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核心价值观论文范文,核心价值观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涵养

  • 投稿姑娘
  • 更新时间2016-03-15
  • 阅读量438次
  • 评分4
  • 58
  • 0
 摘 要:论文从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价值目标日趋务实多样、更加注重自身素质能力提升等三个方面,总结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涵养现状。从主体意识存在片面倾向、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偏差、道德水平有所滑坡等三个方面,分析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存在的问题。从加强“两课”教育、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红色文化引领、强化团队精神培养等四个方面,提出了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路径和对策。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3-949X(2016)-02-0046-03 
  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知、看法和评价,以及对不同事物的认知、看法、评价在内心世界中的排序,属于思想意识形态范畴。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培养,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政治素质和道德觉悟,对确保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等有着深远的战略意义。高校作为培养大学生的场所,同时也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特别是所培养的人的政治素质,关系到党和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强化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问题的研究,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大学生群体中的培育和践行,是我国高等教育教学体系中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 
  一、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涵养现状 
  价值观是人们对周围客观事物的认知、看法和评价,以及对不同事物的认知、看法、评价在内心世界中的排序。一个人的核心价值观,既可以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也可以外显为人们的生活实践。一个社会的主流价值观,既是这个社会时代特征的鲜明反映,也是这个社会价值取向的引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在当前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流价值观,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价值观,是当今时代最健康、最科学的价值体系。从整体来讲,当代大学生的主流价值观是好的,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共产主义理想的,其价值观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大学生主体性意识不断增强 
  当代大学生以20岁左右的年轻群体为主,作为已成年的群体,他们普遍有着较为强烈的“成人感”:他们可以倾听不同声音,但不再盲从于家长、老师的指令,而是有着自己独立的思维和观念,有时并不完全赞同家长、老师的观念。他们更加独立地生活、学习,有着强烈的主体意识和完整的价值体系,独立地思考社会现实问题,并作出独立的判断。特别是在西方文化和思想观念的影响下,在市场经济文化的洗礼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体会到“自我奋斗”的重要性,并为实现自己人生理想而努力拼搏。 
  (二)价值目标日趋务实多样 
  作为有着较强独立意识、自主意识的当代大学生,他们普遍都有更加务实的价值追求:一方面,随着年龄的不断增长和社会阅历的不断丰富,当代大学生更加了解社会,他们逐渐摒弃幼时不切实际的目标追求,更加注重立足现实,从个人素质、能力、爱好等现实基础出发,制定更加务实、更切实际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当代大学生价值目标更加务实,还表现为他们更多地追求自身成功,而促进社会和谐、实现共产主义、服务人类社会的高层次价值追求日趋弱化。此外,在我们以开放包容、海纳百川地接受各方文化交流的同时,西方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必然产生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追求也会因此呈现多样化趋势,进而影响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涵养[1]。 
  (三)更加注重自身素质能力提升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的建立和不断完善,市场意识已经深入人心,市场竞争日趋激烈。与市场经济改革相适应,我国高等教育也越来越多地引入市场机制:高校学费部分按市场原则定价,大学生毕业按市场原则就业。可以说,市场经济无孔不入,已经影响着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影响着每一个社会成员。大学生作为现代社会最敏感、最前沿的群体,必然受到市场经济的影响,他们深知:只有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和综合能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才能更好地实现自身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因此,越来越多的学生摒弃了过去“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做法,主动走出“象牙塔”,积极参与各种社团活动和经济活动,并且更加注重人际交往,注重专业技能的培养,以求更好地完善自身,更好地适应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素质和能力的要求。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涵养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各高校对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培育的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主流价值观日趋成熟、不断完善。然而,作为一个开放的国家,我国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涵养必然受到各种外来文化,甚至是错误的、反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影响和冲击[2]。加上我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仍然处于社会变革的关键时期,社会主义制度仍然不够完善,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涵养,造成了当代大学生主体意识的片面倾向、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偏差,以及道德水平的滑坡。 
  (一)主体意识存在片面性倾向 
  随着大学生年龄的不断增长,在他们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同时,其自我意识也不断分化,从而产生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的矛盾和冲突:当国家利益、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之间出现矛盾和冲突时,他们表现出更强烈的自我主体意识,这种自我主体意识的片面性,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涵养。实践表明,尽管当代大学生价值观主流是好的,但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欠佳:有的怀疑共产主义,缺乏奋进动力;有的过于现实,认为远大理想与自己无关;有的贪图享乐,沉溺于纸醉金迷的生活,等等。其次,在市场经济和外来文化等因素的影响下,少数大学生个人主义、利己主义思想膨胀,产生了“以自我为中心”的片面性倾向,对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国家利益漠不关心,缺乏责任意识和担当意识[3];再次,由于激烈的市场竞争、不断加大的生活压力,一些大学生产生了急功近利的浮躁心理,只关心眼前利益和自身发展,认为只有“眼前的”才是“现实的”,只有“自己的”才是“实在的”,这种片面的价值观,与社会主义价值观之间存在明显的偏差。  (二)大学生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举世瞩目的变化,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环境的剧变。与此同时,大学生价值观念、思想理念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变化。一些大学生面对社会的不断变迁,不能及时调整心态,作出正确的价值选择,导致理想与现实之间产生偏差[4]。相反,西方国家的不良思潮和文化,以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则乘虚而入,侵蚀着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甚至产生错误的价值取向。在这种错误价值取向的影响下,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国家利益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大学生们就可能迷失方向,做出错误的选择,表现出强烈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倾向。同时,由于缺乏正确的价值取向,一些大学生不能明辨是非,面对社会的贫富差距和私有制度,就可以产生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想目标的怀疑和抵触,进而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 
  (三)道德水平有所滑坡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推进,市场理念深入人心,公平竞争、诚实守信、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等健康观念更加巩固,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社会发展、道德进步,也促进了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涵养。但与此同时,在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下,一些不良商贩投机取巧,甚至做出一些损人利己的事情,如“地沟油”事件、“彩色馒头”事件、“毒奶粉”事件等,这些不讲诚信、不讲良心的事件屡见不鲜,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社会道德水平的缺失,这种道德水平的缺失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当代大学生,造成了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的滑坡。少数大学生学会了不择手段、巧取豪夺、圆滑世故、损人利己,放弃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优良传统,就是当代大学生道德水平滑坡的突出表现。 
  三、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涵养路径 
  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推动人们价值观念不断创新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的抬头,导致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偏差,客观上要求我们强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正确引导,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从而更好地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具体来讲,强化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涵养,要求我们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两课”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 
  当今时代是一个素质教育的时代,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对劳动者素质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价值观作为劳动者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劳动者竞争力极其重要的因素之一。因此,价值观教育应该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价值观教育课程也应该成为高等院校的核心课程。思想品德课和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统称“两课”)作为价值观教育的重要课程载体,在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涵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两课”教育,可以培养大学生用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去理解、评价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可以帮助大学生培养明辨是非的能力,从而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同时,加强对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目标,从而更好地发挥道德价值观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正能量。当然,道德约束并非强制性约束,必须依靠个人的自觉践行,只有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形成正确的价值导向,才能充分地发挥道德约束在大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的作用,形成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良好精神文化氛围。 
  (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强化主人翁精神培养 
  校园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育人”为主要导向,以“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环境文化”等为主要内容,以“校园精神、校园文明”等为主要特征的群体文化。良好的校园文化犹如一只无形的手,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教育教学的成败和成效,决定着我们人才培养的质量[5]。重视校园文化建设,首先要建立健全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明确学校的价值取向;其次,要通过丰富多彩的课余文化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次,要在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同时,充分发挥教师“言传身教”的作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当然,广大师生作为高校的主体,应该树立主人翁精神:高等教育,不仅仅是追求个人前途的教育,不仅仅是为实现就业的教育,更是推动国家进步、社会发展的伟大使命,是国家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只有明确我们肩上责任和使命,找准定位,并全身心地投入“教”与“学”的过程之中,我们的国家才能繁荣昌盛,我们的民族才能兴旺发达。 
  (三)强化红色文化引领,优化社会文化氛围 
  大学阶段是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关键阶段。作为青年大学生,社会经验相对不足,加之受国内外不同思想观念、文化理念的影响,容易产生不良价值观。因此,要强化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引导,首先要做好三个倡导的宣传,即:在国家层面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在公民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内化为人们的自觉追求、外化为人们的生活实践;其次,作为在革命文化基础上形成并升华的优良传统文化,红色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博大精深,不仅包含着伟大的爱国主义情怀,还包含着强劲的社会感召力,包含着坚韧不屈的民族性格[6]。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嵌入当代大学生的灵魂深处,必将在社会主义价值观涵养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成为推动国家进步、促进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强化团队精神培养,形成健康的市场价值观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市场经济制度日趋成熟。竞争是市场经济环境最突出的特征。市场化程度越高,通常竞争也更为激烈。在当前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虽然普遍有较强的奋斗意识、自强意识、法律意识和竞争意识,但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在一定程度上被弱化。但是,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如果不能充分发挥团队合作的优势,我们就很难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因此,强化团队精神培养、形成健康的市场价值观是当代大学生涵养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强化团队精神培养,形成健康的市场价值观,主要是培养大学生团结互助、谦虚谨慎、务实合作、互敬互爱、善于学习的良好素质,使其形成更加健康的市场价值观。 
  总之,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我们不仅要教授当代大学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劳动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培养大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帮助他们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精神素质,使之成为品德高尚、品学兼优、德才兼备的优秀人才,从而更好地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的需求。 
  基金项目:本论文获得湖南省湘学研究(社科基金委托)项目经费资助。项目名称:《湘学优良传统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项目编号:14WTC21。项目主持人:铁明太。 
  注释: 
  [1]罗迪. 文化认同视角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教育研究,2014(2). 
  [2]潘清. 探索认同机制 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中国高等教育,2013(6). 
  [3]刘峰. 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的困境及对策[J].高等财经教育研究,2015(2). 
  [4]刘蕴莲. 论新形势下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4(5). 
  [5]李京彬. 高校涵养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路径选择[J].教育教学论坛,2015(2). 
  [6]蔡广,罗德智. 红色文化对当代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的影响探析[J].群文天地,20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