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业经济论文范文,农业经济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实证分析——基于山东省410个农户的调查

  • 投稿苗久
  • 更新时间2015-11-01
  • 阅读量407次
  • 评分4
  • 91
  • 0

史方超 董继刚

(山东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山东 泰安 271018)

[摘 要] 随着农村经济水平的提高、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农村金融需求不断增加,其中尤以农户信贷资金需求的增加最为明显。而农户作为农村经济活动的基本单位,他们的信贷需求是否得到满足直接影响到农村金融对农村经济的支持效果。为了解农村信贷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文章以农户为受访主体设计了调查问卷,得到山东省17个地市农户信贷供需状况的调查问卷数据,并对农户信贷的需求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二元Logistic模型,对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进行了实证分析,得到结论:内部影响因素方面,家庭人口规模、劳动力人数、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户主文化程度、收入来源、对金融机构的了解程度以及以往的借贷经验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显著影响;外部影响因素中,金融机构对贷款申请人的资格条件限定、贷款利率水平和贷款额度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显著影响。最后,根据实证分析结果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Logistic模型;农村金融

[作者简介]史方超(1990-) ,女,山东日照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货币银行理论与政策贯;董继刚,男,山东泰安人,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

一、引言

自2003年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以来,“三农”问题就一直备受关注,各方一直为解决“三农”问题进行积极地探索。2014年,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金融服务“三农”发展的若干意见》,对“三农”金融工作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可见党中央对农村金融的重视。农村金融是服务“三农”、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特别是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在服务“三农”、解决“三农”问题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农村地区“贷款难,难贷款”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解决,资金问题仍是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研究农户信贷需求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很有必要。在这方面,国内研究成果颇丰。总体来看,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因素主要包括农户本身特征、农户经济活动情况等 [1 ]。谢昊男认为农户家庭生产经营性和生活消费性支出对信贷需求有重要的影响,不能单纯从计量结果否定其对信贷需求影响作用 [2 ]。周宗安通过构建Tobit模型,验证了收入来源、负债水平、家庭规模、家庭资产总值对农户信贷需求有显著影响 [3 ]。谢彦明等实证研究发现,农户家庭年收入、户主对农信社的了解、有无借贷经历以及农信社的贷款额度和贷款效率对农户信贷的可得性有显著影响 [4 ]。不少学者验证了家庭耕地面积、农业生产支出占比能够对贫困型农户的正规信贷选择产生重要的影响 [5-7 ]。祝国平分析得到农户信贷受到信息不对称的影响 [8 ]。另外有学者认为农户从事的经济活动类型也会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影响 [9-10 ]。也有不少学者的研究发现,农户的年龄、农户家庭生命周期、受教育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信贷需求(秦建群 [11 ]、马小明 [12 ])。此外,农户的信用社社员身份、农户对正规金融机构贷款服务的评价、农户家庭净资产对农户正规金融需求影响显著 [13 ]。胡金焱等的研究结果表明:常住人口数、债务水平的提高倾向于提高农户的信贷需求 [14 ]。周荻楠等对乌拉特前旗108个农牧民数据进行分析,得出结论:户主的年龄、家庭成员健康状况、家庭年纯收入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需求成负相关,农户的文化程度、劳动力人数、耕地面积、小额信贷难易程度以及农户对小额信贷认知程度与农村信用社小额信贷需求成正相关 [15 ]。

通过文献研究发现,大多学者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户自身特征等内在因素对信贷需求的影响,鲜有学者从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内、外部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而且研究结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探讨。同时,最近几年中国不断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积极进行农村金融体系的构建,农村地区金融机构不断完善,规模也在不断扩大,农户的贷款支持力度得到增强,这势必会影响到农户信贷资金的可得性以及需求状况。为此本文设获得山东省17个地市的410个农户信贷供需状况的数据,分析了农户信贷需求现状、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内、外部因素,据此提出了政策建议,以期为农村金融的深化改革提供有益的借鉴。

二、数据来源与调查样本描述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5年1-3月对山东省农户信贷资金供需状况的问卷调查。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70份,回收率94%,其中有效问卷410份,有效率87.2%。调查对象为山东省农村地区的农户,通过调查走访的方式与农户进行面对面的交流,获取第一手资料。

(二)调查样本基本情况

1. 调查样本对象特征

通过对问卷的整理,得到样本农户的行政区域分布情况如表1所示,调查地区覆盖了山东省17个地市,充分考虑了样本的合理分布和随机性,具有较好的代表性。样本农户的基本特征如表2所示。被调查农户中兼业农户比较多,纯农户比较少,但相差不大;被调查农户的年龄集中在40-60岁(占比77.3%),其文化程度以初中及高中水平为主;受访农户家庭成员主要为3-4人(占比67.3%),劳动力人数主要是2人(占比48.5%);有 78.5%的样本农户家庭年收入在2万元以上。

2. 样本农户资金融入情况

对农户的资金融入情况进行分析整理得到表3。受访农户贷款规模需求以5万元以下为主;资金需求结构中以生产投资需求为主,生活消费资金需求次之;融资渠道多为向亲朋好友借贷等民间融资方式;农户的贷款需求整体满足度较低,信贷需求未得到有效满足。调查数据显示,农户有借款需求但是未得到满足的有73.2%。可见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以及国家惠农支农政策的实施,农村地区金融需求大大增加,但是金融供给却未能随之跟上,农村地区存在金融抑制现象。解决农村地区资金供需不平衡的问题是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关键。

三、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的Logistic分析

(一)模型构建

农户是否有信贷需求,也就是是否有进行信贷意愿的主观概率,有“有意愿”和“没有意愿”两个选择点,每个农户会在自身能力范围内、综合衡量各种影响因素的基础上进行理性的判断并做出最佳的选择。这是一个二元决策问题,因此,本文选用Logistic二元选择模型,以确定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并明确各影响因素的作用程度。以下是Logistic模型形式:

对(1)式取对数,得到Logistic回归模型的线性表达式:

在计量分析中,将农户是否有信贷需求定义为因变量Y(农户有信贷需求Y=1,没有信贷需求Y=0)。其中,P表示Y=1的概率;α是常数项,参数 βj=(β1,β2,…β15)为第j个影响因素的回归系数,可以用极大似然法进行估计,xj(j=1,2,3,……,15)是解释变量,即农户信贷需求的各个影响因素。

(二)变量含义及描述性统计

本文主要从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内部因素以及外部因素进行变量的选取,结果见表4。

1. 内部影响因素

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取决于农村的生产力发展水平,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及其结构会影响农村地区的信贷需求及其结构。从微观层面来看,农户的生产力发展特征及其结构也会影响其信贷需求。此外,农户会在自身能力范围、家庭环境等个人及家庭特征的影响下进行经济活动,这将对农户的信贷需求产生不同的影响。所以内部影响因素变量主要包括:(1)农户个人特征变量:调查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2)农户家庭特征的变量:家庭人口规模、家庭劳动力人口;(3)农户社会经济特征变量:从事的经济活动类型(收入来源)、家庭收入水平;(4)反映农户心理认知状况方面的变量:对金融机构的了解程度、以往借贷经验。

2. 外部影响因素

农村经济的发展水平除受到农户自身特征等内部因素的影响之外,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农村金融机构的资金供给状况,特别是农村信贷资金的供给状况。影响农户信贷需求的信贷供给因素具体来讲主要包括:(1)金融机构的数量、规模等;(2)贷款利率、期限、额度等;(3)是否具备贷款申请资格;(4)金融机构的服务效率。农户对金融机构的满意度水平也很大程度上受到金融机构服务效率的影响。此外,在数据调查中当问及“为何有贷款需求却不去金融机构贷款”时有25.1%的农户选择了“没有关系”这一选项。可见,金融机构的公平性会影响农户的信贷需求。

(三)模型结果分析

运用SPSS16.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首先将15个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的变量都带入模型进行检验,得到有影响的解释变量。然后,将影响不显著的解释变量逐个剔除,剩下的解释变量再代入模型进行检验,直到所有的解释变量都通过显著性检验。数据处理过程中,采用向后筛选法,得到8个计量估计结果。从模型的运行结果看,模型整体检验可行。由于不同模型估计结果和结论相似,这里只列出2种模型估计结果,如表5所示。从原模型到修正模型,回归系数不显著的变量被剔除出回归模型。最后剩下9个有显著影响的解释变量:家庭人口规模、劳动力人数、农户家庭收入水平、户主文化程度、收入来源、对金融机构的了解程度、以往的借贷经验、金融机构对贷款申请人的资格条件限定、贷款利率水平、贷款额度。回归结果如表5所示。

根据模型的拟合结果进一步分析,可得:

1. 内部影响因素分析

(1)农户的家庭人口规模以及家庭劳动力数量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二者都在5%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这是因为,家庭规模的扩大能够导致家庭生活性支出大大增加,信贷需求也就随之增加。同时,更多的家庭劳动力数量会产生更大的生产经营投资需求,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积极的影响。

(2)农户家庭收入水平以及户主的文化水平对农户的信贷行为有显著的正向影响,都在5%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农户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即说明其具有更强的借贷偿还能力。同时,家庭收入水平越高,农户家庭生产经营规模以及消费水平相对来说就越高,信贷资金需求也就越大。而且在面临流动性约束时,高收入农户由于较高的借贷本息偿还能力更有可能获取信贷支持,这也进一步刺激了高收入农户的借贷积极性;另一方面,农户接受教育水平越高,就拥有了一定的技能来获得收入,收入水平以及消费水平会相应提升。同时,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农户的投资意识以及投资技能水平也就相对越高,会增加信贷的需求量。

(3)农户的经济活动类型(收入来源)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显著影响,通过了1%的检验水平。农户类型主要有以纯农业为经济来源的纯农户以及兼有其他生产性活动的兼业农户。有兼业活动的农户信贷需求较纯农户信贷需求高,其主要原因可能是近年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不断加强对“三农”的财政支持力度,完善强农惠农政策体系,普及理财知识。使得农民收入水平得到普遍提高,投资意识得到增强,促使其更积极地寻求致富途径。而参与致富寻求途径的过程中,会产生各类生产性资金需求,在自身资金积累难以满足其投资需要的情况下,会导致信贷需求大量产生。

(4)农户的以往借贷经验对农户信贷需求有显著影响。这是因为,农户以往发生过借贷活动,一般情况下来说,能够表明农户已符合借贷申请人的资格,且有实际的资金需求。农户借贷活动的成功,反过来会促进农户对借贷活动的认知以及认可度,当农户再次遇到缺乏资金的时候会更容易产生信贷需求。此外,有过成功借贷经验的农户的信誉、可靠度得到了证明,更容易得到金融机构的支持。

2. 外部影响因素分析

(1)金融机构对贷款申请人的资格条件限定通过了显著性水平为1%的检验,对农户信贷需求有显著的影响。在金融市场化背景下,金融机构的商业化趋势愈加明显,使金融机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更注重风险控制,而中国农村金融市场存在较为严重的信息不对称,使农村信贷活动不可避免地存在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而势必导致农村信贷配给制的产生。在这样一种以信贷配给为特征的金融管制体系下,农村金融机构往往会通过贷款申请人的一些非价格的资格限定来决定是否对其进行贷款的发放,比如贷款申请人的信息披露状况、抵押、担保、收入水平等。在这样的前提下,农村金融机构在贷款发放时往往存在一种“不见兔子不撒鹰”的现象,而农户向金融机构进行资金借贷的意愿也会因这些资格限定条件受到更强的贷款约束,从而导致农户的贷款需求被强制抑制下来,最终表现为信贷需求的减少。

(2)贷款利率在10%的水平上通过显著性检验,这符合一般的理论假设,利率越高,向金融机构贷款的成本越高,农户的信贷需求就会越少。目前中国农村金融需求与供给不能形成有效的对接机制,存在较大的供需缺口,这会进一步加深农村地区的金融抑制。调查数据也显示,当问及农户在现实中是否存在过有信贷需求但是没有得到贷款的情形时,有73.2%的农户回答有过这种情况。这是因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下,中国农村地区小农经济特征十分明显,农户生产规模普遍较小,土地经营效率低,生产力水平不高,导致以农业生产为主的农户整体收入水平偏低,对于突发性的资金支出应对不力。而且农业生产具有季节性,受自然风险影响较大,这进一步增加了农户收入的不确定性。农户这种不确定性高、抗风险能力差的经济特质造成了农户对融资成本承受度低、对贷款利率敏感度高的现象。

(3)贷款额度对农户信贷需求有显著的负向影响,此结论与假设相反。可能的原因是,贷款额度越高,还款压力相对较大,由于农户的生产性投资规模往往为中小规模,加上自身自有资金的投入,需求的信贷资金额度也就相对较少。因此,农户对大额信贷资金的需求相对较少。调查显示,农户的信贷需求资金规模以5万元以下为主,占被调查农户的63.5%;5-10万元占24.4%,10万以上的占比12.7%。而金融机构在进行贷款发放时贷款流程基本相同,贷款规模越大,金融机构的效率越高,收益也就越大,因此金融机构会偏向于规模大、资信状况良好的贷款主体。农户的贷款需求显然不会带给金融机构这种规模经济效应,从而加剧了农村金融机构对农户信贷供给不足的现象。

(4)金融机构的发展规模、金融机构的业务效率、贷款的公平性和贷款期限都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可能的原因是:虽然这些因素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意愿有一定影响,但是最终决定农户信贷需求的还是信贷资金的可得性以及资金紧缺度。信贷资金紧缺度是农户自身决定的,而信贷资金可得性则主要由农户是否达到贷款申请人资格标准、贷款成本以及能够得到的金融机构放贷额度决定。

四、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调查分析发现,中国农村地区农户普遍存在金融抑制现象。农户的收入水平以及文化水平较低,但是已经得到了较大改观。同时,大多农户有信贷资金需求,但是农村地区信贷资金供需缺口较大,实际贷款成功率较低,最终导致农户的信贷需求满足度偏低。本文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户的收入来源、以往借贷经验、金融机构放贷条件、贷款额度对农户的信贷需求有重要影响。

(二)政策建议

1. 进一步加大政府对农村经济的政策支持力度

大力发展政策性金融机构,增强农村信贷资金实力。注重发展普惠金融。在进一步促进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同时,还可以在农村地区特别是欠发达的农村地区建立支农的农村金融普惠服务基金。此外,注重合理利用民间资本,为民间资本正名,通过引入民间资本增强农村资金“造血功能”,增加农村信贷资金的有效供给。加大对涉农金融机构的政策扶持力度,并明确其服务“三农”责任与义务,规定其吸收的存款必须按一定比例用于支持农村经济发展。对涉农金融机构实行差别化监管政策,如实行差别化的存款准备金利率等。同时还要给予其税收优惠、补贴等措施,激发金融机构服务“三农”的积极性。

2. 调整和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化农业,促进农民增收

要大力发展产业化龙头企业,发挥其引领、示范、辐射作用,提高农业附加值。要建立健全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保险基金,专项支持农户生产,降低农业风险,保障农民收入稳定增长。

3. 创新金融机构业务产品,建立农村信贷供给的长效机制

首先,金融机构应在充分考虑当地农户信贷需求特点的基础上建立适合农户实际需求的贷款产品,根据农户的实际情况改革或规范金融机构抵押和担保制度,让农户具有更多的抵押和担保手段,如试点宅基地、土地质押贷款,联保贷款等,以增加信贷资金的可得性。还要探索农村金融供给需求对接的有效模式。考虑根据农户信贷配给程度的空间差异,依据所处农村区域经济的不同以及农户的特点,建立地区差别化的信贷支农体系以及差别化的信贷管理政策。还可以考虑“基于现金流支持下的”农户信贷模式,比如借鉴吉林省 “直补资金担保贷款”模式进行金融支农,在此模式下,贷款取得的条件是农户未来的特定现金流,农户不需要信用评级以及额外的担保抵押,只要拥有一定的法定承包土地使用权,以其拥有的土地承包使用权带来的国家财政粮食直补资金作为还款保障即可。

4. 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完善农村金融市场环境

全面推进信用体系建设,完善农村个人信用评级。利用信用体系夯实农村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信用基础。提高农民文化程度以及对金融需求的认知度。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增强农村金融市场规范性。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华,嵇立.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基于对江苏省建湖县的调查[J].安徽农业科学,2010,(35):20379-20384.

[2]谢昊男.发达地区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分析——基于浙江宁海县农村调查研究[J].农村经济,2011,(07):65-68.

[3]周宗安.农户信贷需求的调查与评析:以山东省为例[J].金融研究,2010,(02):195-206.

[4]谢彦明.农户信贷可得性影响因素的计量分析——以云南省220农户农信社融资为例[J].新疆农垦经济,2008,(10):41-45.

[5]王定祥,田庆刚,李伶俐等.贫困型农户信贷需求与信贷行为实证研究[J].金融研究,2011,(05):124-138.

[6]秦建群,秦建国,吕忠伟.农户信贷渠道选择行为:中国农村的实证研究[J].财贸经济,2011,(09):55-62.

[7]顾宁,范振宇.农户信贷需求结构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2,(08):73-78.

[8]祝国平,刘吉舫.基于现金流支持的农户信贷模式研究——以吉林省农户“直补资金担保贷款”为例[J].当代经济研究,2013,(04):70-75.

[9]秦建群,吕忠伟,秦建国.中国农户信贷需求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基于Logistic模型的实证研究[J].当代经济科学,2011,(09):27-33.

[10]刘艳华,辉敏敏,李明.农户信贷配给程度的异质分析[J].农业经济问题,2014,(07):52-58.

[11]秦建群,吕忠伟,秦建国. 农户信贷需求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东部农户家庭调查的实证分析[J]. 中国流通经济,2011,(07):99-103.

[12]马小明,沈洪,王红莉. 商洛市涉农金融机构有效信贷需求不足的根源研究——基于905户农户的分析[J].金融发展评论,2014,(07):104-118.

[13]崔玉姝,要敬辉,郭丽华.农户融资需求的二元 Logit 模型分析——基于河北省保定市的调研数据[J].管理论坛,2012,(04):24-26.

[14]胡金焱,张博.农户信贷需求的影响因素——基于农户调查的实证研究[J].金融论坛,2014,(01):3-9.

[15]周荻楠,根锁,王娜.影响农户小额信贷需求的因素分析——以乌拉特前旗为例[J].经济师,2014,(12):169-171.

(责任编辑: 车碧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