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以产业思维培育“浙工贸特色”——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特色化教育改革之路

  • 投稿Hunt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505次
  • 评分4
  • 31
  • 0

本刊记者 吴家宏

2014年12月10日,在浙江省高校就业工作会议上,浙江省教育评估院公布了浙江省102所高校2013届本专科毕业生职业发展和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状况,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全省47所高职高专院校的调查中获总分第一名。而创新创业教育的“浙工贸特色”和毕业生高创业率的“浙工贸现象”,则是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能够获得此次殊荣的一大因素。

构建“学园城互动生态圈”

在老式厂房改造的学区内创办企业,与学院产业园区内的白领一起畅聊企业管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早已习惯了这样充满市场气息的校园生活。

将市场配置的原理植入高职教育,以期“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自2009年以来,地处温州市中心城区的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在学校周边先后建成浙江创意园、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三大园区”;2013年8月,经省经信委批准,温州市唯一一个省级特色工业设计示范基地在创意园落成;2014年,国家级广告产业园区也落户于此。

园区化的推动,穿透了市场和教育的隔膜,打破了学院和企业的壁垒,为学院创新创业教育无缝接轨市场提供了形式开放、资源集聚的大舞台。浙江创意园内,学院各二级院系的创业就业实训中心遍地开花,不仅实践教学进园区,许多理论课程教学也进园区;温州知识产权服务园成为汇集版权、专利、商标“一站式”服务的平台,园内的温州知识产权学院(与温州科技局、温州高新区及上海大学合作建立)更是在校创新创业学生申请专利的强大后盾;省级国际服务外包示范园内,集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于一体的创新创业工作室比比皆是,成为计算机应用技术、动漫设计和软件技术等专业师生创业的乐土……

依托园区,学院、园区、城市真正实现“三位一体”,并逐步形成“学园城互动生态圈”。在这个生态圈内,学院以协同育人和社会服务为中心,园区以资源和技术为优势,城市以文明建设和经济发展为驱动,三方合力发展,共生共荣。

温州城市中心的自由氛围和商业文化成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天然养分,学院的创新创业教育直接碰撞“产权+市场契约”模式,学生创新创业不再是“小打小闹”,不再有“零风险、零负担”的项目,而是允许社会资本资产介入的、有序竞争的社会化实践。

打造递进式专业创业教育链

“创业需要天赋,但并不是每一个有天赋的人都能创业成功。”为了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创业天赋,担纲创业学院院长后,台新民就开始着手建立一套全新的高职创业教育链。递进、专业,是他赋予教育链的内涵。

台新民认为,高职创业教育链应当是三个阶段(普及教育阶段、精英教育阶段、孵化阶段)环环紧扣的。针对三个教育阶段,教学内容从创业知识与意识递进到创业技能,再递进到创业实践;教学方法从课堂讲座递进到技能实训,再递进到沙龙孵化指导;考核方式从创意(创业想法)递进到创业策划书,再递进到创业竞赛、创办企业;体验形式从校内参观递进到校外市场体验,再递进到亲身创业体验。以“阶梯式”教育引领,以“剥笋式”教育诱导,从而使学生扭转“一步创业”的观念,在“到达”和“体验”的过程中增强创业能力的提升。

小班化、特色化、精品化是专业创业教育链的一大亮点。在精英教育阶段,创业学院对有兴趣创业的学生根据创业方向进行跨专业分班管理,形成多元的创业产业链。如希望通过互联网创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申请“电商创业班”;希望通过设计创业的学生,可以选择进入“设计创业班”。

目前,专业班级已经孵化了温州名购网、动漫设计室等六个创业项目。而随着温州名购网的拓展,学院市场营销专业师生成立了调查工作室,物流管理专业师生成立了仓储配送工作室,平面设计专业师生成立了拍摄与美工工作室等,构成了一条完整的电商产业链。此外,对有创业梦想的女生,创业学院则着手建立“红粉创业班”。

专业化班级呼吁专业化导师。近年来,创业学院依托园区,特聘企业家、部门主管和行业专家来校进行模块化、个性化指导。如学院邀请温州贝贝依依市场总监吴俊,结合贝贝依依品牌童装加盟店的实际案例,训练学生店铺选址及陈设技能;邀请中国工商银行温州分行营业部副总经理金颖颖任学生创业团队的财务顾问;邀请浙江思珀整合传媒公司传媒部总监王龙辉讲解“客户沟通与关系维护技巧”等。

对接区域文化孕生创意产业

如何用“文化”孕生“创意”,继而创造出“产业”,而且是创造出比“半导体”和“制造代工”更有魅力的产业,始终是温州“文化创意产业”政策的一个难题,而这个难题却在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得到了答案。创意,对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的学生杨露雅来说,是一门潜力无限的生意,更是文化与生活的传承。

2012年9月,一场新生游园参观活动,让杨露雅第一次结识“瓯绣”:素色的绫罗绸缎或者棉麻织物上,绣上一朵花、一只鸟、一条虫或一尾鱼,平面的布料顿时变得鲜活亮丽,仿佛被注入了生命一般灵动起来。视觉上的震撼冲击,2000多年历史沉淀的惊艳,让自小热爱设计的杨露雅心动了。于是,第一次上选修课,杨露雅就选择了瓯绣课程。

2014年7月,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主办首届两岸大学生基于温州文化元素的低碳设计工作坊。短短8天内,包括中国美术学院、台湾艺术大学等两岸9所高校共计36名大学生抽签混编成9组,用500元预算设计、制造出具有温州文化元素的创意作品。杨露雅是参赛者之一,在小组讨论时她提出将传统文化与大众消费品相结合的理念,将瓯绣呈现在手机壳上。“我们认为‘壳’是比较‘空’的东西,希望透过瓯绣设计,能够赋予这个产品更新的生命。”活动最后一天,杨露雅作为团队的核心人物上台汇报,最终这件名为《瓯蕴》的手机壳作品获得最佳创意奖。工作坊的所有作品通过学院电子商务专业所打造的“温州名购网”进行网络竞拍销售。

此次活动之后,杨露雅对瓯绣产业有了更清晰的认知。一方面,瓯绣作为中国“六大绣”之一,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但其固有风格与现代文化格格不入,因此市场狭小;另一方面,瓯绣仅针法类型就有断针、滚针、乱针等20多种,工艺繁杂,因此制作周期长,难以形成规模化生产。

如今,杨露雅在学院的扶持下拥有了自己的瓯绣工作坊。工作坊不仅有20余名“绣娘”,还签约了高级工艺美术师邹绳珠为瓯绣工作坊的授课教师。

杨露雅和她的瓯绣工作坊,重塑的不仅仅是生活美学,更是文化生命的延续。这将为瓯绣工艺开辟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更令人振奋的是,这所“没有围墙”的校园内,还有瓯塑等更多的“瓯式”文化正从“没落贵族”的阴影中走出来,成为温州、浙江乃至全国的创意产业“新符号”。“非物质文化遗产会在这群创意达人的努力下完成市场化、商品化、产业化的蜕变。”学院区域文化研究中心主任王小明的梦想或许会很快成真。

对话

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党委书记何向荣

《职业》:学院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如何能够做到“花开不败”?

何向荣:我们坚持教育既是事业,又是产业,是竞争的热点领域。教育之所以是一种产业,首先因为它具有生产性,而且随着知识经济的出现,教育将成为一种特殊的具有全局性、先导性的基础产业,尤其是高等教育。我们认为,高职实际上是产业链与服务链的枢纽。正是因为教育的产业属性,我们在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时候,着力跳出教育发展教育、跳出教育评价教育、跳出教育反思教育,把关注点放在了教育和市场、学校和企业、文化和产业的融通上,即创新创业教育市场化。唯有如此,才能“花开不败”。

当然,特色化创新创业教育与我们学校的发展历程密不可分。浙江工贸职业技术学院隶属杭钢集团,从“校企一体”走来,在这一过程中积累了合作和分享的经验,同时也形成了更为灵活的运作机制,我们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采用的是企业思维和经营理念。

《职业》: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还欠缺什么?

何向荣:高职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缺少四个方面内容。

一是缺少自我批判精神。高等教育要发挥“对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促进作用”,就必须通过不断对新出现的社会、经济、文化和政治趋势进行分析,加强自己的批判性和前瞻性功能,成为预测、报警和预防的中心。

二是缺少文化底蕴。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传承和创新文化,尤其是对优秀的中华传统文化和地域特色文化的弘扬。高职在文化传播、传承、创新、引导方面肩负重任,应该是思想的源头、文化的源头,甚至是时尚的源头。

三是缺少一体化体制机制。制度创新是高频词汇。在深化创新创业教育的改革中,体制机制起着保障性的作用。但目前产学研一体化的体制机制问题尚未彻底解决,这就使得创新创业教育成果的应用性价值难以发挥。

四是缺少换位思考。创新创业教育有两种方式,一种是自上而下,正是目前大部分学校的做法;另一种是自下而上,即学生的自发行为。因此,高职学校要换位思考,以学生的兴趣爱好和个性特征为基准,使创新创业成为学生的内生需求。

《职业》:学院将在哪些方面继续拓宽创新创业教育?

何向荣:创新创业教育要求高端视野,它是无际的,无论是产业之间,还是地域之间。目前,学院已经开始与台湾高校在创意创业领域进行合作。一方面,台湾创意产业的“起跑点”早于我们温州,他们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元素的结合上值得借鉴;另一方面,台湾与我们一脉相承,在文化上有趋同感,他们的创意思维更容易为学生所吸收。

现代年轻人的教育,比以前更同质化,如果现在的学生要找到创意,就要先问自己“你是谁?你有什么特色?”因为未来的文化创意产业,都要经过故乡、他乡和世界三个层次的历练,不论是面向过去,还是放眼未来,最后总是要回头看见自己的根,才能在自己的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既旧又新”的东西。所以,我们希望借助两岸合作效应,让学生充分利用两岸风土资本,完成这一洗礼。

创新创业档案

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

人物:梅成才

职务:温州电子信息研究院副院长

视点:研发智能报警器

2014年,梅成才带领师生团队研发了“wifi智能报警器”。这款基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家居应用,只要插上电源,在你离家之后,就可以通过手机知道家中有无不速之客。目前已经面向市场生产了500套。为进一步提升产品竞争力,团队尝试开发拍照、录像等功能,记录现场情况,以便使用者收到更为直观、准确的信息。

达岸咖啡

人物:王琦

职务:达岸咖啡董事长

视点:“众筹+传承”

达岸咖啡采用大学生众筹模式,实施股份制,每股为人民币400元,共50股。咖啡馆每个经营团队的经营期限为一年,一年后无条件转交给下一届学生;股东以原股价退股;法人每三年一换。大三学生王琦等人的目标是将达岸咖啡打造成温州的“星巴克”,毕业后大家都可以回家乡开达岸咖啡连锁店。部分“店员”毕业后也可以留在原店,指导下一届学生,让这家店成为培养店长的大本营。

Global Mall

人物:吴潇

职务:“速卖通”网络外贸零售店店长

视点:10个月创造18000美元成交额

2014,商务英语专业12级学生吴潇参加学院全球“速卖通”外贸网络零售创业大赛,成立了“Global Mall”团队,并创办“速卖通”网络外贸零售店。从零开始,短短10个月就收到了625个订单,实现18000多美元成交额。目前,“Global Mall”团队正在注册公司,准备和温州传统外贸代工厂合作,做自己的品牌,同时将涉足亚马逊、WISH等其他跨境电商平台,走规模化、品牌化的运作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