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强化高中学生对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

  • 投稿康斯
  • 更新时间2018-03-28
  • 阅读量270次
  • 评分4
  • 94
  • 0

  【摘要】语文学科是高考中的一门主要学科,其中作文在语文高考中占有很大的分值比重,是语文高考的重要内容。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对语文高考作文的素材积累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如果学生平时的语文素材积累不足,就会影响学生高考写作,导致文章内容空洞,无法激起阅卷教师的阅读欲望,难以取得好成绩。所以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强化高中学生对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


  【关键词】高中学生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有效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089(2017)49-0104-02


  语文作文素材积累不足是当前高中学生的一个普遍现象,严重制约了学生语文写作能力和写作水平的提高。并且由于高中学生对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不足,还会影响到学生的高考语文成绩。对此,高中语文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引导学生对高考作文素材的日常积累,同时语文教师还应采取有效措施,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高中学生的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方法。本文即是对强化高中学生对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的方法进行相应分析,以期能为相关人员提供借鉴和指导。


  一、广泛阅读,摘抄积累


  作文写作需要学生平时的不断积累和资料收集,然而对于我国的大部分学校的高中学生来说,他们即不爱读中外名著,平时也没有积累的习惯,所以一到写作时才发现自己缺少积累。针对这样的状况,就需要教师来指导这些高中学生阅读积累并进行优美语段的摘抄积累。但是一般学校的教学任务都比较繁重,教学时间也比较紧张,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做好相应的协调工作,给予高中学生一定的时间来进行阅读积累,从而提高高中学生的素材积累量,提升高中学生的作文水平的提高。语文教师还可以培养高中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学生读完名著片段时,正是对书中名段、名句记忆力最强的时期,在这时让学生及时地进行摘抄积累,有利于帮助学生积累写作素材,同时还可以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


  二、归纳整理,学以致用


  语文学科的考试题量较大,同时还有一些学生在参加高考时会由于过度紧张而造成考试失利,很多平时积累的语文作用素材都临场忘记,从而导致学生的高考成绩不理想。针对这种情况,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不仅要给予学生一定时间进行语文课外文学名著的拓展阅读和积累,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活学活用,能够将这些优美的语句或语段能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写作之中。这种教学方式开始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语文好考作文素材积累数量和质量,同时还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作文写作能力。例如: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可以选择阅读文章中的优美语句或语段进行仿写,使学生能够将文章中的写作方式化为己用,用作以后的作文写作之中。


  三、拓宽渠道,积累素材


  语文高考素材积累是以个长期的过程,而不是在临近高考时临时抱佛脚。所以语文教师在日常的教学工作中,应注重学生的作文素材积累,为学生的高考语文作文写作奠定基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媒体对人民生活方式和生活观念产生了重要影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可以有效利用新媒体帮助学生进行语文作文的素材积累,拓宽学生的素材积累渠道。


  四、走进生活,发散思维


  “生平多閱历,胸中有丘壑”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所以语文教师在强化高中学生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方法以及作文技巧训练的同时,也不能忽视了引导学生走进生活、发散思维,在生活中积累、寻找素材。在这一方面,语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细心观察,多写日记。日记是学生对日常生活的记录,将生活中的实例记录下来,写作成日记,这样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积累日常素材,而且还可以在日常的写作训练中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写作水平和能力。此外,语文教师还可以挑选优秀的日记进行范读,一方面,给高中学生树立积极的榜样作用,同时也可以将学生积累的优秀素材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素材积累质量。另一方面,可以对日记优秀的学生给予相应的奖励措施,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同时又能增强学生之间的竞争意识。在竞争中使学生能够积极的走进生活之中,主动将身边的素材积累下来。


  素材积累是学生语文写作的基础,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面对学生语文素材积累普遍不足的问题,教师应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日常语文版作文素材积累,为学生的高考语文写作奠定基础。同时,语文教师还应注重引导高中学生寻找正确的语文高考作文素材积累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作文积累意识,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高考成绩,促进学生的未来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可.高中生作文素材积累现状与对策[J].语文天地:高中版,2017(6):62-63. 

  [2]鲍启.高中作文素材积累方法的分析及探索[J].南北桥,2017(8):19-19. 

    作者:李艳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