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考作文复习策略浅说

  • 投稿暗灭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521次
  • 评分4
  • 18
  • 0

周国安

面对中考作文命题,一般有“临场起意”和“有备而来”两种应战策略,我主张后者。当然,少数作文高手,无论什么命题,稍一思忖,则倚马千言,笔底生花,备不备或许一回事。但高手总是少数,大多数学生做不到“来即能战,战则必胜”,咱们还是老老实实遵从老祖宗的训导: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有备而来”的应战,应讲究战略和战术,既要有循序渐进的战术安排,又要有辩证统一的战略思考。要而言之,可归纳为推进三个阶段,处理两种关系。

一、三个阶段

从战术言,基于“稳步推进、围而歼之”的安排,中考作文复习应包含“筛选一检视一提升”三个阶段,当然,这三阶段并非截然前后,而是互相联系、螺旋上升的。

1.筛选阶段。以近几年时髦的选秀节目为喻,这恰如“海选”,粗选出“入围者”。笔者以为此阶段要确立“求人不如求己”的基本原则:与其失去尊严地“拿来”,不如立足于自身初中三年的写作史。这三年,课程标准要求“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一年两万字,三年就是五六万字,即使偷个懒,打个折,至少也有三四万字。笔者日常的作文教学,采用“微随笔+周记”模式,一周五则百字左右的微随笔,一篇五六百字的周记,一学年三四万字,三年十万余字。如果教师提醒学生作文本写完了注意保存,一本接一本叠加起来,这无疑就成了一个珍贵而庞大的作文资源库。珍贵因为其中记录着初中学习生活的点点滴滴,描绘着自己大大的理想和小小的心愿,串连起来就是独一份的“个人史”;庞大因为已经相当于一部中篇小说乃至接近一部小长篇的篇幅,包含着几十篇不同题目、题材、主题、体裁的600字作文,上百篇有意义或有意思的生活片段。当然,以挑剔的眼光看,这资源库里,大量的还是低价值、微意义的流水账,但如果教者在日常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发现真善美,捡拾生活细节,三年一千多个日子,再钝感的学生,也不会行囊空空,在这几万字的资源库里,总能挑出一些璞玉。

筛选阶段,大海捞针,工作量甚巨,宜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自己挑,选老师激赏的或者自己得意的,或者题材特别的,整篇十篇左右,片段一二十则。

2.检视阶段。既是前一阶段的递进,也是下一阶段的铺垫。此阶段最须突出反省意识。曾子有“三省”之说,我觉得检视阶段至少应有“二省”。

一省粗选篇段去留。前一阶段是粗选,这一阶段则是精选。教师可引导学生对照中考作文评分细则,检视习作题材的新旧、立意的深浅、结构的巧拙、语言的明晦等,通过细致的甄别、权衡,剔除虚有其表者,找到提升空间大的“潜力股”。教师宜提醒学生,诸项标尺中应首重题材。有写作经验的人都知道,习作有可提升者,有不可提升者。有些文章,题材、立意、结构、语言等问题都不大,可以划入较好层次,但如果再向上提升,则几无空间,这类文章,可以先丢一边。而另一些文章,好像有明显的缺点,立意不够深,结构不够稳,语言不够靓,但题材很特别,细节有生活味,学生当时因为自身的认识水平没处理好,好像一个功夫不到家的雕刻师傅,将好料雕残了。这类文章是“潜力股”,也是下阶段提升的“主力军”。而且现在年级升了,见识也“涨”了,再回视旧作,居高临下,如何处理更恰当,或已一目了然。

文章大致选定后,教师要引导学生不仅从点上审视题材是否新颖,还要从面上权衡是否覆盖了较开阔的题材空间。除了家庭、学校等熟悉的生活的抒写,有没有拓展到社会、自然、文化生活等领域?所选文章是否具有较丰富的内涵,可以呼应不同指向的作文命题?

二省个人能力长短。写作是综合运动,是书写、阅读、经历、思维共同作用的结果。对照中高考作文评价标准,有时我们会觉得很难有完美的考生。以笔者所教学生为例,哪怕是众所公认的高手,严格审视,也会有短板。譬如小张同学作文常有奇思妙想,但书写“蚂蚁体”,一般老师评阅时总不待见,平时模考就常遭厄运。小赵同学曾被不止一家作文刊物的编辑老师称赞“有写作灵性”,发表过十几篇作文,但有时就因为太能写,一写就刹不住车,动辄一千多字,结果没法在答题纸给出的篇幅里收尾。此外,有的擅长工笔细描,但大局观欠缺,详略不当导致主题不突出;有的捕捉细节能力强,生活味浓郁,但结构散淡,缺少严谨的章法。具体情形,不一而足。教者应及早引导学生体认自身长处,努力扬长,增强自信,更要引导学生正视自身短板,及早调整、补足。

检视阶段,学生因为眼界、能力等原因,反省未必到位,教师要卷袖围裙,亲自下厨,多做示范勉力把关。

3.提升阶段。如果说前两个阶段是选拔赛,那么此阶段就是“训练营”,提升突破,为决赛作最后冲刺。此阶段的战术是“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战法是“少环节”“小切口”“多反复”。

少环节。作文训练的序列点很多,从技能角度,有审题、立意、结构、情感、语言;从题材角度,有个人成长、亲情友情、社会自然、文化思辨、吟咏畅想;从体裁角度,有写人、叙事、写景、状物。中考复习阶段,短短几个月,无法也不宜“哆来咪发唆拉西”一一弹过,应根据班级学生特点,简化环节,突出共性,将最需训练、最能提升的点夯实到位。以笔者所教班级为例,日常教学中自觉选材新颖、感情真挚、细节典型、描写细腻等基本训练到位了,此时就可以放一放。而由于平时自由写作多,命题写作少,学生审题转化、章法结构、语言靓度等有所不足,这些无疑就成了“训练营”的主要项目。

小切口。近两年微课风头正劲,中考作文复习可借鉴微课的理念,一个点一个小专题,一个专题扎扎实实解决一个问题。以审题为例,学生容易出现偏差的是以下几种:虚词、比喻词、人称词,有深意的词。教师可以分别搜集这几类的中考真题,如:虚词类“门其实开着”“我依然____”“渐至佳境”“有时,我也想”“我最好的朋友”,比喻词类“每一种草都会开花”“心中有盏红绿灯”“总有一把钥匙属于自己”“我心灵的甘露”,人称词类“我们这帮人”“____刷新着我的生活”“不能没有你”,有深意词类“看似寻常”“_______归来”。一次讲练聚焦一个小类,通过近似题对比、删词对比、失误文剖析、佳作旁批等形式,由收到放,让学生渐次学习如何琢磨题目关键词,怎么从头到尾扣题,怎样剪裁才能使自己的习作与命题更契合。

多反复。写作思维复杂多绪,学生悟性也参差不一,教者不要期待毕其功于一役,有些重要的训练点,需要反复多次地练习,才能从整个班级的层面上看到明显提升。以语言的立体感为例,这估计是很多毕业班老师着力甚深的一个点。郭沫若说:“语言除掉意义之外,应该要追求它的色彩,声调,感触。同义的语言或字面有明暗、硬软、响亮与沉郁的区别。要在适当的地方用有适当感触的字。”①笔者习惯先用教材作例子,譬如写树林里的阳光,《三颗枸杞豆》里有“一绺一绺的阳光,像金色的丝绸”,《汤姆·索亚历险记》里有“一道道阳光如长矛一般从茂密的树叶中直刺下来”,两句都用比喻,前一句写形态、颜色乃至触感,后一句以比喻加强形态、力度的描绘,都比“树林里阳光明媚”更看得见,摸得着。学生豁然开窍后,再趁热打铁,让他们在技痒状态下修改自己的文章,效果往往不错。能作范例的句段课文里俯拾皆是,只要讲解细致,演练充分,反复几个来回,学生就会悟性渐开,粲然有得。

二、两种关系

1.真与假。真实是作文的生命,中考作文备考,先要打假。对当下仍有一定市场的“宿构、套作”备考法,我们一线教师理应坚决摒弃。而且应看到,在如今中高考反“宿构、套作”的高压态势下,移花接木术的投机空间越来越逼仄了。很多地区作文阅卷环节都有专门的检索系统,套作一俟发现,直接跌入四类卷、五类卷,越来越多的李鬼已无处遁形。

另一个角度看,我们亦应以更包容的心态,更开阔的视野看待作文中的“真实”。举个例子,我的学生小王曾写过一篇歌咏奶奶的习作,奶奶对他百般呵护,千般宠爱,他却因一件琐事对奶奶出语不逊,事后很是自责。习作的结尾写晚上给奶奶充了一个汤婆子,以默默表达歉意。但在实际生活中,因为腼腆的性格,他只是坐而思,并没有起而行。这篇习作如果照实写,写自己缺少道歉的勇气,强化歉疚感,也蛮感人。但我们能够因为不是生活百分百的实录,就判他结尾造假吗?我以为该结尾虽不是生活的真实,但更符合心灵的真实。因为我们普通人,自我都不是成熟而丰富的,都有缺点,我们内心深处都渴望着一个更美好的自我,那个自我更果敢,更善良,也更智慧。学生习作时,适当添加一点虚构和想象,描绘一个提炼了的升华后的自我,有何不可呢?⑦从立意的角度看,不是更积极更能传递正能量吗?

2.写与读。写的问题,首先应在写中来解决。中考复习期间,讲义试卷满天飞,各学科都见缝插针,争分夺秒,学生负担确实很重。但即便如此,还是要“狠下心来”,鼓励甚至要求学生利用课余饭后的零碎时间,做一点小练笔,三四行,百十字,以保持一种良好的手感。有文字经验的都知道,对写作而言,手感很重要。手感好,不仅下手快,而且入境速,灵感翩然而至,常收获不期而来的精彩;手感差,则提笔千钧重,先是磨磨蹭蹭,继而抓耳挠腮,总苦恼于找不到恰当的表达。要跟学生说明,正如“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手感是一种“筋肉”运动,一旦废退、冷冻后,再温热起来则耗时耗力,而常作小练笔,则是“保温”的小巧简便的方法。

写的问题,有时又需要读来解决。譬如,有些学生写作上的偏差,解决的方法可能“工夫在诗外”。以我的学生为例,小樊同学天资聪颖,平日爱读郭敬明的文章,写起作文来,结构精巧,语言华丽,但有时过于炫技,予人晦涩难懂、华而不实之感;小孙同学心思细腻,温婉幽默,作文的优点是细节生动,生活味浓,但语言有时太朴质,考试语境下难免吃亏。此时,我们可以通过推介一些有互补性质的作家作品,来完善写作心灵的建构,调节作文气质。譬如小樊,我推荐他读台湾乡土作家陈冠学的《田园之秋》,后来中考时,他写夏收,写农民、麦秸、土地,乡村气息浓郁,华而又实,获得高分。再如小孙,我推荐她读简姨唯美的散文集《四月裂帛》,她中考时发挥也不错,开头一句“鸟儿们叽叽喳喳的啼鸣声,啄破了被冬日冰封的蛋壳,一个活脱脱的春天便破壳而出”,靓丽的语言赚足了阅卷老师的眼球。

写到最后,想说点题外话。我们都知道,作文评阅带有很强的主观性,如何确保公正公平,做到零误差,至今仍是难题。短期看,作文教学“一分耕耘”,未必能“一分收获”,这有时会让教者产生挫折感、无力感,甚至失败感。笔者在一线教学中也多有气馁的时候。但我们不能因挫折而消沉,因无力而暴弃。如果放弃原先循序渐进、严谨扎实的教学计划,只是让学生去“背”与“套”,采取那些急功近利却贻害无穷的滥招,既有损语文学科的尊严,也会对学生的品性养成与写作造成不良影响。其实,换一个角度客观地看,愈是重要的考试,其评阅愈受到严格的监督,主观性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公平公正愈得以彰显。如果放宽眼光,看轻平日一城一池的得失,对于作文教学,对于其三年一轮回的终极性评价,我们应保持乐观的态度,也因此更有执着坚持的信心和勇气。

①转引自邢军纪《让细节放大我们的感觉——文学创作学基础训练》第192页,作家出版社2012年。

②李节《小大由之·作文教学的症结——孙绍振访谈》第105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年。

(江苏省扬州市江都区空港中学 225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