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学设计论文范文,教学设计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略论阅读教学切入点的选择

  • 投稿郝完
  • 更新时间2015-09-11
  • 阅读量1053次
  • 评分4
  • 66
  • 0

姚敏娥`(江苏省常熟市塔前小学,215 500)

语文优质课观摩活动中,我们总会发现一些课思路清晰、环环相扣,如行云流水般自然、流畅。这样的课往往都有一个绝妙的切入点,从而纲举目张,“牵一发而动全身”,叩开了课堂的第一扇门。这里的切入点,便是引领学生走进教学文本、领悟课文主旨的最佳角度,也是分析一篇课文的着眼点和突破口。切入点的选择需花一番心思,究竟应选择一个什么样的点来切入呢?我以为,有如下几个“入口”:

一、课题切入

题目是课文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可以窥视课文的条理和内容。俗语说,“好题目等于文章的一半”,可见,题目对于课文的作用何其重要。题目往往是全文中心的体现,学生可以通过它“窥一斑而见全豹”。一些课文从题目切入,可以准确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和中心思想。

《山谷中的谜底》一文的题目,将“山谷”和“谜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让人很自然地联想到这是一篇与自然现象有关的文章。这样的课题就给读者留下了一个悬念,激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谜底”是什么?又是怎样被揭开的?文中蕴含着怎样的科学道理?教学这篇课文时,不妨从课题人手,用一系列的疑问激发学生产生先睹为快的心理,进一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接受心灵的洗礼。

二、中心词切入

课文的中心词,是全文的内容浓缩,是内容情感的起始点,也是最终的归宿点。以中心词切入,就等于直接叩击课文主体的大门。中心词有的出现在题目之中,有的出现在篇首,有的则在篇中。

例如《我和祖父的园子》,在整体感知课文后,先抛出一个“主问题”:“园子里的哪些情景,让作者对童年生活久久不能忘怀?”然后,直接切入第17自然段,让学生谈感受,不断缩小“包围圈”,最终聚焦在“自由”上。如此,让学生踏踏实实地回归文本,聚焦语言文字本身。再通过“作者怎么会从花鸟、蔬菜、虫子中感觉到自由呢”和“作者在园子里是怎么自由的”两个问题,巧妙地将“自然的自由”过渡到“人的自由”,让学生很自然地跟着作者一起体验“瞎闹”、“乱闹”的情景。最后,通过引读,将“自然的自由”和“人的自由”完美地融合在一起。

三、关键句切入

课文中有的句子和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一样,对文章中心起着直接提示或集中反映的作用。

如《夹竹桃》的篇末这样写道:“这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许多的幻想,我爱上了夹竹桃?”抓住这一关键句,探究的问题自然就冒出来了:“夹竹桃有怎样的韧性?又能引起‘我’哪些幻想呢?”这些问题,便是引领学生返回课文,寻找重点内容细细阅读的向导。又如,教学《秦兵马佣》时,可以抓住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句,即文章的第3自然段——“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这一段只有一句话,它既是过渡段,也是文章的中心句。通过指导学生朗读和理解这一关键句,学生很容易地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明确作者先写兵马俑的规模宏大,再写兵马俑的类型众多。此外,学生还会在不知不觉中掌握了这种写作方法,即过渡。这样简洁的教学设计,既让学生理解了课文,而且,对于学生的写作能力的提高,也是有效的。

四、插图切入

插图是具体可感的视觉艺术,它将文字形象直接诉诸视觉,便于形成鲜明的感受。因此,针对有插图的课文,教师不妨先引导学生观赏插图,由图引出课文。这不仅可以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而且通过图文的衔接点可为学生迅速有效地进入文本打开方便之门。

如写景散文《广玉兰》,上课开始,出示广玉兰的图片,让学生看看图片上广玉兰的样子,并分别说说它花的颜色、质感、形态以及叶片的特点,通过初步的视觉触摸,再让学生带着从图片上获得的简单感受,用心体会课文中语言文字的魅力。又如《船长》一课教学,可以从课文“不断下沉的船和哈尔威船长丰碑一样的身影”这幅插图,引导学生回顾灾难发生的那一刻,让学生不由得对船长肃然起敬。

五、疑问切入

小学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总是对新奇、新颖、不平常的现象和事物感兴趣。所以,教师切入课堂时,应抓住学生的好奇心,提出富有潜在意义的挑战性问题,启其心扉,促其思考。

如教学《理想的风筝》时,教师出示风筝图后,提出一系列问题:“春天是个万物复苏的季节,是个到处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季节。在这个季节里,你会做些什么,想些什么?”“可作者苏叔阳每到春天,就会想起他的刘老师,并写下一篇《理想的风筝》的佳作。”如此,揭示课题。“通过预习,看到题目,你产生了怎样的问题?”从中,梳理出两个最有价值的问题:“风筝和刘老师有怎样的关系?”“刘老师又与理想的风筝有怎样的关系?”然后,紧扣这两个中心问题展开教学。当然,有许多课文无明显的文眼可寻,教师也可从学生阅读所产生的疑问人手导入课文,并引导学生对疑问进行比较、筛选和提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