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德育教学论文范文,德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艺术生政治学习兴趣的培养

  • 投稿Zoe
  • 更新时间2017-10-30
  • 阅读量807次
  • 评分4
  • 30
  • 0

广西南宁市第五中学(530000) 满世喜

[摘 要]对于文科艺术生来说,要想在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文化总分,就必须从文综科目,特别是政治学科上着手。提高艺术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艺术生的政治成绩。要培养艺术生的政治学习兴趣,教师可借助艺术生活,借助政治学科心理调节的优势,借助政治学科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的作用,借助群众的力量。

[关键词]艺术生;政治学习;兴趣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7)27-0027-02

学习兴趣是指一个人对学习的一种积极的认识倾向与情绪状态。高中政治历来都是学生觉得较为枯燥乏味的学科,很难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大部分艺术生文化底子弱,对政治学科也有一定的排斥。如何调动艺术生的政治学习兴趣,需要深入探究政治教学规律,研究艺术生的发展需要和学习思维,调动艺术生的非智力因素等。

一、政治学科对艺术生的意义

全国各地高中都存在一定数量的艺术生。据有关数据显示,近几年来艺术类考生报名人数呈逐年增长的态势。艺术类考生高考专业课上线相对比较容易,上线率通常高达80%,但文化课考试上线率却不高,通常仅为35%。随着艺术生的增加,国家越来越重视艺术教育,全国艺术类考试正在酝酿改革,艺术生高考文化成绩的比重在不断提高。从2014年起,艺术考生文化分的比重加大,美术生的文化成绩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类学生文化成绩的70%。音乐类考生不能低于同批次普通类考生文化成绩的65%。因此每年都有大量艺术生因文化课分数不过线而与心中大学失之交臂。同时,每年大学对艺术生的高考录取比例却在下降,从而使艺术生面临更大的升学压力。艺术生要想上好的大学,高考文化分一般都要超过400分。现在的高中艺术生学文科的偏多,学理科的偏少。通常他们的数学和英语两科基础较差,语文作为母语科目,难以拉开分数差距。因而,对于文科艺术生来说,要想短时间内快速提高文化总分,就必须从文综科目上突破。多年来文综三科里,政治一科对总分的贡献很大。提高艺术生对政治的学习兴趣,有利于提高艺术生高考文化的总分,最终有利于他们被理想的大学录取。

二、艺术生的特点

(一)情感丰富,行为冲动

艺术生常接触音乐、舞蹈、乐器、绘画等,思维活跃,情感丰富,有浪漫情结,富有感性,但在一定程度上缺乏理性。这种特点表现在学习上,就是爱一科就学一科,讨厌一个老师,就不认真学这老师教的学科;学习情绪易波动,喜欢被表扬,考得好,受到老师表扬,就很认真学,一旦考砸了,就情绪低落,萎靡不振;在行为上易冲动,缺点如被揭露,会表现出强烈愤慨,并通过激烈的行为表现出来。

(二)意志不坚,心理负担重

艺术生心理素质普遍偏低,抗压能力不强。大多艺术生是因为文化课学不好而转向学艺术的,他们在文化学习上缺乏较强的意志,同样在艺术学习时也会出现意志不坚的现象,缺乏目标和持久的动力。艺术生除了要学文化,还要攻克艺术专业,而艺术学习需要较大的经济投入,这些都对艺术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负担。艺术生的心理负担远远大于非艺术生,更重要的是艺术生在心理调节上并不擅长。

(三)道德观念薄弱,是非易混

艺术生受特定环境的影响,道德观念薄弱,辨别是非能力不强。艺术生追逐潮流,受网络影响较大。每当讨论问题,艺术生喜欢表达自己观点,却缺乏理性思考,部分艺术生由于受到社会、网络的负面影响,思想缺乏上进,面对是非对错、美丑善恶时会做出错误选择。

三、艺术生政治学习兴趣培养的措施

(一)借助艺术生活

1.兴趣源于生活——从艺术领域着手

艺术生的生活世界充满艺术气息,从艺术领域着手进行教学,可以有效引起他们的共鸣,很好地调动他们的政治学习兴趣。例如在讲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时,可以展示唐代名画《簪花仕女图》,引导学生认识古代人与现代人对女性美的不同判断标准,从而引导学生认识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社会历史性特征。又如讲到互补商品和替代品需求的变化时,可以引用美术生熟悉的商品——画具。花纸与画笔是互补商品,木质画板与塑料画板则是互为替代商品。再如讲到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时,可以列举中国古代绘画大家、中国史上名画、不同民族的舞蹈等等。要做到艺术素材信手拈来,这需要政治教师不仅在专业上有一定的造诣,同时也要广泛猎取艺术海洋的知识。

2.兴趣回归生活——从艺术就业落脚

当所学的知识能运用到生活当中,解决实际问题时,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政治教师要引导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生活问题,让学生感受到高中政治知识的生活价值。如在讲“公司的经营”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想像如果将来自己开设一家美术培训机构或公司,如何在激烈的艺术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通过设计这样与学生未来就业相关的作业,能很好地调动学生政治学习的积极性,加深学生对课本“公司经营”内容的理解。在做研究性课题时,教师可以把艺术与课本结合,让学生从艺术角度去思考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探究“美术”在经济全球化的表现。在完成这个研究性课题的过程中,学生不仅了解到更多的艺术知识,同时也加深了对经济全球化的认识,掌握到了更多的课本知识。回归艺术生活,让课本与生活相结合,政治课堂不再纯理论化,而是更加生活化和艺术化,富有生活的意义,这样的课堂更能调动艺术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二)借助政治学科心理调节的优势

艺术生面临的心理问题有别于其他学生,甚至多于其他学生。高中艺术生不仅面临文化科目上的学习压力,同时还得面对来自术科学习的压力。艺术学习经济投入巨大,这会给学生的心理及其家庭产生巨大的压力,故而艺术生更需要心理疏导。政治教师在心理疏导上相比其他科目的教师更具优势。政治教师可以借助学科心理调节的优势,对艺术生的心理进行疏导、调节,减轻学生面临的压力,从而拉近与学生的距离,使学生更尊重教师。一旦学生尊敬教师,喜欢上这科教师,便能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良好效果。此外,每届高三上学期期末的时候,艺术术科联考成绩就会公布。高三下学期初,校考成绩也会公布。在这两个时间段里,大多艺术生的情绪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波动,从而影响他们的文化复习。此时,政治教师应当发挥自身优势,配合班主任调节学生的情绪,对艺术生进行心理辅导,让他们能静下心来复习文化科目。

(三)借助政治学科思想引领、价值导向的作用

大多数中学生不太喜欢政治课,认为政治课是在歌颂政府和社会,而学生常常被网络、社会不良现象和思想所影响,从而觉得政治课堂脱离现实,不真实。教师要让学生对政治学科产生兴趣,就要从思想上进行引领。政治教师要让学生知道政治课堂源于生活,也高于生活,更是回归生活的。政治教会大家运用思辨的眼光和辩证的思维,而非仅是赞美政府和社会。政治教师要让学生信任政府,信任执政党。如果学生连政府和执政党都厌恶,不信任,又谈何喜欢政治学科。教育是服务于政治。政治教师要让学生相信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我们国家能实现民族的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党能处理好腐败问题及其他一系列问题。这样学生才会拥护党和政府,才不会对政治学科产生抵触,学政治时才会有兴趣。

(四)借助学生的力量,走学生路线

1.个别突破,旗帜引领

培养艺术生的政治学习兴趣光靠教师还不够,要学会深入学生当中调动一切有利的因素。首先要选出合适的政治科代表。政治科代表的工作能力强弱,工作方式是否得当,很大程度上会影响整个班级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必须选对科代表。政治科代表要热爱政治学科,同时对政治教师有好感,有较强的组织协调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班上有一定的威望和良好的人际关系。这样的科代表有助于帮助政治教师更好地与学生相处,提高班级学生学习政治的兴趣。此外,教师还必须从尖子生和有号召力的学生身上下功夫。如果这两类学生也被政治教师“笼络”了,就能较好地影响和带动班级学习政治学科的氛围,从而提升全体学生的政治学习兴趣。

2.连环出击,群体效应

光有少数学生带动是不够的,教师还需要注意到其他的学生个体。政治教师应常深入班级,积极参与班级活动,与学生多接触,在学习、生活上多关心学生。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注,就能增强自我存在感,并在这一门学科上多投入一些时间,学习兴趣也会提高。政治教师要让班上越来越多的学生喜欢政治,最起码让没兴趣的学生不至于排斥政治。教师要坚持走学生路线,不能脱离学生,远离学生,不能上完课就马上消失,更不能与学生对立。教师如果让学生走向自己的对立面是愚蠢的。

(五)借助赞美

每个人都喜欢被别人赞美。赞美能让人心情愉悦,更让人产生动力。对艺术生赞美,可以提高艺术生对政治学习的兴趣,而如何赞美,这需要智慧。

赞美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在政治课堂上对表现好、作业做得好、考试考得高分、学习有进步、纪律表现好的学生进行表扬。就算只是给予一个温馨的微笑,鼓励、肯定的眼神,都会让学生感受到温暖。也可以在批改作业时,在后面加几句贴心的、表示关怀和鼓励的话语。学生不是“无情物”,今日你投桃,他日学生会报李。

赞美的内容是丰富的。作为政治教师,要常关注学生动态,了解所教班级的学生,善于发现一切可赞美的内容。学生的一个书包、配饰、手表、鞋子、笑容、表情、动作等细节都是可赞美的内容。一句小小的赞美会让学生上课的心情变得愉快,这样他们的学习兴趣自然也就高了。

参考文献

[1] 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8.

[2] 姚本先.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苏霍姆林斯基.给教师的建议[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4.

[4] 邱伟光,张耀灿.思想政治教育学原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5] 骆秀静.政治课学习兴趣的探究[J].教学研究,2005(2).

[6] 赵轶群,彭向君,韦霞.体艺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