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中学数学论文范文,中学数学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正确引导:让教学更高效

  • 投稿二哥
  • 更新时间2015-09-03
  • 阅读量846次
  • 评分4
  • 10
  • 0

——关于“学程导航”理念下导航策略的几点思考

文/石 英

“学程导航”的理念就是根据学习的课程和学生获取知识的过程与规律,指导并引导学生高效地获得相关知识和能力的教学理念。它强调"以学定教",教师跟着学程走,学生是学习的、课堂的主人,教师的“导”为学生的“学”服务。仔细观察我们的课堂,便不难发现,教师的导航策略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或“扶持过多”,引导越位,框住了学生的思维;或“撒手不管”,引导缺位。结合教学实践,我对“学程导航”理念下的导航策略做了几点思考:

一、品读学情,把握“发展起点”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写了这样一段话:“如果我不得不把全部教育心理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我将会说,影响学习的惟一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备课时,教师要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凭借敏锐的洞察力品读学情,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起点。

一位教师在教学三年级的“年月日”一课前,让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和不懂的问题,最终归结为三个研究问题:(1)一年有几个月?(2)一个月有多少天?(3)一年有365天(366天)?课上,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的验证和探索,很快就完善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体系。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充分关注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并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探索空间,因此,学生的主动性得到了激发,创造性也得到了张扬。

当然,教师品读学生,除了要读懂学生这些特点外,还要考虑学生所处的社会与家庭的教育环境。走近学生,教师才能准确把握学生的发展起点,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教学活动。

二、细致捕捉,展示“真实观点”

课堂上,教师要创设利于学生思考的氛围,让学生充分交流,真实地展现思维历程。同时,教师要非常重视学生的各类观点,时时准备着捕捉学生的真实想法,并根据学生的各种观点,对课堂学习进行有效调控。

在教学“圆锥的体积计算”一课时,我让学生做实验,有人叫了起来:“我倒了三次,这个圆柱体积是圆锥体积的3倍!耶!”这时,我听到小刘同学在一边轻轻地说:“我只倒了两次!”我继续巡视着,突然听到小夏叫道:“我只倒了一次!”我故意设疑:“小刘同学做实验时,只倒两次,圆柱就装满了,这是怎么回事呢?”“小夏同学做实验时,只倒了一次,圆柱就装满了,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举起了他们准备的圆柱和圆锥,再次让学生仔细观察,学生说:“他的圆柱和圆锥既不等高又不等底。”我顺势说道:“看来,当圆柱和圆锥不等底不等高时,情况会变得复杂,也更不确定。那我们能不能说,圆柱体积就是圆锥体积的3倍呢?”学生马上反驳道:“不能!应该说,圆柱的体积是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3倍。”……

课堂中的一切都是瞬息可变的,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在教学中,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学生的真实观点,才能根据这些观点灵活地调整教学进程,真正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三、精心设计,攻克“理解断点”

建构主义者认为,认知失调会激发学生坚持去探究。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时,要善于寻找学生的“理解断点”,以此来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

例如,我在教学五年级下册的“圆的认识”时,在备课中就发现学生都知道什么是圆,而不知道圆是怎样形成的?

于是,我在课前设计了一个寻宝游戏:有一个宝物藏在距离小明左脚3米的地方,请大家猜猜,宝物可能在哪里?”学生听到这个有趣的问题,都有点跃跃欲试。我用点表示出小明左脚所在的位置,用铅笔长度代表3米的距离,让学生上黑板摆放“宝物”(磁铁),同时一直在追问:“宝物还可能在哪里?宝物放的位置可以有多少个?放宝物的位置所形成的轨迹是一个什么图形?”随着摆的“宝物”逐渐增多,学生渐渐明朗:原来宝物所在位置的轨迹构成了一个圆。

有人说,数学就是要让学生不仅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是这样的。教师精心设计认知冲突,诱导学生去思考,引领学生接受新的思维挑战,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

四、充分预设,巧提“辅助支点”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我们常常需要引进辅助问题。如果你不能先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可先解决一个与此有关的问题,你能不能想出一个更容易着手的有关问题?一个更普遍的问题?一个更特殊的问题?一个类比的问题?”在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时,当学生碰到困难时,教师要适时补充“辅助支点”,排除学生的思维障碍。

一位教师教学六年级上册的“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例题如下:小明把720毫升果汁倒入6个小杯和1个大杯,正好倒满。小杯的容量是大杯的1/3。小杯和大杯的容量各是多少毫升?教师教学例题后,又将例题的关键句改为“大杯比小杯多20毫升”,这是对例题的拓展。学生解答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这两类题的区别,教师问道:“刚才,我们学了两种类型的题目,这两类题目有什么不同呢?”这个问题抛出去后,学生沉默了。所幸的是,这位教师还比较机灵,他马上提醒学生看例题和拓展题的关键句,问道:“这两道题中,大杯小杯分别是什么关系呢?”先让学生明确,例题的两个量是倍数关系,而拓展题的两个量是相差关系。接着再问:“在替换中,这两种情况有什么不同?”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很容易就得出了以下规律:当大杯和小杯是倍数关系时,杯子个数变了,但水的总量不变;而当大杯和小杯是相差关系,杯子个数不变,但水的总量变了。通过这样的后续引导和比较,学生对这两种替换方式有了进一步的理解。

在教学中,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后,学生无法领悟,教师就应提一些辅助性问题,引导学生一步步走向问题的本质。要做到这一点,需要教师积极而主动地课前预设,只有做到“胸有成竹”,临场时才不会“手忙脚乱”。

教学过程充满着生命气息,它是复杂而又鲜活的,只要我们准确把握学生的认知起点,细致捕捉学生的真实观点,精心设计认知冲突,适时补充后续问题,引导学生走上积极的探究之路,课堂教学会因此显得灵动而高效。

(作者单位:江苏省海门市三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