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经济毕业论文范文,经济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青岛建筑业转型升级探析

  • 投稿中本
  • 更新时间2017-10-31
  • 阅读量651次
  • 评分4
  • 52
  • 0
1青岛市建筑业概况

截至2016年底,青岛市本土房屋建筑企业1415家,其中拥有一级资质以上的141家,外地人青房屋建筑企业共870家,其中拥有一级资质以上682家,工程监理企业62家,工程造价咨询企业113家,招标代理企业52家。全市从事建筑活动的人数32万人,建设领域现场专业人员5.8万人,一线作业人员总计20.3万人,技术工人16.8万人。全市注册建造师总数20876人,其中一级注册建造师5185人,二级注册建造师15681人。注册监理工程师1388人,注册造价工程师1497人。青岛已经形成了组织结构合理、专业配套齐全的建筑业产业大军。2建筑市场需求分析2.1青岛市建筑市场需求状况

青岛市建筑市场正在进入中高速增长阶段,预计“十三五”期间全市建筑业总产值年平均增长10%,到2020年,我市建筑业将达到总产值2400亿元,实现增加值735. 32亿元。此外,随着青岛地铁的全面开建以及胶东国际机场、地下综合管廊、海绵城市等基础设施建设的加速,青岛市建筑业投资规模仍将持续增大,到2030年仅规划的14条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投资将超过1500亿元。2.2国内其他城市建筑市场需求情况

“十三五”期间.我国建筑业增加值平均年增长由“十二五”时期的9. 0%下调至5.5%,建筑业增长速度开始进入较快的下行通道,但从总体来看,我国建筑业规模及总量将继续增大,到2020年,全国城镇化建设将实现新建住房面积累计达到约53亿平方米,城镇居民人平均住房建筑面积达到约35平方米。此外,山东省是国内经济比较强的建筑业大省,根据山东省建筑业“十三五”规划,全省建筑业增加值到2020年达到5000亿元,利税总额超过1300亿元。这也为青岛市建筑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环境。2.3国外建筑市场需求情况

随着新型经济体的蓬勃发展和我国“一带一路”战略的深入实施,国外建筑市场发展前景将更为广阔。未来几年,从整体规模、发展结构等各个方面看,中国对外工程承包业务都将呈逐步提高趋势。

美国《工程新闻记录》数据显示,2015年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完成了9596亿的营业额,同比增长达8. 2%,新签13084亿元合同额,同比增长达9.5%,同时带动设备材料出口161多亿美元。其中,在“一带一路”60个国家新签工程项目合同额926.4亿美元。国家商务部预计到2020年,全球建筑产值将增至12.7万亿美元,建筑公司的海外营业额预计将超7800忆。中国、印度、俄罗斯、巴西、波兰、美国将成为建筑业增长的主要阵地,推动亚太地区将成为全球建筑业增长的重要引擎。其中,中国建筑企业将主打亚非拉,在国际工程领域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预计2021年对外承包工程业务新签合同额将达3352亿美元,预计完成营业额将达2518亿美元。3影响青岛建筑业转型升级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近年来,青岛建筑业持续快速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与国内先进城市建筑业发展和建设宜居幸福创新型国际城市的要求相比,我市建筑业在整体规模、经济效益、发展层次上仍存在着明显差距。3.1建筑业整体规模有待扩大

我国建筑业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一直保持在7%左右,而我市2016年建筑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仅为5. 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究其原因,我市建筑业企业总体数量偏少、资质不高、结构不合理,成为影响建筑业做大做强的主要因素。我市建筑业企业主要是中型或中型偏大企业较多,企业规模和实力相似,过度集中于相同的综合承包目标市场,直接导致行业内企业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这就导致了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缺乏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龙头企业;二是中、小、精、专企业发展不充分,缺乏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小巨人”企业;三是在过度集中的综合承包市场板块里面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3.2建筑业经济效益增速缓慢

一是市场结构单一。青岛建筑行业由于受传统保守思想观念的影响,绝大多数企业“不愿、不敢、不会”走出青岛发展经营,发展视野仅仅局限于青岛本埠市场,发展空间极小,尚未形成本市、埠外、境外“三分市场”的良好发展格局。二是资质过分集中。我市建筑业企业资质主要集中在房建、安装、装饰装修等3个专业,地铁、市政、路桥等国家重点发展的高利润、高附加值专业施工能力比较薄弱,缺少与国字号企业及先进城市同类企业竞争的实力。3.3建筑业发展水平亟需提升

目前我市建筑企业在管理上仍属粗放型,存在片面追求短期效益和规模现象,部分企业仍是家族式管理模式,在管理技术方面绝大部分企业尚未应用现代计算机等信息管理技术,企业发展后劲不足。总结原因,主要是由于企业人才匮乏,发展理念落后。对高端人才的培养、教育与提高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一批一专多能、高层次的复合型、管理型人才,遵循传统的发展模式,导致部分企业安于现状,满足于眼前利益;大部分企业处于行业的低端,只有极少数企业涉足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高、附加值高的建筑领域。3.4外地企业大量抢占市场份额

据统计,2016年市级直管的新开工项目106个,其中,外地企业承揽项目41个;新开工项目总造价165. 08亿元,其中,外地企业承揽项目总造价82. 68亿元,占50. 08%;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外地企业承揽项目的造价比例远高于个数比例,说明我市大型项目被外地企业承揽的更多。另外,如地铁工程、跨海大桥、海底隧道等大型市政工程项目建设基本上由外地企业“垄断”,胶东机场、华润中心、深蓝中心等具有“标志性”的大型房屋建筑顼目都由外地企业施工完成。4推动青岛市建筑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建筑业要通过深化建筑行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实现转型升级,力争在所有制结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城乡统筹、区域统筹、陆海统筹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在增长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等方面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率先实现由“粗放式”发展模式向“集约化”发展模式的转变。4.1提升发展理念创新经营管理模式

一是树立建筑业“品牌化”理念。引导和鼓励企业树立强烈的品牌意识,把创立、维护和发展品牌作为系统工程,贯穿于建筑施工、经营管理、人才培育等方面,着力提升品牌竞争力和影响力。企业应始终把加强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管理作为永恒的主题,积极争创“鲁班奖”、“泰山杯”等奖项,依托精品工程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知名度。二是树立建筑业“现代化”理念。大力推进建筑产业化,积极发展装配式混凝土和钢结构建筑,不断提高装配式建筑在新建建筑中的比例。推广普及智能化应用,完善智能化系统运行维护机制,实现建筑舒适安全、节能高效。指导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企业核心团队,拥有一流管理、技术及操作人才,提升企业发展软实力。教励企业引进高科技、高水平的技术装备,提高现代化生产能力,加快实现建筑业的工业化、现代化,增强核心竞争力。三是树立建筑业“国际化”理念。科学引导企业“走出去”,培育一批能够适应国内外工程建设市场需要,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总承包企业、项目管理企业及工程施工企业。充分发挥我市企业在高铁、港口、机场、油气长输管道、高层建筑等工程建设方面的比较优势,立足青岛作为“一带一路”双向节点城市的区位优势,依托“青岛国际工程发展联盟”,有目标、有重点、有组织地开拓国际建筑市场。支持有条件的企业积极申报对外经济合作经营权,鼓励企业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独立承揽建筑工程,或与国内优势企业、国外企业联合开拓国际建筑市场。4.2调整组织结构实现多元化经营

一是调整组织结构。构建以高等级企业为主,总包强、专业精、主业突出、多元经营的建筑业结构体系。鼓励大型骨干总承包企业利用资金、技术、人才、管理、本土等优势,通过合资、联合经营等形式实现集团化经营、多元化发展,向交通、水利、港航、铁路、城市轨道等领域拓展和高新技术产业、第三产业等高附加值行业延伸,增强综合竞争力。鼓励中小型施工总承包企业结合自身特点,向专业承包企业发展。敢励专业承包企业以技术、专利、差异化管理为特色,加强科技创新和高水平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在市场竞争中发挥专业优势,逐步打造自身特色及品牌。推动劳务企业转型,大力发展木工、电工、砌筑、钢筋制作等以作业为主的专业企业。二是完善市场结构。充分发挥建筑业企业加快城市建设、提升城市品质的主力军作用,鼓励建筑业企业积极参与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以及世园会、高新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实施走出去战略,鼓励企业“抱团”发展,加强与金融机构、国内一流开发、施工、设计、咨询企业合作,大力开拓埠外市场,同时鼓励企业利用股份合作、项目合作等方式与国内外知名承包商联合,参与国际承包工程,基本形成建筑业本市市场和埠外市场并重的市场格局。三是优化产业结构。鼓励工程建设项目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进行建设,培育一批工程总承包骨干企业,发挥示范引领带动作用。政府投资工程要带头推行工程总承包。装配式建筑原则上采用工程总承包模式。鼓励投资咨询、勘查、设计、监理、造价、项目管理、招标代理等企业采取联合经营、并购重组等集团化模式发展全过程工程咨询,培育一批具有全国竞争力的全过程工程咨询企业。4.3强化政策扶持形成健康发展新动能

加强建筑业政策引导,学习江苏、浙江等建筑业发达地区政府牵头扶持建筑业做大做强的做法,切实将建筑业作为支柱产业、富民产业、优势产业和形象产业着重培育。建议市政府出台《关于扶持和促进建筑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实施意见》等有关鼓励、扶持我市建筑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增强政策的激励性和操作性,从巩固企业本土市场、融资、税收、市场开发、人才引进等方面为本地建筑业企业创造更为宽松的环境,达到建筑业大发展与高贡献的双丰收,为我市建筑业率先发展、科学发展提供重要保障。1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城镇化建设是我国的国家战略,是我国走向现代化的要求,城镇化建设调整了经济社会结构,对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达国家城镇化率平均为80%,我国2016年达到了57. 35%。发达国家的中产阶级逐渐向城市郊区转移,我国部分大城市也出现了人口和产业向郊区转移的现象(王放,2004)。

小城镇是某个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城乡之间的纽带和结合点,联结了大城市和乡村,是农村和城市的桥梁,是乡村城镇化的中间阶段,是农村向城市的过渡,已经具有城市的特征,又保留了农村的部分原貌。小城镇建设是城镇化建设的重要部分和重要途径,是城镇化的基础,可以缓解市中心的人口密集、交通拥堵等现象。

我国现有3.3万个镇,2. 01万个建制镇,费孝通提出了“小城镇,大问题”。土地、户籍、就业、社保是城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城镇建设的主要内容是指经济建设,包括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就业和公共服务。 研究小城镇建设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丰富了土地制度的相关理论,拓展了我国的土地流转制度。为政府制定政策提供参考,促进地方经济发展。促进小城镇建设良性发展,防范小城镇建设中可能出觋的风险。2文献综述

对小城镇建设的研究非常丰富。有学者对小城镇的重要性进行了研究。我国小城镇吸纳了24%的城镇人口(中国城市经济学会中小城市经济发展委员会,2013),小城镇建设是中国特色新型农村城镇化的现实选择,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在发展小城镇上(孔祥云,2013),中国城镇化的潜力和重点在城乡结合部,即重点小城镇(吴良镛,2003)。

有学者对国内小城镇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研究。费孝通探讨了三种传统模式,珠三角模式、苏南模式、温州模式。提出发展2 5万人口的小城镇,把小城镇作为人口的蓄水库,减轻大中城市的人口压力(费孝通,2000)。“在发达城市周边农村采取宅基地换房办法建设小城镇、实现农民就地转移并通过深层次制度改革实现转移农民的真正市民化是发达城市郊县农村城镇化的重要模式选择。”(梅顺达,2015)。

有学者对国内外小城镇的建设模式进行了综合研究。刘会晓认为国外小城镇建设的模式有:卫星城市建设模式、综合建设模式、绿色或生态小城镇建设模式,对中国的借鉴意义是坚持多样化、走环保与生态之路和发展特色小城镇(刘会晓,2013)。黄妍妍总结了国外小城镇建设的7种模式,有卫星城市、新城、生态宜居小城镇、侬靠特色产业支撑、低密度蔓延的郊区化、行政管理导向的高度集中、缺乏产业支撑的外部经济等建设模式,描述了国外小城镇建设的经验和教训以及对我国的启示,对我国小城镇的建设模式进行了总结,最后指出我国小城镇建设面临的难题和路径选择(黄妍妍,2015)。

有学者对小城镇建设中的土地问题进行了研究。宅基地是城镇化建设的土地来源(杨一介,2007),农民从土地经营权的转让中获得收益,土地所有权的集体所有性质没有改变(方辉振,2010),在我国的城镇化过程中,“土地城市化”的速度快于“人的城市化”的速度,致使失地农民成为“种田无地、就业无岗、社保无份”的“三无”人员(刘亭,2002)。曹刚对小城镇建设的发展阶段进行了研究,认为中国的城镇化经历了城市瓦解农村、城市馈补农村和农村转变城市三个阶段,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曹刚,2010)。

有学者对小城镇的功能进行了研究。小城镇联结了城乡经济(杨林防,2003),小城镇是城市与乡村的过渡阶段(王士兰,2001),小城镇在发达城市周边农村的城镇化中有承上启下的作用(陈鸿彬,2004),小城镇可以缓解发达城市的各种矛盾(朱东风,2005)。不能够通过农业向工业转变来发展农业经济,应当通过小城镇建设改变农业经济的结构和布局,从而发展农业经济(郭影,2014)。

在小城镇建设的就业方面,研究者认为小城镇的村民应该在本地就业(崔功豪,1999),需要发展小城镇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周泽炯,2004),小城镇聚集了产业可以促进村民就业(肖万春,2003)。

在小城镇建设的各种影响因素中,黄妍妍通过实证得出生态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是较大影响因素(黄妍妍,2015)。

综合研究者的成果可以看出,对具体的小城镇建设路径研究较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