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学术研究论文范文,学术研究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及实施策略

  • 投稿共青
  • 更新时间2016-06-02
  • 阅读量523次
  • 评分4
  • 44
  • 0
“支架式教学”是源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构建的重要教学模式,对于“支架式教学”的概念界定,笔者翻阅了很多文献,具体的文字表述各不相同,但都充分体现了建构主义关于“教”与“学”的理念,而非一味地谈学生的自主学习,都强调支架的作用和构建,要求我们教师发挥“教”在“学”过程中的支持、引导、协助的作用.本文结合高中化学学科,就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实施策略进行分析,请各位同行雅正. 
  一、支架式教学的基本环节 
  支架式教学由5个环节组成,如图1所示. 
  从环节设置来看,支架式教学的5个环节充分体现了教师的主导性作用和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强调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独立探索和学生间的相互合作,注重情境的设置和学习效果的评价. 
  二、高中化学支架式教学的基本原则 
  1.以学生为中心 
  什么叫以学生为中心?以学生为中心就是为学而教!具体而言涉及到如下几点:(1)观念的更新,教学、教学可以理解为教学生学,也可以理解为教师帮助学生学.(2)找准课堂教学的起点,确保教学的起点符合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习惯.(3)情境的设置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确保能够启而有发.(4)支架的能激发学生的化学学习需求,充分调动学生化学学习的主观能动性. 
  2.以问题为中心 
  学习过程是一个认知从无到有或是从有到精的发展过程,其起点在哪里?笔者认为起点在于对“事物”产生疑问,即问题. 
  支架式教学应该设置有层次的支架问题,缓缓推进学生的认知向前螺旋式发展,具体支架问题的设置如图2所示.学生踏着问题支架一步步地向前攀升,其问题解决的过程实际是用原有知识建构新知识的过程. 
  三、教学实例分析 
  1.支架式新课教学——硫酸教学 
  (1)基于学生的原有认知,设置简单问题切入新课学习 
  支架问题1:下列几种说法正确的是 
  A.浓硫酸可以用来干燥氨气 
  B.稀硫酸具有氧化性 
  C.稀硫酸可以将酚酞变红 
  D.如果Al2O3中混有的Fe2O3稀硫酸可以用以提纯 
  (2)演示实验,搭建新的问题支架 
  演示实验:蔗糖与浓硫酸发生的“黑面包”实验. 
  支架问题2:观察到哪些现象? 
  将学生的思维点引向对“体积膨胀”、“刺激性气味”的可能性思考?在学生对现象进行解释后,继续抛出问题. 
  支架问题3:气体是否是纯的二氧化硫?如果不纯,那么还可能含有什么气体? 
  (3)搭建平台,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在学生对上述几个问题解决完毕后,可以继续向纵深延伸,抛出新的支架问题. 
  支架问题4:请根据前面我们所学到的化学知识,选择合理的化学试剂来设计实验,证明前面你猜想的可能的产物(SO2、CO2、H2O).注:提供足量的实验器材和试剂供学生设计和选择. 
  (4)拓展发散学生的思维 
  在学生通过对产物的探究对其化学性质有了足够了解后,继续抛出问题,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深处. 
  支架问题5:思考活泼金属锌、铁、铝遇到浓硫酸结果如何? 
  支架问题6:现在有失去标签的浓硫酸和稀硫酸各一瓶,想一想,你能用多少种方法鉴别它们(并说明原理)? 
  设计意图与教学反思:通过问题的搭建学生的探究方向正确,而且逐步深入,学生在探究过程中有真实的体验,这都为合作讨论与交流提供了素材和依据,引发头脑风暴,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2.支架式习题课教学实例 
  除了新授课外,我们在习题课中也应该科学地使用支架式教学,例如笔者就和学生一起探究了如下一道例题,下面就和大家一起分享笔者的几点做法. 
  例1 38.4 mg的铜与适量浓硝酸发生反应,在反应中铜全部用完收集到标准状态下的气体有22.4 mL,求在反应中硝酸消耗了多少mol? 
  分析 笔者发现如果这个习题不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的话,学生会出现解题过程的片面性,为什么呢?因为本题的题眼在于“22.4 mL气体是什么?”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在思考时没有考虑浓硝酸的量导致了问题的错误,笔者在习题课上设置了如下几个支架问题,引导学生逐步走向正确的思维方向. 
  支架问题1:如果题目中给的不是浓硝酸,而是足量的稀硝酸,那么在与38.4 mg的铜充分发生反应后收集到是什么气体?其在标准状态下体积是多少mL? 
  支架问题2:如果题目中给的浓硝酸足量呢?在与38.4 mg的铜发生反应,我们可以判断出怎样的结果? 
  支架问题3:如果不是足量的,而是适量的浓硝酸,那么在与38.4 mg的铜发生反应,这一个反应进行过程与浓硝酸足量的反应过程有什么差异? 
  设计意图与教学反思:透过上述几个支架问题的科学引导,原来存在思维混沌的例题,学生的思维变得清晰了,注意点也很自然地转到了“铜与稀、浓硝酸发生反应反应物的差异”,通过这样的思考,学生可以有效认识到,稀、浓硝酸与铜发生反应,两种反应所产生的气体是不同的,而且生成相同体积气体所需要的硝酸的物质的量也存在着差异,这样思考后,学生对例1的突破口即题眼就有了深刻的认识,题眼找到了解决问题就顺理成章了,同时,通过这样的支架问题牵引,长期下来学生的思维也会形成了梯度,有利于提高学生审题的缜密性,有利于正确解题思路的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