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淡作文中的逻辑问题

  • 投稿凡夫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95次
  • 评分4
  • 98
  • 0

在我们的基础教育中,并没有系统的逻辑思维教育,学生对生活的认识,对社会的理解,对矛盾的分析,对情感的把握,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定的缺陷,生活中会做出一些有悖常理、不可思议的举动,在作文中也常会出现胡乱联系、胡编乱造的现象。因此,在语文教学中要巧妙地引导学生正确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逐渐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1.学习借鉴优秀作品中的逻辑

优秀作品能经久不衰,征服一代又一代人,原因之一是它们有鲜明的逻辑,并因此顺利走进读者心中,被读者接受、欣赏。在阅读教学中,我们要有意识地挖掘学习优秀作品中蕴含的各种逻辑。苟子在《劝学》中,使用了青胜于蓝、冰寒于水、煣木为轮、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等例证,这是用归纳的方法告诉人们,外物能通过一定的条件可以向更高层次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演绎到人的变化也需要一定的条件——学习,即君子之所以成为君子,是因为“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只不过这里的推理是隐含着的,需要老师引导学生准确理解把握这种先归纳后演绎的思维方法。这是议论中的逻辑,再看叙述中的逻辑。鲁迅的小说《祝福》,之所以让读者感觉“祥林嫂非死不可”(丁玲),是因为作者将祥林嫂放在了那样一个时代,那样一个社会,因此年轻寡妇祥林嫂,才能够被婆婆卖掉,丧夫失子后被大伯赶出家门,在鲁四老爷家被歧视,在政权、族权、夫权、神权的重重压迫下,祥林嫂焉得不死?

《一件小事》中车夫毫不犹豫地去扶跌倒的老女人,《荷花淀》中水生嫂“手指震动了一下,想是叫苇眉子划破了手”,几个妇女去找丈夫途中的对话,无不充满了生活中的逻辑,符合当时生活的事理和生活情趣。

《觳之战》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先轸朝,问秦囚。公日:‘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日:‘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曰矣!’不顾而唾。”先轸盛怒之下,不顾尊卑而口不择言,称襄公之母怀赢为“妇人”,又当着襄公的面“不顾而唾”。这个细节,符合先轸的身份、性格,符合当时的情形,因此看似越礼,实际上却合情合理,后面的情节也证实了这一点。

2.多多练习,熟可生巧

作文总要涉及观点和材料,由材料到观点是归纳,由观点到材料是演绎,正确处理好观点和材料的关系,就是正确把握了逻辑思维。

写作是思想的外化,平时写作要养成良好的构思习惯,熟练掌握列提纲和打腹稿的方法,只有构思成熟,才能下笔如神,一气呵成。构思成熟,也就是下笔前头脑中形成文章的整体架构,如文章要表达的主旨观点,表达这一主旨的切入点和角度,要借助的材料及材料与材料之间的关系,每一部分材料与观点之间的联系等,都做到胸有成竹。考场作文,这一点更重要。如果对文章主旨没有考虑成熟,就容易导致文章中心观点若隐若现,不够鲜明突出,或者写作中随时易辙,前后观点不一致甚至相互矛盾;如果对文章结构构思不成熟,就无法驾驭文章的写作方向,想到哪里写到哪里,导致文章思路不清,让人读后如坠云雾之中,茫然不知其所云:如果对于作文材料没有足够的积累和准确的把握,就会临时抱佛脚,想到什么材料就用什么材料,必然会出现水油分离的状况,逻辑上出现悖谬。

(王淑玲 山东省教育招生考试院 250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