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数学论文范文,小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析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提升途径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6-01
  • 阅读量244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教材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材料,是保证教学活动有序开展的基础。教师研读教材的能力对其教学水平、教学效果等意义重大,因此教师应当重视自身研读教材能力的提高。本文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提升途径。


  关键词:小学数学研读教材教师能力


  研读材料的能力属于教师教学能力的一部分,对教学效果的体现有着直接的影响。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必须采取高效措施,有意识地提高自身研读教材的能力,从而实现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针对小学数学教师高效研读教材能力的提升途径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1]


  一、把握教材的编排特点


  小学数学教师要保证教学的有效性,首要任务就是要“吃透”教材,在对教材编写目的、编排特点加以把握的基础上,充分了解其内涵,只有对教材有了深层次的认知之后,教师才能够以此作为基础设计出优秀的教学方案,从而对课堂“驾熟就轻”,优化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般说来,小学数学教材编排特点包含了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首先是生活性。这一特点主要表现教材素养的选择上面,在人教版小学教材中,所涉及到的素材基本上都源自生活,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的事物,这正是体现了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论”,是教育贴近生活、为生活服务的表现。例如,小学二年级下册《表内除法》,其所应用到图片素材即是《欢乐的节日》。[2]


  其次是趣味性。即是教材的呈现方式往往是图文并茂,借助了有趣、生动的开通形象、插图,使原本枯燥的教材显得更加活泼,符合小学生成长的阶段性特征,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兴趣。例如,在《表内除法》这一节内容中,其课后练习题是“走迷宫”,这一活动形式能够让学生在挑战过程中获得愉悦。


  再次是过程性。小学数学教材强调了理论学习到知识应用、抽象到具象这两个过程,其中所涉及到的教学内容除了部分现成的结果之外,还涉及到了理论与公式的推导过程与推导方法,因此在教材的编排上还提现了过程性的特征。


  最后是开放性原则,即要求教师在充分把握学生具体情况的基础上,對教材内容进行筛选、加工、再创造,从而设计出具有实践意义的教学方案。为学生创设更多的自助探究、合作交流的机会,使学生能够在教材的指导下实现自身综合能力与学科素养的提升。


  二、创新教材研读方式


  1.发现式研读


  发现式研读,其重点在于对教材进行初步阅读时,明确其中所包含的知识、能力以及情感目标,并衡量这些目标是否符合学生的认知状况,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来发现教材的重点、难点,从而设计出与教学实际相适应的教学方法。


  例如,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周长》的教材编排中,首先设置了8张不同的图片,接下来提出了“周长”这一概念,再以小精灵提出问题:你有办法知道这些图形的周长吗?


  在这一案例中,可以看到教材编排是十分简单的,其中涉及到了三个方面的内容,如何从这三个内容中提炼出本节内容的教学目标,就是教师要思考的主要问题。通过教材所给出的图片以及“周长”概念,可以知道其知识目标在于在对周长概念、特点加以把握的基础上,借助测量计算出规则形状物体的周长。在这一目标的实现过程中,需要教师对概念进行讲解,而如何让学生理解“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就成为了教学难点之一。而要看到的是,教材为了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难题,给出了小女孩拿绳子测量树叶周长的图片,其暗含了“化曲为直”这一基本的数学思维方法之一,因此教师可以将之作为突破口,以保证数学知识教学的连贯性。由此可见,教材的编排是循序渐进、有理有据的,只有通过发现式研读,才能找到教材精髓所在。


  2.质疑式研读


  质疑式研读主要是指教师在研读教材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思考问题,通过问题的解决来加深对教材的认识,从而为教学提供灵感。


  例如,在关于《方程的意义》这一节教材内容的研读中,可以看到,教材借助“天平”来呈现出方程式,如、等,由此可以看出,方程即是包含了未知数的等式。之后再借由小精灵提出问题:你能自己写出一些方程吗?


  在习题部分,出现了这一式子,因此教师在对这部分内容进行研读时,应当联想到学生在对其进行判断时往往显得比较疑惑这一现状,教师自身也应保持一定的质疑,只有当疑惑产生了,那么对问题的解释也就成为了自然。要去解答这一问题,首要的是对现象进行分析与思考,即反复研读方程的定义,可以从中发现其定义为“属+种差”的定式,属为“等式”,种差为“含有未知数”,这也体现出了这一概念的外部特征,正是确定了方程的一般“形式”,那么就能够从形式上对、、等式子加以肯定,从而避免了形式化的争论,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理性、科学的解答。


  3.创造式研读


  创造式研读,主要是指教师在对教材进行研读时,充分发挥自身能动性,借助发散思维来对相关内容作出进一步地创造与创新。尽管教材的编排是科学的,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关于教学内容的设计,并不一定要完全按照教学内容来,而是要根据教学进度与学生实际来进行合理地调整,保证所选择的教材内容能够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做到一切从学生实际出发。


  例如,《认识面积》的教材编排,书上总共分成了两个部分的内容,其一是对面积概念的解释,由于面积属于抽象概念,小学生难以理解,但可以简单地理解为物体表面或围成的平面图形的大小,而这种定义本身具有一定的局限性与模糊性,因此教材并没有用文字具体地描述出来,教师在研读时,也需要充分把握这一编排意图。针对这一情况,教师应当根据学生现有认知水平,对“面积”这概念加以提炼、简化,并借助一定的教学工具如多媒体视频等,使之化抽象为具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定义,这也是“创新”的表现形式之一。


  结语


  小学数学教师对教材的研读,其主要目的在于优化自身驾驭教材的能力,并进一步强化课堂掌控力度,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教师要提高自身研读教材的能力,必须在把握教材特点的基础上,进行发现式研读、质疑式研读以及创造式研读。只有养成良好的教材研读习惯,才能深化对教材的把握程度。


  参考文献 

  [1]彭忆梅.小学数学教师如何提高研读教材的能力[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7, 9(1):15-17. 

  [2]霍灿斌.试谈如何提高教师研读数学教材的能力[J].新课程·小学, 2017(2). 

  作者简介:秦丽(1974年—),女,籍贯:江苏省苏州市(省市),学历:本科,职称:高级,研究方向(小学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