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微课教学论文范文,微课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作为循环教学模式的微课程

  • 投稿艺名
  • 更新时间2015-08-31
  • 阅读量1007次
  • 评分4
  • 89
  • 0

陆 芸

摘 要:导、学、展、评、练的“循环教学模式”,旨在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挖掘学生学习潜能。进行必要的微课程资源开发,能顺利解决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视频资源的补充,会提高预习的质量,真正做到学习知识在课外;微课的出现,可使教与学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灵活多样,更适合学习者个性化及深度学习的需求;微课程可使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增加学习中的互动。

关键词:微课程循环教学 有效资源

作者简介:陆芸,女,扬州大学附属中学,中学高级教师。

在这技术日新月异、社会高速发展的时代,不断地有新事物产生。人们之间沟通信息的渠道也从手机短信,经历了飞信、QQ和微信的三次变化。这些新事物的出现,影响着人们学习生活的多个领域,教育也不例外。课堂教学设备也从开始的挂图(包括小黑板),到幻灯片再到计算机辅助课堂教学的课件,以及各种多媒体资源等。人们研究课堂的视角也从课内教学移向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微课的出现,加速了这种研究的进程,也促使人们进一步对现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进行思考,作为一线教师的我们应在技术与教学之间寻找最大的交集。

一、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循环教学模式

1.新课程理念要求我们进行教学模式改革。在“以人为本”核心理念的指导下,如何“提升质量抓教改,有效教学重课堂”,全面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成为所有学校和广大教师的共同追求。新一轮课程改革以来,随着探究性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众多的教学模式也应运而生,有些已在全国产生较大的影响,如杜郎口中学的“三三六”自主学习模式、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昌乐二中“271”模式、兖州一中的“循环大课堂”教学模式等。这些模式的最大特点就是:教学的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学生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的和谐而有效的教学过程。这些教学模式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更是发展了学生。

近年来,我校在新课程理念和江苏省“减负增效,规范办学,推进素质教育”思想的指导下,重视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更新,引领教师将研究重心转移到课堂教学,转移到学生学习,突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努力追求课堂的优质高效。在借鉴先进地区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实际,建立了导、学、展、评、练的循环教学模式,即:课前学生自主预习——课上学生分组讨论——课堂合作探究——拓展延伸——教师精讲答疑——课后练习(操作流程见右图)。我校的课堂教学模式为之一变,课堂教学质量也逐步提升。

然而,我们在教学模式改革过程中也产生了新的困惑。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应该说循环教学模式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挖掘了学生学习的潜能,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兴趣,还是学习的品质,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高,真正实现了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但在具体实践和调试的过程中,我们发现存在两个明显问题:一是有些学生注重讨论和展示,忽视听;有些学生只愿听,不愿意参与合作与探究,对知识的接受不求甚解,致使基础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够牢固。二是有些学生因为能力的差异无法参与讨论、合作和探究,逐渐被边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与其他同学的差距也越来越大。反思原因,主要有:不同的学生,预习效果肯定是有差异的,我们很难用同一尺度去要求不同学生;而课前学生自主预习又是循环教学的前提和基础,没有预习质量的保证,整个教学质量就很难得到保证。采用什么方法,既能克服学生之间的个体差异,又能保证预习的质量,成为我们课改路上的最大困惑。

应该说,没有教育的信息化,就不可能有教育的现代化,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战略重点,是教育理念和教学模式的深刻革命,也是教育改革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可汗学院”利用视频技术改革传统教学手段,引发“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也为我国的教学改革打开了一扇门,增添了一个新的视角。以前我们在实施循环教学的过程中,留给学生的预习资源不够丰富,只是单一的纸质导学案,无法保证学生的预习质量,尤其很难满足本来基础较差学生的预习需求。较早引用微课程的胡铁生老师认为,微课程其雏形是视频课例片段,随着网络与多媒体技术的发展,时代赋予了其新的含义与特点。一般微课是指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的有机组合。因此,只要我们进行必要的微课程资源开发,就能顺利解决我们在实施循环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困惑,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二、微课程对循环教学的有效支撑

1.微课程使循环教学成为可能。我校的“循环教学”是通过导学案将学习前置、问题前置,课堂则成了展示交流、纠错落实、点拨提升、开放拓展、示范引领的舞台。这种课堂模式改变了传统课堂学习知识在课内、内化知识在课外的格局,重新构建成学习知识在课外、内化知识在课内的新局面。因此,课外的自主学习与课内的师生互动对学生的学习而言,都变得十分重要,作为循环教学起始阶段的课前预习环节,更显得格外重要,学生自主预习的质量,将直接影响整个学习过程的质量。课前学生在导学案的引导下,进行自主学习,这是一个初步学习、产生疑问的过程,也是为课内的展示讨论做准备工作的过程。新课的知识内容总是或多或少地与旧知识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我们尽可能引导学生做到以旧引新,由此及彼,学会温故而知新,学会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学生课前有效预习有利于他们发现、温习,甚至弥补与新课内容相关的知识,这是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再掌握的过程。不仅如此,学生在预习过程中,或多或少会遇到一些难点,发现一些问题,这种在探索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必然会激发他们主动学习的热情,增强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正如苏格拉底所说:教育不是灌输,而是点燃。因此点燃学生学习上的激情,比直接传输知识给学生更重要。

在我们实践过程中,大部分学生的热情的确被激发起来,课内主动展示交流,积极讨论发问,相互分工合作,已逐步形成学生主动、师生互动、思维灵动的课堂氛围。但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少部分学生逐渐沦为“看客”、“听众”,甚至“独行者”,本是课内内化知识的过程似乎与他们无关。分析原因,问题出在课前预习环节,教师提供的预习资源不足,导致他们预习质量不高,有些难度较大的内容他们甚至无法预习,这些失败的经历使他们逐渐丧失预习的热情与动力。例如《经济生活》中价值规律的知识,包含商品价值量和劳动生产率、劳动时间的八种关系、商品的供给与需求和价格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这部分内容尽管教材着墨不多,但它是理解市场价格运动的一个重要理论,是教学的重难点。学生课前预习时如果没有形象直观的感受,不去进行一些社会调查,仅仅靠阅读课本上的概念和原理,是无法真正理解这部分知识的,这样一来导学案中的预习作业也就完成不了,时间一长学生必会对之乏味。课堂模式的变革本是追求教学效益的最大化,这种现象的出现与我们的初衷背道而驰。如何开发更多预习资源,进一步提高预习质量,就成了我校教师经常讨论的话题。微课程的出现,给了我们希望,使我校循环教学的实施有了新的转机。微课程时间短,一般5-10分钟,符合高中生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时间较短这一心理特点,学生易于接受;微课程以视频的形式出现,集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于一体,学生乐于接受;微课程聚焦某个知识点,集中一个小问题,展示精彩教学活动全过程,学生急于接受。因此教师只要将授课内容分解成若干个小问题,分别做成微视频,与导学案一起提供给学生,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性地收看。这些视频资源的补充,在提高预习质量的同时,能够做到学习知识在课外,从而赋予循环教学新的生命。

2.微课程使循环教学更加有效。微课程所讲授的内容呈点状、碎片化,这些知识点,可以是教材解读、题型精讲、考点归纳,也可以是方法传授、教学经验等技能方面的知识讲解和展示。微课程采取的是视频形式,而视频对于学习者而言,可以有一个自定进度的学习,即按照自己的计划、节奏进行学习,视频可以暂停、倒退、重播、快进,有利于根据个人情况完成学习,尤其有利于基础相对差一些学生完成相应的学习任务,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微课程的出现,使得教与学可以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条件的限制,知识获取渠道灵活与多样化,更适合学习者个性化、深度学习的需求。

导、学、展、评、练的循环教学模式要求学生在课前充分的自主预习的前提下,课堂上学生分组讨论、合作、探究、研习、拓展延伸、教师精讲点拨答疑。有了微课程以后,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师生面对面交流和完成作业,既可以进行一对一的交流,也可以就相同的问题统一进行讲解或演示、探究、争论。教师在学生看完课前教学视频后,在学生基本了解知识的基础上,可以进一步与学生沟通、交流、探究、点拨,由此促进学生理解、吸收课堂内容,且能在解决学生的困惑时,让学生更深入理解、掌握教学内容。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我们发现微课程使学生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了极大释放,学生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能根据自身情况来安排和控制自己的学习,课堂成了学生展示、报告学习成果的场所,成了学生发表观点的乐园。增加了学习中的互动后,学生会自发形成自己的协作学习小组,彼此帮助,相互学习和借鉴,教师不再是知识的唯一传播者。换言之,教师不再是讲台上的“圣人”,而只是学生学习的教练与导演,学生才是运动员与演员。微课程是一种让所有学生都积极参与课堂学习、让所有学生都能得到个性化教育的方式,体现了循环教学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解放学生、发展学生的指导思想。因此,微课程是循环教学模式的一种有效资源,使得循环教学的效果更优化。

“循环教学”重在师生互动以学为主,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它注重先学后教,先学后交(交流),培养学生主动参与、善于质疑,学会学习;而微课程可以突破时空,方便自主,私人定制,按需学习。将微课程引入循环教学,无疑是先进技术与先进理念的强强联合,必然造就高质量的教学效果。

三、微课程教学实践案例

循环教学中引入微课程之后,我校积极进行微课程资源开发,精心设计拍摄微视频。下面以《经济生活》第九课“税收及其种类”新授课为例,谈谈笔者如何发挥微课程在循环教学中的作用。本节课内容较为抽象,我在采用循环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基础实际,按照《课程标准》从情景导入到情景分析再到情景回归的教材思路来设计本节课,在教法上主要采用情景教学法,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在交流合作展示环节中,主要采用自主学习、小组合作的探究学习法,以提高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

首先,我将学生感兴趣的重大的社会热点和学生熟悉的身边事件,结合课本知识制作成微视频,为抽象知识的学习创设情境,拉近书本知识与学生生活的距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调动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课前先让学生分组搜集微课程资源,如扬州城近年来发生变化的相关图片、视频或文字材料,教师将这些丰富材料筛选甄别,做到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然后制成PPT,并按内容录制成包含古今文明交相辉映的扬城、中华税收漫谈、小小工资条和了解“营改增”为主题的四个微视频。这样整节课就以扬州城的变化为明线,以工资条为暗线将内容贯穿始终。微视频中包含古代扬州的繁华和现代扬州发生的翻天覆盖的变化,预留了有关概括反映古代扬州繁华诗句的探究问题;并通过视频情境进行新课导人和合作探究题的设计:由扬州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人居环境的改善来探究“财政的巨大作用”,激发学生去探索“税收”的世界;由中华税收漫谈之税收史画视频来探究“税收”的起源和含义;由问卷调查和父母的工资条来探究“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和个人所得税的知识;由营改增的社会热点来探究有关增值税的知识。这样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兴奋点,通过创建的视频让学生从感兴趣的时事热点、熟悉的身边事、学生自身的行为开始切身感受体会税收的作用与意义,既找准了学生的兴奋点,又引起了学生的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并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的微视频学生喜欢看,其兴趣一旦得到激发,必然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质量。

其次,知识循环教学的课堂,应让学生自发地组成合作探究小组,并让小组成员进行面对面交流讨论,在互助、合作、交流、展示中探索知识。与此同时,对教师精讲点拨后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课堂上教师不再重复那些学生课前通过微课程视频已经掌握的知识,如税收的含义、我国主要的税种、违反税法的行为等等,而是重点与学生一起探讨交流那些难度较大、学生自己难以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如“税收”的三个基本特征及相互关系,个人所得税、增值税的计算方法和增收意义等等。对于那些在课内还不能掌握知识的极少数学生,他们在课后还可以借助于微课程资源通过重播、复看等方式进一步消化吸收。微视频展示的内容将学生课前、课中、课后的学习活动都连接了起来,是一套完整的微课程资源,不同的学生可以选择性地观看自己需要的微课,避免重复浪费,真正做到按需学习,从而极大地提高了学习的效率。

实践证明,微课程资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课前的预习质量,也可以作为课中教师与学生一起讨论的素材,课后学生还可以借助微视频进行深度学习和系统探究。微课程对循环教学模式的支撑作用显而易见,教学中如何进一步提高微课程的使用效果,将是广大教师在今后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我们也将在课改之路上继续前行。

(责任编辑:罗松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