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建筑毕业论文范文,建筑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新形势下提高县域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对策研究

  • 投稿韬光
  • 更新时间2015-09-23
  • 阅读量262次
  • 评分4
  • 11
  • 0

闫峰 张敬

(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1)

【摘要】技术创新是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也是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以农村经济为主,经济基础、知识基础都相对比较薄弱的县域经济中,技术创新更是推动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城乡体制一元化的重要生产力,它通过企业这一微观经济主体对县域经济产生影响。然而,县域中企业实现技术创新的突破面临着种种问题,缺乏财政资金和外来资金支持,缺乏高学历的专业技术人才,缺乏区域间的企业合作,此时政府应当发挥其宏观调控的职能,为企业找资金、招人才、促合作,把小企业做大,大企业做强;企业应当从自身出发改变发展理念,改变管理模式,提高要素效率;通过政企合作提升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同时也壮大了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企业技术创新;县域经济;对策与建议;互动

作者简介:闫峰(1985—),男,山东平邑人,助理研究员,2009年毕业于山东财政学院统计与数理学院,获硕士学位,现任职于山东省科技统计分析研究中心,从事科技统计分析工作。

0引言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在以经济转型促改革发展的大背景下,党中央对自主创新能力给予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位于县域中的企业,由于其特殊的区域位置,特殊的经济背景,在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方面存在着众多的难点。对企业自身来说,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是一个需要各部门互相协作的过程,要从管理层到基层产生浓厚的自主创新研究氛围,拨出专用科研资金鼓励企业内部各种创新项目的研究;要有效的组织和开展各种科研技术讨论会议,有重点地开展创新工作;要对各种资源进行合理配置,特别是必须理顺各种关系,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营造激发管理者和科技人员发挥创造精神的良好环境。

1技术创新的相关理论

“创新”一词古来有之,古人云:“创,始造之也”,“新,修旧曰新”。通俗地讲创新就是创造“新”的东西或者“新”的方法。“新”是在“旧”的基础上或者直接性的对“旧”的否定过程。“创新”一词作为学术用语最早是由熊彼特提出来的。[1]他在1912年出版的《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创新的概念,他从工业生产的角度把创新界定为“执行新的组合”,即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创新就是生产函数的变动”,也即将某种原先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

由于思考的角度不同,对于创新外延理解也大相径庭,有学者认为创新就是指技术创新,又把技术创新分为广义技术创新和狭义技术创新;有的学者认为,创新应当从要素投入类型分为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组织创新、管理创新、市场创新等;还有的学者从社会发展更为宏观的角度将创新分为理论创新、体制创新和科技创新。我们通常所讲的创新主要是指经济意义上的创新,即技术创新,且更多地指广义上的技术创新。[2]

所谓技术创新, 不仅是一个关于“技术”的概念,它更是一个关于“经济”的概念[3]按照《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决定》对于技术创新的定义,技术创新就是“企业应用创新的知识和新技术、新工艺,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提高产品质量,开发生产新的产品,提供新的服务,占据市场并实现市场价值”。

2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县域经济的互动影响

在如今这个竞争激烈的格局中,技术创新已经成为国际竞争的聚焦点,技术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将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主导作用,而作为区域经济基本单位的县域,作为国家微观经济单元的企业,理所当然将要具体的承接起提高国家技术创新能力的重担。

2.1企业创新技术能力的提高将促进县域经济的发展

首先,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增强了县域经济的综合竞争力。从技术创新的角度讲,一个县域里面如果没有拥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企业,每个企业如果都没有自己的核心技术,没有自己的科研团队,这个县域将会在区域经济竞争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这些企业也将在行业竞争中处于极其被动的地位。其次,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优化了县域内企业的要素效率。如果一个县域内的龙头企业拥有了自己的科研团队,不断地发展自己的核心技术,不断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高自己的自主创新能力,该企业将会在行业中处于“领头羊”的位置,使得其他企业不得不转变观念,转变经营方式,前来购买学习其新的生产技术,从而带动了该行业整体要素效率的提高。最后,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是提高县域间协作效率的催化剂。在市场经济中,县域内的企业主要表现为竞争的关系,而跨县域的企业之间多表现为协作的关系,这种协作的关系同时又加剧了县域内部企业之间的竞争。县域间企业的协作首先需要一个基础条件,就是这两个处在不同县域内的企业拥有相当技术含量的创新水平。

2.2县域经济的发展为企业创新技术能力的提高提供了历史性的机遇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化格局。城乡一体化的推进,给县域经济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而县域经济的发展将给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提高提供各种有利资源。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使得大量的廉价资源补充到企业。县域经济是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动力[4],通过加强对农村的开发,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趋势将日益明显。随之而来是的自然资源的区域性转移,人力资源的区域性转移,由于有丰富资源的地区不一定发达、富强,相反,严重缺乏资源的区域不一定落后、贫困,县域经济的大发展将会促进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将有利于缓解县域内的企业技术创新经济压力。

第二,县域经济的发展将吸引大批人才补充到企业技术创新的队伍。自从步入新世纪以来,企业之间最直接的竞争都反映为人才的争夺。不管是从经济学角度,还是从“以人为本”的角度,人才是推动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的关键。对于县域来说,相对于大城市,其经济基础和知识基础都比较薄弱,很难吸引到高水平的人才到企业里。而“壮大县域经济”宏伟目标的提出,将会推动县域内城市化水平、现代化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县市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核心地带,其美好的发展前景亦将日益展露在众多人才面前,同时,县域经济的发展将会使得企业有更多的资金去改善企业职工的工作环境,工资水平,从而使得四面八方的人才慕名而至,同铸起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的丰碑。

3提高县域内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建议

明确了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基本路线,以及县域经济发展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之间的相互推动,相互促进的关系,有必要处理好县域内企业、县级政府所面临的问题,协调好各种关系。

3.1县级政府要建立起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搞好县域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首先要摸清其范围为内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水平,有利于促进企业间技术创新能力建设的相互学习,有利于表彰技术创新能力建设表现突出的企业,有利于支援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相对比较落后的企业。为此,政府要通过跟有关高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建立起适合区域特有情况的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目前来讲,在各种评价方法当中,综合(下转第392页)(上接第380页)评价法是简便易行而又为专家学者们所广泛接受的科学方法。可以多方面,多角度的对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进行把握,按照系统性、导向性、可操作性等指标选取原则,选取相应的指标,对企业生产新产品的能力以及企业开发能生产新产品的工艺的能力进行评价。

3.2政府要为企业提供政策支持保障企业技术创新的开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为市场经济,区域经济主体有了自己的经济利益,作为区域经济基本单元的县域在之意识上表现得更加淋漓尽致。这虽然给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带来了诸多不便,却增强了县级政府对于本地企业的扶持力度,从一定程度上有利于实现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突破。应当通过财政支持、政策支持,为企业牵线搭桥通过各种途径寻找来自县域以外的投资,不但要拉取国外资金的投入,同时也要从其它发展较好的县域获得资金,为企业提供技术创新的资金保障;同时通过政策优惠、经济补助等手段为企业大量招揽专业技术人才,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人才保障;还应当加强跟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之间的联系,通过政策表扬、资金补助等手段,不断的鼓励高校以及科研机构主动同企业合作进行重大技术课题攻关,从而真正实现产、学、研一体化。

3.3企业要加强自身建设改变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

企业作为技术创新的主体,理应尽自己的一切能力搞好技术创新能力建设。首先树立正确的意识, 应把技术创新的过程理解为技术经济活动的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 技术是切入点, 企业其他方面的参与、保障、支撑是体现技术经济活动的载体。[5]

其次, 要明确技术创新的目标是市场的实现程度, 目标的市场利益化提示我们在技术创新活动中不仅要重视技术经济的过程, 更要重视企业各方面的参与程度。笔者认为,作为县域中的企业,在认识到县域经济局限性的同时,要打破这一局限性,打破传统的经营观念,响应国家号召,搞好技术创新,方能使企业立于行业或者区域的不败之地。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王缉慈.创新及其相关概念的跟踪观察[J].中国软科学,2002(12).

[2]朱孔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综合评价研究[M].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4.

[3]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创新与创业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高万龙.技术创新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引擎作用[J].中国科技论坛,2008(1).

[5]樊文彬.企业技术创新与区域经互动影响分析[J].区域创新体系,2007(4).

[责任编辑:薛俊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