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畜牧渔业论文范文,畜牧渔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盐碱地池塘水产养殖中藻类平衡的控制

  • 投稿闲愁
  • 更新时间2015-09-15
  • 阅读量885次
  • 评分4
  • 99
  • 0

曹春梅1,韩秉村1,李文敏2 ,何树金1,宋凯1 ,刘国良1

(1. 海兴县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海兴 061200;2.沧州市水产技术推广站,河北 沧州 061000)

摘要:内陆盐碱地池塘养殖,由于地下水高pH、高碳酸盐碱度、离子比例失调的特性,对池塘的水交换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养殖过程多采取少量多次逐渐补水的原则。入夏后,随水温升高,残饵、粪便等的蓄积,水质富营养化增强,水中藻类繁殖与衰败的突变速度加快,若藻相不能很好控制,给养殖生产会带来较大影响。笔者近几年在指导盐碱地养殖生产过程中,充分采取系列措施,使得藻相平衡得以维持,水环境得到很好调控,有效防止了由此引起的病害发生。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盐碱地;池塘养殖;藻相平衡调控

盐碱地水产养殖是海兴县近十余年来发展起来的主要内陆养殖模式,随着养殖技术的日趋成熟,养殖面积逐年扩大,为养殖户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但盐碱地水产养殖因受到水源条件和地理环境的影响,养殖多以加水补水为主,水交换量受到一定限制,一般很少换水,这把养殖过程水质的调控提到了较为重要位置,尤其维持池水藻相的平衡更是养殖中突出的工作。近年来在海兴县盐碱地发展中因转水和不良藻类旺发而引起的危害和造成的损失多有发生,并成为影响盐碱地养殖的主要危害因素。近些年为防止因藻类变化带来的病害发生,提高池塘养殖的成功率,我们针对盐碱地水产养殖的特点和藻类生长的特性,采取了系列调控措施,并通过在多处养殖池塘开展生产调控试验,总结形成了一套成功的模式和经验,对维持水质稳定,促进产量提高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养殖池塘藻类形成危害特点

1.1初春和秋冬

盐碱地养殖池塘初春由于气温低,水中藻类繁殖较慢。地下咸水高pH、高碳酸盐碱度和离子比例失调及钙、镁等含量较高,以及较为清瘦的特性,为三毛金藻的繁殖提供了条件,尤其新开发池塘,由于池水肥力弱,更易发生三毛金藻病的危害。几年前每年都有多处池塘发生该病,给养殖生产都造成了一定的危害和影响。发病池塘目视往往呈现出淡黄绿色,透明度较高,达50 cm以上,养殖鱼类都集中于池边和池角,活力较差,多静止分布于水面下,没有浮头时在水气界面不断快速吞水,严重时驱赶不散,且鱼体粘液较多,体表挂脏,眼、鳍基部出现充血等症状。发病池鱼移入较好的水环境很快症状消失,活动自如。若时间较长或不及时处理,则出现大量死亡。该病在初冬水温转低、光照时间变短,水中营养物质降低后,绿藻等优势藻由于环境条件的变化,生长繁殖变缓时,三毛金藻也易转化为优势种群,给养殖带来严重影响。一般初冬发病几率较春天低。

1.2夏季

入夏后随着水温的升高和水中营养物质的增多,藻类的繁殖速度随之加快,尤其进入盛夏季节,池水透明度降低,加上水交换量的制约,往往透明度低于20 mg/L,甚至达10 mg/L以下,夜间鱼虾经常出现浮头,或常处于低溶氧状态,气压较低和风平浪静时,缺氧状态更加严重,造成养殖鱼虾生长缓慢或停滞,晨起投喂多出现摄食量差、免食等症状。此时池水如不及时调控或遇有阴雨天气,很快发生转水,严重影响鱼虾的生长,直至死鱼现象发生。

2池水调控措施

2.1不良症状的对症处理

2.1.1三毛金藻的防控初春天气转暖后,根据池塘进水情况及时投放有机肥、尿素或商品肥水剂,促进池水绿藻、硅藻等有益藻的生长,使其较快转为优势种群。秋末和入冬前对需越冬的池塘在补足水量的同时,要注意适量投放商品肥水剂,使池水营养物质保持适当肥力,为初冬和冬季有益藻类的生长提供一定的物质基础。这样可有效防止三毛金藻病的发生,使池水有益藻类保持优势。

对于三毛金藻病发池塘要及时处理,一般直接泼洒碳酸氢铵5~8 mg/L进行治疗后,再把其它正常池塘较肥的池水注入即可。若碳酸氢铵不能及时泼洒,也可先沿池周鱼虾聚集的地方泼洒泥浆吸附藻毒素,注入其它池水,缓解症状后,再泼洒,以促进肥水。

2.1.2透明度较低池水首先增加增氧机的开动时间,防止缺氧发生,二是适当加大补水量,目的是稀释藻类浓度和补水增加水中的营养盐类,防止转水发生;三是选择池塘部分面积,适当投放杀藻药剂,杀死一定量的藻类;四是对杀死藻类池塘,为防止死亡藻类对水环境的影响,及时投放沸石粉等吸附作用的净水剂和微生态制剂,防止死亡藻类产生不良影响。

2.1.3池塘转水处理发生转水池塘,原因多是藻类过度繁殖,池水内营养物质大量消耗,池水老化,或者阴雨天气,光合作用差造成。由于藻类的突然死亡,使得池水环境突变,对水中生活的鱼虾也产生严重危害,对此情况应及时采取补充新水,投放净水剂和肥水的措施,以促进有益藻类的快速繁殖。

2.2藻相环境的调控和稳定

好的藻相环境在于及时的调控管理,由于池水环境本身就是一个多元化因素参与的动态性平衡,因此调控也应相应采取综合性的措施,而不是单单凭某一方面因素完成。近年来生产中我们正是通过合理搭配品种及密度、控制投饵量、控制水中的浮游动物平衡、投放微生态制剂、调节营养盐类、及时补水等系列措施来完成水环境的调控和维持相对平衡的。

2.2.1品种搭配及密度由于不同品种主要生活分布的水层区域不同,单独养殖一个品种往往会造成水体的浪费和环境不稳定,合理搭配,开展混养反而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对于池水盐度能够维持在8‰以下的对虾或鱼类养殖池塘,按300~600尾/hm2配养规格6~10尾/kg的鲢、鳙(鲢、鳙搭配比例按3∶1),对藻相的控制,都能起到很好的效果,使藻类能够较长时间稳定在一个相对的平衡状态。对于以鲤鱼、草鱼等为主养品种的池塘配养少量梭鱼(按600~1 200/hm2投放)、南美白对虾(按7.5万~12万尾/hm2投放),可有效减少残饵对池水的影响,使池水水色变化变缓,对池水藻相稳定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主养品种的密度对池水环境的影响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密度大,投饵多,鱼、虾代谢物多,补充到水体中的营养盐类和有机质就多,对水环境的压力就大。反之,则造成水面的浪费,降低产出效益。近几年通过养殖结果总结,海兴县盐碱地水产养殖最终产出水平一般掌握在对虾2 250~4 500 kg/hm2、罗非鱼11 250~15 000 kg/hm2、梭鱼4 500~6 750 kg/hm2为宜。

2.2.2控制好投饵量饵料投放要适宜,这就要多注意观察,鱼类投喂有饵料台较易观察。养殖期一般主养品种掌握在80%以上吃饱离台为宜,但后期可掌握达到90%左右。对虾养殖通常在投饵区选几处位置设置搬网,通过观察搬网上饵料摄食情况判断投饵量,一般掌握对虾2 h左右吃完为宜。另投饵要结合天气情况临时调整,阴雨天少投。

2.2.3保持浮游动物与藻类间食物链关系的动态平衡池塘水环境中浮游动物的量是影响藻类平衡的主要因素之一,池水中轮虫、枝角类、桡足类等以藻类为摄食对象的浮游动物量与藻类的生长要保持一定的相对平衡状态,过度繁殖会造成藻类被大量摄食,使池水透明度短时间内增大,藻类增氧、净化环境的作用消失。水生动物生长量与藻类生长量的适量平衡可有效控制藻类的过度生长,使藻类较长时间维持在生长的指数上升期阶段,保持池水环境藻类处于清爽、肥嫩状态,透明度在适度的范围内。浮游动物还可以作为鱼虾的饵料,因此它量的调控可以通过水体中养殖鱼虾的量控制,也可人为接种或使用渔药调节其多寡。

2.2.4渔用药物的使用对于盐度较高的水体,不能搭配鲢、鳙等淡水滤食性鱼类,浮游动物繁殖又较慢,可使用渔药控制。一般当水体透明度在30 cm左右,藻类还处于指数生长的停滞期前,即目视还处于鲜活嫩爽的状态时,及时用药效果最好。投放药物一般根据养殖品种选择使用硫酸铜(或与硫酸亚铁合剂)、漂白粉、二氧化氯等。药物投放禁止全池泼洒,一般在池四周或下风处部分水面投放,投放量按实际能够泼洒到的面积计算,以杀死水面中的部分藻类,达到控制藻类目的,对全池水环境又不会造成不良影响为宜。用药浓度一般掌握在硫酸铜0.7~1 mg/L、漂白粉1~1.3 mg/L、二氧化氯0.5~0.7 mg/L为宜。

2.2.5定期注水补充新水是最好、最有效地调水措施,随着新水的补充不但起到补充水中盐类的作用,还可有效稀释水体中对藻类有害物质的浓度,并降低藻类的单位密度,为藻类的生长注入新的活力。定期注水是调节池水,防止藻类死亡,保持水环境嫩、活、爽的首选措施。

2.2.6其他措施为维持藻类的平衡,在养殖前期,水质相对清瘦或后期水体营养物质缺乏时,根据池水状况,可及时使用肥料,补充营养盐类,以补藻类的生长之需。后期水环境中有机质增多,水质较浓厚时,可投放光合细菌、硝化细菌等微生态制剂,促进水体中有机性物质的转化,并为藻类生长提供充沛的营养物质。

3建议与结论

3.1建议

对于盐度较低池水调控,由于可移入滤食性的花白鲢,水中枝角类、轮虫等水生动物较易繁殖,再结合其它措施,一般较易做到。但对于盐度较高的咸水,合适的滤食藻类的鱼类没有,水生动物繁殖较慢,相对而言,调控措施单调,一般多以渔药控制为主。

3.2结论

在多年的盐碱地水产养殖中,针对水源受限,地下水质多型,较难换水的状况,我们在养殖中总结形成的以上应对措施,通过应用有效提高了养殖的成功率,转水和三毛金藻病近年无一例发生。以上措施作为盐碱地水产养殖技术的进一步完善,为盐碱地水产养殖在海兴县的推广和巩固起到了一定作用。

(收稿日期:2014-0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