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高等教育学论文范文,高等教育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议训诂学在现代社会的重要作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23
  • 阅读量695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训诂学是一门古老而重要的科学,是继承我国优秀文化遗产所必须运用的一门重要工具,也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基础学科。在中学古文教学中,许多文句只解释大意,却不训诂字词,运用训诂学方法可以纠正此种误区。同时,训诂学在解读与整理古籍方面有重要的价值意义,训诂学还可以指导辞书编纂。


  关键词:训诂学中学古文注释古籍辞书编纂古籍整理重要作用


  训诂学是以古代训诂资料及先人相关训诂工作为研究分析对象的学问,是系统研究语言意义的一门理论科学。要了解训诂学这门基础工具的重要作用,首先要弄清它的两个基本概念:首先是“义”,其次为“训”,“义”、“训”是两类既联系又差异明显的概念。


  “义”乃“词义”之意,即词的客观内容;“训”乃训释之意,即对“词义”这一客体的人为主观反映。人为表达的训释,应对应词义所蕴含的内容,所以理论上来看,它们是可以保持统一的。但实事上,由于人们对词义认识的不到位,训释很可能无法精准地反映词义;又因认识主体自身条件各异,对同一词义也可能形成不同认识,从而产生不同训释。所以实际上训释通常无法与客观词义相吻合,两者存在一定距离。就已有的训诂材料来看,“同训者未必同义,同义者未必同训”,足见“义”与“训”是两个事物,是两种不同概念。


  “训”的范畴不局限于“义”,许多训释并非是对词义的表达,如声训旨在探源,文意训释有些系临时所指,有些却是言外之意,有的起语用说明作用,有的介绍背景知识。这类注释可以称为“训”,但并非对词义内容的客观表述,因而不属于“义”。


  在介绍完训诂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后,笔者将就训诂学的重要作用展开具体论述。


  一、训诂学在纠正中学古文注释方面的重要作用


  在许多中学语文教材中,有相当文句只解释古文大意,却没有训诂字词,这就导致学生难明其间究竟,更有大批注释不注重训诂方法与规则,或“望文生训”,或误解强释,甚至不明语法、修辞,以今释古。以下是几个不重训诂,错误注释的典型例子,作以下分析:


  例一《庄子·秋水》所述:“困百家之知,穷众口之辩。”今有注解为:“穷尽上百家(人)的智慧,穷尽众(人)之口的辩才。”这就是不明修辞,只就字面意思进行解释的典例。其实,以上字句属于古文中较为常见的互文,所谓互文,是指两种事物在意境上,或者上下文中互相体现、渗透、补充。例如“秦时明月汉时关”这句,我们就不能解释为“秦朝的明月,汉代的关隘”,其实本意是秦汉时期的明月与秦汉同时的关,所以《庄子·秋水》例句直接译为“穷尽百家的智慧与辩才”,就能做到简洁明快。


  例二《庄子·大宗师》所述:“今一犯人之形而曰。”今有注解为:“现在偶然地产生人的形状,就欢欣雀跃地说道。”虽然将“今”训作“现在”,但“犯”字却无相应训诂。这里的“今”应训为“假如”,“犯”字应通“范”,乃指“模子、模具”,所以全句本该理解为“假如偶然被铸成人的形体就说”才妥当。所以中学课本的注释完全是曲解了作者最初的意思


  如三《庄子·秋水》所述:“五帝之所禅,三王之所争,仁人之所忧,任士之所劳,尽此矣……”今有注解把“尽此矣”说成“全都在这里了”,让读者感到莫名其妙。结合上下文,本应解释为“都是这个道理”,还可以为“都是如此”,即五帝三王之人的伟业,仁人志士这类人的功勋,与浩瀚历史长河、与永恒自然相比,都微不足道。


  可见,训诂学在指导中学语文教学特别是在纠正古文注释方面具备重要作用。


  首先,训诂学可以帮助讲授与学习者准确解释古籍词义。其次,训诂学帮助我们进行取舍决断。当我们遇到“众说纷纭”的难题时,训诂学可以辅助我们作出决断,以免盲从。再次,训诂学可以帮助我们弥补注释本的不足,帮助我们纠正误注。最后,训诂学可以使我们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


  二、训诂学在解读古籍方面的重要价值


  古籍是先祖留下来的一笔巨大而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中国是文化昌盛的文明古国,我国几千年流传下来的古籍可以说浩如烟海,我们很有必要珍爱与传承这些丰富多彩的文化瑰宝。然而,古籍时代久远,再加上语言也存在古今之分,我们在阅读古籍方面存在很大的语言障碍,此时,训诂作为一门重要的语言解读手法,自然不能忽视其重要功能。运用训诂学,有效阅读古籍应从下列两个方面做起:


  (一)准确理解与转述古籍词义


  例一《鸿门宴》所述:“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这里的“与之同命”,我们就不可以理解为“和他们拼命”。“之”指项羽等人。“同命”乃“死在一块儿”之意。一说,‘之’是指“沛公”,与沛公同生死,也通。或取前一说,“之,指项羽等。同命,死在一块儿,或注释说:“之,指项庄。”。因为“同命”本义是“同生死,共命运”。古籍中并无表示“拼命”之意,而是表达“一块死、死在一起”的意思。“同命”,表示一块死,古书里确有其证,所以在这里,我们必须准确的理解了词义,才能更好的理解句子意思和领会全文精神。


  例二《论语·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说三军的帅主可以改,而匹夫的志气不能变。这里“夺”解为改易、变更的意思。所以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屈原由于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到后欲更改它,屈原不同意。又,《陈情表》所载:“行年四岁,舅夺母志。”有注释者曰:“舅父强行改变母亲的守节意志。”“夺”也是改的意思,切记不能理解为夺走的意思。


  (二)恰当分析古书中的语法


  训诂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分析古文的语法结构。语法由构词规则与用词及造句规则共同构成。词法说的是构词规则,句法则是说用词及造句规则。古籍语言具有自身独特的构词与造句规则,如果现代人无法很好的理解与运用这些规则,就很难真正意义上把握住古文所表达的准确意思。


  1.确定词性与词类


  例一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用作意动,是把它后面的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做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宾客:本为名词,这里活用为意动词。“宾客其父”是动宾结构,意为“以宾客之礼待其父”。


  (2)父利其然也。(《伤仲永》)利:是名词活用作意动词。“利其然”即“以其然为利”(把这种情况视为有利可图)。


  (3)侣鱼虾而友麋鹿。(《前赤壁赋》)侣,友: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侣以…为友。


  例二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表意动,是说认识主体主观上认为后面宾语所指代的人或事物,具备这一形容词所指示的性质、状态。


  (1)渔人甚异之。(《桃花源记》)异: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异之”,即“以之为异”(认为这件事奇怪)


  (2)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奇:原为形容词,这里用作意动词。“奇之”,即“以之为奇”(认为他才能非凡)


  2.分析句法,确定其在句中作什么成分


  例《项脊轩志》所载:“前辟四窗,垣墙周庭,以当南日。”在这里,我们很容易将“垣墙”理解为“名词作动词之用”——砌上垣墙。“周”是名词“周围”之意,“庭”是名词,指代“院子”,则整句便译为“砌上垣墙周围院子”。这样一来,虽可意会,但不成辞例,不符合语法规则。其实,这句之中,“垣墙”仍作名词,在例句中作状语,意思是“用围墙”,“周”才是动词,意思是“围绕”。所以全句的正确翻译应是:“用围墙围住庭院,以便挡住南面射来的日光。”所以由此可见分析“垣墙”在句子中的句法成分,尤为重要,它在句中只能做状语,不能做谓语,否则整个句子就不符合规范语法的翻译了。


  三、训诂学在古籍整理方面的重要作用


  古籍整理工作,主要是对古籍进行校勘标点与注释翻译,而它们都离不开训诂知识。


  首先,在训诂学与校勘的关系方面,精通校勘是校读古籍的前提。


  其次,在训诂学与标点的关系方面,正确理解古籍文意,是对其进行断句与标点的基础,而欲正确理解古籍文意,就绕不开训诂。


  最后,在训诂学与翻译的关系方面,翻译古文也讲求信、达、雅,训诂学为我们提供了实现这一追求的渠道。


  四、在指导辞书编纂方面的重要作用


  训诂学与辞书编纂的关系非常密切,辞书编纂工作以训诂学为指导。


  首先,参照合理体例,吸收积极成果,引用恰当方法。


  其次,对旧辞书释义之谬误进行纠正。当我们掌握了一定训诂学基本知识,明白了训诂的规则与方法,就可以找出与纠正字典辞书释义方面的个别谬误。


  最后,补充被漏略之义项。训诂学的研究成果可为辞书编纂工作提供丰富资料,从而保障辞书不至于将应列义项遗漏省略。


  五、结语


  训诂学在纠正中学古文注释教学活动方面具备重要作用,中学课堂要想圆满还原中华文化精粹,就不得不重视这门学科。训诂学还在解读古籍方面具备重要价值,表现为两点,一是有助于准确理解与转述古籍词义,二是有助于我们恰当分析古书中的语法,即确定词性与词类,以及帮助我们分析句法,确定其在句中作什么成分。另外,训诂学在古籍整理以及指导辞书编纂等方面也都具备重要价值。


  作者:李亚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