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记者的新闻敏感与新闻价值的发现

  • 投稿vior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505次
  • 评分4
  • 47
  • 0

齐宇强

作为一个记者,如何才能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捕捉到新闻、尤其是重大新闻?这就要靠记者新闻的敏感。所谓新闻的敏感,是指记者能够发现、能够捕捉到新闻的一种特有的素质。这个素质,是记者经过长期实践、长期历练形成的一种综合判断能力和对整个社会的观察能力,也是记者对事物敏捷的思维能力,更是记者对新闻事实的研判、感知、分析能力。具有新闻敏感的记者,才能成为名副其实的合格记者,也才能写出出类拔萃的新闻稿件。新闻敏感作为一种顿悟性思维活动,实际是记者对社会的认知和政策水平以及对客观事物的观察、判断能力的综合反映,也是记者能否写出好稿件的试金石。

捕捉重大新闻,新闻敏感常常会起到定海神针的作用。

从事新闻工作的人都有这样的体会,大的新闻题材和能够获奖的新闻题材,不是想遇就能遇上。遇上遇不上,固然和运气有关,和机遇有关,也不尽然。具有新闻敏感的人,常常能从平常的不起眼的事件中,捕捉到重大新闻题材;而不具备新闻敏感的记者,常常也会和那些重大题材的新闻失之交臂。

可以说,记者新闻敏感的触发,是大脑中原有积存信息和新获取信息对接和撞击的产物。捕捉到重大新闻题材,新闻敏感不仅会让记者及时、迅速地发现其重大价值,也能让记者对这个题材进行挖掘,挖掘出其深度、厚度,挖掘出题材的“魂”来,如此,也才能写出一篇内涵厚重的新闻稿件,不少好新闻也就是这样产生的。

2014年6月,笔者到某地市委宣传部办事,在新闻科的办公桌上,发现了一份关于树立育种专家梁增基典型的报告。笔者顺手拿起看了看,立即被梁增基的事迹吸引:梁增基这个南方人在偏僻、贫穷、落后的山区县扎根53年从事小麦育种,不仅育出了4个省审、2个国审的良种,这些良种不仅让当地以及周边县区的小麦从低产到高产,还有效防治了小麦的条莠病、腐烂病……

这是个重大典型!笔者深知,民以食为天,食以粮为先,陕西是农业大省,粮食关乎国计民生,梁增基科研成果的重大意义,不仅仅是解决了当地农民吃不饱、饿肚子的问题,更代表了当时农业科技的进步,昭示出农业发展的方向。

笔者立即赶到梁增基所在县区,对梁增基和他的助手以及农民和村干部,用了5天时间,进行了深入采访。最终,这篇题为《渭北旱塬,53年的育种传奇》通讯稿件,于2014年6月30日在《陕西日报》头版头条位置刊出。由于题材重大、人物事迹典型,稿件刊发后,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网、中国种子网、共产党员网等20多家网站立即予以转载,当地县委和市委做出了向梁增基学习的决定。梁增基还荣膺“三秦楷模”称号,并被评为全国离退干部先进工作者,受到总书记接见。

在采访中,一些突现的新闻线索,会像电光石火般地激发记者的新闻敏感,从而捕捉到新闻的“活鱼”。

常常会发生这样的情况,记者按照策划采访某一个提前选定的新闻题材时,突然被采访对象说的一句话或采访环境中突发的一件事触动,就会让具有新闻敏感的记者发现另一条新闻,往往,这样获得的新闻线索,会让记者犹如猎人发现猎物般兴奋和激动,并迅速出击,写出好的新闻稿件来。

2002年5月底,笔者按照报社要求,深入到某村镇采访该镇的党建工作。和镇党委书记交谈结束准备去村里进一步深入采访时,从门外走进一个人跟书记说: “新增三个大棚的事已敲定,但农户提出的要求,你们政府咋答应的,就得咋样办!”此人生硬地把话说完,扭头就走。

此人言行之“牛”,让笔者有了兴趣,便询问书记这是谁。书记说: “这是我们聘请的大棚蔬菜专家。人有本事就牛气,你别见怪。”

正是笔者的好奇,在这个“牛人”身上,抓到了一条新闻的“活鱼”。原来,当地过去想发展大棚蔬菜,但苦于技术欠缺,发展不起来。自从镇政府每年花2万多元请来这个专家后,8年时间,这里的大棚菜由8年前的3个发展到现在的787个,菜农因此获得的纯收入累计达到4300多万元。

得知整个新闻事件后,笔者不仅对这个“牛人”肃然起敬,也异常兴奋地立即对这位名叫张少儒的蔬菜专家和菜农进行了采访。当晚,题为《20万元等于4300万元的离奇等式》一稿,就传回编辑部,第二天在《陕西日报》刊发,不久,《人民日报》全文刊载。

在寻常工作中,记者由于新闻敏感而捕捉到的新闻,不但会对这“寻常”的工作,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常常还会引来一场大的冲击波。

不少记者认为,普通工作中,产生新闻难,产生好新闻更难,产生能获奖的新闻尤其难。此话失之偏颇。固然,新闻工作者从事一些按部就班的工作,缺乏新鲜感,但并非没有新闻,这只是有无能力发现新闻,说到底,还是有没有新闻敏感。有些在寻常工作中发现的新闻,正因为它产生于工作,所以这样的新闻,典型性中常常带有普遍性,报道出这样的新闻,不但会起到解剖麻雀的作用,还会产生巨大的新闻冲击波。

笔者在从事发行工作时,有次无意间了解到,某村竟然11年不通邮,导致村民无法收到订阅的报纸。尽管笔者脱离了记者岗位,但大脑里的新闻细胞尚还活跃,立即意识到,这是一个难得的新闻题材!捕捉到新闻的兴奋,让笔者立即写下《都市竟有11年不通邮的村庄》一稿。稿件刊登后,立即在社会上,尤其是省、市邮局系统,引起了强烈反响。当时,报社编委会在编前会上研究决定将这件事情深入报道,于是,在短短的5天内,连续刊发了7篇报道。也就是这5天内,积压的5份报纸送到了订户手中,该村也通邮了,相关责任人也受到处分。

这是一篇典型的从工作中产生的新闻稿件,在当时,也许还感觉不到它的意义所在,只不过是一篇普通的、引起强烈反映的批评稿件而已,但今天回头看邮局系统在改革中走过的崎岖之路,这组稿件,对当时邮局的工作的完善,无疑产生了积极影响,多多少少,对当地邮局的改革,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齐宇强:陕西日报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