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学原理论文范文,教育学原理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例谈“文本特点决定阅读方式”

  • 投稿小瑞
  • 更新时间2017-09-14
  • 阅读量630次
  • 评分4
  • 48
  • 0
文本特点是指文本与众不同或者特殊的地方,是作者缀文时艺术心思的凝结。文本特点不仅体现在表达手法、结构、行文方式、语言风格等这些表现的形式方面,也会体现在思想情感等内涵方面。文本的特点决定了阅读教学的方式。

一、据手法特点,定阅读方法

《凡卡》是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是俄国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的名篇,文章按写信的过程记叙了凡卡在城里的悲惨生活,并回忆了与爷爷在乡下一起生活的情景。文章的主要特点是运用了对比的表达手法,把凡卡在城里和乡下的生活作对比,衬托出凡卡在城里生活的悲惨。

在广州举行的第二届小学青年教师语文教学观摩课活动中,贵州的袁淑芹老师执教的《凡卡》一课,紧扣课文的特点进行对比阅读,教学效果非常好,给笔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大致的教学流程如下:

1.第一次对比阅读书信和回忆内容,发现表达特点

学生快速默读,并找出书信和回忆部分,以小组为单位完成“共学单”(不要求一次全部完成),然后进行汇报,完善共学单。

 

2.第二次对比阅读重难点段落,体会表达效果

学生对比阅读第8和15自然段,思考:作者为什么插入对乡下生活的描写?读后讨论,再次完善共学单。

3.第三次对比阅读重点句子,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凡卡的心情

通过第一次对比阅读,学生可以把握文章主要内容,初步发现表达上的特点,初步体会凡卡学徒生活的悲惨、生活环境的凄凉。

通过第二次对重点段落的对比阅读,学生在表达方法上进行探究和实践,多角度层层深入地展开阅读,进一步走进凡卡心灵,感受他命运的悲惨。

通过第三次对重点句子的对比阅读,学生对比阅读第8和15自然段的重点句子后,进行对比朗读,体会凡卡极度痛苦的心情和渴望自由快乐的心情。此环节更加深入领略了作者的表达方法,感悟了凡卡的情感。

二、循行文特点,定阅读过程

《临死前的严监生》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22课“人物描写一组”中的一个片段,写法特点是行文运用了“拖延折腾”的手法。在上文的活动中,四川省的杨坤老师是这样巧妙运用这个特点的(学生上课之前没有见过课文):

1.教师只出示文段一:“自此……伸着两个指头”,引起学生的阅读期待:严监生伸出的两根手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2.教师接着只出示文段二:“二叔……那只手只是指着不动”,加深学生的阅读期待——诸亲六眷越是猜不到,疑惑就越大:他这两根手指头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3.教师接着只出示文段三:“赵氏慌忙揩揩眼泪……登时就没了气”,揭示了谜底:两根灯茎。

4.学生全文阅读后,教师把“文段二”删除形成一个新文本,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与原文对比,体会到作者这样写的意图:制造强烈的阅读期待,与揭秘形成强烈的反差。

5.教师借助文学评论让学生认识课文的行文方式叫做“拖延折腾”,并列举一些文学作品中的例子,加深学生对这种特别行文方式的认识。

……

杨老师循着课文的行文特点,依次出示文段,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最后再揭示谜底。学生除了在“求之不得”的阅读期待中深刻认识严监生这个伸着两根手指不肯咽气的吝啬鬼艺术形象,也对“拖延折腾”这种行文方式的表达效果有了深刻的体验,为今后对这种写法的运用打下了基础。

三、依语言特点,定阅读重点

《天窗》是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的一篇散文,作者是茅盾先生。文章以作者儿时的生活为题材,生动地再现了孩子们透过天窗,了解自然、亲近自然的情景,表达了孩子们对大自然奥秘的向往与追求,表现了其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文章的一个特点是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课文中有一段文字:“……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掠过一条黑影,想象到这也许是灰色的蝙蝠,也许是会唱的夜莺,也许是恶霸似的猫头鹰——总之,美丽的神奇的夜的世界的一切,立刻会在你的想象中展开。”

本课教学目标之一是用“也许……也许……也许……”仿写一段话。学生在写话的时候,往往言语干涩,枯燥乏味。写成“你会从小玻璃上面闪过的一点金光,想象到这也许是一颗流星,也许是一架飞机,也许是一只萤火虫……”等类似的句段。

为了避免学生出现类似的情况,有位教师这样引导:

师:请同学们读读这段话(你会从那小玻璃上面……想象中展开),找到特别有感觉的词语,并画出来。

生:自读,圈画。

师:我们来交流一下。

生甲:我画的是“闪闪烁烁、可爱……”

生乙:我画的是“山似的、马似的、巨人似的、奇幻的……”

生丙:我画的是“灰色的、会唱歌的、恶霸似的”。

师:老师对大家画出的词语也很有感觉,很喜欢。这篇课文是一篇散文,散文的语言就是这样的,让我们再读一下——

师生:齐读(你会从……)。

师:同学们,如果小玻璃上闪过一道金光,那么我们还可以从那小玻璃上闪过的一道金光,想象到这也许是——请同学们说得有感觉些。

生甲:拖着长尾巴的流星、高空中夜航的飞机。

生乙:吟唱着小夜曲的萤火虫。

生丙:飘逸的孔明灯一闪而过。

……

在上面的教学中,教师关注本文的语言特点:一是引导学生感受并试着积累这些优美凝练、富有文采的语言;二是在表达时让学生尝试运用优美的词句,教学效果不言而喻。

四、掘隐藏特点,破阅读难点

体验品味诗歌蕴含的情感往往是诗歌教学的难点。《赠汪伦》是语文苏教版教材六年级下册“语文百花园四”中的一首古诗,诗歌有个隐藏的特点——“不合乎情理”。在一次观摩课活动中有位教师把这首诗歌“精讲”,在课堂上巧妙地利用这个特点,加深了学生对诗歌情感的体验。

师:这首古诗主要内容是什么?

生:李白乘着小船快要出发了,忽然听到岸上有人一边走一边唱歌,好像是好朋友汪伦来了……

师:你的回答很有条理,还有哪位同学把诗歌的最后两句给大家分享一下。

生:桃花潭水有千尺深,可是比不上汪伦送我的情意深。

师:这是诗人用了——的修辞方法?

生:(齐答)夸张。

师:既然李白认为,汪伦送给他的情意比千尺还要深厚,那么汪伦怎么在他快要出发时才赶到呢?难道李白在“虚情假意”吗?

(生思考)

生(大部分学生):肯定不是“虚情假意”!

师:不是虚情假意,这种情况又该怎么解释?

生:可能在汪伦的家里已经分别过一次了,后来汪伦又赶到码头去送李白,汪伦一共送了李白两次。

师:说的很有道理,大家同意吗?

生:同意。

师:请大家完整地想象一下当时的情况,一会儿我们交流。(稍后)请同桌之间先交流交流,(稍等)谁来汇报一下。

生:那是一个春天的早晨,村外的桃花开得很灿烂。汪伦在家设宴为他的好朋友李白送行。天下没有不散之筵席,终于到了分别的时候,汪伦把李白送到了村外。李白和他的随行到了村外很远的码头,登上小船准备前行,忽然李白听到了有人在不远处一边走一边唱歌。“那不是汪伦吗?汪伦又赶来送我了?他怕见不到我,用歌声让我先别走。汪伦啊!我的好朋友!桃花潭水就是有千尺那么深,也比不上你对我的情意深啊!”(其中教师有引导)

(生感情被调动,受到感染,鼓掌)

师:汪伦!我的好朋友啊!我李白无以回报,就写一首诗赠送给你吧!(示意一学生)你来读——

生:(颇具感情)李白乘舟将欲行……

总之,文有不同,一千篇经典文学作品就会有一千种特点,入选教材的文学作品往往是经典之作,结合这些文本的特点制订有效的阅读教学策略,教学就如“庖丁解牛”,就会达到“为之四顾,为之踌躇满志”之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