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历史教学论文范文,历史教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

  • 投稿黑门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415次
  • 评分4
  • 35
  • 0

◇甘肃省华池县紫坊初中 高金军

摘要:阅读教学是提高学学生作文水平的一种重要途径,语文教师一定要创设情境,激发阅读兴趣,教授阅读方法,培养阅读习惯,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阅读教学;教给方法;培养兴趣;提升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121-02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它是教师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保证,更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发展学生智力、获取知识的一种最重要途径,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的主要渠道。通过阅读,不一定能延长生命的长度,但一定可以改变生命的宽度,增加生命的厚度。阅读可以改变人的心境,开阔人们的视野,丰富情感;增加知识积累,提升人们的创造能力,使我们生活得更加充实,更有意义。因此,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对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就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该如何指导学生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呢?

一、保证阅读时间

作为一名语文老师,要根据年级的不同和学生的学情、教材的特点,除每周至少安排一节课进行阅读训练外,还必须保证学生每天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课外阅读,尤其是要抓好早操前的10分钟晨读、每天三次课前预备时间和下午课后半小时的晚读。尤其要安排好学生在假期里的阅读。同时,还应鼓励学生多阅读,可把读物化整为零,打印成单页发给学生,以便随身携带,利用零星时间阅读。

二、激发阅读兴趣

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阅读教学的关键在于激发学生兴趣,教师要尽可能选那些学生读起来爱不释手,非一口气读完不可的读物,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并深深地吸引他们。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通过图片、音像等多媒体教学手段,全方位、多角度地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读书欲望,使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需要,遵守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发现所学文章中的关键点,激起学生心中的波澜,深深地吸引学生;引导学生在声情并茂的朗诵中感悟文章的内涵,领略文章语言的美,使之产生强烈的阅读欲望,从而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

例如,笔者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利用多媒体课件再现地震情景,让学生从视觉上感受地震的可怕以及地震带来的灾难之大,然后结合一张惨不忍睹的画面讲解:在地震面前人的生命是脆弱的,但同时又是坚强的,有一对父子在地震面前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创造了生命的奇迹。直观的画面,加上教师的激情讲解,把学生的心紧紧地系在地震中的父子身上,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2.开展活动,培养兴趣。根据课文内容,结合学生实际,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组织学生召开故事会、经典诵读、演讲赛等,让学生介绍在课外阅读中所了解的要闻、民情风俗、奇闻异事,跟大家交流,可以是个人发言,也可以是集体辩论,让学生自由、自觉地表达读书心得体会。

(1)每天利用早读前5分钟时间,让学生轮流上台为大家朗读,内容可自选,可以是童话故事,也可是儿歌或古诗,或是给大家猜谜语;教师也可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因势利导,把悬念留给学生,把某一本书的大致内容简单地介绍给学生,学生听教师讲了精彩的开头,却缺少结尾,悬而未决的情节催促学生自己急切地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慢慢的,他会挣脱教师的扶持,自由地畅游于书海,寻求他的精神家园,学生听了有趣,就会自觉去阅读此书了。

(2)根据学生特点,让学生将平时读到的感兴趣的内容摘抄下来或剪贴下来做成一份手抄报或剪贴报,这一实践活动提高了阅读的质量,加大了学生对阅读材料的印象,拓宽了知识面,培养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兴趣。

(3)定时评选知识大王。活动开始前,给学生一定的准备时间,告诉学生将在什么时间开展,怎样开展。这个知识可包罗万象,天文地理、人物故事、时事新闻、自然科学,可口答,也可笔试,谁知道的东西多,谁就有可能当班里的知识大王。这样,学生不但有了阅读的兴趣,而且还拓展了自身的阅读面。

三、教给阅读方法

当今社会处于知识裂变的时期,信息含量大、变化大,学生绝不可能对所有篇目详加研究,仔细阅读,一来是没有那么多时间,二来也没有必要。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一定要让学生有选择地阅读,通过整体粗读,领略文章的内容大意,了解全文概貌。要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读到尽可能多的文章或书籍,使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这就要求学生们必须掌握科学的读书方法。

1.精读与略读相结合。让学生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其中,精读就是有重点地选择一些与学习密切相关或自己最感兴趣的章节进行阅读,读的时候边读边想,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复述其内容,在文章紧要处、感触最深处圈点勾画;略读即浏览全文,读书前,要指导学生先读前言、目录,读报先看标题、栏目,在浏览中形成粗略印象,理清文章的大概内容,借此获得重要、有用的信息。读书应当边读边想,力求理解,应弄懂书中所说的中心思想。只有精读与略读相结合,才能既提高阅读的速度,又能获得较多的知识和信息,真正做到读有所得,读有所悟。

2.摘录与随笔相结合。教师在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时,要求学生在文中或作勾划、或作批注、或写提纲,随时把精彩、优美的词句、片断摘录下来,实现内化吸收,学以致用。特别是阅读完名著之后,更要作好读书笔记,思收获,谈体会,发表见解和主张,写读后感,要通过回忆检查阅读的效果。对已经理解的内容要善于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出来,并写在读书笔记上,以备日后查用。学生在阅读中要善于抓住重点,做到深入钻研,相互交流阅读心得,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做到摘抄与练习写作相结合。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就专门指导过学生如何作笔记,以增加学生读写结合的机会,真正让他们实现读有所得。

3.范读和朗读相结合。教师范读要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把抽象的文字变成形象的语言,并通过语气的轻重缓急、语调的强弱高低、节奏的长短快慢,将课文所表现的爱憎感情直接传递给学生,把学生带到课文所创设的意境中去,使语言文字变成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作者及书中人物产生共鸣。教师范读和学生朗读要有机结合起来,学生在朗读前,教师要根据文章的主旨、人物、情节、线索等向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读后掩卷沉思,并复述出课文的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让学生在阅读中,通过形声的摹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4.阅读与思考相结合。指导学生阅读方法的主要途径应是阅读实践,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对阅读方法进行重点指导,阅读后,教师要引导学生结合不同的文体提出问题,一旦发现问题,再深入阅读,并认真思考,以收获更多。同时,对于不同的文章还应采用不同的方法:如果是说明性的文章,应让学生通过阅读,把握基本观点;如果是小说,可让学生通过阅读,知道小说的三要素、主要内容和故事情节;如果是议论文,则让学生通过阅读,做到区分观点,明辨事非;如果是古诗文,可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注意积累特殊字词的含义;如果是现代诗词,要让学生尽可能地背诵下来。这样,不仅会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同时还能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朗读水平。可见,学生只有掌握了阅读的方法,才能由要我读变我要读,我想读,我会读。

四、培养阅读习惯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加快阅读速度,掌握阅读技巧,使默读、诵读有机结合,避免频频重读等不良现象,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制订阅读计划。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出个人读书计划,确立读书目标,在平时的教学中,定期或不定期地检查学生的读书笔记,同时,还应适当举办读书之类的活动,让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读书活动。学校、教师应该正确看待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师生一起分享阅读的快乐,从而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2.拓宽阅读的范围。精选阅读材料,扩大阅读范围,增加阅读量,让学生尽可能多地读到一些各种体裁、实用性强的文章,包括人物轶事、科普常识、文化习俗、历史地理、新闻报道、广告说明等,要求题材广泛,灵活多样,生动有趣,如果有条件的话,还可以读些原文版的简易读本、报刊杂志等。所读内容篇幅要适当,内涵丰富;难度适中,生词较少,以便于学生理解。

3.创设阅读环境。在班级图书角里,可放置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杂志,如《读者》《青年文摘》等。或让学生办一些手抄报、板报、墙报;或办一些刊物,出几期学生作品。通过这些途径向学生传递阅读信息,学生阅读起来就比较方便,随时可以在这些材料中阅读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从而由被动阅读转变为主动阅读。

综上所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想提高语文教学成绩,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不是增加语文课时和作业量,而是要把校外读书和校内读书结合起来,在校内给学生提供读书时间,在课外让学生自由读书,以一定的形式在校内外展示交流。此外,还要保证学生有足够的阅读时间,使之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让他们从阅读开始,通过阅读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的思维,让课堂充满思维的张力,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阅读的乐园。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