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论语文教材的“语文”之用

  • 投稿简谱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959次
  • 评分4
  • 20
  • 0

王家伦 张长霖

语文难教,教语文难,教语文越来越难!这个“难”究竟难在何处?难在“专家”们的花样繁多,难在教材单元的“非语文”编排,更主要的是难在语文老师自己无所适从。

一、我们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教材的选用,往往决定了教学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的制定和教学工作的难易。然而,一线语文教师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新课改许诺的、传说中的教材超市并没有出现。不过,我们将不同版本的语文教材做一些比较分析,还是能发现一些颇值得思考的问题。

1. 1987—1988版人教社教材

笔者对1987—1988版人教社初中语文教材的单元编排记忆犹新。该套教材初一以培养学生阅读记叙文的能力为主,初二以培养学生阅读说明文的能力为主,初三以培养学生阅读简单议论文的能力为主。

初一(上)八个单元的重点依次为记叙要素与文章结构、记叙顺序、叙事与写人、说明文与说明顺序、景物描写的条理与借景抒情、寓言和童话的特点、夹叙夹议、文言实词。初一(下)八个单元的重点依次为通过典型事例和言行写人、新闻作品的特点、小说的一般特点、被说明事物的特征、人物性格的表现方式、论点归纳、文章层次、文言虚词。

当时的人教社高中语文教材基本也是如此组元,此不赘述。

这种编排方式“很语文”,学生能通过每一个单元的学习,大致掌握某一方面的语文知识和能力,读与写能力的培养齐头并进,语文素养的提高循序渐进。

2.课改后的教材

如今的语文教材,大多以“生活主题”组元。笔者手头有一本人教版(七上)(2013年3月第2版)课本,六个单元依次为感受亲情、学习生活、四时景物、人生思考、关注科学、奇思妙想。每个单元各种文体混排。而在苏教版( 2009年版)的单元内部,同样每个单元也夹杂了各种文体,“叹为观止”的是,柳宗元的《黔之驴》竟然到了“动物世界”单元之中,令人哭笑不得。难怪执教者无所适从。按这样组元的教材教学,除了少数几个单元外,学生学到的究竟是百科知识还是语文能力?

新一轮课改到现在已经十多年了,在“专家”们高歌“莺歌燕舞”的时候,我们不得不认真观察思考一下当今中学生的语文水平!这从进入高校后的大学新生的表现可窥一斑。另外,笔者长期从事“教育硕士·学科教学(语文)”的教学工作,常与大批课改后成长起来的青年语文教师打交道,其中,分不清“的”“地”“得”者颇有人在,这固然有大学盲目扩招、师范供给制取消等方面的原因,但中学阶段未曾打下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基础才是主因,现行教材“人文”组元也难辞其咎。

二、我们有用教材教的权利

中学语文教师虽然没有选择教材的权利,但有使用处理教材的权利。既如此,我们为什么不可以改变观念,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来个单元重组呢?单元重组牵涉到教材文本的“剩余价值”。

1.教材“剩余价值”观

对教学文本可做多元解读,这是公论。这个多元解读,必须兼顾到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文”“道”两个维度对文本进行解读。

关于“道”的多元解读的论述,新课程以来浩如烟海,此处不赘述。

“文”,就是文本的言语形式。就如朱自清的《春》,既抓住景物特点通过几个画面表现主题,又通过不同感官表现景物,还有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又如鲁迅的《祝福》,其倒叙和叙述人称转换的独特结构、其社会与自然环境的烘托、其传神的人物描写,都颇有特色。

既然文本的“文”有多元价值,那么,当其“主体价值”因课堂教学目标的需要而实现过一次之后,再继续利用它的“剩余价值”,即将同一个文本从不同形式的角度的“剩余价值”再加以利用。这就是说,我们重新组元时,可以考虑到文本的“剩余价值”,考虑到同一文本的多次运用,即所谓的“教材二次开发”。

2.对人教版初中语文第一册重新组元之探索

上文所说的人教版(七上)共涉及课文30篇(有的课文内部又分为几个小篇),我们可考虑如此组成十二个单元:

记叙顺序:《月亮上的足迹》《羚羊木雕》《小圣施威降大圣》

典型事物表现人物:《秋天的怀念》《我的老师》《再塑生命的人》《我的早年生活》《王几何》《走一步,再走一步》《秋天》

细节描写:《散步》《王几何》《盲孩子和他的影子》《我的老师》《皇帝的新装》《秋天的怀念》《羚羊木雕》《智子疑邻》

以小见大:《走一步,再走一步》《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散步》《蚊子和狮子》

托物言志:《荷叶母亲》《金色花》《观沧海》《在山的那边》《贝壳》《蝉》《蚊子和狮子》《塞翁失马》

欲扬先抑:《蝉》《贝壳》

想象世界:《皇帝的新装》《小圣施威降大圣》《女娲造人》《金色花》

借景抒情:《春》《紫藤萝瀑布》《济南的冬天》《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夏感》

抓住特征写景:《济南的冬天》《春》《钱塘湖春行》《紫藤萝瀑布》《秋天》《观沧海》《风雨》

初步感知说明文:《绿色蝈蝈》《看云识天气》

感受古典诗词韵律之美:《钱塘湖春行》《化石吟》《观沧海》《次北固山下》《天净沙·秋思》

文言词句:《(论语)十二章》《虽有嘉肴》《河中石兽》《咏雪》《陈太丘与友期》《智子疑邻》《塞翁失马》

不难看出,由于“剩余价值”的原因,有些文本被用了多次。各单元虽也偶有文白混编,但因为编入的文本都有一个共同的学生必须掌握的“点”,且最后还有专门的文言文单元和古典诗词单元,并不影响学生依照语言规律集中学习文言诗文。如此,大部分的单元可以通过两个左右的文本教学,使学生“举三反一”;然后再“举一反三”,自读其他篇目的有关部分。先归纳后演绎,如果能联系到写作,就是最大的成功了。

但这里有一个问题不能回避,那就是各级教研机构违规组织的繁多的统考。我们设想的理想环境则是摆脱这种违规统考;当然,就期末统考而言,这样设计没任何问题。

3.单元内部重构之探索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二)(2008版)第四单元标题为“慢慢走,欣赏啊”,令人费解。但其中几篇写人的文章可以组成五个“微单元”,以之教会学生怎样写人。探索如下:

环境烘托:重点《边城》,拓展《林黛玉进贾府》《金岳霖先生》《祝福》

记叙线索:重点《林黛玉进贾府》,拓展《祝福》《亡人逸事》《金岳霖先生》

典型事例表现人物:重点《金岳霖先生》,拓展《林黛玉进贾府》《亡人逸事》《祝福》《边城》

细节描写:重点《亡人逸事》,拓展《林黛玉进贾府》《金岳霖先生》《祝福》《边城》

肖像描写:重点《祝福》,拓展《林黛玉进贾府》《金岳霖先生》《亡人逸事》

如此,每个单元以一篇文章为“举一”,其他文章为“反三”,“反三”者,当然是略读。如果再联系到初中学过的一些典范文章,就能使学生比较深入地学会人物描写。

三、我们有进一步思考的必要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正确认识“工具”与“人文”之间的关系,“工具”应该是金字塔的塔基,“人文”应该是金字塔的塔尖,只有通过“工具”才能渗透“人文”。不要听信那些“权威”“专家”脱离教学实际的高谈阔论,要从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开展教学活动。

1.“直线”与“螺旋”

学生能力的上升并非是一条直线,而是周期性的曲线型的,呈螺旋式上升的轨迹。今天学习了一种能力,经过梳理和消化,得到了巩固;但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影响,难免会有所遗忘,如果再次对其进行“电击”,使大脑皮层再度兴奋,就会进一步巩固。如此几起几伏,此就能得到质的飞跃。

所以,我们教学中的单元重组,必须考虑到这个因素:学过的东西,不能随意搁置。就如初一学了倒叙,到初二初三甚至高中还要再度组元进行巩固性学习。这时候,就可以考虑知识能力的纵向联系,高年级再度组元的时候,就应该将当年学过的课文跨册重新组合进去,作为拓展延伸的内容。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也是对以往的复习。

2.“深教”与“浅教”

近几年来,语文课堂教学的价值取向发生了倾斜。一些“专家”“大腕”认为阅读教学课是否优秀的标准必须是授课人是否深挖文本,是否找出新的解读角度,是否找出“弦外之音”……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走火入魔”的倾向。

从理论上讲,大多数的文本既可深教,也可浅教。就如鲁迅的《祝福》,深教,可以带领学生分析致死祥林嫂的社会环境以及叙述人称的转换;浅教,可以带领学生学习文本的倒叙结构或肖像描写。“深”度必须适可而止,尤其是对文本“道”的挖掘,更要考虑到学生的理解程度。就如《背影》,如果解读为“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父子情深’的故事,这是一个‘祖、父、子、孙,又祖、父、子、孙的生命之水不息流淌、不断传递的故事’”,就不仅仅是过“深”的问题了。所以,我们重新组元时必须科学地考虑“深”与“浅”的因素。

当然,“深”与“浅”本身就是相对的。有些我们认为很“浅”的东西,到学生眼里就是很“深”的内容。所以,我们在挖掘文本自行组元时,必须考虑学生因素,使自己的教学适应绝大多数的“平民”学生,让他们掌握哪怕是极小的一点,也是成功。

语文教师们,请尝试站在“语文”的立场上重新组元。用教材教“语文”,而不是教“语文”教材。此乃当务之急!

①韩军《生之背,死之影: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背影)新解码》,《语文教学通讯》(B刊)2012年第1期。

(江苏苏州大学文学院215123江苏省苏州市第五中学21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