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数学论文范文,中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略谈初中数学教学中的“自主参与”

  • 投稿Crus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963次
  • 评分4
  • 79
  • 0

◆湖北省公安县向群中学 周治华

【摘 要】文章结合教学实践,从营造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氛围,实施“善教”与“乐学”的教学策略,积累参与数学活动经验三方面阐述了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实现有效教学的探索。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自主参与;高效课堂;实践探索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27-0070-02

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来激活枯燥的数学知识,引领学生自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改进教学方式,构建自主课堂,这将是高效课堂的主旋律。笔者现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想法。

一、数学教学中自主参与的目标定位

要使学生自主地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关键在于营造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同教师平等交流,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实现有效学习。

1.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主动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中来。学生能力是在不断地、有意识地参与数学活动中得以形成和提高的,活泼、有个人见解的课必定是在民主、坦诚的气氛下出现的。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由于认知能力不足,不能完全监控数学学习的过程以及检验和评价学习结果,这就需要借助教师或学生来反馈学习情况,进而反思和调节学习过程。因此,教师应营造学生自主参与的学习环境,为学生提供学习自主权,使学生有交流、合作学习的机会,从而实现共同学习、共同提高的目标。

2.给予学生一定的自主权,让学生自主参与知识的探究过程。每个学生都具备独立思考能力,有自已的见解,教师应该与学生一起探索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过程以及解题思路,带动学生参与数学学习过程,让学生自主参与。教师应以学生数学学习的参与者、合作者、促进者的角色出现,而不是以传授者、权威者的身份出现,要让学生经历知识的发生与形成过程,获得最佳的解题思路、方法,体验成功的喜悦。

二、数学教学中实施自主参与的形式与载体

1.“善教”要求教师创设激发学生思维的情境,使学生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具体做法如下:

(1)选准切入点。例如,在讲授《圆和直线的位置关系》时(多媒体呈现图片),可这样切入:“你能对日出时,地平线与太阳的位置用数学知识加以说明吗?”学生自然地把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得出是直线与圆的位置关系。

(2)理清知识点。理清知识点的过程也是教师在教学中发挥主导作用的过程,教师不是简单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在学生已有的认知条件下,引导学生把握知识的内在结构,明确知识的重点和难点。

(3)激发兴奋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生动、幽默的评价语言对学生有很强的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之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从而产生有效的教学效果。如在学生自主学习中获得成功时,教师可及时评价:你回答得正确;你今天课堂上表现真好;我们为他鼓掌等。

(4)培植发散点。在定理、法则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置身于问题情境之中,揭示知识背景,让学生体验数学知识的发生、形成、应用过程,暴露思维过程,学会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梯形中位线定理的证明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动手操作,经历画图、观察、猜想、测量(中位线与两底的位置及数量上有什么关系?),归纳、总结的过程。在活动中,可引导学生从各个角度去思考、分析,寻找方法。经学生自主探索获得了如下几种方法:方法一:经过上底的两个顶点分别作高,将梯形转化成矩形和两个三角形,但梯形中位线是否平行于底无从入手,因此方法一不可行;方法二:经过上底的一个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一个三角形,中位线若平行于底则结论成立,但平行的结论没有依据,所以方法二也不成立;方法三:连接顶点和一腰的中点,将梯形转化成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通过证明全等转化成三角形中位线,利用旧知识来解决新问题;方法四:过一腰的中点作另一腰的平行线,将问题转化成三角形全等和平行四边形;方法五:延长上下底,构造平行四边形,但通过分析、推理、证明会发现缺少依据。通过定理证明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多角度、多方位去思考问题,即使方法不正确,也要鼓励他们大胆去尝试,培养其发散思维。

2.“乐学”要求体现学生的学习地位从被动走向主动,教学要从“先教后学”转向“先学后教”,要体现以下几点:

(1)立足主体性。例如,“线段的垂直平分线”的教学,可选在室外做游戏实践,先划定一条“线段”,让每个学生去找一个“到线段两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站上,当全班学生站定后,很明显发现他们都站在了同一条直线上,这条直线就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通过这种方法,仅用10分钟左右的时间,就使学生理解了“到一条线段两端点相等的点在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这个定理,使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提高了学习能力。

(2)发挥能动性。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设计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车轮要用圆形的?如果不采用圆形的,改为椭圆形、长方形、正方形的行不行?为什么?问题一提出,引发了学生思考与讨论的兴趣,教师在教学中抓住教学重点,创设有效情境,提出合理的问题,使学生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

(3)富有批判性。富有批判性是能动性的升华,是以扎实的基础知识为底蕴,以发现问题量的积累为支撑的,批判的过程就是质疑的过程,质疑是学习的需要,是思维的开端,是创新的基础与源泉。

(4)展现创造性。在教学活动中,展现创造性要求学生“变学为思”、“变学为悟”、“变学为创造”。学生在学习“视图与投影”这一章时就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取若干小棒,观察它们在太阳光下的影子:①固定投影面,改变小棒的摆放位置和方向,看看它们的影子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②固定小棒,改变投影面的摆放位置和方向,看看它们的影子又分别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样的教学过程就是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通过实验、探索去解决问题的过程。

3.积累参与数学活动过程的经验。

(1)在认知的生长点开展动手实践活动,如《生活中的立体图形》一章,就是学生以后学习复杂的空间图形(视图与投影)的基础,它是认知的生长点,也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在教学这一内容时,要充分利用学具(拼板和橡皮泥),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动手操作,学生可以用拼板对空间图形的拼搬,找到面与面之间的垂直、平行,对角线等。用橡皮泥可以对立体图形进行切割,找到一个图形切一刀后截面的形状。通过以上操作和思考,学生便会在大脑中形成一定的立体感,在学习“视图与投影”时就能准确地作出各种几何体的三视图。

(2)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实践活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有利时机,利用各种有效手段,在思维的发散处开展动手操作。例如,在学生学习“探索勾股定理”这一章时,教师要求学生自己找出证明勾股定理的方法,学生们经过认真思考,反复操作,可得出如下结论:①用书本中数小方格的方法;②用完全平方公式(a+b)2=a2+b2+2ab进行推导;③用一个边长为a的正方形进行切割后,与一个边长为b的正方形组合,放到一个边长为c的正方形中,结果完全重合。通过这么简单的操作,学生不仅牢固地掌握了勾股定理的证明方法,理解了它们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且还进一步悟出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本质特征。

教学实践证明,创设和谐的教学环境,可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活动,体现师生互为主体,学教合一;可以实施“善教”与“乐学”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学方式的改进,优化课堂教学;可以积累参与数学活动的经验,提高动手实践探索能力;可以使数学课堂充满活力、生机,让学生学会学习,并生成学习能力,在学习活动中体验成功的快乐,通过高效学习走向高效课堂。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刘从荣.初中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0,(8).

[2]唐安秀.初中数学课堂互动参与型教学模式的探讨[J].新课程研究(上旬),2010,(11).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