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职业技术教育论文范文,职业技术教育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高校通识课程《书法艺术鉴赏》改革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17
  • 阅读量91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本文根据目前书法网络通识教育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课程改革探索方式。改革方式从课程的总体目标设计、课程内容与教学形式与方法设计方面展开探索,试图构建新时代书法艺术鉴赏网络通识教育课程的新方式,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通识教育;书法;课程改革


  1高校网络通识课程建设的必要性


  通识教育是近代关于教育目的和内容的一种教育思想以及据此实施的教育。民国初年,留美归来的梅贻琦先生接受了美国的通识教育理念,他发表了《大学一解》,鲜明地提出“通识为本,而专识为末”“通重于专”等观点。他将这些理念结合中国实际努力探索并付诸实践,应用于清华大学的教学改革,使得清华大学的人才培养在当时独树一帜。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已开设通识类课程,并已成为学校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


  基于此,系统、适量地引入网络通识课程,是学校实施通识教育的有益补充。通过引进网络课程,首先是解决了师资不足的问题。网络课程可以将名校、名师、名课聚合在一起,学生通过网络就能获取优质教育教学资源,这使得师资不再成为通识课程建设的制约因素。其次,与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相比,网络课程不仅提供了涵盖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丰富的课程内容,同时还可以提供大量的网络教学资源和配套教参书、作业、试题,多样化的选择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最后,随时随地学习、交流,不受时空限制的新颖学习模式,让学生逐渐成为学习的主角。可以说,网络通识课程的引入,对于高等院校开展通识教育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2《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面临的问题


  《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作为通识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是,目前高校《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课程却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其一,《书法艺术鉴赏》课程设计的通识性和专业性有待改善;其二,忽略《书法艺术鉴赏》学科的特殊性,套用其他学科的教学模式;其三,教学内容与学生相关已有知识体系不对称。如何突破现有困境,更合理有效地建设《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2006)对公共艺术课程的性质、目标、设置、保障等作出了明确的规定,要求各高校开设艺术选修课,并鼓励各高等学校“根据本校学科建设、所在地域等教育资源的优势以及教师的特长和研究成果,开设各种具有特色的艺术任意性选修课程或系列专题讲座,以满足学生的不同兴趣和需求”。高校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整体设计应有别于专业书法专业院校的课程,通识课程教育需呈现多样性、丰富性的特点,其主要目的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提升艺术修养和人文素质。但目前高校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课程面临着一个基本问题:学生在选课过程中对于拿学分的目的性、功利性过强,完全对于通识教育课程不重视也没兴趣。最终造成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逐渐演变成学生上课只为获取学分的局面。


  3《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解决的方法


  3.1完善课程目标设计


  根据上述现象,在《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设计时,应分阶段、分步骤地进行。针对非专业学生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程在课程总体设计时应以兴趣目标为导向,增强学习兴趣,拓宽艺术视野;以理解并尊重多元文化目标为拓展,打开创新思维;以提高感受书法美、表现书法美、鉴赏书法美的能力目标为主体,提升人文素养;从促进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目标为宗旨,形成“高品质”的综合素质。


  3.2打破传统教学模式,翻转课堂


  长期以来,《书法艺术鉴赏》欣赏课程沿用传统教学方式,学生在课堂上缺少自主性、互动性。因此,《书法艺术鉴赏》课堂翻转迫在眉睫。课堂教学应实施开放式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参与。让学生主动参与课程内容分析,可采用分组讨论,学生根据自身知识储备,将《书法艺术鉴赏》通识知识与非专业知识结合讨论。教师根据学生特点有针对地进行引导,从真正意义上做到引导学生,学生主动“学”“问”“答”,做课堂的“主人”。


  3.3加强网络通识课建设,丰富教学方法


  网络通识课程是将“优质通识课程资源”和“自主修学分系统”紧密结合的一站式学习体系。开设网络通识选修课程,对加强课程建设、推进教学改革、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在课堂中,授课老师所使用的教学器材仍以放映器材为主,如幻灯片等。《书法艺术鉴赏》欣赏课教学方式单一,使得课程的特色性、专业性大打折扣,成为艺术教学建设前行路上的绊脚石。当今时代,互联网以其数字化、交互性、海量储存、无时空障碍等技术优势受到社会公众尤其是广大年轻人的青睐,因此可利用互联网的优势为课堂服务,搭建网络与多媒体平台,利用高校的网络、微博、微信、App等载体,构建集专业性、系统性、丰富性、趣味性等于一体的网络平台,提供优秀的学习资源,学生可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


  首先,通过引入“名家名师”入课堂,丰富了通识选修课的课程资源,提升了通识课堂的教学水平,优化了通识选修课的课程结构,让广大学生能通过网络这种新型的教学平台与方式接受高水平教师的授课,学习到更多更权威的通识性知识。其次,通过网络授课与网络学习,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与空间,增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灵活度、自由度与选择性。再次,网络课程建设通过引入了名师授课,配备教师对学生进行课程辅导,这种做法既满足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互动与答疑需求,加强了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


  4结语


  高校《书法艺术鉴赏》通识教育应从整体着眼,改善网络通识课《书法艺术鉴赏》教育的总体设计,使《书法艺术鉴赏》通识课从“专业性”走向“通识化”。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应增强可视性、互动性、拓展性等,着眼于《书法艺术鉴赏》重感知和体验的特点,打破传统照搬的教学模式,翻转课堂,适当开发微课教学。在教学过程中重视发掘学生的兴趣和经验,通过学生为“主导”、教师为“引导”的方式,提供宽泛的教育,构建“跨学科性、开发性、整合性、关联性”于一体的《书法艺术鉴赏》“通识化”课程体系,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让网络通识课程的改革真正落到实处,这是我们建设网络通识课程必须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顾明远.教育大辞典(增订合编本)(下)[M].上海教育出版社,1998:1555. 

  [2]徐冬青.关于大学推进通识教育的思考[J].复旦教育论壇,2007(5):44-48. 

  作者: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