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师德教育的缺失及成因——以济南幼高专学前五年制专科学生为例

  • 投稿百科
  • 更新时间2015-09-07
  • 阅读量383次
  • 评分4
  • 12
  • 0

◆济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徐凤奎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学前教育专业学生职业理想、基本就业能力和师德意识进行分析,发现学生师德认知、师德情感、行为意向方面存在的与社会期待的师德的差距,从中探索学生师德教育问题背后的社会原因和学校师德教育缺失的因素,从而达到改进学生的师德教育职前培养的目的。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师德;师德意识;师德教育;职业价值;职前培训

中图分类号:G45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5)08-0108-03

一、问题的提出

“师德”,即教师职业道德,是指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所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必须具备的道德素质,是教师行为的特殊道德要求,即要求教师思想、情感、态度、作风、待人、处事、工作、责任都要符合职业的要求和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要“遵守宪法和法律、热爱教育事业、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遵守职业道德是教师的首要标准。一个教师走上工作岗位,经过较长时间的教学循环和提升,最终要实现道德社会化、角色职业化、言行专业化、能力结果化,这样才能完成教师职场的使命,才符合社会对教师的职业化要求。

师德教育受制于多重因素。有师德教育供给、环境、学科等方面的制约因素;有学生成长中的极其复杂的个体认知、思维、心理偏差;有家庭、社会、学校、成长背景、文化教育等多种外在因素的影响。我校学前教育五年制学生中的部分学生师德意识淡薄,缺乏师德情感,在师德认知上有偏差,在行为习惯上还不完全符合社会对教师的要求。本文试图以我校学生为例,从教育实践出发,通过学生行为研究,找到师德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图师德教育上的改进。

二、幼高专学生基本就业能力分析

1.职业认同不高。顾明远在《教育学大辞典》中把职业认同定义为:“对所从事职业的看法、认可度,以及该职业带给个体物质、心理上的满足程度”。长期以来,幼儿教育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幼儿教师的职业认同也比较低。根据梁慧娟等人(2004)对北京市50多所不同体制幼儿教师的调查研究发现,48.8%的教师有离职意愿,26.9%的教师后悔选择幼儿教师,可以看出,幼儿教师总体的职业认同是相对较低的。针对“入园难”等社会现象,2010年国家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2010-2020)》和《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等一系列文件中,都把优先发展学前教育事业提到了更加重要的位置。指出要“加快建设一支师德高尚、热爱儿童、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幼儿教师队伍。”2010年国家颁布幼儿教师专业标准,作为招聘选拔幼儿教师的行业指导性标准。

2014年9月23日东方网发布消息了第三方教育咨询机构麦可思研究院经过调查发布的《2014年大学生就业蓝皮书》。2013届全国本科生毕业大学生半年后的平均月收入为3560元,而收入最低的十大专业中,学前教育以2673元排名最末。我校学前教育学生就业火爆,但是普遍属于低收入就业,学生平均就业起点在1500元左右,私立幼儿园稍高于公办幼儿园。职业理想是指人们对于未来工作类别的选择以及在工作上达到何种成就的向往和追求。我校学前专业大部分学生拥有较为清晰的职业理想和就业取向,但这么低廉的社会就业薪酬,难以匹配较好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情感,又怎能保护好他们脆弱的从教心理,又怎能让踏入社会的学生保持教师职业理想的初心。通过毕业生跟踪调查、毕业生访谈、幼儿园园长座谈会的反馈意见,得知我校毕业生的初次就业情况与专业较为符合,而且初次就业率非常高,因为学生毕业在选择职业的时候,专业对他们有较大的影响,而且学前教育和社会其他工作的对接差,适应和选择性弱,需要重新进行学习和培训。因此,这就形成了一种矛盾,学生大多数毕业后会选择幼儿教师,但是长期低廉的社会薪酬难以支撑职业理想的持续发展,更难以维系和坚固教师的职业道德。

近几年由于国家政策和财政上对学前教育的扶持力度加大,公办园数目大幅增加。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基础教育链条上需要向前延伸的重要阶段教育,人们对学前启蒙教育的重视也催生了国家的相关政策的持续发力,学前教育专业迎来了黄金发展阶段。本科、专科、职业中专等院校都在扩大学前教育专业的招生,市场竞争空前激烈。但近年来连续不断发生的幼儿园虐童事件,屡屡考量着该行业的职业道德。而发生问题的当事人,大多数是代课老师,既无幼师毕业证,更无从业资格证。究其原因,就是有些用人单位对从业者的师德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加之幼儿教师待遇低,私立幼儿园的疯狂扩张,人才需求旺盛和人才流失严重的矛盾加剧,最终导致学前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从1980年恢复济南幼师以来,经过三十多年的持续发展,学校在办学理念、办学质量、办学格局上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一所综合性发展的新专科学校已经成为山东学前教育的龙头,承担着山东省最大的幼教师资的培养和培训任务,孵化着山东省学前教育未来的发展梦想。学前教育专业是我校的特色专业,已经得到中央财政的支持,毕业生的规模和层次的扩大,也在传播着学校的社会影响和社会责任。如何培养学生的教师职业道德,加强学生的职前培训,也是我们学校和教师的历史责任和现实担当。

2.幼师毕业生基本工作情况分析。幼儿教师的劳动不仅带有关爱性、教育性,还带有启蒙性、益智性、奠基性、兴趣性、表演性,因此,教师必须带着极大的情感、热爱,才能启发引导幼儿对世界和未来的初步认识和体验。师德情感是教师在师德认知的基础上,对教育过程中的道德关系和道德现象的爱憎或者好恶的情绪反应和倾向。同时,也是在一定的道德原则影响下对他人的师德行为进行判断、评价时所产生的一种情感体验。在幼儿园中主要的道德关系就是教师和幼儿的关爱关系。幼儿教师只有热爱幼儿、严于律己的职业情感,才能处理好和孩子的关系。对教育事业的深厚的爱的情感,是激励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勤勤恳恳,尽心尽力的强大动力。

孟子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君子的三乐之一。学生的道德成长,学业进步,进而为社会做出的贡献,都是教师生命意义的延伸和确证。正因为教师的工作的精神性,才使得教师有崇高的地位,因而收获职业的尊重,体会的师德荣誉,体验到职业幸福,提升师德情感。师德情感反过来又会促进和巩固道德理想,有利于教师创造性的进行教育工作。

从幼儿园反馈的意见看,我校毕业生比较本科院校同专业毕业生有更好的应用能力、艺术素养、带班管理能力、教育教学能力,在初次就业中表现的优势十分明显,这得益于我校扎实的艺术积淀优势、见习实习等实训制度和扎实的课程设置,才使得学生拥有较强的技能技巧上的核心竞争力。但学生普遍文化底蕴薄弱,可持续发展支撑不足,再次就业难度较大,从事教育科研能力稍显动能不足。幼儿园工作强度大,责任心强,收入偏低,编制少,人员流动大,幼儿教师在师德方面缺失的表现就是职业倦怠,对工作不够上心,不够积极,主动性不强,缺乏进取。

三、幼高专学前专业学生师德意识情况分析

关于道德品质的构成,学界有不同的观点。五因素说认为是“知、情、意、行、信”。“道德品质的功能就是控制和调节人的道德活动”。程印学认为“教师道德品质的构成有六个最基本的要素”即,“知、情、意、信、习、恒”。幼师生因为还不是实际意义上的教师,因此我们的分析着力点放在师德认知、师德情感、行为意向等意识方面。

经过5年的学习,学校的课程设置和培养目标,已经或正在投射给学生的师德教育,在学生自身心理意识中产生了较为深刻的专业思想和师德意识。在师德认知方面表现为热爱教育工作,愿意自觉遵守教师法律法规职业道德规范,立志做一名幼儿教师;在师德情感方面表现在见习和实习中,开始喜欢幼儿,熟悉了幼儿园的工作环境,对一日常规和工作流程也较为熟悉,在幼儿园见习实习中能够尊重幼儿园老师,有了较好的合作意识;在行为意向方面表现为许多学生不断努力,在技能技巧课、专业课、各种考级证书上狠下功夫,努力改造自我,提升自己的职业能力。

笔者任教我校学前专业09级1-6班时,对这些学生进行过职业规划调查,从中发现了师德方面的问题:①从性格、气质、学业、身体素质、家庭支持、基本功和特长优势等方面进行自我评价;②从就业意愿、地区政策环境、就业去向方面进行就业取向分析;③从价值目标、能力目标、机会目标、规划发展阶段、拟采取的措施和步骤。其中折射的师德教育方面的信息有:第一,在师德认知方面,有些学生不愿意从事幼儿教师工作。选择幼师专业,是家长的意愿,是受到了幼师生就业形势的影响;有些学生认为只要能考上在编,就在幼儿园干,多少钱都无所谓,目标很明确;也有的学生要开网店,开实体小店,想自己年轻的时候要创业。但大部分学生都表示毕业后的第一去向是到幼儿园工作,做一名幼儿教师。因为他们对其他行业知之甚少,感到没有竞争优势。第二,从师德情感来看,个别学生确实是出于热爱幼儿,喜欢幼儿教育工作,但大部分学生表现出对未来职业的无奈,可以看出学生在师德情感方面的水平比较低。我校的男生在师德情感方面表现的更低,他们很多人都是对未来去向不明,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第三,在师德行为意向方面,大部分学生都表示要做一名优秀的幼儿教师,能够认真工作,不断提高自己的学业水平。

总之,幼师生在师德方面的表现总体情况是好的,是积极的。大部分幼师生能够认识到教师职业的重要性,正在努力为自己的职业理想做着各种心理、意识、道德、技能和文化储备上的准备。但也有一部分学生表现出师德认识上的偏差,师德情感的缺乏,和师德行为的意向的不确定性。

四、学前专业幼师生师德教育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社会原因。市场经济是一把“双刃剑”,它给我们带来繁荣经济景象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尤其是在价值观方面导致一些人重实惠,重个人物质利益,崇尚拜金主义、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导致人们过分重视个体,注重个人奋斗,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缺少社会价值的实现。这股浪潮也冲击到了所谓一方净土的学校,给学生带来了极其不利的影响。

社会生活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导致学生在职业价值定位上过多的考虑经济利益。马克思说:“人们奋斗的一切都是为了人的个人利益”。还说“人类道德的发展一步一步跟随着经济上的需要,它确切地适应着社会的实际需要,在这种意义上,可以也应当说,利益是道德的基础”。市场经济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表现为青年人的人生观、政治观、成才观、职业观、婚恋观、时间观念、金钱观念、思维方式、道德意识等方面的深刻变化。青年学生身上表现出明显的价值观的时代特征。渴望摆脱对父母的依赖,独立意识增强;非主流倾向加重,张扬个人价值;追求享受生活,忽视敬业精神;关注民主公正,道德意识滑坡。在青年学生成长过程中通过正规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众传媒和公众舆论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的关于师德的正能量的积淀正在被市场经济的趋利本质所侵蚀。在择业方面幼师生也越来越倾向于:发挥专业特长,注重经济收入,讲究实惠,追求舒适。吃苦耐劳、安贫乐道、两袖清风等传统师德观念正在被淡化,教师道德的底线一再被利益的物质动因所触及。

(1)对幼高专学前学生师德教育工作的冲击。

朱小蔓在《当代德育新理论丛书》总序中指出:“在生活中,每个人都应该自己把握幸福和希望之路,但一个人怎样把握自己的幸福和希望之路呢?道德教育是要把人引向幸福,引向希望。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把握幸福和希望之路,要靠自己的德性。”一个有德性的老师才能引导学生的德性,最终使学生获得最大的发展空间。幼高专是对幼儿教师进行职前培训和思想政治教育、师德教育的主要渠道。但面对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师德建设方面也难逃一劫。绝大多数学校在培养目标上轻“人师”而重 “经师”。因为师德教育是个“软件”,很难向社会、家长、用人单位展示其成果,而声乐、舞蹈、键盘、美术、普通话等技能技巧“硬件”的展示既可让人一目了然,更能给学校带来荣誉。

(2)对幼高专学前学生师德观的冲击。虽是大专生,已具有一定水平的道德观、价值观、是非观,但面对中西方文化的混融、各种思潮的纷纷涌入,还是比较容易迷失。少数幼师生在校期间不思进取,缺失社会公德,注重吃喝穿戴,虚荣心强,学习习惯差,注意力不集中,接受事物能力低,生活上自理能力差。表现在道德素质方面,自律意识薄弱;诚信意识不够,有考试作弊现象,有撒谎现象;不够尊师重道,行为不够文明。

由初中生变成幼高专学生,是其人生道路上的一次大转折,也是其生理和心理发展走向成熟的一个阶段。虽在初中阶段接受过道德品质的教育,然而现实生活中的一些负面素材,对她们头脑中原有的道德观念和规范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加之个人生活环境和所受教育环境不同,反映在对师德的理解上也不同。这就决定了培养具有一定师德素养的合格幼儿教师,对幼高专学校来说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

2.学校原因。

(1)缺失相应的课程设置。学校对开展在校生的师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忽视对学生的师德教育培养。原先教育部有专门的中师的师德教材,但高专学校没有相应的课程设置,更没有相应的德育活动课程。

(2)学科渗透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过去学校强调专业教育,要任课老师密切联系幼儿园实际,通过幼儿园实践活动,了解学前专业和学科的对接。虽然各学科都有思想道德教育的任务,但多很难形成体系,也大多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

(3)实习中的师德教育方法单一。在实习中学校反复强调师德,但过多的爱心、耐心却导致班级管理失控,因为班额大,只有严格、严厉,才能管住一个班,才有教育教学效果。于是幼儿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被束之高阁,所有的理论都经不起实践的考验。

(4)学校师德管理、评价流于形式。教师的职业道德水平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水准。幼高专教师是“教师的教师”,这种特殊的地位,要求教师更应注重结合自身的德行、学识、才能、个性等个人因素,积极引导、教育、感染学生,从而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的良好榜样。但各学校虽有一套健全的师德管理、评价体系和机制,师德考核一票否决制的考核办法,但很难操作。

教师的职业道德是调节教师人际关系准绳和润滑剂。加强师德教育有助于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教师群体的道德水准,决定和影响着整个社会的文明程度。教师的人格、价值倾向、精神风貌和专业水平,对整个社会的辐射作用尤其是对在校学生的影响已经得到社会的认证。

知识经济和互联网时代的到来,振兴教育成为我们的基本国策。1998年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就指出了“跨世纪素质教育工程”和“跨世纪园丁工程”,把提高国民和教师素质作为两项重点工程来抓。在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中,特别提出要加强师德建设。各种教育法律、法规、专业标准都对幼儿教师做了职业伦理和道德的规范要求,这也再次表明幼儿教师的师德教育的加强已经刻不容缓。

德育应该是最有魅力的,因为德育面对的是人、是人心、是人的向善之心,它展示的是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丽人生的追求。在师德教育的路上,我们会坚定的走下去。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梁慧娟.冯晓霞.北京市幼儿教育职业倦怠的状况及成因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04,(5):32-33.

[2]顾明远.大词典[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390.

[3]赵勇.论道德品质的构成要素[J].空军政治学院学报,1999,(1):70.

[4]苏颂兴,胡振平.分化与整合——当代中国青年价值观[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0.

(编辑:秦俊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