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语文论文范文,中学语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巧用材料授之以渔——文言文字词的理解

  • 投稿謎称
  • 更新时间2015-08-30
  • 阅读量1496次
  • 评分4
  • 72
  • 0

`陈启艳

【教学缘起】

初中语文课程标准确立的文言文学习目标是: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它指向于语言能力的构成,主要是文言知识的积累目标,包括文言字、词、句等。在一次批改试卷的时候,我发现学生对文言字词的理解和句子的翻译做得很糟糕,仔细分析试卷中的文言文阅读材料,发现从试卷材料中可挖掘出很多有代表性的理解文言文字词的方法。于是,我充分利用材料,借用学生的答题经验,授之以渔,发挥师生的双主体作用,旨在提高学生的文言文理解能力。

【教学过程】

一、列举典型错例(先出示试题材料)

读下边的文段,完成问题。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①日:“念终始典②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③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日:教学相长也。《兑命》日:“学学半⑤。”其此之谓乎!

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善问者如攻坚木,先其易者,后其节目,及其久也,相说以解。不善问者反此。善待问者如撞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待其从容,然后尽其声。不善答问者反此。此皆进学之道也。

【注释】①《兑(yue)命》:《尚书》中的一篇。兑,通“说”,指的是殷商时的贤相傅说(yue。命,《尚书》中的一种文章体裁,内容主要是君王任命官员或赏赐诸侯时发布的政令。②典:主。③旨:甘美。④自强(qi a n g):自我勉励。⑤学(xiao)学半:教人是学习的一半。⑥说(tu6):通“脱”。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1)玉不琢,不成器( )

(2)人不学,不知道( )

(3)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

2.把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2)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不善学者,师勤而功半,又从而怨之。

错例:1.人不学,不知道

错误答案:知道,懂得。正确答案:明白道理。

错误原因:对古今异义词的把握不准确。

2.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错误答案:嘉奖。正确答案:好,美味。

错误原因:理解脱离了语言环境。

3.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

错误答案:①善于学习的人,老师不认真但效果好,这又要归功于老师。②会学习的人,老师很安闲,而他却十分用功,老师很慵懒。

正确答案:善于学习的人,老师费力小,而自己收到的效果却很大,这要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 错误原因:对关键词语“逸”“功倍”“庸”理解错误,导致语意不通畅,前后矛盾。

二、交流做题思路

学习语言最重要的是学习词汇。词是语言的最小单位,文言文字词的学习,有一个从分散到集中、从不自觉到有意识的梳理过程。经过这个过程,我们学习文言文的水平才可能提高,这也是一个积累过程。有些同学在理解字词方面已经有了一些经验,我们来听听他们做题的思路。

生1:“玉不琢,不成器”中的“琢”我理解为“雕琢”,采用的是组词的方法。

生2:“知道”这个词肯定不会是我们现在所说的“知道、了解”的意思,因为文言文中一般一个字就是一个词,我就把它分成“知”和“道”两个词理解,解释为“明白道理”。

生3:我读到“虽有嘉肴”的“嘉”的时候,我就想到了同音字“佳”,然后看到下面注解中“旨”是甘美的意思,于是就想到“嘉”肯定是“好的、美的”意思。

生4:我在翻译“教然后知困”的时候,开始对“困”把握不好,后来看到前半句的“知不足”想到“困”应该和“不足”意思是一致的,就翻译成了“教人之后就知道自己的困惑”。

生5:我在理解“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的时候,是花了好长时间的。“庸”开始翻译的是“平庸”的意思,但是放到原句中去检验,又觉得不符合语言环境,所以我就看后一句对应的是“又从而怨之”,我认为“怨”是怨恨、埋怨的意思。那么“庸”的意思可能会和“怨”意思相反,就理解成“感激”。

生6:我在翻译第2个句子的时候,由“功倍”“功半”想到了“事倍功半”“事半功倍”这两个成语,所以对句子的大意也就把握了。

三、归纳解题方法

听到同学们正确、实用、操作性极强的经验之谈,结合课内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及中考题,师生归纳出了推测和判断文言字词含义的方法。

1.组词解词法

古代汉语大多是单音词,发展到现代汉语基本上都演变成双音词,有的词语只是在文言词前面或后面加上一个词素便是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掌握了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这一联系,将文言文中单音词组成现代汉语的双音词或合成词,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词。如“琢”组词为“雕琢”“琢磨”来理解。如“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请用组词的方法(至少三个)解释句中的‘闲’字”,我们可以根据全文的内容理解为安闲、闲适、赋闲等,这都是比较好的答案。再如2011年湖北宜昌市中考语文试题“杉之阴,府史之所蹲伏,而簿书之所填委”中的“阴”,也可以组词理解为阴凉。

2.拆词理解法

古汉语词汇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些词的词义已发生了变化。许多古代汉语中流传到现在的双音节词,在当时一般都是两个词,翻译时要分开解释,如题1中的“知道”就是这样的古今异义词,每个字有每个字的意思。对于这类词,我们不能盲目地理解为现代汉语的“知道,懂得”。类似的还有陶渊明《桃花源记》中的“妻子”“交通”“鲜美”“无论”等。另外,材料中“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一句中的“教学”,也不能简单理解为现在教师传授给学生知识、技能的意思,结合上下文,应该是“教”和“学”两个词,也就是“教育和学习”。同学们还列举了一些这类结构的古今异义词,如:

①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②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地位卑微,见识浅陋。)

③中间力拉崩倒之声。(中间:其中夹杂。)

3.同音猜义法

有同学从“虽有嘉肴”的“嘉”想到了同音字“佳”,由同音字推断出字义。我们根据汉字的读音,还可以发现通假关系,然后根据本义推断通假字的意思。如材料中“相说以解”中的“说”通“脱”字,而且注解解释为“脱离”,正好也印证了这一点。通假字是古汉语中特有的一种语言现象,使用时借用与其意思不相干、只是音同或音近形近的字去代替。这就告诉我们,在理解词语的时候,还可关注读音,汉字的读音也能提供一些帮助。例如:

①系向牛头充碳直。(“直”通“值”,价值。)

②担中肉尽,止有剩骨。 (“止”通“只”,只有。)

③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要”通“邀”,邀请。)

4.结构分析法

文言文语言简洁凝练,排比句、对偶句、并列词句等对举的语言现象很多,在两两、三三的对举句中,位置对称的词语一般词性相同、词义相近或相反相对,这样就可以通过对已知词语词性、词义的分析,推知未知词语的词性、词义。就像同学提到的“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一样,处于对应位置上的词语“困”和“不足”意义相近,针对这种句子,我们就可以把前后两句结合起来理解。还有同学说理解“人不学,不知道”的“知道”的时候,就是根据前面的“成器”来断定“知道”不能理解为一个词,而应该是一个动词加上一个名词。同学们在这则材料中还找到了类似的句子,如:“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知不足然后能自反,知困然后能自强也”,“叩之以小者则小鸣,叩之以大者则大鸣”。一位同学还交流了自己的心得:“至道”和“嘉肴”相对,“嘉肴”是“美味的菜”,那“至道”也就是“最好的道理了”。同学们还列举了教材中的例子:

①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畔”和“顺”相反,理解为:通“叛”背叛。)

②急湍甚箭,猛浪若奔。(“奔”和“箭”相对应,应该都是名词,所以“奔”是动词做名词,理解为“飞奔的马”。)

③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和“小”对应,和“小”意思相近,结合上下句理解为“半步,一步”。)

5.联想推断法

现代汉语的很多成语都是由古代汉语中的词直接继承下来或由某个故事概括而成的,成语中个别字词的解法就是古汉语的解法。所以在解释中碰到不懂的字词不妨联想一些包含此词的成语,有时便能迎刃而解。前面有同学提到做翻译题的第(2)题时,由“功倍”和“功半”想到了成语“事倍功半”和“事半功倍”,这是一种极好的联想推断法,因为现在常用的很多成语就来源于古代典籍,比如“温故知新”“任重道远”等,这些常用的成语就会帮助我们很准确地理解文言文语句。材料中“念终始典于学”,我们也可由“终始”联想到成语“自始至终”,那就不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自始至终想着学习”。

除了联系常用的成语以外,文言文阅读所考查的实词,其意义和用法在课本中一般都能找到落脚点。借助已学词语来推断新阅读材料中出现的相同词语或相同的用法,这种推断实际上是一种知识之间的联想,是在考查利用旧知识理解新知识的能力。这种推断有一个前提就是要对课文中学过的知识理解透彻,充分掌握。因此,我们要善于根据课内学过的知识举一反三,相互比照,辨其异同,以解决试题中的词义问题。例如:

①惟危楼一座,直接霄汉。(“危”可联系“危楼高百尺”理解为高。)

②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间”可联系“中间力拉崩倒之声”理解为参与。)

③若济大水有舟楫也。(“济”可联系“同舟共济”理解为渡过。)

6.语境选择法

文言文的理解要遵循“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的原则,文言实词绝大部分是一词多义的,词义是不定项的,但我们可以结合上下文来判定实词的含义,上下文语境是相对稳定的,语境可以帮助我们确定词义。如有同学在分析“善学者,师逸而功倍,又从而庸之”时,认为“庸”为“平庸”,肯定是不符合语境的,结合“又从而怨之”的“怨”思考,寻找相反义,觉得可以理解为“感激”“又归功于老师教导有方”等。在理解词语意思时,我们可以把词义代入到原句中体会,看前后语意是否通畅,这样就可以提高理解的准确度。利用语境的这种制约作用,我们在分析文言文字词时,还可以“依文索义”,即根据词语所在句、段的文意探索词语的意义。教材中还有很多这样的例子:

①邹忌讽齐王纳谏(讽:根据涉及的对象不能理解为讽刺、讥讽,而应该理解为“讽喻,委婉的劝诫”。)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绝境:根据上下文可以了解到桃花源是个温馨和谐、美丽幸福,让人心生向往的地方,肯定不能理解为“没有出路的地方”,而应该是“与世隔绝的地方”。)

③其一犬坐于前(犬:根据上下文,“犬”绝对不是指“狗”,而应该是指狼“像狗一样”,“犬”是名词做状语的用法。) 小结:这节课,结合一个文言文阅读考题,同学们交流了自己的答题经验和技巧,归纳出了六种文言字词的理解方法,很实用,也有价值。我们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要善于归纳积累,学以致用。

(湖北省宜昌外国语学校443000)

文言文字词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言”与“文”的完美统一。“言”指文言文独有的语言现象、规律,也就是所谓的文言知识。“文”有两层意思,即文章的知识和人文内涵。习读中国的语言文字,必追根求源而后顺流汇海。也就是说,无论我们的社会语言怎么变化,都不会脱离我们的母语,只有植根于文言这个语言沃土中,才能茁壮成长。王力先生也说:“如果说,要寻找一种系统性的学习方法,使古书的阅读水平很快提高,这种钥匙是有的,那就是掌握常用词的常用意义。”陈启艳老师能巧妙利用试卷中的素材,因势利导,在教学中启发学生自主学习,自行探讨,归纳总结出理解文言字词的基本方法,切实提高了学生理解文言字词的能力,给学生上了一节兴味盎然、真实高效的文言文复习指导课。这节课既凸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满足了学生的探求欲望,真实展现了课堂教学的高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