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电影文学教育论文范文,电影文学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

  • 投稿少女
  • 更新时间2017-08-31
  • 阅读量621次
  • 评分4
  • 89
  • 0
钱亮

中国古代雕塑佳作多注重形神情理的统一、虚实有无的协调,既生于意外,又蕴于象内,耐人品味,引人遐思。如:殷商的《虎首人身怪兽》、战国的《虎牛祭案》、东汉的《马超龙雀》等,它们或狞历古拙、或刚柔并济、或豪逸奔放,皆具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感染力及浓郁的中式气息。品思传统精粹无尽创意与精湛技艺之时,我们不禁要问,时至当下,此种意蕴境界是否有所延续和发展?

自中国现代雕塑兆始,虽有零散地关乎中式、关于意境的主动实验与探索,整体观之,仍是西学为重,中式式微。

当代雕塑领域,随着国家文化软实力的提高和雕塑家群体反思后的自觉,传承诗性美学特质、彰显东方文化意境的作品日渐增多,以此体现中国特有的精神风貌、时代风尚与民族风范。具体如何体现呢?在我看来,有以下四种方式。

一、中得心源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璪提出的艺术创作理论,也是中国美术史上“师造化”理论的代表性言论。该理论既重视师法自然,更强调艺术家内心的情思和感受,“师造化”是过程,“得心源”是目的。不同于西方的写实主义,它不是对物象的标本式再现,而是注重对客观物象的主观提炼与构造。

中国当代雕塑家时常用此种取材于自然、取型于心源的方式进行创作,其中,不乏具有中式意境的作品。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门前曾成钢作品《莲说》(如图1),将莲蓬进行转化处理,庞大的体量,光亮的质感,非常的形态,并置于特定的水境中,营造出实与幻、静和动、硬与柔等对立统一的和谐关系,使传统文化的精神物质化、当代化、公共化,以此来体现当代艺术家的文人化思考。自古以来,“莲”作为一种美好的文化意象被无数人所咏赞,今人熟知的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红花别样红”,可见,同样的题材,不同的思考,呈现出的意境也随之而异。雕塑亦是如此,如:孙伟《小角色》系列作品中人与莲的恬淡雅逸;张德峰《好山好水好地方》中用景泰蓝工艺和卵石造型制造出文化与自然融为一体的中式园林景观;沈烈毅的《荷香送风》富有江南烟雨的清新灵动;陈志光的《圆荷泻露》则具有很强的梦幻色彩和视觉效果;史金淞反其道而行之,利用废旧金属创作的《莲说》系列,通过残芰断苹的意象来诠释枯荷的萧条孤寂、风骨犹存。除莲之外,还有王少军、张伟、郑路等艺术家围绕人、山、水等自然物进行创作,不同雕塑家因共同的文化背景与立场选择了某物,所呈现的作品又因个人所处地理环境和视角心境的不同而面貌各异。以中式内质得心源,意由心生,境随意迁……

二、由诗入式

诗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瑰宝,被世人普遍认可和赞同,是中式文化最具代表性的精粹。那么,由心施艺、由诗入式,既是对中式之意境的梦幻呈现,也是对中式之美学的精神追求,更是对中式之文化的身份认同。傅中望早期作品《四条屏》和近期的《窗棂之外》(如图2)均取材于中式之物,形式上从虚与实、空和有的辩证角度与天地四时同构。一条一景,尽显水色风光;一格一物,潜藏诗情画意。此“不做之做”所带来的无尽变化不正是诗文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写照吗?!

除此之外,诗歌中常见的如竹、月、云等物象也多为雕塑家们所用。冯崇利的《风竹》《竹痕》(如图3)等系列作品似一幅幅立体的“水墨画”,逸笔草草,力透纸背,规范里彰显自由,光亮中潜藏深沉,闭合内暗含能量,明晰下弥漫诗意。丁浩的作品《广寒》游走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用木条和木片构成的弦月之城,既如水低流般真实,又似水中月般虚幻,不知到底是人间清暑殿,还是天上广寒宫。李白《渡荆门送别》诗有云:“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仰望天空,云生万象,变幻无穷。孟祥轲的《云雀》《云翼》等作品以云为载体,混搭出多种意象,诉说着传统人文经典在当下的种种境遇——或飘忽游离、或分解异化、或诗意逍遥,它们的主题是复合的,形态是综合的,表意是融合的,以此彰显作品隐喻、朦胧、多义的诗性文化特征。

三、缘物表意

当代雕塑是视觉艺术,精典作品贵在意蕴而非一目了然,此类作品中,物多为人造之物,然物非仅物,作者借助物品来表达个人意志或思想。许正龙在不同时期均有以“眼镜”为题材的作品,每件作品的形态、色彩大相径庭,如:《视界》中人与镜片合一;去掉镜片,截断镜架后产生《开放空间》;传统与现代镜架中部反转形成《镜里镜外》(如图4),以此体现作者对社会发展过程中融合、冲撞、变异三个时期的认识与理解。物品本身是时代的产物,通过转化物品所携带的社会文化基因可以回望过去、反观当下、映射未来。林岗致力于琴的创作,他的系列作品愈加简约、质朴、天成,留有余不尽之巧的处理方式越发具有形式感和中式意境,不同材质的组合构造仿佛让我们听到了不一样的弦外之音。如多有具体指向的金属琴的铿锵有力,如诗般简洁的《听雪》《初雪》系列演绎着指向天空、沉入大地的律动苍茫,再如《砚胆琴心》(如图5)系列的“墨墨”含情、古拙悠扬。是艺术家挑选了物,还是物选择了艺术家,有时不好言说,或许因缘而遇,缘物体悟,表达心意,表现意境。

四、无我之境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谈到:“有我之境,以我观物,故物皆著我之色彩。无我之境,以物观物,故不知何者为我,何者为物”。无我之境中,是把我当做物的一个“工具”,通过我这个“工具”较小限度的干预发挥出物更大程度的自由,我隐退于物之后,让物自身有所作为,追求“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隋建国让石膏和聚氨酯在重力作用下自然形成的《引力场》(如图6)、《锥》等作品,让我想到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尚黑”情结,在古代文化中,黑色是北方的象征,代表“水”,眼下的作品正是黑色的液体自由流淌的结果。作品的发生由艺术家设定,作品的发展由材料决定,过程的不确定性和结果的未知性为作品的生成带来了无限可能。彭显锋的《云工厂》(如图7)是将设置好的“黑匣子”固定于墙顶,从神秘的“黑匣子”中会神奇的“生产”出白色大气泡,气泡晃动着软萌的“身躯”,摇曳着从高处徐徐落下。接二连三的气泡或在空中自破,或于地面云散烟消,更多的还是在静静地等待与耐心的期盼下,与人们的身体亲密触碰,气泡爆破的一瞬间如昙花一现般短暂,弥散出的烟雾足以诗意的在你内心栖居。《道德经》中有言:“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物可以为人所用,人同样可以为物服务。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在当代雕塑中并无优劣高下之分,重要的是找到契合中式表达的内容途径及充分彰显意境的方式方法。

由此四种方式可见,中式意境中的当代雕塑不是无本之木、复归传统、小众冷门,而是有本土思想渊源、当代精神诉求及大众文化基础的智慧个性表达。在全球化语境和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尚需以“采菊东篱下”的心境,营造“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中有启“式”,“意”无止境……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中国雕塑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