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参考文献论文范文,参考文献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常态下高校如何贯彻创新驱动战略

  • 投稿来自
  • 更新时间2016-04-17
  • 阅读量1218次
  • 评分4
  • 74
  • 0
 一、创新驱动战略是国家发展的必经之路 
  我国经过了改革开放后第一个发展阶段,为了未来可以更科学健康的发展,国家提出了新常态。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将发生结构性的转变,从要素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 
  只有创新,才是一个国家的长期核心竞争力;只有创新,国家才会在竞争中占领最有利的位置。只有创新才能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质量,是实现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二、创新驱动战略的基础在高等教育 
  新常态下,创新驱动战略作为国家发展的根本战略,与之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应对国家创新驱动战略的需求,在教育过程中也必须为适应这样的“新常态”做出突破。总书记深刻指出“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刻不容缓”。人才是国家发展的根本,高等教育又承担了培养人才的关键任务。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的结合点,必须深刻认识自己承担的责任。 
  在新常态下,为了适应国家的战略,高等教育有了更明确的目标:培养创新人才。这是历史和社会赋予高校的重要职能。同样的,高校也必须成为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平台和基地,才能在知识经济时代,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三、创新驱动战略在高校教育中的现状---钱学森之问 
  “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人才?”这是钱学森先生生前的疑问,也是钱老的临终遗言,非常沉重。这是国家之痛,也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之痛。虽然通过30余年的发展,中国的教育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是,当今的中国教育同样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些问题甚至是深层次的。例如应试教育和学术腐败等。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国家发展难以突破的瓶颈。问题的根源还在于教育系统的改革进展缓慢,导致学校行政化趋势以及教师功利化趋势加剧。温家宝总理提出“大学功利化是要命问题”。大学功利化改变了教师的思维模式,进一步影响了学生的品性,急功近利思想蔓延,对整个社会的未来都有深远和不利的影响。这些都是改革进入深水区以后必须面临的问题,这是块硬骨头,如果教育工作者没有更高的思想觉悟,那钱老的疑问依然存在,如果不予以重视,再过若干年问题仍然留在那里,不会自动解开。 
  四、高校如何贯彻创新驱动战略 
  改革进入深水区遇到的阻力和压力就会越大,既得利益集团会阻止改革的深入进行。在这样的环境下,高校的管理者和广大的一线教职员工队伍必须更加清楚地认识到贯彻创新驱动战略形势的艰巨和对国家的意义。下面分别从两个方面进行说明: 
  (一)管理者层面 
  1.去行政化 
  创新人才的成长需要有社会责任、理想信仰和探索精神的文化氛围。一切创新之根本在于如何重用自主创新型和德才兼备的人才,设立客观科学的人才评估体系,科技、教育和产业的高效体制和管理模式的创新。大学的“去行政化”是教育发展的趋势,也一直是国内高校共同努力的方向,但事实上行政权和学术权并未真正分离。大学的管理人员官员化,用行政的思维和手段来解决学术和教育的问题始终存在。高校考核教师更像是考核GDP,用科研论文多少篇、科研经费多少万元、科研项目级别多高等指标进行衡量评判。整个环节虽然统一管理、统一标准,却忽略了至关重要的一点:学术自由和学术精神自由。美国芝加哥大学有句名言“明辨之路是争论,而非顺从”。而行政化使顺从的奴性存在于高校并不断滋长,扼杀了大学的自由精神与创造性。 
  耶鲁大学这所世界公认的一流大学是美国“教授治校”的典型。教授治校的传统使耶鲁形成了学术自主、中立、自由的良好风气。在耶鲁,教授就是学校的主人,他们既是管理者,同时也是教学者和研究者。这种教授治校的传统使耶鲁并没有庞大的脱离教学的行政人员队伍,而是带来了学术自由以及更强的创造性。对此国内复旦大学也已经开始进行类似的改革尝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勇敢地探索改革的难点是每一位高校管理者为实现中国梦应担当的责任。而迟迟不进行改革摸索,很难以身作则要求教师队伍。因此,贯彻创新驱动战略需要体制和执行的双重保障。 
  2.建立与人才培养和教学质量为评价标准的教师任用体系 
  教师队伍是直接传授引导我国未来创新主体的启蒙力量,大学生正处在一个思想形成期,特别容易受外界思想影响。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培养他们的公民意识,培养他们为“中华之崛起”的责任,这才是大学也是每一位高校教师肩负的责任。 
  另外,高校教学质量评价系统的核心内容是教师教学质量。科学地评价教学质量也是一个难题。我国高校现行的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缺乏客观科学性和现实意义。既没有对教师教学起到应有的促进和发展作用,也没有发挥好管理决策的功能。高校的管理者需要探索和创新实践出适合自己学校学科特点的评价系统,采取相应措施来提高学校的教学质量。并不断使教师教学评价在教师聘用、职务晋升等职业发展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在管理决策中起到更突出的作用。 
  3.建立科学的产学研结构,坚持以企业为主体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具有两层含义。首先,科技创新驱动是中国未来发展的核心动力,而不是传统的劳动力以及资源能源驱动;其次,驱动发展才是创新的目的,而不是为了搞科研发表高水平论文。而最为关键的是要让企业成为创新的主体,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大学、科研机构、企业是产学研结合中必不可少的环节。也正因为此,作为创新知识源泉、人才主要输出者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创造者,高校应与企业这个科技主要输入者、技术创新主体和科技转化为生产力的实现者全面合作,为创新驱动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 
  (二)作为高校教师和辅导员如何贯彻国家的创新驱动战略 1.以人为本为基础开展学生思想教育工作 
  目前大学生已经是90年代中期出生为主的了。家庭环境相对优越,已普遍享受到改革开放的物质成果,也远离了中国发展高速的年代,更疏远了中国困苦抗争的发展过程。大量生活时间被娱乐至上的社会风气占据,大量学习时间要接受强大的应试压力,大量信息来源于网络和社交媒体。这样的一代有了自己的思考方式,但却夹杂了大量不同质量的信息来源。他们迷惘徘徊在信息海洋中,也没有人生历练去形成自身的价值观,教育机构“假大空”的说教又无法说服他们去接受正确的思考方式。物质生活的不平衡,社会的负面影响也让部分大学生对于人生价值产生了曲解。因此,在这样的背景下贯彻创新驱动战略,一定要“以人为本”。要让学生从思想和价值观上认识到,创新不仅是国家战略和国家长久竞争力,更重要的也是个人在社会和人生中长久的竞争力,只有“以人为本”让学生从自身的人生价值出发,意识到培养创新思维的重要性,才不会使教学工作成为学生的一种负担,才能让中国梦和每一位大学生自己的梦息息相关,才能让中华名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 
  2. 深化大学专业课程改革 
  为培养大学生具有现代“通才”的知识结构,大学专业课程改革势在必行。现代通才的知识结构要求有广博的知识基础和较好的专门化知识主干。换句话说,可以称作是“一专多通,一专多能”的创造型人才知识结构。建立“通才”的知识结构为的是让学生“成材”而不是“成器”。目的是要把大学生培养成通晓一级学科(学科大类)和相关学科知识的“人材”,而不是只掌握二级学科(专业),甚至是三级学科(研究方向)狭窄知识和能力的“器件”。简而言之,也就是要将学生培养成适应面广,具有巨大的发展和创造潜质的人才。为此实行了“双学位制”、“跨专业选课制”等方式,以培养学生具备创造力和后劲的知识结构基础。 
  此外,大学课程设置要符合国家的需求,增强爱国主义和人文主义教育不等于增加相关课程。而是要求高校教师在目前的必要核心课程中领会国家的精神,把中国新常态下的需求和核心课程知识融会贯通起来。以核心课程框架为基础,教育应更注重学生和社会的生存发展,理论和实践方法应多为解决学生和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提供帮助。因此,共同知识类课程的内容应更具有前瞻性和实用性,设计课程体系应依据现实和前瞻的需要,为学生应对未来打下精神、知识和能力基础。从而整体上为学生建立起科学实用的知识结构, 
  3.重视教学模式创新 
  首先,不断创新教学模式,改变以教师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高校教师应更多地传授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思维模式,使学生变被动地接受知识为主动地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以及实训能力。其次,教师除使用多媒体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外,还可以充分利用先进的社交媒体创新与学生互动的方式,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另外,不断创新考试方式,逐渐建立灵活的、全面的考查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考评体系。更加重视学习的过程,注重学在平时、考在平时,把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同时,考评体系中还应加入学生创新应用能力的培养内容,最终实现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教育目标。 
  参考文献: 
  [1]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