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新闻学毕业论文范文,新闻学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互联网+”实现电视新闻报道更多可能

  • 投稿姚泽
  • 更新时间2017-08-28
  • 阅读量989次
  • 评分4
  • 73
  • 0
“互联网+”是当下社会最热门的词汇之一,从经济领域、社会领域到生活领域,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开启各行各业的“互联网+”行动,让每个行业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同样,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媒体的崛起,让电视媒体在报道内容和形式上面临转型的十字路口。但从另一个角度看,互联网技术发展也恰好对电视新闻报道“走转改”提供新思路,依托大数据、网络互动等新模式,我们的新闻报道可以在形式、内容、互动性上取得突破,让报道更接“地气”,让观众更加新鲜,实现新闻报道的诸多突破。

巧用“大数据” 让数字报道活起来

大数据是“互联网+”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对于媒体而言,大数据的核心意义在于在海量信息的分析与选择中提高媒体的选择与鉴别能力,使报道更客观、多样、具有层次性。不过,在日常新闻报道中,我们常常也会遇到数据很多,用哪些,怎么用的困惑。数据大量运用,报道容易陷入“声话两张皮”的矛盾,不运用数据,有不少报道就缺少强有力的说服力。所以很好掌握大数据在新闻报道中的使用,特别对数据相对集中的经济报道十分实用,能够提升经济报道对于经济现象“数据展现和解读能力”,还能让报道更加鲜活。

目前,大数据在电视新闻报道中的主要形式是图表,主要作用是通过将文本型、数字型的信息进行形象化和可视化处理,使得新闻数据能更为直观而形象地体现出来,如何运用自如?我们从《浙江新闻联播》最近的一组报道开始说起。4月23日开始,《浙江新闻联播》推出系列报道《“字”述“浙”五年》,报道由“字”说浙江+群众话变化+大数据看浙江+专家点评四部分组成,其中“大数据看浙江”板块,用充分、详实的数据和事实对专家观点作出佐证,通过对数据的梳理和数字化表达,强化节目的荧屏观感和播出效果。在开篇《融》字报道中,五组各行业代表运用网络自拍形式谈感受,全篇用到20多组数据,通过数据上的对比,来展现浙江这五年在城乡融合方面取得的成效。为了保证节目的可看性,记者以网络大数据思维,寻找到了例如“选择民宿的游客量”、“城乡均等化感受”等非常规的经济数据,以这些百姓身边的数据来说话,让观众更能理解,让节目更耐看。同时,现代的虚拟技术和大数据的梳理进行结合,让观众保持报道的新鲜感,将每一句报道数字化,每一个数字拟人化,成了这些列报道最大亮点。又如在《云》字中,讲述浙江数字经济发展的成就,阿里巴巴集团副总裁在手机上写字,他觉得在云时代,浙江的企业会插上数据的翅膀,飞向智能化的彼岸;《绿》中,通过13组数据前后对比,显示这五年浙江在践行两山理论,经济绿色发展有实效。可以说,巧用电视三维技术和多媒体互动,让大数据的处理更加生动,提高了可看性。该组报道在“中国蓝新闻”客户端的点击量平均在万次。

大小屏互动 实现“融媒体”式制播

随着互联网技术发展,新闻报道正从传统接受模式转变为融合线上线下交互体验模式,新闻传播方式也从单一发布模式转变为互动接受模式,其中用好大小屏结合的“融媒体”,让观众更好融入报道,让报道按照观众喜欢的思路展开,正是当下传统新闻媒体转型的一大方向。

最近浙江卫视推出《喜迎党代会·我要上“联播”》系列报道,用百姓视角,聚焦五年变迁的获得感。报道将梳理一批典型人物、典型故事,以人物口述体的形态,晒晒幸福“小日子”,内容涵盖美丽乡村、创业创新一带一路等。与传统的主题报道不同,《我要上“联播”》在节目制作、录制、播出多阶段,充分利用融媒体概念,在前期的选题对接汇中,编辑团队集思广益向各县市区兄弟台征集选题,并一起策划拍摄。从报道角度上看,采取了第一人称视角表达;从拍摄手法上看,普通人变身成“记者”,用自拍杆代替了专业摄像机。报道中展现的是记者编辑独到的议题设置能力、精雕细刻的加工处理能力和多渠道传播的平台释放能力。以第一期节目为例,主题是大家晒晒家乡美,主人公有来自富阳的滑翔训练者、衢州的骑行爱好者以及宁波市奉化区三十六弯村的大学生村官。在报道中,记者特别注意对细节的挖掘,比如诸暨市草塔镇上下文村“村嫂”晒晒自己的鞋子很干净以及墙上的“民谣”,幸福桥真幸福,父老乡亲乐陶陶等,生动有趣,具有说服力。这组系列报道创新融媒体传播形态,突出互动感,频道联动各地市电视台、新蓝网、中国蓝新闻手机客户端等,广泛征集选题,扩充报道素材,同时实现新闻报道的一次采集,多端发布,形成多层次,多方位、多终端的立体式传播格局,扩大报道影响力。首篇报道在4月20日《浙江新闻联播》的头条播出,并在“中国蓝新闻”客户端重点推广,获得了1.9万次的点击量。有网友留言说,百姓走上荧屏,表达真情实感,节目好看又走心。平凡见真情,微小现伟大。

“新奇特”表现 提高印象分

与广播、报纸相比,电视新闻的最大特点就是画面,画面也是电视新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则新闻的画面是否精美、制作是否精良,往往也能对新闻报道的鲜活度和可看性起到决定性作用。当下,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在报道的表现形式上有了不断创新技术支持。例如虚拟技术、机器人等黑科技运用,让报道呈现出原来无法达到的效果。

以《浙江新闻联播》中每年的重头戏全国两会报道为例,以往的时政报道力求四平八稳,在电视画面和省级媒体定位的制约下,报道中往往会用到大量会议内容,报道可看性大打折扣。今年全国两会期间,《浙江新闻联播》利用不少互联网领域的新技术,在印象分上首先就大大提升。《e眼看两会》是近几年,在两会报道中的一档融媒体栏目,今年更是推出了2.0版本。在录制阶段,运用虚拟演播室进行包装,首次将智能机器人引入演播室,强化节目的荧屏观感和播出效果。作为全省唯一的机器人代表,与浙江卫视主播何敏一起主持《e看两会》栏目,全程实现人机互动、实景虚拟切换,趣味十足。互联网人声技术、电视三维技术、多媒体互动等新技术的综合运用,合力为观众带来更为惊艳、生动、丰富的两会新闻。在采编阶段,《e眼看两会》打破原来两会新闻的条条框框,收录手机端直播,融媒体报道,数字图文相报道等形式多样的报道题材,通过虚拟演播室的串联,呈现不一样的两会新闻。巧用出镜画面的“新奇特”,让新闻画面更有张力,报道更具可看性。在浙江卫视推出的《G20畅想——硅谷观察》系列报道中,记者在硅谷寻求创业创新的氛围,如何选择出镜地点,成为能否直观展现硅谷的一大难题。硅谷地域大,企业分散,标志性建筑集中地少。在《硅谷观察》开篇,记者选择苹果总部和英特尔总部展现硅谷创新氛围。作为硅谷一老一少两家最知名的互联网公司,相距80多公里,用常规拍摄手法中很难一起体现。拍摄中,记者巧用运动画面和光影效果,自然的将两家公司的雕塑和门牌进行转接。与此同时,在出镜画面的空白处,利用树木阴影,地砖外形等自然条件,通过电脑虚拟技术的后期合成,将记者出镜语言可视化,数据图表化。最终,摄制组达到了拍摄两个地点,却足够展现整个硅谷创业创新氛围的效果。这次尝试以后,类似的记者出镜方式,多次出现在《浙江新闻联播》的报道中,展现过滨江区互联网经济的快速发展,浙江特色小镇建设如火如荼等场景,为节目增色不少。

可以说,互联网发展,新技术运用,给电视新闻报道更多的创作空间和提升空间,对采编一线人员也提出了更高要求。网络和电视之间并不只有此消彼长的竞争。相反的,能够深度融合广电资源,打通大屏小屏、线上线下,以融合互动的创新形态,全方位多角度报道,传统的电视新闻能够实现更多的可能。

(作者单位:浙江卫视新闻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