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设计毕业论文范文,设计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

  • 投稿吉田
  • 更新时间2015-10-07
  • 阅读量1027次
  • 评分4
  • 45
  • 0

孟灵灵1,黄新民1,敬凌霄2

(1.盐城工学院纺织服装学院,江苏盐城2240512.西南大学纺织服装学院,重庆400716)

【摘要】以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为例,对该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从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实践效果3方面进行了深入分析,构建了与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相适应的“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模式,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创新性实践教学效果,培养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和职业技能。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服装设计与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实践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4.031

中图分类号:G6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0101(2015)04-0091-02

按照中国纺织服装教育学会制定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行业标准》,遵循“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宗旨,针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索与实践,依托于校级教改课题“基于CDIO理念的服装专业应用型、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服装企业的发展需求为导向,通过开展“互利双赢”的校企合作,以工程技术为主线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设校外实训基地,创新实践教学改革是卓越人才培养的重要问题。

1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路

1.1构建“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

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院依照学校的卓越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深入系统的行业与企业调研、专家研讨和不断实践,构建了“阶段式”服装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即以课堂教学为主,完成通识课程、学科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3方面的学习内容,同时需包括服装生产实习、社会实践和专业方向实习,与在校学习交替进行,充分利用企业资源和校内资源,完成基础学习、专业学习、成果学习这3个阶段递进式学习模式。

学生在大学阶段完成工程教育基础知识训练以及专业技能的综合训练,具备在服装行业从事产品设计、生产、营销等工程项目的实施、运行和管理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在工程一线的实际工作能力。主要以课堂教学为主,完成工程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的学习,在课程设置上让学生多接触专业内容,同时结合实验、学科竞赛等环节,尽早让学生进入企业参加实践,这有助于对专业基础课程和实践教学课程的理解和认识,实践教学环节应重视关键岗位、关键技术,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1.2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创新校企合作模式,共建“双导师制”,实现双赢

结合本专业特色,引入开放式教学理念。以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教学为载体,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为首要目标,通过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主动发展的教学环境,促进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探索过程中,各方面素质得到全面提升。

以校内外实习基地为依托,建立校企合作平台,加强实习基地与实验室建设,为校企之间深度合作奠定基础。在学术知识、学术研究,学校教学设施和企业工厂设备、成果共享等方面,校企共赢的实践教学模式,有效地提高了在培养计划实施过程中企业实践与专业教育的能动性。师生参加企业的项目研发和技术创新,学校为企业培训员工,企业可以招收到满足岗位要求的有用的人才,是一种双赢的模式。与企业导师一起研讨并制定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明确校内学习阶段、企业学习阶段的内容,再落实到具体的课程设置和教学环节。

学校聘任技术过硬、工作经验丰富的服装企业优秀工程师为兼职导师,共同负责学生实践环节的教学与指导。我院已与江苏悦达、盐城鹰昌服饰印花、盐城龙威纺织服饰、亨威服饰有限公司和盐城本地高校等多家企业、学校建立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合作培养学生。学校导师为学生研究性学习提供指导,企业导师为学生校外实习实践,学校要发挥专职教师的理论指导作用,并引入企业资深工程师丰富的实战经验,实现企业指导教师与学校指导教师合作实施培养计划的模式。

1.3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改革校内实践教学体系,加强企业学习环节

培养应用型工程师是卓越人才培养的目标,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方面,对传统的课程教学模式做了变革。以能力培养为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能力和实践动手能力,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实验实训项目以应用性为原则,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结合工程实际,进一步改革“以设计为主线,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思考和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为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2~3]。在校内实践教学环节,积极开展研究型、综合设计性、创新性实验,发挥每位学生的潜力和特长。综合设计性实践教学采取立体化的考核模式,学生提供完成计划,教师进行检查并提出整改意见,考核结合学生平时表现、成绩情况、作品质量、企业及市场认可度、参加赛事获奖情况等进行综合评定;创新性实践教学的考核实行弹性管理,学生通过课余时间参加科研训练活动、学科竞赛活动和教师科研活动实践,考核结合指导教师评语、课题结题报告或答辩、发表学术论文、申请国家专利等,视其所承担的工作成绩给予创新学分。在校外实践教学过程中,要采取切实措施,加强教学过程管理,确保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质量。

1.4实行“引进来”、“走出去”的专业师资队伍建设

在师资队伍建设上,我院积极引进学科带头人、企业兼职教师,目的是将服装企业的核心技术和人才引入到学校中,共同培养卓越人才;同时包括专职教师的实践、教育教学、设计开发、技术创新、科研等工程能力的培训[4],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鼓励团队教师到服装企业任职或兼职,从而提高专职教师的综合工程能力。

2培养方案的特色与创新点

2.1教学与企业实践相结合

专业课程设置上,实践环节教学大纲、教学内容、实验项目等都与企业资深导师多次讨论、筛选、完善和整合等方式,对实践教学内容进行更新。为顺应社会人才需求,实验实训项目以应用性为原则,将专业教学与企业实践融合,添加实训课程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应用性课程的质量得到进一步提高,并根据人才市场的要求来开展专业课程,关注市场的需求,随之应变。

2.2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以综合性教学实践基地和创业就业基地为主要载体,建立新型实践教学结构体系,实现专业教育与创业教育相结合,进一步增强学生创新意识。

目前我院已与多家企业建立“校企联盟”,申报省级及以上科研项目,充分利用科研团队与企业共建研发平台、企业研究生工作站等,利用平台资源开展卓有成效的创新实践活动。教师借助这些平台对企业和社会开展科技服务,并将科研成果反哺教学,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前提下进入校企合作研发中心,依靠研发平台的资源,参与教师的研究课题,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和应用开发能力。

2.3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重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参与校级、省级及以上大学生创新训练活动,学校提供政策支持和经费保障,鼓励学生通过类似的活动发表科研论文、申请专利等,为创新性应用型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积极培育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项目、各种校级、省级及以上学科竞赛项目等。

3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效果

3.1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

能力导向下的培养模式使学生职业能力明显提高。通过校企合作,使学生得到更为系统的与企业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实践训练,通过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能力有选择地参加校企研究课题、教师科研项目、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学科竞赛等形式,多途径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缩小了学校教育与企业用人之间的差距,增强了学生尽快适应社会能力,实现课堂知识拓展和工程实践能力训练,科研与教学互动,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大为提高,90%以上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专业考取服装CAD纸样工程师、平面设计工程师等技能证书,培养了大批企业急需的服装专业技术技能型人才。

3.2创新性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将专业课程教学与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学科竞赛、“国教华腾杯”等服装创意设计大赛、“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等学生课外实践项目相结合,近年来已获得“国教华腾杯”等服装创意设计大赛单项一等奖1次,团体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纺织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意创新作品大赛二等奖1次;获得江苏省、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及等多项荣誉。学生参与了多项外观设计专利的设计,同时参与指导教师的核心期刊论文和发明专利的撰写。通过参加这些课外实践教学活动,学生兴趣浓厚,不仅丰富和充实了专业知识,也提高了创新思维能力,拓展了创业能力,增强了团队合作精神。

3.3校企合作成效显著

依托校企合作平台,积极开展项目研究、技术推广和社会培训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近年来团队教师与企业联合申报省、市级科研项目多项,SCI、EI论文收录多篇,授权外观、实用新型专利多项,进入实质审查的发明专利多项。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阎玉秀等.本科人才培养现状调查及校企合作SWOT分析[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2,29(6):915-918.

[2]王利君等.面向创新能力培养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体系研究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8):133-136.

[3]傅海洪等.面向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的服装专业实践教学创新[J].科技信息.2012,(14):437-438.

[4]林健.胜任卓越工程师培养的工科教师队伍建设[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