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拓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 投稿大地
  • 更新时间2015-10-21
  • 阅读量491次
  • 评分4
  • 88
  • 0

文 / 刘学春

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窄”、就业难的问题是中国社会转型与经济生活的不平衡在就业领域的表现。从2003年开始,毕业人数逐年增多,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似乎越来越严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供求关系的变化,以及我国劳动力市场逐渐规范等,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往更加趋紧的形势。

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窄”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特点呈现出人数迅速增加、地域差距和城乡差距明显、专业之间的供求极不平衡、非重点院校毕业生就业难、低学历毕业生就业难等特点。究其实质,我国当前的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窄”的主要原因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结构性矛盾是根本原因

大学生就业门路“窄”主要是因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目标不能适应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快速调整而导致的。目前,我国缺乏科学的人才需求预测和规划,高等教育的学科结构和培养模式不尽合理,许多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具有较大盲目性,以及许多大学盲目追逐热门专业,众多因素致使专业趋同现象严重。另外,我国高等教育总体上依然延续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即重视知识灌输,缺乏素质教育和能力培养,许多学校专业划分过细,培养出来的毕业生知识面窄,动手能力和适应能力差,普遍缺乏具体工作经验和实际操作能力。

2.大学生不能适应就业“大众化”的现状是关键因素

由于连年扩招等原因,我国大学生就业已步入“大众化”阶段,必然使大学生由过去所谓的社会“精英”逐步转变为普通劳动者。这对毕业生转变择业心态和就业观念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需要大学生不断调整自己,做好职业生涯规划,找到适合自己的职业,即“人职匹配”,以适应这一变化。

3.就业体制不完善是重要原因

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从体制、政策上采取了一系列带有突破性的改革措施。但是,我国就业体制和政策上仍然有很不完善之处。

4.就业市场需求量不足是客观原因

从社会对就业岗位的需求角度看,在20世纪80年代,我国国内生产总值每增加1%,平均可以增加200万个就业机会;进入20世纪90年代,经济每增长1%,却只能提供约80万个就业机会。根据有关预测,我国的经济增长率能够在20年内维持在8%左右的水平,这固然能够使我国经济进一步繁荣,但从近期的角度看,就业需求的增长极其缓慢,无法满足巨大的就业供给数量。目前,我国每年城镇劳动力供给约2500万人,但实际上只有约1100万人能够就业,缺口达1400万人之多。

扩宽高校毕业生就业门路的主要经验和做法

1.加强就业指导,完善和创新毕业生就业服务手段

高校就业指导人员要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诠释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预测就业前景,提供就业信息,传授就业技巧,建立与就业市场机制相适应的就业指导机构。

(1)职业指导是为求职者就业、就业稳定、职业发展和用人单位合理用人,提供咨询、指导及帮助的过程。在高校教育中融入职业指导内容,就是架设了一座连接学校教育培训和社会需求的桥梁。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职业观,培养学生爱岗敬业、勇于奉献的良好职业道德;另一方面也可以帮助学生了解自己,正确地进行自我评价,做好职业生涯规划以及了解社会需求,从而明确学习目的,增强学习动力;同时,职业指导的介入,还可以使学校根据社会需求而改进教育、培训内容、改变教育、培训方式,从而使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克服教育与社会脱节的弊病。

(2)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实现合理人岗匹配。 职业生涯的规划和设计是职业人生的第一步,学校应从大学一年级开设职业生涯设计课程,通过对职业兴趣、性格与价值取向以及各种职业能力的分析,使大学生能够充分认识自我、客观评价自我,了解职业规划的重要性,掌握规划自己职业方向和目标的技巧,从而进行合理的人生定位。组织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可以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其中人才测评是个较好的方法。人才测评的作用有四:第一,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性格、能力来确定自己的职业发展道路;第二,帮助学生确定职业目标,尽可能地发挥出自己最大的潜能;第三,多角度专业化的测评可以帮助学生提高个人的就业技能,提高自己的职场竞争力;第四,帮助学生做到合理的人岗匹配,达到企业和个人利益最大化。

2.深化教学教改,实现高等教育与社会接轨,提高毕业生素质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高等学校是为国家和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力资源的主要阵地,社会和市场发展的需要应该成为高等教育发展的导向。增强学校与社会的联系,根据社会需要开设专业、设置课程,不断创新教学形式和内容,才能使高等学校更好地履行社会服务职能。高等学校应树立科学的发展观,以市场为导向,以质量为基础,培养服务社会各级各类需要的多种人才。高校应充分重视市场需求,建立科学的评价、分析和预测体系,把握社会实时经济走势和就业市场的变化情况,按照社会发展方向设置专业,有效地消除结构性失业。这是解决企业与人才供需结构矛盾的有效应对之策。

3.推行积极的高校就业政策,切实把促进大学生就业政策落到实处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结合实际采取了4大举措促进大学生就业。一是大力发展适合毕业生求职特点的互联网就业服务;二是公共就业服务机构应确定专人与失业毕业生联系;三是未就业毕业生积压较多的地区要联系跨地区招聘;四是积极向教育、人事部门及高校提供市场分析信息。根据国务院的要求,对高校毕业生要落实好、执行好,鼓励他们到西部、到基层就业和自主创业的相关政策,切实坚强对他们的就业服务,努力提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

4.积极引导毕业生转变就业观念,实现多渠道、多形式就业

有专家认为,大学生就业难是难在择业,而不是就业。大学生要充分认清当前的形势,从传统的就业观念束缚中解放出来,主动参与市场竞争,对形势和自己有客观正确的认识,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转变就业观念,与时俱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念,正确地求职择业,迈好人生的重要一步。大学生应树立的主要就业观念有七个方面:一是树立自主择业的观念,二是树立竞争就业的观念,三是树立“大众化就业”的观念,四是树立“先生存,后发展”的就业观,五是树立动态的“终身”择业观,六是树立创业即就业的观念,七是树立多渠道就业的多元就业观。

5.加强就业指导网站建设,给学生提供适时的指导

信息服务是重要的就业服务,就业指导网站建设是加强就业指导工作的重要环节和手段。高校要加强和完善就业服务信息网站的建设,通过网络进行人才测评、提供就业信息、宣传就业政策、分析就业形势,同时可以实现网上就业报名和面试。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广大毕业生,学校的就业信息网要与国家及省就业指导网链接,要与各地工业园区人力资源有限公司网站进行信息交换,以缩短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时空距离,提高毕业生就业推荐工作的效率,激活毕业生就业的无形市场,为毕业生提供适时、快捷、高效的服务。

6.树立正确的创业观,探索自我就业出路,缓解市场需求量不足的矛盾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所有制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公有制经济一统天下的格局已被打破。非公有制经济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历经20多年的风雨兼程,已经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量和社会就业与再就业的主渠道。目前我国个体、私营经济的发展速度成倍地高于全国经济增长速度,已超过全国GDP比重的1/3。2003年我国个体、私营企业就业人数已达1.5亿多人,占非农就业人数的近40%。目前非公有制经济对人才的需要也十分旺盛。新的形势,要求我们在择业观念上要作相应调整,在创业观上也应审时度势。

大学生要增强独立创业的意识,变被动谋求职业为主动创业。在我国现阶段,创造条件,独立开业,从事个体服务行业,自己开辟就业机会和出路,不失为大学生的一条就业门道。

综上所述,当下大学生就业门路“窄”不是大学生自己的问题,政府应在促进就业和再就业中的作用主要是实行积极的就业政策,制定就业发展战略和相关法规,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引导全社会转变就业观念。高校应抓住教育培养环节,培养学生的正确就业观念、提高学生职业素养。企业应与高校加强交流,实行一些奖励学生的措施,或与高校合作专门建立培养专门人才的通道。

总之,拓宽大学生就业门路是社会性问题,它的解决也需要全社会的联动。相信在全社会的关注下,这一问题会逐渐解决。

(作者单位: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