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德育教学论文范文,德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在弘扬长征精神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研究

  • 投稿橘子
  • 更新时间2017-11-01
  • 阅读量717次
  • 评分4
  • 89
  • 0
陈慧1,李芳2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9 )

 

 

 

摘要:

长征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财富,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文化源流、价值目标和观念特性上具有共通性。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力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需把握理想信念引领、道德自觉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弘扬和育人合力构建等四个着力点。

 

关键词:长征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效性

 

DOI:10.15938/j.cnki.iper.2017.04.001

 

中图分类号: 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749(2017)04-0001-06

 

 

 

 

 

2016年10月21日,总书记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长征精神是“把全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坚定革命理想和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就是为了救国救民,不怕任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就是坚持独立自主、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就是顾全大局、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就是紧紧依靠人民群众,同人民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艰苦奋斗的精神。”[1]长征精神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的革命精神和优良传统,是我国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和重要组成部分,是引领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精神旗帜。党的十八大提出和倡导的“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在继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上,结合社会主义发展的理论与实践凝练而成的思想结晶,深入回答了我们要建设什么样的国家、建设什么样的社会、培育什么样的公民的重大问题。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者在文化源流、价值目标和观念特性上具有共通性。深刻把握两者的逻辑关联,有助于我们将长征精神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提升教育的实效性和针对性,达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一、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通性

1.在文化源流上具有共通性

中国作为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诞生了辉煌灿烂的华夏文明,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从文化源流上分析,长征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共通性,两者都汲取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长征精神打上了深深的中华文化烙印,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的集中和最高体现。总书记在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2]长征集中展示了爱国主义精神、自强不息精神、团结友善精神、乐观主义精神和艰苦奋斗精神。这些精神的形成无不植根于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沃土中,吸取了中华民族刚健有为、自强不息、互助友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优秀传统文化核心理念。长征精神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革命时代的思想升华与创新性转化。

江河万里总有源,树高千尺也有根。“牢固的核心价值观,都有其固有的根本。”[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思想源泉和理论根基,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了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创造性的继承和发展,寄托着当代中国人的理想和信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倡导的讲仁爱、崇正义、倡公平、重民本、尚和合、守诚信等价值观念一脉相承,延续和蕴含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华和道德精髓。具体来说,国家层面核心价值观源于中华传统文化和合、富国强民、以民为本的理念。如秦朝商鞅认为“故治国者,其传力也,以富国强民也。”儒家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道家倡导的“天人合一”、庄子的“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等思想就分别与“富强民主和谐”价值观有着紧密的内在联系;从社会层面核心价值观看,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不仅反映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属性,也深刻印证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记忆。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到“人的类特性就是自由的有意识的活动”,从“不患寡而患不均”到“一切人生来都是平等的”,从“各尽其职就是正义”到“正义是一种主观的价值判断”,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民对自由、平等和公正观念的认识和不懈追求。[4]而从公民层面的价值观而言,同样吸取了我国各族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的精髓,相关的论述和典故比比皆是。比如儒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济世安民的价值理念,“敬业乐群”、“忠于职守”的思想传统,孔子“主忠信”的道德观,孟子提倡“与人为善”等都与公民个人层面价值观的具体价值准则不谋而合。

2.在价值目标上具有共通性

从现实价值目标上看,长征精神和核心价值观具有共通性。两者都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最高理想和奋斗目标,都致力于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提供强劲的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将实现共产主义作为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奋斗目标,并为之付出了艰辛的努力。长征精神孕育和凝练的历程,正是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追求远大理想和目标的生动写照,多少年来一直激励着我们后来者为实现这个目标而奋斗不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现阶段中国社会“最大公约数”的价值共识,同样以共产主义的实现作为最高理想和目标表达。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直是近代以来中华儿女的伟大梦想。正如同志所言,“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人民最伟大的梦想,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和根本利益。”[5]实现伟大的梦想,需要付出长期不懈的努力。实干才能兴邦,坚持才能成就梦想。长征途中,红军将士们吃菜根、啃树皮,面对敌人的围追堵截却越挫越勇,坚持斗争不轻言放弃。现时代我们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梦想,就要发扬长征精神中不怕困难、团结拼搏的精神,为中国梦的实现凝聚强大力量。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第一条就明确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于集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正能量,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6]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弘扬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为早日圆梦提供精神支撑。

3.在观念特性上具有共通性

长征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属意识形态范畴,两者在指导思想上,都是以马克思主义为理论指导,都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与中国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实际相结合而形成的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思想成果,两者都体现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特征;都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本质要求,都具备与时俱进的开放性特质。

遵义会议之前,王明等人脱离中国实际,实行错误的军事指挥,导致红军接连失利。惨痛的教训促使我们党开始深入思考党的思想路线问题。长征途中召开的遵义会议,结束了“左”倾教条主义在党内的统治,确立了毛泽东同志在党和红军中的领导地位,坚持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独立自主地解决中国革命重大问题的立场,从而找到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将中国革命事业引向了胜利。改革开放以来,党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坚持中华民族高度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从中国文化现状出发,创造性地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观与中国价值理念的有机统一,符合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也是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光辉典范。

二、弘扬长征精神对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要价值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任务。在当前时代背景下,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键就是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7]通过广泛的宣传教育让全体社会成员将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大学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生力军,大力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总书记在纪念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指出,“伟大长征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人红色基因和精神族谱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滋养。”[8]深入学习和理解总书记关于长征精神的重要论述,利用长征精神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对于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实践价值。

1.有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国内外环境下,全面准确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丰富内涵和外延,对增强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认同,提高大学生的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具有重要的意义。理论的深度把握是获取人民群众情感支持和理性认同的关键。马克思曾经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9]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个倡导”词义虽然简单实则有着丰富的内涵,然而现实却是诸多高校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理论阐释失语或乏力的窘境,教学内容停留于碎片化和浅表化,教学方法则呈现出抽象化和单一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渊源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而在阐释过程中要与我国文化和革命传统接轨,才能引起受众的共鸣。总书记强调:“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同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历史文化相契合”。[10]长征精神作为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供了鲜活的素材和丰富的话语资源,有助于丰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内容。比如大量有关长征题材的历史资料、文化书籍以及音像制品就能很好地适用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中,帮助大学生加深对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解,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历史文化渊源的认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爱国”一词为例,在教育中可以用长征途中工农红军为挽救民族危亡,以非凡智慧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英勇抗敌的英模事迹来进行解读,通过深入浅出、情理交融的内容阐释,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性。

2.有利于拓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路径

作为新技术支撑体系下出现的媒体形态,新媒体已经逐渐融入到高校校园中。因其便捷性和交互性等特点,新媒体逐渐成为高校进行校园文化建设和教师教书育人的主要方式。长征精神的媒体宣传,为高校拓宽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新媒体平台。比如,借用网络交流平台和网络课程,在方便快捷的互动中帮助大学生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借助生动活泼的教学手段引导大学生养成自强不息、团结合作的精神品格,用创意而又接地气的互联网思维方式继续传递长征精神。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大学生学习的参与度,还能在沟通反馈中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接受效度。

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是全面落实党的教育方针,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国民教育全过程的必然要求。长征的革命遗址与纪念馆,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进行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践载体。高校可以引导大学生党员带头组织传承长征精神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实践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开展长征精神志愿服务万里行活动,锻炼学生体魄、磨练学生意志,促使广大学生发扬和传承红军将士艰苦朴素、顽强拼搏的革命精神,用实际行动做红色传人;组织学生参观长征历史纪念馆,走访慰问老红军和老战士,使大学生从红军长征的感人事迹中接受红色教育。通过亲身体验和实践养成,增强大学生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3.有利于凝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精神力量

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非是朝夕之功,其过程也不可能一帆风顺。从其诞生的那天开始,就面临着各种社会思潮的质疑、批判和攻击,在高校表现得尤其集中。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面临着诸多问题和困难,任重而道远。近年,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泛滥,中华民族的精神遗产不时遭其恶意曲解;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历史伟人不时遭其恶意丑化。历史虚无主义者“经常随意假设历史,随心所欲地虚构裁剪历史”[11],种种不实言论的涌现造成部分大学生意识混乱与迷茫。同时,西方资本主义发达国家不失时机地将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价值观向我国传播和渗透。在此情境下,高校教育者能否在尊重差异和包容多样的语境下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引导“80后”、“90后”大学生抵抗错误思潮的侵袭,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将是一次全新考验。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我们依然可以从那场声势浩大的长征征途中汲取精神力量。红军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抒写的不朽传奇能激发大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激荡起为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幸福而努力拼搏的决心和勇气。具体而言,“坚定革命的理想信念,坚信正义事业必然胜利的精神”指引我们要坚定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信心,决不被错误的谣言所蛊惑,要树立苦中作乐的乐观心态,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胜的信念;“不怕艰难险阻,不惜付出一切牺牲的精神”指引我们要充分认识到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做好长期奋斗的思想准备;“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精神”指引我们在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过程中,不能照抄照搬、盲目借鉴他国经验,而应当从我国实际出发,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严守纪律、紧密团结的精神”和“同群众生死相依、患难与共的精神”指引我们各条战线的群众要齐心协力、团结一致,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汇集起中华民族向世界舞台中心挺进的磅礴伟力。

三、弘扬长征精神视域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着力点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实效,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必须把握以下四个着力点。

1.坚持以理想信念的引领为核心

长征是一次理想信念的伟大远征。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人民群众战胜困难、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胜利的精神支撑。邓小平同志指出:“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有共产主义信念。”[12]长征的胜利即理想信念的胜利,总书记明确指出:“崇高的理想,坚定的信念,永远是中国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没有牢不可破的理想信念,没有崇高理想信念的有力支撑,要取得长征胜利是不可想象的。”[13]“革命理想高于天”是长征途中广为流传的口号。正是因为拥有坚定的革命信念,独腿战士钟赤兵拄着双拐走完了长征路。红军作为一个共同体能够完成如此艰巨的历史使命,穿越称为“死亡陷阱”的茫茫草地,征服人类生存极限,长驱二万五千里,根本原因也在于红军具有铁一般的革命意志和信仰。

科学崇高的理想信念能帮助大学生思考“做什么人、走什么路和为什么学”的现实问题,明确做人的根本。继续坚定不移地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是解决当前高校核心价值观教育乏力的关键。将长征精神融入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核心就是要帮助青年大学生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信心,坚定对中国共产党的信任。积极引导大学生把个人价值追求融入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过程中,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不懈奋斗。比如组织开展“大学生党员红色服务”实践活动,激励大学生党员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帮助身边同学用马克思主义方法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高校要以弘扬长征精神为契机,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2.坚持以道德自觉的培养为基础

长征的生命力在于它是一种蕴涵道德自觉品行的生动实践。在长征中,红军严格执行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所到之处,秋毫无犯,这既是红军严格遵守党规党纪的行动展示,更是红军将士高尚品格的道德示范。长征途中涌现出了一大批把自己仅有的粮食、衣物,甚至生存的希望让给战友,而把饥饿、苦难和死亡的威胁留给自己的英雄道德模范。正是因为高度道德自觉的驱动和感召,才激发了红军将士们英勇顽强的革命斗志,并收获民心,发动人民群众一道共同抗敌。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道德是人类文明的结晶,是时代进步的尺度。崇德修身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而言都极其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浓缩和体现了中华民族道德素养的精髓。同志强调:“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14]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培育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离不开立德树人的问题,其重点还在于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自觉。道德自觉主要体现为道德主体在道德认知、道德内省和道德约束方面具有清醒的自主认识与自律意识。“只有在清醒认识道德现状、注重把握共同利益的基础上,人们才能坚持以向真、向善、向美的‘内驱力’,努力克服自身局限性,避免急功近利,最终得以守望共同的精神家园。”[15]缺乏道德自觉,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将失去动力和活力。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经济社会转型,西方资产阶级腐朽思想观念不断传入我国,部分大学生受其影响道德品质呈现逐渐滑坡的迹象。目前诸多高校反复开展大学生诚信应考、遵纪守法等教育活动,即是对大学生现实道德状况的回应。在此情境下,有必要在开展大学生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坚持把以立德树人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中心环节,加强大学生自我道德教育,激发他们的道德自省和自觉性,从而“迈向从他律到他律与自律结合、最终实现自律的修德境界”[16]。为此,可以发挥长征精神的感召和教化功能,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道德教育实践活动,用长征精神加强传统美德教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判断和辨识力。道德模范是有形的正能量,是鲜活的价值观,是道德实践的榜样。要在大学生中深入开展红军长征道德模范学习实践活动,创新宣传形式,注重活动实效,把道德模范的榜样力量转化为大学生的生动实践,在高校校园内营造崇德向善、德行天下的浓厚氛围。

3.坚持以爱国主义精神的弘扬为重点

爱国主义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核心,是民族繁衍和发展的精神命脉。爱国主义精神始终是我国各民族、各阶层团结一致的强大动力,支撑着中华民族团结奋斗、发展繁荣的伟大实践。长征的胜利,充分体现了红军将士们为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勇于抗争、不怕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自古至今都是中国社会始终强调的精神品格,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标志,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在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需要以纪念长征胜利活动为契机,进一步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重点是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受西方社会思潮的侵袭,当前我国大学生中出现了一些歪曲和误解爱国主义的错误论调,有的人甚至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已无需再提民族国家的主权与利益,更无需提倡爱国主义;还有的人以盲目抵制、鲁莽行事等非理性行为来表达爱国之情。对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过程中,有必要准确讲解和把握爱国主义的时代内涵,全面厘清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面临的挑战,引导大学生将深厚的爱国情感、理性的爱国认识和务实的爱国行动相统一。高校要加强和重视党史国史教育,引导大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正确认识国家的前途和命运。带领大学生参观各类博物馆、纪念馆、展览馆、烈士陵园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以此增进大学生对民族和国家的使命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4.坚持以育人合力的构建为保障

长征胜利启示我们:团结各方力量、紧密联系和依靠各地各族人民群众是战胜一切困难、凝聚人心的法宝,长征的胜利是动员人民、依靠人民和团结人民的结果。长征途经12个省中,有6个少数民族地区。有的少数民族群众起初对红军抱有敌视态度,后经过红军战士耐心的讲解和高尚品德的感召,逐步化解了误会。红军每到一地,都深入宣传群众、组织群众、武装群众,打土豪、分粮食、废苛捐,赢得了广大群众的拥护。

开展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单靠一方或某个人的力量难以取得成效。我们应把握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规律和特点,把思想价值引领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和各环节,形成教书育人、科研育人、实践育人、管理育人的长效机制,努力创设家庭、社会、学校三位一体的育人体系,搭建全方位齐抓共管、多方面协调配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格局。在家庭层面,家长要以身作则,重视家风教化,以良好家风对大学生进行道德启蒙、品性养成、革命传统教育,让长征精神代代相传。从社会层面而言,要积极组织和引导各地结合区域特点和历史传统,有序开展长征地域文化资源的研发,重视长征物质遗产的保留与修复,鼓励旅行社积极开辟长征主题红色旅游专线;组织创作弘扬长征精神的歌曲、影视剧和文学作品,营造精神振奋、民心鼓舞的社会氛围。在高校层面,党委要对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工作实行全面领导,切实履行党委主体责任;高校教师要将长征精神融入课堂教学中,深入研究长征精神的内涵和实质,把握长征精神与核心价值观的契合点,构建科学规范的价值观话语体系;积极创设弘扬长征精神的实践载体,邀请老红军或红军后代到高校开讲座,加深大学生对中国革命斗争史和中华传统美德的认识和体会。总之,高校各部门要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加强沟通、密切配合,形成共同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的协同效应,激励大学生自觉将爱国之情转化为报国之行。

教育强则国强,人才兴则国兴。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17]高校的立身之本在于立德树人,“立德”就是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知识教育。长征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生动教材,用长征精神立德树人,在弘扬长征精神中提升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学生点亮理想的灯,照亮前行的路,引导大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和模范践行者,既是必要的,也是至关重要的!

参考文献

 

[1][2][8][13].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8-9,9,9,11.

 

[3].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凝魂聚气强基固本的基础工程.[N].人民日报,2014-2-26(1).

 

[4]房广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传统文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210.

 

[5]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9.

 

[6][7]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N].人民日报,2013-12-24(1).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人民出版社,2012:9-10.

 

[10][14].青年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4-05-05(2).

 

[11]徐玉明.历史虚无主义理论基础批判[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6(1):54.

 

[12]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人民出版社,1993:110.

 

[15]杨红英.道德文化自觉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J].学术论坛,2013(4):9.

 

[16]于成学,孙嫣雪.他律走向自律:大学生修德的思想境界[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5(6):101.

 

[17].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