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越光’在北方优质食味粳稻品种选育中的应用研究

  • 投稿yuda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701次
  • 评分4
  • 11
  • 0

沈枫,马秀芳,蒋洪波,吕桂兰,唐志强,李小婉,李睿

(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沈阳110101)

摘要:为了选育可以在辽宁省种植的食味品质类似‘越光’的粳稻品种,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从日本引进优质米品种‘越光’,与高抗逆品种‘津原9540’和优质粳稻品种‘辽粳294’为亲本杂交配组,选育获得优质食味粳稻品种‘辽433’。‘辽433’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类似‘越光’,食味值高于‘越光’,并且稻瘟病抗性和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辽433’的二次枝梗数较少,在生产实践中要注意插植密度。‘辽433’的成功选育说明利用‘越光’为亲本材料,可以选育优质食味的北方粳稻新品种,促进了北方粳稻的食味定向育种及改良工作的开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越光’;北方粳稻;优质食味;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S326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546

0 引言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大米食味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目前育成的国标优质品种中,食味品质优良的不多,直链淀粉和胶稠度尽管适中,但米饭往往偏淡、食昧较差。因此在米质达国优的基础上,米饭食味仍有待进一步改进[1]。

‘越光’是日本优质水稻品种,从1979 年至2013年,种植面积在日本始终位居第一。‘越光’稻米外观透明无垩白,蒸煮品质优,米饭光亮晶莹,气味自然清香,口感柔软富有弹性,在亚洲以及世界各地都享有盛名[2]。近年来,浙江[3]、湖北[4]、天津[5]等地先后引进‘越光’,直接或间接地加以利用。

在东北地区,‘越光’因生育期长,感稻瘟病和易倒伏,无法大面积种植。本研究旨在以‘越光’为亲本,改良本地品种的食味特性,选育能在辽宁地区种植的食味品质类似‘越光’,且稻瘟病抗性和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的优质食味粳稻品种。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材料

高抗逆品种‘津原9540’和当地主栽优质品种‘辽粳294’由辽宁省水稻研究所提供。‘辽433’是由辽宁省水稻研究所以‘越光’和‘津原9540’为亲本杂交后的F1为母本,再与‘辽粳294’进行复合杂交后选育而成的优质食味品种。从2005 年起,分别在海南的三亚、辽宁的沈阳和东港三地进行杂交、加代和选择。具体选育流程如图1 所示。

1.2 试验设计

2010 年和2011 年分别将‘辽433’、‘越光’、‘秋田小町’等12 份供试材料种植于辽宁东港农业示范场,4月24 日播种,5 月28 日移栽。每份材料重复2 次,小区面积3.2 m2,每小区种植80 株,4行区,按株行距13.3 cm×30 cm 单本栽插,田间管理按常规方法统一进行。

1.3 测定项目和方法

成熟后每小区收获中间2 行稻谷,放置2个月自然风干后,考查穗部性状。将各试样用日本佐竹公司的SATAKE型糙米机和精米机碾成糙米和精米,并用该公司生产的谷粒分析仪和食味分析仪测定样品的食味值及其他品质性状。食味测定的具体方法是:称取精米30 g,放入不锈钢罐中,用流水冲洗,直到洗米水不混浊为止,然后沥尽余水,再加水至总重70.5 g,米水质量比为1:1.35,浸泡30 min 后加盖。将不锈钢罐放入沸腾的电饭锅内的蒸架上,盖好盖后,蒸煮30 min,保温10 min。冷却至室温后,取米饭8.0 g 装入专用不锈钢试样圆环内,再用压饭器压成饭饼作为测定样品。将样品放到测定槽中,插入米饭食味计,测定外观、硬度、粘度、平衡、弹性、食味。每份试材测定3 个米饭样品,每个样品正、反面各测定1 次。

2 结果与分析

2.1‘辽433’的食味品质

外观主要反映米饭的糊化程度,糊化程度越好,米饭的表面越有光泽。而硬度则主要是利用透过光,根据米饭中蛋白质含量的变化来测定,而粘度也是利用透过光,根据直链淀粉含量的变化进行测定,平衡是粘度值除以硬度值的结果,平衡度越大,食感越好。食味值是米饭好吃程度的综合评价值。光泽接近透明状态的米饭的糊化程度好,食味也较好。由表1 可知,‘辽433’的食味接近并稍优于‘越光’和‘秋田小町’。

2.2‘辽433’的碾磨及蒸煮品质

根据食味测定结果,选择食味值位于前3 位的‘辽433’、‘秋田小町’和‘越光’,以及位于后2 位的品种‘辽星1 号’和‘港源8’,考察其他品质性状,比较结果如表2。

由表2 可知,‘辽433’的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优于‘越光’和‘秋田小町’,类似于‘辽星1 号’和‘港原8’,属于短粒米。垩白粒率和垩白度类似于‘越光’和‘秋田小町’,显著高于‘辽星1 号’和‘港原8’。5 个品种大米的透明度均为1,碱消值类似。‘辽433’的胶稠度和直链淀粉含量高于其他品种,蛋白质含量适中。‘辽星1 号’的蛋白质含量最高,其余4 个品种蛋白质含量比较接近。

2.3‘辽433’的基本农艺性状的比较

由表3 可知,‘辽433’的株高显著低于‘越光’,与‘辽星1 号’类似,单株有效穗数、一次枝梗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越光’差异不大,‘越光’的穗长、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稍高于‘辽433’,二次枝梗数明显高于‘辽433’。‘辽433’的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高于‘秋田小町’,但千粒重比‘秋田小町’、‘辽星1 号’和‘港源8’低。

‘辽433’的株高为110 cm,显著低于‘越光’,不易倒伏,改良了‘越光’因株高较高,在辽宁沈阳及东港地区种植易倒伏的特性。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类似‘越光’,但二次枝梗数较少,在生产上适于多本插或密植。

3 结论和讨论

所谓食味品质,简而言之,就是指大米是否好吃。世界上日本研究稻米食味起步最早,水平最高[6],而中国在这方面的研究则比较落后[7]。目前,关于稻米品质的研究,侧重于淀粉的组成和结构[8-9]、蛋白质含量[10-11]、环境[12-13]等对食味品质的影响,以及稻米食味品质遗传方面的研究[14-15]。关于食味值方面的报道主要是稻米食味特性以及不同理化指标间关系的研究[16-18],以食味值为改良目标而开展的育种研究,目前还没有报道。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产业结构调整,优质食味品种选育日趋迫切[19],大力开展食味定向育种及改良工作已经成为水稻育种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

‘辽星1 号’和‘港原8’属于辽宁省本地的高产、抗病、优质米品种。大米外观品质很好,与‘辽433’、‘越光’和‘秋田小町’相比,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差异不大,垩白粒率为2%,垩白度低于1%。同时,‘辽星1 号’的二次枝梗数、每穗颖花数和每穗实粒数显著高于其他4 个品种,并且兼顾了结实率和千粒重,这也是‘辽星1 号’在生产上能大面积推广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按照标准操作规程测定的食味值明显较低,口感也差。说明外观品质好的品种,口感不一定好,在食味改良育种中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越光’米因其口感好,品质佳,虽然售价昂贵,但仍广受消费者欢迎。‘越光’被引进东北地区后,因为生育期长、易感稻瘟病并且易倒伏等原因无法大面积种植。如何利用‘越光’选育适于本地生态环境的优质食味品种,成为育种的一项新课题。辽宁省水稻研究所选育的‘辽433’,株高为110 cm,显著低于越光,糙米率、精米率和整精米率类似‘越光’,食味值高于越光,并且稻瘟病抗性和抗倒伏能力显著提高。‘辽433’在产量构成性状上类似越光,但二次枝梗数较少,在生产上适于多本插或密植,以保证产量。‘辽433’的成功选育说明利用‘越光’为亲本材料,可以选育适于辽宁地区种植的类似‘越光’的优质食味粳稻新品种,促进了北方粳稻的食味定向育种及改良工作的开展。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何秀英,廖耀平,程永盛,等.水稻品质研究进展与展望[J].广东农业科学,2009(1):11-16.

[2] 堀内久满.食味と耐倒伏性との组合せ育種の可能性[J].北陸作物学会報,1991(26):142-148.

[3] 鲍根良,严文潮,董文其,等.日本粳型优质米品种“越光”的评价和利用研究[J].浙江农业学报,2001,13(4):179-183.

[4] 戴金平.不同播期对“越光”稻生育期及产量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3,52(8):1752-1754,1767.

[5] 邹美智,牛景.优质水稻品种"越光"的丰产栽培技术[J].天津农业科学,2006,12(3):28-29.

[6] 崔晶,森田茂纪.水稻食味学[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07:4-5.

[7] 张玉荣,周显青,杨兰兰.大米食味品质评价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J].中国粮油学报,2009,24(8):155-160.

[8] 张小明,石春海,富田桂.粳稻米淀粉特性与食味间的相关性分析[J].中国水稻科学,2002,16(2):157-161.

[9] 金丽晨,耿志明,李金州,等.稻米淀粉组成及分子结构与食味品质的关系[J].江苏农业学报,2011,27(1):13-18.

[10] 谢黎虹,陈能,段彬伍,等.稻米中蛋白质对淀粉RVA特征谱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6,20(5):524-528.

[11] 陈能,谢黎虹,段彬伍.稻米中含二硫键蛋白对其米饭质地的影响[J].作物学报,2007,33(1):167-170.

[12] 高辉,马群,李国业,等.氮肥水平对不同生育类型粳稻稻米蒸煮食味品质的影响[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1):4543-4552.

[13] 盛婧,陶红娟,陈留根.灌浆结实期不同时段温度对水稻结实与稻米品质的影响[J].中国水稻科学,2007,21(4):396-402.

[14] 朱昌兰,翟虎渠,万建民.稻米食味品质的遗传和分子生物学基础研究[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24(4):454-459.

[15] 刘志霞,李晓方,谢新华,等.稻米蒸煮食味品质性状遗传及QTLs研究进展[J].广东农业科学,2006(9):91-95.

[16] 林建荣,詹勇强,闵捷,等.粳稻稻米食味仪测定值与理化指标的关系[J].中国稻米,2011,17(3):5-8.

[17] 张欣,施利利,丁得亮,等.优质粳稻品种的食味特性研究[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10):2366-2369.

[18] 亓娜,张欣,施利利,等.不同稻米食味及食味特性的比较[J].中国农学通报,2013,29(15):204-208.

[19] 周少川,李宏,黄道强,等.水稻核心种质的育种成效[J].中国水稻科学,2008,22(1):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