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教育管理学论文范文,教育管理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的融合

  • 投稿无哀
  • 更新时间2017-05-01
  • 阅读量374次
  • 评分4
  • 40
  • 0
管菁

(于都县仙下中心小学 江西于都342300)

【摘要】接受性学习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经有的知识;接受性学习的优点:获取知识时间短、效率高;并能使人类进化数万年积累下来的知识遗产代代相传,绵绵不绝。但这种学习方式的弊端是: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现成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特点。而且教学模式单一、封闭,学生只知接受、记忆知识,缺乏对于结论的思索,自学能力长期得不到发展和提高。

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探究性学习依赖的环境和条件主要不是教师、书本和课堂,学生在自主研究和实践中增长知识,提高能力以及获得亲身的、直接的体验与感悟。老师或其他人只是指导者、参与者,书本不再是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固定的课堂教学形式也不再适合。

【关键词】接受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融合

"美国学者哈伯特·塞伦1954年首次提出"学习方式"这一概念,他认为,"学习方式"是学习者持续一贯地表现出来的学习策略和学习倾向的总和。当代认知派心理学家布鲁纳等人从不同角度给"学习方式"分类,其中有一类是: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通过系统的传授,让学习者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优点:获取知识时间短、效率高;并能使人类进化数万年积累下来的知识遗产代代相传。弊端:教学内容上侧重于现成的、系统的理论知识,着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轻实践、重结论轻过程的特点。而探究性学习是指在教师的指导下,从自然、社会和生活中选择和确定专题进行研究,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新课程实施背景下,只要有效的把接受性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进行融合,就如孤鹜与落霞双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样,使整个语文阅读教学效果相得益彰、惟妙惟肖。

1入情入境,让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孤鹜"展翅飞翔一样强烈。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所学教材本身发生兴趣。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入情入境地把文本信息巧妙地呈现给学生。让学生主动接受探究前的铺垫信息,使学生的探究欲望如"孤鹜"展翅飞翔一样强烈。

2恰当双向的示范讲解,让学生的探究方法如"落霞"飞缕一样色彩斑斓。

朱熹曰:"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在阅读教学中,小学生由于受年龄、阅历限制,不可能所有知识都自己探究。探究能力根植于扎实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因此,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如何获取知识,寻找知识方法上下工夫,必要时教师或学习伙伴应给予恰当的示范讲解,然后,再让学生自主探究感悟,使学生的探究方法如"落霞"飞缕一样色彩斑斓。

2.1教师示范性的讲解,使学生如"落霞"一样直线冲天。

我在上《第一场雪》一课时,指导朗读此句:"推开门一看,嗬!好大的雪啊!"时,我首先出示雪停后的动画课件,问:"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何感觉?等同学们七嘴八舌议论后,老师进行了三种不同语调的范读:①如果你觉得是在赞雪大的话就这样读--(把"大"突出来)。②如果你觉得是在赞雪美的话就这样读--(把"嗬、啊"读重并要拖音)。③如果你觉得是在赞人欢的话,你就读出欢快的语气。

经过老师的一番讲解示范,学生明白了:原来同一个句子每个人有不同的感觉,那么朗读的语气也就不同。接着老师请学生自己去读读后面的句子。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山河、树木、房屋,全都罩上了一层厚厚的雪,万里江山变成了粉妆玉砌的世界。"这一句时,就会因每个学生对句子理解感悟不同而读出语调也不同,充分展示了学生的个性。

2.2同学的示范表演激起学生学习的欲望。

我在教独幕剧《奴隶英雄》一课时,为了让学生对剧本有更好的理解,我利用本班同学演示进斗兽场的那段对白(突出人物的对话、神情、动作、场景布置等)并用录像机录制起来,制作成课件。通过直观的演示,学生身临其境,个个欲试。

有了前面示范性的演示,同学们就知道了独幕剧是怎么回事,减少了许多口头上烦琐的讲解,接着,学生再自主合作演示独幕剧。每个小组的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像电视的明星一样,个个表演得出神入化。更让我兴奋的是,学生在发言中表现出来的对文本的理解、感悟、运用及组织能力,创新能力不得不让我对他们刮目相看。恰当示范的讲解和领悟不同的探究方法是水天一色的,就如同"落霞"一样,让整个课堂锦上添花。

3画龙点睛式的点拨,让学生的探究思路如"秋水"一样明晰。

探究思路是学生思维活动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必须需要拓展开来。因此,当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应进行点睛式的引导点拨,让学生的探究思路如"秋水"一样明晰。

例如:我在上《草原》一文时,学生通过审题、读文、质疑、确定了探究主题为:草原到底美在哪儿?在探究过程中,我先引导学生看图,初读课文理解"草原多美"的第一层含义,学生会说:"草原翠色欲流,镶嵌着纯白绵羊,非常美丽,那绿草似海的草原真令人心驰神往啊!"我又问:"你们再看看,草原还美在哪儿呢?举手的人就少了,叫几个人发言也只是支支吾吾,说不出个所以然来。学生的思维总是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上。

为了引导学生深入探究课文,深究"草原多美",我是这样做的。

3.1联系上下文 师问:"同学们,课文中除了这些景色以外,还讲了哪些人和事也很美的"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响应。

3.2出示课件播放动画(草原上的人们热情的欢迎和招待我们,以及纯朴的风俗人情等场景)来感染学生。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观看课件,就等于给学生探究"草原多美"的思路搭了一座桥,探究路一下子得以畅通,理解了"草原多美"第二层含义--人情美。

4课内外"双剑合壁",让学生的探究空间如"天空"一样广阔。

4.1课前引导学生"磨剑",为学习课文作好准备。

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功",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先布置预习,查找有关工具书、图书、音像资料、网络资源等。积极摄取外来信息,为课堂中探究活动的顺利进行作好铺垫。

例如:在教学《赵州桥》时,课前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查询《赵州桥》有关历史资料,并开展《桥之最》活动:

学生有了准备,上起课来也就得心应手了。课上就问学生,你对赵州桥了解多少?赵州桥有什么特点?以上问题不再抽象,回答起来也就容易了。弄清此问题后,还带出了一连串的有趣问题:赵州桥属于哪一类桥?中国古代桥有哪些特点?你还知道哪些有特色的桥?等新的探究课题,探究空间得以大大拓展。

4.2运用"利剑",画出学生课外学习的天空。

叶圣陶说:"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如何运用这个例子举一反三,走出教材,拓展延伸,形成能力呢?我从以下几方面做了一点实践。

4.2.1多读课外书。

阅读学习不仅是学习阅读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运用阅读的能力,所以在学了课文之后向学生介绍一些相关的课外读物,把学生引向课堂外,锻炼自读的能力。例如:学习了《我的伯父鲁迅先生》后向他们介绍了《少年鲁迅的故事》;学了《草船借箭》让学生借阅《三国演义》;学了《猴王出世》让学生借阅《西游记》等。

4.2.2多参加实践活动。

课内外实践活动是对学生学习的知识是否掌握的一个有效的延伸,因此,可以说它是对语文课堂的一个有效的检验与回报。例如:我在教学赵州桥时,学生课前通过《桥之最》这个活动,再通过课堂上的学习,已经对赵州桥以及各式各样的桥,有了很深的理解。学完课文后,学生余味未尽,于是我顺势让学生进一步的探究,开展《家乡的桥》和《未来的桥》活动。表格如下:

教师鼓励学生组成四人小组完成表格如:"家乡的桥"(古代桥、现代桥)这一内容学生可以通过照相机、摄像机等信息工具,到社会上去实践,收集文字、图片等资料。像"未来的桥"学生可以通过电脑绘图工具来设计美观型、坚固型、实用型、创意型等类型的桥来,这样的延伸,拓展了探究空间,放飞了学生的思维,展示了学生的个性,也发展了学生的创新素质。

4.2.3多写小练笔。

挖掘课文中的各个训练点,进行扩写、改写、续写、仿写等形式的练笔。读写结合是继续学习、深化学习,深入探究的好途径。例如:学了《凡卡》让学生续写《凡卡的信寄出去以后》,学了《赠送汪伦》让学生改写成记叙文。我想只要我们有机地把这两把"宝剑"有机地结合起来,前景是很光明的。

参考文献

[1]《怎样处理好接受学习与探究学习方式之间的关系》,作者李文洋。

[2]中国教师用书网论坛-★★★★★语文训练新论--语文新课程标准理念补正及应用研究。

[3]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之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