,增加空间的多样性和层次感。选择园区远眺可见的山峰,规划打造浮岚暖翠景点。保留部分自然植被,以侧柏林为主,加强树种规划。在最高点建设聚相阁,营造乡土文化气息,通过道路、树木和景观的结合,强化山体斑块和廊道,美化山体。

2.2.2 农业生产景观 农业生产景观的特质性表现在其复杂的生态、生产种养模式和植被的四季变化,蕴藏着深层次的历史、文化信息,是高层次的人工生态系统[17-18]。规划中结合山地生态因子的特殊性,改造荒地,开垦梯田,以“种植业出特色”为目标,突出农田景观,同时增设农事体验和科普教育区域,旅游与产业相结合,使产业景观化。主要包括菜园撷趣和烟林五色两大景点。

(1)菜园撷趣。由梯田种植打造的生产景观,利用层层大棚,种植层层不同种类的蔬菜。在蔬菜的成熟季节,春、夏、秋、冬皆有一番成熟的景象,是营造休闲摄影的好题材。同时,在部分梯田坡上种植晓裳黄菊、桔梗、金针菜等经济作物,间隔不同斑块,丰富景观组合形式。

(2)烟林五色。丰富沟峪生产景观建设,主要种植杂粮,以谷物、花生为主,采用间作和轮作的种植方式,力求经济最大化,兼顾景观生态化,在收获季节体现五谷丰登的场景。

2.2.3 人文建设景观 人文建设景观是以人的使用为中心而塑造的,它拥有着经济、环境、美学及文化层面的绩效,能够体现持续的发展动力[19-20]。开发人文景观,要从景观本身的可利用性出发,既不忽略其历史发展过程,也不破坏自然环境的潜能。考虑当地的民俗文化,建筑、景观的风格与之相对应,采用古朴特色的小青瓦和毛石,反映历史民居,同时,在传承文化中升华,加入部分现代元素,增强景观的可塑性。主要包括佛缘生辉、农家风情和聚相烟雨三大景点。

(1)佛缘生辉。宗教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社会的精神文化生活产生了重要影响。佛缘堂的建设能够提升景观人文化,是景点的主体性建筑,场地适合大型宗教活动的举办。同时,珍味斋提供配套的餐饮服务保障。

(2)农家风情。规划建设一组具有管理功能兼具展示淄川乡村建筑艺术、民间艺术和乡村生活习俗等的文化展示馆和特色商品展销中心。挖掘宣传淄川历史文化和民俗文化,培育壮大民俗文化产业。另规划拓展训练基地、动物运动会等体验观赏类项目,增强园区的娱乐性。

(3)聚相烟雨。位于园区东南部,以养生度假为主题,生产和景观相结合。梯田种植中草药,打造中草药园,融入“五感”养生活动,体现经济和旅游价值。规划农业科技服务中心和聚相人家,以农业服务、农业示范和科技推广为主,兼顾餐饮、居住和会议等服务,与山体自然生态结构融为一体。

2.3 建立良好的景观生态系统

2.3.1 加强景观斑块互补 景观斑块是各类物种的聚集地,也是景观内的生态流场所[21]。充分利用不同景观生态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互补,如耕地和园地的轮作和间作种植以及立体农业种养技术,都是重组斑块类型,对优化经济结构,稳定生态系统具有积极作用。

2.3.2 注重产业生态循环 全园建立以沼气为纽带的物质循环模式。该模式下园区的畜禽粪便、农作物的秸秆、旅游区人粪尿以及可利用的垃圾等可作为沼气生产原料,产生的沼气供给旅游业,沼液和沼渣提供给种植业[22-23]。养殖业、种植业、旅游业产业间相互循环,加强系统内部物质的有效利用,构建立体循环网络结构,增强了系统的稳定性,如图5 所示。

3 结论

本研究根据淄博聚相山农业园实践现状,首先进行生态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得出三大广域景观和六大镶嵌景观,根据土地敏感度绘制景观生态规划模式表,为后期的景观景点建设提供依据。进而进行景观生态的项目规划,从三大景观类型入手,因地制宜。山体自然景观体现山脉走向及植被群落,易于规划山顶标志性景点;农业生产景观的建设要考虑梯田种植,打造农事田园景点;人文建设景观注重民俗文化,可开发体现当地文化的景点。在规划中注意将生态循环理念贯穿始终,最后得出一套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的实践方案,以期为以后的山地型或者其他类型的农业园建设提供思路和内容的借鉴。

4 讨论

(1)聚相山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方案涉及到生态、经济和人文三大方面,主要涵盖了农业产业,物质循环、景点构建等园区亟待解决的问题,探讨环境生态和景观的可持续性,注重发展农业和旅游业,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和推广意义。但是,还需考虑城镇化进程、社会心理等因素,才能使山地农业园景观生态规划更加合理。

(2)本研究中景观类型和土地适应性的双重分析是规划强有力的后盾。规划方案考虑生态林、经济林、杂粮、蔬菜、养殖、休闲设施等对用地环境的不同需求条件,对生态景观景点进行有序分类和建设,具有一定的规律性和地域特色性。另外,需要注意的是规划中尽量减少大面积平整土地,保护环境。

(3)由于研究范围有限并受地理位置的控制,规划存在局限性,对生态规划指标体系[24-25]并没有系统研究。如果规划范围较大,以后的研究者可以根据指标体系进行规划前后景观格局的对比研究,将更有说服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马立辉.基于生态流与适宜性分析的重庆山地农业景观的规划途径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0:8-14.

[2] 徐欣.生态观光农业园可持续规划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9:10-14.

[3] 毛华松,张兴国.基于景观生态学的山地小城镇建设规划——以重庆柳荫镇为例[J].山地学报,2009,27(5):612-617.

[4] 骆世明.生态农业的景观规划、循环设计及生物关系重建[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08,16(4):805-809.

[5] 王晓燕.基于微系统的景观生态化设计方法[J].城市问题,2012,11:22-27.

[6] 文友华,范俊芳.现代休闲农业园规划探讨——以长沙县金井水库休闲农庄规划为例[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4(4):454-457.

[7] 尹昌斌,周颖,刘利花.我国循环农业发展理论与实践[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3,21(1):47-53.

[8] 刘嘉龙.旅游和谐发展与生态可循环模型研究[J].浙江学刊,2010,5:178-182.

[9] 杜姗姗,蔡建明,陈奕捷.北京市观光农业园发展类型的探讨[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2012,17(1):167-175.

[10] 侯锦雄.应用生态面积因子在台湾云林县的永续农业景观规划[J].中国园林,2011,12:10-14.

[11] 朱金水,朱勇,杨金波.新农村建设中的农业景观及其建设对策[J].南方农业,2008,6(2):37-40.

[12] 郑雅元.农业生态产业化中的绿色管理研究探析[J].生态经济,2012,10:102-103.

[13] 李玉梅,王玉,李琴,等.重庆市黔江区阿蓬江现代农业示范园区的景观生态应用[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12,10(5):6-10.

[14] 李阳菊,王海洋,冯辉.重庆南岸区山地景观生态复合体的景观组成特点分析[J].西南大学学报,2011,33(12):145-149.

[15] 钟学斌,喻光明,张敏,等.丘陵山区土地利用的景观空间格局与农业景观生态设计[J].山地学报,2008,26(4):473-480.

[16] 张勇荣,马士彬,谌洪星.基于格网的山区城市地域土地适宜性评价及分析[J].湖北农业科学,2012,51(13):2170-2173.

[17] 梁发超,刘黎明,曲衍波.乡村尺度农业景观分类方法及其在新农村建设规划中的应用[J].农业工程学报,2011,27(11):330-336.

[18] 冯娴慧,戴光全.乡村旅游开发中农业景观特质性的保护研究[J].旅游学刊,2012,27(8):104-111.

[19] 谢奇,潘晓棠.宜居的人文景观保护和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地带以及乡村地带景观建设[J].小城镇建设,2009,01:10-18.

[20] 杨劲松.基于北京朝阜路的我国历史街区旅游业发展探析[J].城市发展研究,2012,19(8):49-53.

[21] 李艳秋,申瑞玲,高鹏.景观生态学在农业景观生态规划和设计中的应用[J].北方环境,2010.22(5):31-34.

[22] 王浩,李晓颖著. 生态农业观光园规划[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11:70-71.

[23] 周颖,尹昌斌,张继承.循环农业产业链的运行规律及动力机制研究[J].生态经济,2012(2):36-40,51.

[24] 李鑫,田卫.基于景观格局指数的生态完整性动态评价[J].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2012,29(6):780-785.

[25] 薛敏,王锦璇,孟祥鑫.文化产业园区景观生态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与实践[J].今日中国论坛,2012,10: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