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建筑毕业论文范文,建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试论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学生的角色转型

  • 投稿小鱼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304次
  • 评分4
  • 25
  • 0

左富兴

(中国刑事警察学院,辽宁 沈阳 110854)

【摘要】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带来了公安机关选人、育人、进人机制的深刻变化。中国刑事警察学院根据中央和公安部的总体部署,按照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这一根本要求,积极推进教育体制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成功实现了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学生的角色转型。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体制改革;学生;教育

作为国家司法体制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带来了公安机关选人、育人、进人机制的深刻变化。为加强公安基层建设,特别是中西部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公安基层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推动了公安院校的转型与发展。近五年来,中国刑事警察学院(以下简称刑警学院)根据中央和公安部的总体部署,按照服务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这一根本要求,积极推进教育体制创新、办学模式创新和人才培养机制创新,特别是在学生的教育管理方面,以生源素质特点为出发点,以培养政治素质高、实战能力强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为落脚点,更新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方法,成功实现了公安民警招录培养体制改革试点专业学生(以下简称体改生)的角色转型。

1 通过忠诚教育和荣誉教育实现体改生的角色转型

公安机关肩负着巩固共产党执政地位,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障人民安居乐业的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体改生虽然已经是取得人民警察身份资格的预备人民警察,但年龄结构、社会经历、学历层次、操行特点等比较复杂,必须通过强制入轨、强力管理和强化养成,使其在校期间实现由普通大学生向人民警察的转型。

1.1 加强一以贯之的忠诚教育

刑警学院高度重视思想教育工作,特别是以忠于党、忠于祖国、忠于人民、忠于法律为核心内容的忠诚教育,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活动,实现警察忠诚原则和忠诚规范向学生个人品德的转化,完善学生的忠诚人格。

警务化管理是公安院校通过准军事化的日常严格管理和严格训练,在学习生活中培育学员警察意识和警察素质,以增强学员对警察工作适应性的养成教育模式。[1]对于刚刚加入公安队伍的体改生来说,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没有真正理解警察这一职业的内涵,因此必须通过细化的警务化管理制度强化管理,以警察的严明纪律培养他们的自觉行为,以警察的严整风纪培养他们的文明习惯,以警察的坚强意志培养他们的学习毅力,以警察的团结精神培养他们的团队意识。刑警学院从军训入手,通过加强军训力度,把好警务化管理的第一关,对军训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管理,在保证军训质量的同时,着重锻炼学生的政治素质和意志品质。为了提高学生对警务化管理的认识,认真组织学生学习《学生管理手册》,严格落实一日生活制度,在早操、内务、队列、课堂纪律等环节制定了细致的量化标准,以此培养学生严守纪律、听从指挥的自觉性,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其警察素质。

1.2 深化系统的荣誉教育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认为,荣誉是社会成员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客观要求,是社会公众对于个体积极、正式的评价,这种评价对于个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荣誉制度的建构,说到底是一种自我认同与自我尊重,是人的自我实现与自我发展。在马斯洛关于人的需求的“金字塔”结构中,它居于最高层次。[2]有效的荣誉教育,是一种文化战斗力,具有激励学生努力进取和约束学生自我管理的力量。近年,刑警学院在开展荣誉教育方面展开了积极的尝试和探索,通过科学的激励机制将学生对获取荣誉结果的关注引导到对获取荣誉行为本身的关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动机,培育学生对荣誉的理性认识。刑警学院积极利用本校的光荣传统对学生进行荣誉教育,把国庆日、校庆纪念日、教师节、奥运安保工作、国庆60周年安保工作、世博安保、新生军训和授装仪式、运动会等重大节日和学院重大活动作为凝聚和培育警院精神的大平台,潜移默化地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形成对警院的归属感和荣誉感。

人民警察是国家行政司法力量,“立警为公,执法为民”是人民警察的工作方向。荣誉教育的核心价值观是荣誉精神的培养,引导、激发学生自我判断、省思与管理的能力,帮助他们在道德的约束中了解荣誉的价值并且奉行不渝。在体改生入学后,通过举办校情报告和专业教育讲座,在第一时间帮助学生了解学校、了解专业学习。在军训期间,通过设立各种表扬和奖励项目,积极挖掘学生的潜能,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争创荣誉的积极性。在日常管理过程中,注意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选树典型,通过榜样的示范,提高荣誉教育的说服力。定期组织学生学习优秀人民警察的先进事迹,邀请一线干警来院与学生座谈,在学生的头脑中树立对警察这一职业的直观认识,引导他们深刻认识警察是国家意志的的忠实执行者,担负着打击敌人、保护人民、惩治犯罪、服务群众、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重要使命,筑牢对党、对国家、对人民和对法律忠诚的思想感情根基,培育学生的公仆思想、无私奉献精神、廉洁执政理念。

2 通过自律与他律实现体改生的角色转型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客观地分析了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状况,指出在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时,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解决大学生的实际问题。实践证明,将自律与他律、激励与约束有机结合,是实现体改生的角色转型的一个重要途径。

2.1 以自我管理促进体改生的自我养成教育

公安院校学生的自我管理包括个体自我管理和群体自我管理两个层次。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谓个体自我管理,就是使学生在日常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规范自身、反省自身,树立正确的信仰和信念;所谓群体自我管理,就是为学生提供表现个性和才能的环境与平台,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管理的积极性,使他们成为教育管理工作的主体。在体改生军训期间,通过军训教官推荐、学生自荐和竞聘演讲,将有品德、有信心、有能力、有干劲的同学选拔上来,组建各级学生管理队伍。创造性地成立了由法医专业具有医学背景的同学组成的医疗处置小组,当同学们的身体出现突发状况时,在第一时间予以处置。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人的心理工作,是对学生的显性行为和隐性行为进行正确引导的工作,是实现学生外在规范要求转化为内在行动的工作。学生的自我管理较之传统的管理方式,更容易体现学生的需求,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更容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更容易取得预期效果。学生自我管理倡导学生的主体性行为,这种管理实际上是一种自我的养成教育。它能够调动学生的自我参与意识、独立意识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学生自尊、自信、自立、自强人格品质的养成,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和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教育和管理成为自觉和自为的活动,从而实现学生理想道德人格的塑造。

2.2 以外部管理保障体改生的自我养成教育

公安院校是培养预备人民警察的摇篮,公安院校如何培养学生、培养什么样的学生,不但关系学生的成长进步,而且关系到公安队伍的素质提高和公安事业的发展。学生管理工作是公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础,在倡导学生自我管理的同时,必须通过适度的外部管理,加以引导,保障学生的自我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勤研究。制度的创新与完善就是及时根据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创造性地改变既存制度要素的组合形态,以更好更有效地解决问题,最终满足自身发展要求。[3]深入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是有针对性地开展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前提和基础。刑警学院确立了大队长、中队长、学生干部、学生党员为主体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形成大队统一领导、中队具体落实、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密切配合的教育管理网络。如在“知生爱生”活动中,要求中队长对本中队的学生做到既知其表,又知其里。通过谈心,了解学生的家庭情况、受教育情况和思想状态等,建立学生管理档案,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需求,体会学生的感受,在提高学生管理工作针对性的同时,营造良好的师生关系,确保管理教育工作在和谐的氛围中稳步进行。此外,不定期地召开座谈会,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针对反映出的问题,及时展开研究,不断完善管理制度,规范管理措施,改进管理办法,提高管理的可操作性。

严管理。法律意识和纪律意识是警察意识的两个重要方面,体改生虽然经历了系统的大学教育,具有一定的法律意识,但他们对法律的理解与人民警察对法律的忠诚是不同的,纪律意识也相对单薄。因此,严格管理对其警察意识的形成,以及在思想上尽快入警具有重要意义。体改生大队从严格执行一日生活制度着手,提升学生的军事素养和日常养成。从军训、着装、列队、礼仪、行为举止、警容风纪、早操、课堂秩序、就寝、内务、请销假、考核奖惩等方面进行精确管理,强化令行禁止的纪律作风,增强学生的集体观念和服从指挥、服从命令的意识。为了把严格管理落到实处,制定了《军训期间操行量化细则》、《学生行为规范考核办法》等规范,坚持平时考核、毕业前汇总的考核方式,通过建立、健全管理、考核的各项制度体系,做到既管当前,又管长远。

3 通过学风建设和校园文化建设实现体改生的角色转型

严格的管理可以促进体改生警察核心价值观以及警察意识的形成,但是如果组织实施不当,缺乏深层次的文化内涵,也会产生一定的负面效果。加强学风建设,引导、发掘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营造良好的育人氛围,对实现公安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3.1 加强学风建设,提高体改生的学习能力

学风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所展示的精神、态度、风格、方法和习惯等要素的综合体现,培育优良学风既是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客观要求,也是保证教育质量、提升学校竞争力的重要前提。

转变观念。专业方向与未来工作的具化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体改生学习的针对性,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正面教育为主要途径,采用形势报告会、主题班会、思想交流会等形式,提高学生的思想觉悟。特别是在入学初,即邀请专家学者和名师做专业教育,向学生介绍课程设置、专业特色、学科发展方向等,使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专业特点,树立正确的学业观,转变学习观念。

建章立制。学风培育离不开良好的管理,建立、制定学风建设管理制度,有助于学风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刑警学院制定了以进课堂、进系部、进寝室为内容的学管干部“三进制”,建立多方位的沟通渠道,全面了解学生在课上、课下的学习情况;完善由学习量化考核制度、奖学金评定制度和科技应用创新奖励制度组成的“三奖制”,培养学生严谨自律、求真创先、勇于创新的治学态度和学术精神;严格执行学生违纪违规处理制度,以制度为纲,按章办事、严格管理、弘扬正气,创建学风建设的长效机制。

树立典型。学风是一种传统,是一种氛围,需要培养、熏陶和营造。积极通过校园宣传媒介和召开班会、团会及表彰会等形式,广泛报道和宣传学生中的突出典型,及时总结推广好的做法,树立学习榜样。评选和表彰先进的本身就是对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在公平、公正、公开的环境下树立的典型,更容易在学生中产生认同;通过媒介把他们的事迹推广出去,可以让这些生活在同学们身边的榜样鲜活起来,使教育的效果最大化。

3.2 丰富团学活动,提升体改生的警察业务综合素质

校园文化是一所学校长期积累的优秀文化的传承,是学生成长成才的育人载体。丰富的公安院校校园文化,不仅可以深化学生对“四个忠于”和警察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还可以进一步充实警务化管理的内涵,激发学生的潜能和创造力。相较于传统的显性教育,校园文化是一种隐性教育,在人才培养方面具有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借助文化景观,营造具有警营特色的文化环境。著名的社会学家、教育学家科尔认为,物体在空间里的摆设并不是随心所欲的,房间以及其物质形式表示着该场所与机构的精神与灵魂,一位教师的房间可以告诉我们他的性格以及他正在干什么。[4]校园文化景观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因素,对学生思想品德与道德情操的引导、规范和激励具有正向作用。通过校园文化广场的建设,楼宇名称的命名,主题雕塑的塑造和教室、实验室、寝室等学习、生活场所的布置,把校园建设成一部丰富的、立体的、可读性强的“教科书”,将文化素养教育、警察意识教育、职业道德教育融入到生活中,实现塑其灵魂、养其品性、娱其身心、强其素质的培养目标。

发挥体改生专业特长,扩大校园文化活动的辐射效应。校园文化活动是学生表现自我、锻炼能力、提升素质的重要平台,只有因地制宜,才能产生规模和辐射效应。因此,可以根据体改生的专业特长,结合公安院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有针对性地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比如,信息安全专业的学生普遍具有计算机专业的学习经历,可以在他们当中组织开展了社区警务网站设计大赛;针对具有新闻、传媒等学历背景的学生,组织开展影视宣传片制作活动,反映校园生活和公安实习工作;针对有美术专业基础的学生,举办模拟画像比赛,把学生的专业特长与警务专项技能结合起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特别是创新能力与动手能力。

把团学活动与专业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警务素质。校园文化活动要为教学中心服务,要为学生的成人成才服务。公安院校的校园文化活动应该在警务素质的培养上做文章,在学生入学后成立警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研究会,引导学生探索警察大学生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和意义,培养学生对警察这一职业的认同感和荣誉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品质;每周以区队为单位开展经典案例分析活动,检验专业学习成果,积累间接经验;开展主题为“站起来能说、坐下来能写、拉出来能打”的警察素质技能大赛,内容涉及专家讲座、内务评比、射击比赛、体能竞技等,紧密贴近基层一线,贴近公安实战,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努力营造专业文化氛围,实现教、学、练、战一体化,让学生在具体的校园文化活动过程中提高警务素质。

体改生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但要将职业精神培养、专业能力教育和警务技能训练贯穿教学工作中,还要贯穿于学生的教育管理过程中,通过全过程育人、全环节育人、全员育人,实现由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把外在培养切实内化为个人素质,实现体改生的角色转型,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加强新时期公安工作和公安队伍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阎继忠.关于公安院校警务化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几点思考[J].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学报,2005,6.

[2]许察金.关于荣誉的社会价值若干理论问题思考[J].探索,1996,6.

[3]邓志祥.高校制度创新机制解析[J].湖北社会科学,2009,12.

[4]朱佳明.大学校园物质形态的阴性思想政治教育[J].安徽电气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4.

[责任编辑:汤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