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西医结合论文范文,中西医结合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黄疸30例临床观察

  • 投稿蓝调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760次
  • 评分4
  • 63
  • 0

安雪松 祝静 刘建汉

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广东广州511495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新生儿高胆红素病儿的临床转归,评价茵陈蒿汤合四君子汤加鲁米那口服治疗新生儿轻度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疗效。方法:90例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患儿随机分成中药组、西药组及中西医结合组各组30例。中药组予茵陈蒿汤合四君子汤;西药组予鲁米那口服;中西医结合组,予茵陈蒿汤合四君子汤加鲁米那口服。结果:中西医结合组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较好,治疗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中药组及西药组的86.7%和8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结论:中药加鲁米那治疗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黄疸

【中图分类号】R722.1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5)04-0064-02

基金项目:2010-Z-97-1茵陈蒿汤合四君子汤+鲁米那治疗新生儿轻度高胆红素血症临床效果研究。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时期常见症状之一,尤其是早期新生儿。大多数新生儿黄疸为生理性黄疸,出生4~6d达高峰,1周后消退;少数新生儿黄疸可明显升高。当足月儿血清胆红素>205umol/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257umol/L时,称为高胆红素血症。高胆红素血症分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和高结合胆红素血症。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的临床表现以皮肤、巩膜黄染,尿色清亮、大便色黄,血清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特点[1]。由于高未结合胆红素对中枢神经系统有潜在毒性,处理不当可造成患儿永久性的后遗症,所以应当引起临床充分重视[2]。笔者采用中西医结合的方法,拟定茵陈蒿汤合四君子汤加鲁米那口服治疗不伴高危因素的新生儿轻度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30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以出生3~14d的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为研究对象,病例主要来自广州中医药大学祈福医院产科出生的新生儿,少部分来自儿科门诊的新生儿;全部90例患儿,其中男48例,女42例,日龄3~14d,平均(5.2±0.6)d,体重在2.5~3.8kg,平均(3.0±0.8)kg。将患儿随机分为中药组、西药组和中西医结合组,每组30例。三组患儿性别、日龄及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90例患者均经临床及相关检查确诊为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新生儿,并符合下列的诊断标准、纳入标准和排除标准。

1.2诊断标准[3]足月儿血清胆红素峰值>205 μmol/L(12mg/dl),早产儿血清胆红素峰值>256 μmol/L(15mg/dl)。

1.2.1纳入标准胎龄 ≥37周,日龄≥72h,体重≥2500g。血清胆红素205~256μmol/L,以未结合胆红素升高为主。致病因素为开奶延迟、胎粪排出延迟、喂养不当、头颅血肿、母乳性黄疸、部分围生期产科因素(剖宫产、母亲产前使用催产素、脐带绕颈、高龄初产妇、羊水胎粪污染等),患儿肝功均正常。中医辨证为湿热内蕴证,参照1994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发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胎黄”“阳黄证”的诊断标准。湿热内蕴证:面目皮肤发黄,颜色鲜明,状如橘色,烦躁啼哭,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红胎黄厚腻,指纹滞。

1.2.2排除标准龄<37周,日龄<72h、或>14d,体重<2500g。血清胆红素≥257μmol/L,或伴有明显结合胆红素增高,肝功异常;上述因素以外的其他因素导致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伴有新生儿溶血、窒息、酸中毒、败血症、缺氧、高热、低体温、低蛋白血症、低血糖等高危因素的高胆红素血症患儿。

1.3治疗方法和观察指标中药组:予茵陈蒿汤合四君子汤服,方剂组成为茵陈蒿12g,栀子3g,大黄3g(后下),太子参10g,白术6g,茯苓6g,炙甘草3g。选用三九医药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中药颗粒剂,用温开水30ml冲服,早中晚各服10ml;西药组:予鲁米那片口服(广东三才石岐制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批号:H44020600),30mg/片。服用方法:5mg/kg/d,分3次服用,连服4~6d;中西医结合组:予茵陈蒿汤合四君子汤加鲁米那口服,中药处方的药物组成、剂型、剂量和服用方法与中药组相同,口服鲁米那剂型、剂量、服用方法与西药组相同。三组患儿均于用药前、用药后3d抽血查血清胆红素,抽血期间每日用胆红素测定仪皮测胆红素1次进行监测。如用药期间黄疸持续加重,胆红素持续上升,血清胆红素值≥257μmol/L,加用蓝光照射退黄。

1.4疗效判定[5]病愈:临床症状体征和各项实验室检查指标均恢复正常,总胆红素下降到100μmol/L以下;好转:临床症状体征明显好转,总胆红素下降到100~170μmol/L之间,其余检查指标改善;未愈:临床症状体征无好转或进一步恶化,总胆红素仍大于205umol/L或继续升高。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采用spssl7.0统计学软件进行整理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的形式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中西医结合组患儿治疗后其总有效率为93.3%,明显高于中药组的86.7%和西药组的83.3%,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药物不良反应。

3讨论

中医将新生儿黄疸称为“胎黄”“胎疸”,以婴儿出生后全身皮肤巩膜发黄为特征,部分伴精神萎靡,吮乳不佳。因病因、病程、体质的差异,证候有湿热内蕴、寒湿阻滞、气滞瘀积之分。本治疗方法针对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中的湿热内蕴证,病因主要为胎禀湿蕴,由于孕母素体湿盛或内蕴湿热之毒,遗于胎儿,或因胎产之时、出生之后,婴儿感受湿热邪毒所致。既往中医治疗此证多予清热利湿退黄法,但陈复正《幼幼集成》在“黄疸”条下论述,初生之儿黄疸,虽湿热居多,但因小儿脾胃虚弱,也应健脾益气补中。故笔者临床治疗此病证时,抓住湿热内蕴的发病本质,又考虑到小儿脾胃虚弱的生理特点、苦寒之品易伤脾胃等因素,因而二者兼顾,采用茵陈蒿汤合四君子汤口服治疗,即利湿退黄又不忘补益脾胃。现代医学表明茵陈蒿汤有显著的利胆保肝作用[6],是临床治疗多种黄疸的重要方剂。此外,本方中药物的解热、抗炎、利尿等作用均有利于肝胆疾病的治疗。实验报道四君子汤对各种脾虚证模型涉及消化、神经、免疫以及能量代谢、物质代谢等多个系统、多个器官的病理生化改变均有明显效果,从而表明本方对机体具有广泛的调理作用。

西药鲁米那(苯巴比妥)为肝酶诱导剂,能诱导肝细胞微粒体增加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生成,增加间接胆红素与葡萄糖醛酸结合能力,从而增加肝脏清除胆红素的能力,使血清胆红素下降;还可增加肝细胞内y蛋白含量及增加肝细胞膜通透性,从而增加肝细胞摄取间接胆红素的能力;也能增加肝细胞排泄直接胆红素的作用[7]。是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方法之一。因此,鲁米那是西医治疗高胆红素血症的常用药物。

综上所述,对于不伴高危因素的轻度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患儿在严密观测胆红素的同时,予中药茵陈蒿汤合四君子汤加西药鲁米那口服,可快速消退黄疸,且不反弹,临床未见不良反应。说明中西医结合治疗治疗新生儿高未结合胆红素血症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金汉珍,黄德珉,官希吉.实用新生儿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44-145.

[2]胡亚美,江载芳,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437.

[3]黄德珉.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防治[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4,19(6):526.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2-23.

[5]穆艳顺.茵栀黄联合微生态制剂用于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研究[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2013,35(12):1068.

[6]慕永平,刘平,王磊.茵陈蒿汤的发展及现代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06,12(2):68.

[7]王利民,吴曙粤,黄春兰,等.新生儿退黄洗液早期干预新生儿黄疸的疗效[J].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06,21(14):944-950.

(收稿日期:2014.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