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对高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有效途径

  • 投稿吉田
  • 更新时间2015-10-24
  • 阅读量245次
  • 评分4
  • 56
  • 0

马俊华 黄桂玲 舒露瑶(深圳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一个人的信仰是其对不同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选择的反映。不同的信仰选择决定不同的人生内容,或高尚充实,或颓废空虚。高职生作为大学生中的重要群体,是未来高技能型复合人才的主体。近些年来,网络和传媒的发达,使得各种外来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和行动。加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及时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干扰,让高职生成为名副其实的“高质生”。

一 高职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现状及成因

信仰是人们对于一种事物、理论和价值观的坚信和追求,是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特征。《现代汉语词典》中这样解释信仰:“信仰是对某人或某种主张、主义、宗教极度相信和尊敬,拿来作为自己行动的榜样或指南。”作为一种心理现象,信仰投射到现实生活中,反映着人们的价值取向问题。马克思主义既是完整的、严密的、具有旺盛生命力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科学的信仰。马克思主义信仰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以及对美好共产主义的信仰。

笔者在所教授的形势与政策课堂上,对16个班级,约800名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调研,结果如下:45%的同学有信仰,38%的同学说不清楚自己的信仰是什么,17%的同学从来没想过,也不愿意去思考这个问题。信仰马克思主义的有33%,在笔者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容及在生活中的应用讲解后,这一比例提高到68%。通过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的高职生都是相信马克思主义,相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少部分的同学信仰物质主义,享乐主义,生活迷茫,没有奋斗目标。极个别同学受家庭和朋友的影响,信仰宗教。造成上面的现状,究其原因:

第一,社会环境的影响。在大的社会环境下,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社会主义国家仅剩下朝鲜、越南、老挝、古巴和中国,无法和庞大的资本主义阵营相比。不仅数量上不能相比,综合实力更是相差悬殊。在现实面前,使得相当部分学生对待马克思主义认识上产生了困惑。比如,马克思主义说过的“资本主义必将灭亡”,而事实上,资本主义非但没有处在灭亡的边缘,反而经济势头旺盛,民众享有高福利。理论和现实的反差,让处于正在成熟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产生了怀疑。再加上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对我国年青人进行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渗透,也使部分高职生对社会主义的前途感到迷茫。在国内小的社会环境下,受到市场经济的冲击,导致部分高职生开始追求拜金主义,唯物质至上。另外,极个别党员干部滥用职权、贪污腐败、贫富差距拉大,社会不公平现象等问题的出现,也都促使部分同学对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信心。

第二,高职生理论功底薄弱。高职生的特点就是动手能力强,在理论面前,尤其是看似枯燥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显得兴趣和耐心不足。这种状况和“两课”老师平时所采用的填鸭式,满堂灌的讲课方式,以及马克思味儿十足的讲课语言有很大的关系。在调查中发现,经过老师结合现实,通俗化的讲解后,信仰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比例提高了一倍。抽象的理论,以及共产主义愿景的描绘,只会让更多地人产生悲观情绪。通过改革开放前后生活水平的纵向对比,以及与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现状的横向对比,再结合马克思的社会发展理论,不仅理解了理论,更化解了不少学生心中理想和现实的矛盾。理论联系生活,把枯燥的理论讲解和在生活中的运用结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理论才能入学生的脑,进学生的心。

第三,部分高职生心理不成熟。高职生大多集中在十七八岁至二十岁的年龄段,这一年龄段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2014年5月4日,主席在与北大学生座谈时强调,青年处于价值观形成和确立时期,抓好这一时期的价值观养成非常重要,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既然是价值观的形成时期,就有形成了和正在形成两个阶段,处于后者阶段时,就难免会出现摇摆不定的现象,社会上稍有风吹草动,就会影响其判断和信仰的选择。因此,在这个年龄阶段出现的短暂信仰缺失和信仰迷失是正常的,但要及时加以引导,防止由短暂到长期转变。

二 对高职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途径

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已经认识到信仰的重要性,并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有了初步的了解。但是科学的、坚定的信仰是不会自然形成的,不仅需要教育和引导的,更需要具备“凿井者”的坚韧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1 以“两课”为依托的理论学习

信仰的形成是内因和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外因是事物发展的必要条件,而“两课”的学习是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形成的关键外在因素。“两课”指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品德课,它是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要阵地。“两课”在不少学生的心目中是可有可无、枯燥无味的理论课,这种一贯的刻板印象,严重影响了“两课”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效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各高校都进行了一些新的尝试,笔者所在的高校也在努力进行课程改革。比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穿插进行个案讨论会、辩论赛、学习交流会等形式,并有实地去博物馆、历史纪念馆参观的课程。课程考核方式也由过去的单一集中考试,改为平时考核和集中考试相结合的形式。这些形式的改变得到了学生的认可,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受社会舆论的影响,目前的大学生价值观多元化,思想行为独立,信息来源过多的依赖网络,“两课”老师要了解学生的语言体系,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讲解得更接地气,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最终形成提供强大的外在条件。

2 以专业课为载体的课堂引导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老师传递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其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课堂上,在教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通过挖掘本学科在形成和发展历史中前人积极探索的励志事迹和学科背后的伦理精神,激发学生实事求是、不断探索的精神。同时,适当贯穿马克思主义辩证思维、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的积极进取、道家文化中的淡泊名利等传统文化知识,这些知识的学习有利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课堂下,老师的人格魅力、坚定意志、诚实诚信等优秀品格,更能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道德品质。

3 主题实践活动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高职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时,一定要理论联系实践,多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在实践中检验课堂所学,并学会用马克思主义理论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将理论内化为自身的知识。笔者所在的财经学院一直把信仰教育作为大学的第一课,在新生入学教育时《仰望星空脚踏实地》是学院党总支书记每年的例牌,从分析不正确的信念人手,倡议构建有价值的理想人生。在为期两周的军事基地生活中,磨练的不仅仅是学生意志品质,在一系列的辩论赛、爱国歌曲串烧、演讲比赛等形式多样的实践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内化为学生品格。

同时,笔者所在的学院还针对不同年级的特点,开展相应的主题实践活动。大一是信仰萌芽期。大一是从中学到大学的转折期,这一时期不论是生活上还是学习上都有更多的自由空间,抓住这个关键时期,让科学的信仰占据主导地位。正如心理学家荣格说的,“就像人的身体需要盐一样,人类的心灵从记忆难及的洪荒年代起就感觉到了信仰的需要。”笔者所在的学院在大学一年级重点开展了入党动员大会、“好书换好书”读书分享会、“与信仰对话”主题班会、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活动中,学生学习知识、感悟信仰的力量。大二是信仰形成期。一年的大学生活,同学们不仅对待学习的态度有所分化,对待马克思主义理想信念的态度也出现不同差别。有的一如既往的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并积极向党组织靠拢,有的对其持中立态度,忙于社团活动和各类兼职,还有极个别同学对其产生了怀疑。为了让更多的同学认识并坚持马克思主义信仰,我们开展了以《党旗飘扬在校园》、《党旗飘扬进社区》为主题的志愿者活动,宣传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种全会精神,自觉践行社会核心价值观。学生党支部结合同学们的实际需要开展了“简历制作大赛”和“初入职场”面试大赛。大三是信仰稳固期。到了大三,大部分的班级都有1-2名党员,在他们的带动下更多的同学积极向党组织靠拢。为了坚定同学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在顶岗实习前,为大三的入党积极分子“开小灶”——业余党校学习,让更多的同学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作为指引个人不断克服困难,走向成功的指明灯。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唐鼐,李凯.当代大学生信仰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6).

[2]杨映婧,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3.

[3]吕琦.当代大学生信仰缺失问题探讨[J].学理论,2013(12).

[4]吴海盛,刘志斌,王凤霞,大学生信仰研究的文献综述[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09(3).

[5]卢翠花,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的基本思考[D].吉首:吉首大学,2013.

[6]胡军华,当代青年大学生红色信仰教育有效途径的探讨D].南昌:江西农业大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