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数学论文范文,中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有效性

  • 投稿放学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1015次
  • 评分4
  • 44
  • 0

◇浙江省新昌县教体局教研室 梁锦芳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历来是教师们谈论最多的话题,而如何提升知识教学的有效性又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关注的重点。文章从课堂教学出发,提出设计课堂提问的有效性,让数学问题更符合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使课堂教学更具活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4)15-0073-02

有学者说:“问题是思维的向导,课堂提问是教学活动的催化剂。”提问是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最频繁的教学技能之一,也是有效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提问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的质量。晚清王筠在他的《教童子法》中说:“为弟子讲授,必时时请问之,令其善疑,诱其审问。”《论语·子张》中也说:“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以上这些都强调“问”是沟通教和学的桥梁。一部《论语》二十章,单就问答来计,师生之间就有117次,其中学生向孔子提问105次,学生之间问答11次,可见提问的重要性。

在当前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边讲边问”正在取代“满堂灌”,高密度提问已成为了课堂教学的重要方式,教材上每一节内容都以“自问自答”的形式给了学习者一个明确的思考方向,但对高中生而言,还是不能深刻理解教材问题的精确度,这就需要教师对课本上显性的问题进行合理设计,增设台阶,让学生有步可循,这是课堂教学成功的方法,但目前教师运用的情况究竟如何呢?

一、课堂提问中存在的问题

1.提问面宽,非“有效提问”。实践证明,问题的清晰程度会直接影响学生思维,影响学生能否回答问题及回答问题的水平。

2.提问时机不适宜,随意性强。在课堂上,教师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是给学生思考或回答的,因此,教师提出的问题必须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水平。超前的提问会使学生茫然,因无法求答而失去兴趣;滞后的提问又会使学生失去兴趣,因缺少思维含量而感到单调、乏味。所以提问的时机要适时,比如,可以在以下时间段提出问题:学生疑难之处、新旧知识结合处、学生的思维受阻处、教材的简略处、讨论的拐点处、教学的重点难点处、学习的差异处、知识发生和发展的关联处、巩固性知识的归类记忆处,等等,但忌仓促上阵,避免“先点名,后提问”。

3.提问缺乏价值,无法激发学生兴趣。比如,①“是不是”,“对不对”,“OK”,“Yes?No?”这些信息化问题属于单纯性判断,几乎没有思维的价值,“这一步是用了有理数减法吗?”也没有任何的思考价值。这样的问题多了,学生就会感到单调、乏味,失去学习兴趣;②提问的难度不适合学生的认识水平,不是极左就是极右,浅了缺乏吸引力,偏了抓不住重点,深了高不可攀或灵活性太大,空了无从下手,易了无法引起思考,难了不用思考已经“休克”。

4.提问单向,师生间缺少互动。课堂上只有教师对学生的提问,而缺少学生对教师的提问和学生对学生的提问。有时教师在提问时只围绕少数优秀生或较主动的学生,而不能面向全体学生,这在公开课中居多,活跃了少部分学生,大部分学生则只能充当绿叶。所以,对提问的设计,教师应不只关注优秀学生,而应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让学困生和学优生同时享有尊严和拥有自信。特别是当学困生举手时,应及时给他展示的机会,让他发言,并充分肯定其大胆回答问题的勇气。

5.提问不注重评价,打击了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课堂上,教师给出题目,圆x2+y2-4x-5=0的弦AB以点P(3,1)为中点,求直线AB的方程。(要求学生思考,片刻后教师提问)

师:谁想好了,请举手!

生1:设直线AB的方程为y-1=k(x-3),代入圆的方程,利用韦达定理求中点的横坐标……

师(未等生1讲完):我明白你的意思了,这样做太麻烦了!能不能利用平面几何知识求解,谁来?

生2:可以先求得圆心的坐标为C(2,0),由平面几何知识可知,AB⊥PC,直线PC的斜率为1,则直线AB的斜率为-1,可以求得直线AB的方程为y-1=-(x-3),即x+y-4=0。

在此例中,教师对生1的回答不是评价性的反应,而是粗鲁地打断他的发言,强行纳入自己预先设计的轨道上来,这就严重挫伤了学生的积极性。

二、课堂提问设计

1.提问设计要抓住核心。

例,用 “二分法”求方程lnx+x-3=0在(2,3)内的根。(精确到0.1)

二分法是算法中的经典问题,具有明显的顺序和可操作的特点。通过此例可以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算法的逻辑结构,领会算法的思想,体会算法的特征。同时,也可以达到巩固用自然语言描述的算法,提高用自然语言描述算法的表达水平。

师生活动:教师借助特殊问题,引导学生回顾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的方法,提出下列问题:

(1)二分法求方程近似解是通过求对应函数的近似零点得到的,首先要做什么?

(2)二分法分的是什么?

(3)如何确定新区间的端点?

2.优化提问方式。一堂课要提很多问题,这些问题该怎么提,先提什么,再提什么,几个问题按怎样的关系组合起来,这些都要求教师务必在课堂提问方式的“优化”上着力。

(1)直问。对某一简单问题直接发问,其表现形式为“是什么?”“有什么?”等。

(2)曲问。为突出某一原理或者为向某一原理逼近,可以从问题的另一侧面发问,寻找契机。

(3)反问。针对学生在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或是某一问题上的糊涂认识及错误症结发问,以达到纠错的目的。

(4)激问。比如,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学生处于准备状态时,使用激励性的提问,激发学习情绪,促使其进行知识间的类比、转化和迁移,把学生从抑制状态调动到兴奋状态。

(5)引问。对学生难以理解的问题,需要疏导或提示时,在关键处发问,循序渐进地达到理解知识和解决问题的目的。

(6)追问。是对某一问题发问得到肯定或否定的回答之后,针对问题的更深层次发问,其表现形式为“为什么?”“请说明理由”等,这样便于易中求深。

课程改革在不断深化,教师的教育观念在改变,教学的内容和方式在改变,教师的角色也在改变,但有两项工作是不变的:一是研究学生,二是驾驭教材(包括研究教材、重组教材)。比如,①设计一个适当的问题情境,可能不是教材的引文,而是例题或者习题中包含的材料;②提出的一个使概念形成的范例,也许由某个习题来充当比例题本身更为合适;③需要阐释教学问题的例题可能不够充实,需要习题来补充;④教材上概念出现的先后次序,经调整后可能更加自然,由编者刻意分散的内容可能整合起来更好。要做好对数学问题的“优化设计”,以下三点是必须做到的:①理解教材要到位,②不能打乱知识的形成过程,③不能破坏了知识的体系。

3.巧设提问,师生互动。例如,在“指数函数”的概念引入时,如果选用教材上的细菌分裂,一定枯燥乏味,学生也不容易理解,但如果变换一个引例,效果则会大不一样。比如,教师可以这样设计:

师:我每天给你1000元钱,你在第一天给我1分钱,第二天给我2分钱,第三天给我4分钱,第四天给我8分钱……以此类推,每天你给我的钱数都是前一天的2倍,一个月之后,我们谁赚了?

此题一出,学生议论纷纷,有的说,“我赚了,我每天赚钱的基数大。”有的又说,“不好说,一般数学老师不会吃亏。”有的则不作声,悄悄计算,之后回答:“还是老师赚了,老师第22天就可以得到1万多,第23天2万多,第24天4万多……再把他们加起来,简直不得了!”

师:终于让你们发现了奥秘,很小的基数如果连续翻番,慢慢的会大得惊人,别说每天给你1000,就是10000我也是盈利的。我们把这种现象称作“指数爆炸”,那么到底指数会带给我们怎样的惊喜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指数函数”。

这种提问创设了有趣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了问题情境中,激发了学习兴趣,使他们自始至终情绪饱满,兴味盎然。另外,根据教学内容,教师还可以设计不同类型的提问,如设计悬念型、设计实验型、设计诊断型、设计复习型等,使师生之间得以良好的互动。

总之,经过教师设计后的数学课堂教学用的提问,可以从新旧知识的联系出发呈现,引导学生回忆旧知,探索新知;也可以从实际出发,呈现学生熟悉的、简明的、有利于引向数学实质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还可以通过讲数学故事、设置悬念、多媒体动态演示、学生动手操作等手段,生动、直观、形象地呈现,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认知冲突和探究的欲望。这不仅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

[2]薛慧军.论高中数学课堂的有效提问[J].学周刊,2013,(29).

[3]王战伟.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问题”透视与对策[J].成功(教育),2013,(8).

(编辑:朱泽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