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工程毕业论文范文,工程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居住区中儿童交往空间的环境行为学研究

  • 投稿mond
  • 更新时间2015-09-16
  • 阅读量208次
  • 评分4
  • 64
  • 0

康远娥① KANG Yuan-e;唐文① TANG Wen;郭磊② GUO Lei

(①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昆明 650500;②深圳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深圳 518000)

(①Faculty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Kunming 650500,China;②School of Architecture and City Planning,Shenzhen University,Shenzhen 518000,China)

摘要: 本文通过对昆明市官渡区世纪城居住区的调查,针对目前儿童邻里交往现状,从环境行为学入手,对影响交往行为发生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了交往空间的形态,对适合儿童心理行为特征的交往空间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Abstract: Through investigation of the Shijicheng residential area in Guandu District of Kunming, aiming at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ldren´s 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 this article studies the factors affecting the communication behavior based on environmental behavior. It analyzes the form of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and then discusses the communication space suitable for children´s psychological and behavioral characteristics.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 居住区;邻里交往;儿童环境行为

Key words: community;neighborhood communication;children´s environmental behavior

中图分类号:TU984.1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2-0105-02

1 研究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后,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中涌入的新居民数量不断增加,导致居住区内人口构成复杂,居民之间缺乏安全感和信任感,使之对户外交往缺乏兴趣,失去了开拓新的社会交往群体的欲望。在这类社区中,婴幼儿和学龄前儿童是人口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组人群像一条纽带,能够将不同年龄段的人联系起来。由于孩子之间的关系,促进了大人与小孩间的关系,进而又促进了大人与大人间的交往,所以Bell等人1973年说:“小孩才是真正的邻居”。[1]环境行为学是通过对人与环境关系的研究来实现人与环境共生关系的建构。1951年,心理学家K·Lewin提出人的行为是人的需要和环境两个变量的函数,即环境行为基本模式:B—f(P·E)(式中B—行为Behavior;f—函数Function;P—人Person;E—环境Enviroment)。公式体现了:①行为是人自身动机或需要作出的反应;②行为受客观环境的影响,在实现自我目标的过程中叠加了外在环境刺激的作用:可能支持,也可能阻碍行为产生。[2]

而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是儿童除学校之外发生交往行为最为频繁的场所,此空间的营造对儿童交往行为的发生起重要作用。本文就以儿童为中心的邻里交往现状,从环境行为学入手,对影响交往行为发生的各要素进行研究,分析了交往空间的现状特征,从感知、认识和偏好来分析环境对儿童行为的影响。

2 调查地点简介

本文选取昆明市官渡区世纪城作为案例研究,内共有26个苑(雅春苑、探春苑等)可容纳6.6万人居住。世纪城包括住宅、SHOPPING MALL、巨型公园、社区、1所九年制学校及4所幼儿园等。

3 调查情况分析

本研究主要以访谈、观察的方式对该居住区儿童的行为进行分析。调查儿童在居住区外部交往空间中的活动情况、对环境的感受;检验外界环境对个体行为的相互影响,提出居住区环境改善的措施。

调研时间选取天气较好的工作日和周末时间,时间:上午10-12时,下午5-7时。

3.1 小区外部空间环境儿童交往行为发生统计

①观察统计时间:

A.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晴,下午16:30-18:30;

B.2014年2月23日,星期日,晴,上午10:00-12:00及下午16:30-18:30;

C.2014年3月1日,星期一,晴,上午10:00-12:00及下午16:30-18:30;

D.2014年3月8日,星期六,晴,上午10:00-12:00及下午16:30-18:30;(元宵节)

②在探春苑观察得出的儿童行为发生(发生数量与分布)统计图中选取代表性的图,如图1、图2。

3.2 部分儿童交往行为观察纪实

在实地观察调研过程中,记录了部分儿童的交往行为(图3-行为记录)。

①2014年2月19日,星期三,晴,下午16:10-17:10。

正常工作日,16时多儿童放学,由于本区儿童大多在社区内的学校上学,5点之前儿童已基本离校回到住区。

行为记录一:约16:45分,一个小男孩(一二年级左右)独自在组团路逗留、玩耍。但仅玩不到十分钟便离去;

行为记录二:临近17时,两个小男孩和两个小女孩在小区内的中央轴线的浅水池边逗留、玩耍。

②2014年2月23日,星期日,晴,下午16:30-18:00。

双休日,天气晴,适合户外运动。但小区内人流比较少。

行为记录三:17时,有个妈妈带1-2岁左右小孩在小区内的中央轴线的浅水池边看小鱼。

行为记录四:17:30分,小区内一个亭子内,几个老人在演奏歌曲,其中有两个小孩,小孩并没有安静坐着欣赏歌曲,而是跳来跳去。

③2014年3月8日,星期日,晴,下午16:30-18:30。(妇女节)

妇女节期间,预计可能儿童活动发生会较多(社区广场有节日活动),但结果与前几次差不多,小区内可见的儿童寥寥无几。

行为记录五:17:15分左右,有一位妈妈带着约3岁的孩子在中央轴线的浅水池边的亭子坐着,两人在相互指点着(大概在看小鱼),旁边的座椅上坐着一位小孩独自在玩吹泡泡。

行为记录六:18时左右,人比较多点,老人带小孩出来在健身器材边上玩耍、健身。几个大点(上1-3年级)的儿童,在滑轮。

行为记录七:18:30分,一位老人带着2岁左右小孩,拿着球朝健身器材(人多的地方)边玩边去。

行为记录八: 15:00-18:00时,居住区(非组团)公共中心的广场上正开展庆元宵的活动,参加的多是老人与小孩。

3.3 对儿童交往行为的观察部分结果分析 ①整个中轴水系空间从平面上看对称布置,属于当前小区对称的普遍设计模式,设计很精心,但如此丰富的空间却较少有人及活动的发生。究其原因:空间内活动场所设置过于分散,没有集中开敞的大块空地;分散布置亭子、水池、儿童游戏器材、健身器材等,使得组团内小规模场地过于分散,不利于人及活动的集中。②小区内专设儿童游戏场地无人问津,原因分析:1)儿童活动场地布置远离小区公共活动空间,周围没有人及活动的发生,无“集中场”的正效应场发生。所以,对于儿童游戏场的设计,临近成人公共活动场地是有必要的;2)场地内空地面积小,游戏器具单一,整个空间单调乏味,无法吸引儿童。3)活动场地位于偏角,便捷性不好。4)由于周围没有人及活动的发生,儿童渴望“看”与“被看”的心理得不到满足。

4 调查总结

通过对世纪城探春苑案例的分析,对易诱发儿童交往行为发生的居住区外部空间环境特征总结:

4.1 空间环境中有人及其活动发生(公共活动空间) 调查结果显示,儿童多选择在人与活动发生较多的地方玩耍。正像扬·盖尔所说的:“人往人处走”。空间环境中只要有人及活动发生,无论是人的集中停留或短暂的进出多会是儿童乐于玩耍的场所,如住宅出入口、临街的过度空间等。因此设计者应该有意识的在设计与规划上合理的对儿童的行为方式进行梳理,特别是儿童自身独立式与群体式的日常娱乐。①空间的集中设置。小区规划将儿童游戏活动场地与小区公共活动场地分开设置,中间有很大的间隔,造成了成人与儿童活动的分散,不利于成人对儿童的看护;同时小区内也有独自分散的亭台设置,也造成人及活动的不集中。交往活动的先决条件是“相聚在同一空间”,并且可以向周边辐射,形成行为发生的正效应场,也可以说,有活动发生是由于有活动发生。②空间环境的可逗留性。空间环境必须有让人可逗留的场所或设施,避免单一、大面积的绿化。应在沿边设置坐凳,及适当穿插开敞空间。许多居住区景观单一并且缺少设计,活动形式单调,基本上停留在“单杠+滑梯”的模式上,这样就忽视了儿童行为与心理的需要。

4.2 住宅组团空间 组团两侧的住宅最好形成“门对门”的空间对话,增强了空间的视线联系,从而诱发人及活动的发生。

4.3 简洁、开敞的自由空地 儿童多喜欢在开敞的空地上自由施展,组团内部少有一块完整的硬质铺地。即使在中心公共活动空间也被设计师处处精心的点缀了花坛、长廊、浅水池等,把空间分割得支离破碎。而在宽大的场地上儿童可以尽情活动,或滑旱冰,抑或嬉戏打闹等。

4.4 住宅出入口空间 宅前空间,是儿童交往行为发生最频繁的场所,因此,宅前空间最好为硬质铺装的空地,并配置相应设施,同时可以借鉴国外一些住区的需求,纳入一定的趣味性,个性化的公共小构件(如涂鸦墙、植物雕塑等),增加儿童自主鉴赏,使之成为儿童活动的积极场所。但要注意宅前空间与人、车行道的领域划分。在观察中发现,几乎所有住宅出入口处都没有可供人休息的场所、设施。儿童在出入口进行活动,经常是就依靠宅前的车行道,这样对儿童是不安全的。

5 结语

社区户外空间使用频率最高是儿童,因此,真正从儿童的实际需要出发,才能创造出一个更人性化、更丰富多彩的儿童交往空间。创造新社区环境中的儿童交往空间,也是促进邻里交往、提高社区人文环境品质的重要条件。对于住区外部空间与儿童交往行为的研究是一个复杂的问题,对它们的研究和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出现新的意义。时代的变化,儿童的心理也会发生变化,那么他们的交往行为及对空间环境的需求也会发生变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李道增.环境行为学概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9.

[2]崔木扬.略论环境行为对公共景观设计的影响[J].三峡大学学报,2007(6).

[3]尹洪,冷欣,程辉.论环境行为学与公共空间设计[J].美术大观,200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