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作文教学论文范文,作文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顾黄初语文教育生活观对作文教学的启示

  • 投稿老猪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895次
  • 评分4
  • 35
  • 0

袁燕

1996年,顾黄初先生在《关于语文教育研究》一文中,将他对语文教育教学的思考,概括为三个基本观点,而在三个观点当中,他将“贴近生活”作为语文教育改革的根本指导思想。顾黄初先生晚年又对自己语文教育的三个基本观点重新思考,提出了语文教育“三生观”。语文教育“三生观”,是指语文教育生命观、语文教育生活观和语文教育生态观。1988年,顾黄初先生在《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一文中提出的“语文教学要贴近生活”是“语文教育生活观”的雏形。

顾先生一直主张从生活中寻找学语文的方法,拓宽学语文的空间,规划语文教育的未来。[1]2001年,顾先生在《关于语文学科课程改革的一些设想》一文中再次重申: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时间仅仅局限在这2700多课时上,空间仅仅束缚在四壁合围的教室里,师生的精力仅仅拘囿于这薄薄的基本语文教科书内,要切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恐怕是很难很难的。[2]由此可见,从课堂、书本拓展开去,真正走入学生生活,树立多维、多元、立体的语文教育观,是顾先生对语文教学恒久不变的追求。

“贴近生活”的观点不仅仅在大语文教育方面有着影响,对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也具有现实指导意义。目前我国中小学作文教学面临着严重的危机,学生怕写,不会写,教师怕教,不会教,学生写作素材单一,内容空洞,不是无病呻吟就是流水账,学生应付地写作,教师应付地修改,这种情况比比皆是,致使中小学生作文水平始终得不到提高。俗话说:“身体和灵魂,总得有一个在路上。”现在经济水平普遍提高,独生子女越来越多,父母对孩子的要求只有一个:心无旁骛,学习,学习!中小学生没有后顾之忧的同时,也缺少生活经验和阅历,没有生活的反思和启发,而且,书店到处充斥着“30天写出优秀作文”、“中高考优秀作文100篇”、“满分作文范文欣赏”等所谓的速成写作宝典,学生、家长都想一步登天,省去中间环节,认为多读范文就能够写出好作文,近几年,中高考作文中司马迁、武则天、韩信等历史人物的出场率高涨,陈词滥调,屡见不鲜。作文素材来源于生活的观察和积累。学生每天“两点一线”,在学校和家庭之间徘徊运动,在学校中,校方很少组织实践活动;家庭中,父母限制外出和使用互联网,甚至给孩子额外报名参加培训班、补课小组,额外布置的大量的作业,致使学生没有充分的时间观察生活,体验生活,也就把作文教学局限在了课堂作文训练中,致使学生只能闭门造车。不得不说,现在的中小学生面临着学习的众多压力——小升初、中考、高考,学生大多把老师安排的作文练习当成应付了事的差事而已,很难进行对日常点滴事情的观察,分析和有见解的创作实践。

众所周知,作文的两个基本要素,一是语言,二是思想。作文的目的在于通过表达来交流传递思想。笔者发现,学生在作文中传递的绝大多数思想,不是学生自己从生活实际中分析思考出来的看法和观点,而是命题者先寓于题目或材料中的结论,这些结论大多十分空洞。比如助人为乐,拾金不昧,坚韧的品格等,这些观点放之四海而皆准,根本无法证伪,再如帮助别人,善良的性格,这些观点是普遍适用的,不能弄虚作假,当然也就不需要思考,只要举一些现成的例子,然后说一堆大话、空话、套话就够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学术委员会主任张定远教授认为:“作文教学理念滞后,学局面沉闷、枯燥、被动;作文教学效率和质量不高;命题作文在大面积学校比较普遍等。”[3]

学生惧怕写作文一部分原因在于教师布置的作文题目天马行空,学生根本无所适从,无从下笔;另一部分原因在于学生看不到自己作文上的提高,试想自己的作文一直停留在七八十分,看不到进步,难道不会失去写作动力吗?语文教师该如何布置作文?布置的题目题材怎样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学生怎样在一次次作文训练中真正得到作文水平的提高?这些都是值得深究的问题。

日常作文训练,对于题材选用教师都是可掌控的,笔者认为应该采纳顾黄初先生语文教育要“贴近生活”的主张,贯穿在语文作文教学之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题材,一是让学生有话可说,二是让学生抒发真情实感,而且给出的材料或者题目最好带有一定的发散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2011年《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关于写作教学提出了目标:“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写想象中的事物。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方式,提倡学生自主选题。”[4]因此,教师给出的作文题不要限制死了,限制了学生的发挥。如:直接给出作文题目《第一次劳动》和给出开放性试题《第一次》效果肯定是截然不同的,有的孩子每天都参与家庭劳动,有的孩子鞋带都不会系,参与过劳动的可能写得绘声绘色,压根没劳动过的就只有胡编乱造,教师改作文看到都是千篇一律,越看越没有兴趣;而开放性试题就给学生充分选择的空间,第一次做家务,第一次下乡,第一次照顾小宝宝,第一次吃肯德基,第一次看雪景……学生挑自己真正会的、感兴趣的写,不仅内容真实、充实,写起来也会流畅自如,教师改起作文来,也是兴致盎然,每一篇文章都是孩子的小世界,这难道不是一种享受吗?

中小学生对这个世界的认知太浅,能涉及到的就只有学校、家庭、社区生活,将这些边边角角,琐琐碎碎的小事写进文章,未尝不是好事。这是学生真正的生活,实实在在的切身体会,身边的事情是信手拈来的,而不是挖空心思杜撰的。

不仅如此,教师在生活的基础上还可以继续发散,鼓励学生去大胆想象,激起学生兴趣,创造题材。如:教师在写作之前,给学生简介柴静关于雾霾的演讲,一是让学生了解身边的人和事,二是激起学生的兴趣,讲完,让学生自己拟题,写一写听后的感想,可以从不同的方面给出一些导向。笔者相信作文的内容一定是丰富多彩的,有的学生希望成为像柴静这样的新闻人物,有的学生呼吁大家保护环境,有的学生感动于母爱的伟大,有的学生对居住环境深感担忧,这样写出来的文章有血有肉有灵魂,是中小学生真正的感受,不是套用多少篇满分作文能够比得上的。

德国的作文教学,对生活作文做了如下五个定义:第一,要求学生写自己经历的作文。如:令人恐慌的几分钟、一次争吵、一次错过的机会。第二,要求学生写对日常生活用语的理解的作文。如:什么是英雄、什么是权势、什么是权力、什么是权威。第三,要求学生发表对生活中的思想行为的理解和评论。如:你认为人们的哪些习惯是有损健康的?人们为什么需要节日?为什么每个国家都有警察?你对自己真的了解吗?第四,要求学生写应用文体的文章。如:一个广告牌、一份推荐信。第五,学生在情景体验中进行作文练习。文中举了米夏尔的例子,米夏尔在清点住宅区里的同学人数时,发现许多男孩子有自己独立的自行车。在克劳斯的帮助下,他们在小区里举办了一次小规模的自行车比赛。发起比赛的过程中,不仅要写信给居民,号召大家参与,而且要写通知、公告、通讯报道等,这些都是写作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也是对作文的一种训练。

在作文题材的选择上,不得不说,德国的作文选材更加贴合生活,也更具有创造性,从生活中获取题材,又因为写作更懂得生活。目前我国中小学作文体裁更自由,题目也是自拟为主,因此在作文训练中更应该加强学生对题材的自主选择和把握,优先选择贴近学生生活的主题。

2007年江苏省高考作文《怀想天空》,有一份试卷引起热议,这名学生写的是高考前在家帮助父母收麦子的事情,据说这篇文章被最初的三四十分经过几次重审,最后变成优秀高分作文,文章篇幅不长,内容朴实简洁,何以受到阅卷专家组的如此青睐?其最出彩的地方就是真正贴近生活,真情实感饱含其中。那些程式化的语言不足以打动人,反而是发自内心最淳朴的呐喊才能让人动容。朱自清的《背影》感人肺腑,广为流传,读来让人热泪盈眶,倘若这篇文章都是作者凭空想象,胡编乱造,还会感动万千读者吗?文章最吸引人的莫过于真情实感的流露,若不是对生活用“心”体悟,怎会有这样独特的感受呢?作文是通过文字符号,借助叙述的事情,刻画的人物,描绘的景物,抒发的情感等来表达作者对客观世界的认知,也是自己人生的体验、透露着想跟世人沟通的渴望。

作文教学应引导学生关注生活,关注周围的人和事,注重自我的精神世界。实现真正“贴近生活”“与生活融为一体”。写作不是一种差事,也不应该是一件难事,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有丰富的精神生活,也有独特的生活体验,结合自身经历的文章,读来才吸引人,也更有价值。作文不仅仅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应该服务于日常生活。如:在不良社会现象出现时,学生将其反映在文章中进行抨击;校方的改革不利于学生的利益时,学生在文章中表示反对,或者在校长信箱中投稿提出自己的意见;写作是一个大平台,你可以在这里写下你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展示或者不展示于人全凭自己的喜好。“语文教育应当让一个人学会尊重并运用自己的表达权,也即言说的权力;学而无用,教育教学也就没有价值。”[5]

注释:

[1]徐林祥,朱敏.顾黄初先生的语文教育“三生观”J.中学语文教学,2009,(5):72.

[2]转引自梅尚筠.论顾黄初的语文教育观[J].扬州大学学报,2003,(6):79.

[3]转引自隋国成.中学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6,(12):73.

[4]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5]王栋生.作文教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J].人民教育,2008,(5):35.

(袁燕 扬州大学文学院22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