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设计毕业论文范文,设计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设计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18-08-05
  • 阅读量151次
  • 评分0
  • 0
  • 0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可汗学院、MOOC、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的出现,微课程作为这些新型教学模式内容层面的重要载体,其设计与开发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研究者与教育实践者的关注。基于对人类注意力持续时间以及同一时间注意范围有限性的认识,微课程提倡学习目标、学习内容与学习时间设计的微型化。虽然目前针对“微课程”的定义与特征并没有统一的界定,并且“微课程”常常又被表述为“微课”或“微视频”,但是大多研究者都倾向于将“微课程”定义为面向微型的、一定的教学目标,经由精心的教学设计,利用微型视频表达,承载了一定的教学活动,彼此具有一定独立性同时又具有相关性的一系列微教学内容[1][2]。单一的微课程大致时长5-10分钟,多个单一的微课程则组成一个系统的、面向某一系统教学目标的微课程体系。单一微课程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知识讲解、技能观摩、实验演示、习题讲解、集体答疑、数字故事等类型。无论是单一的微课程,还是整合的微课程体系,无论是具有何种表现形式的微课程,都需要立足于对教学原理本身的理解给予精心的教学设计,尤其要重视如何在单一微课程有限的时长内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让学习者能够积极地、有效地、持续地、可迁移地进行主动学习,其中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是关键。


  美国佛罗里达州立大学的John·M·Keller教授提出的ARCS动机模型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到了众多从事教学设计与实践工作的研究者与教育者的关注[3][4]。ARCS动机模型的研究要追溯到Keller于1979年在《动机与教学设计:理论视角》中基于期望价值理论提出的动机系统设计思想。经过研究实践的不断深入,他在1983年正式提出动机设计模型的四要素,即兴趣(Interest)、相关(Relevance)、期望(Expectancy)和满意(Satisfaction),后经修改最终形成了相对完善的ARCS动机模型,如下页图1所示。与其他动机模型的不同之处在于,ARCS模型并不重视对动机内涵与类型的抽象界定,而是在实践层面分析动机的生成机制并据此提出适切的教学策略,认为学习动机的生成依赖于注意(Attention)、相关(Relevance)、自信(Confidence)和满意(Satisfaction)四个既具有层次递进性又高度相关的动机过程。相应地,教师需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与资源,利用适当的教学策略以支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生成与维持。“注意”是指学习者能够对学习内容进行有意识的选择性注意,对学习目标与内容具有探究的兴趣与积极愿望;“相关”是指学习目标和学习内容符合学习者的客观需求,符合学习者当前认知结构和认知发展水平,能够与学习者已有经验相联系,对于学习者的未来发展存在一定的价值;“自信”是指学习者对于自己所要达成的学习目标、所面对的学习情境有相应的知识经验准备,具备达成预期学习目标的信念;“满意”是指学习结果符合学习者的期望并且产生积极的作用,是维持学习动机的重要因素。


  在ARCS模型视角下,动机的激发不是最终目标,能够有效地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让学习者体验学习的满足感从而促进学习者的学习迁移才是最终目标。笔者认为ARCS模型对于微课程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根据ARCS动机模型所提出的学习动机激发和维持的策略,就微课程的目标设计、内容设计与界面设计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如图2所示。


  图2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设计架构


  图2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设计架构下载原图


  二、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目标设计


  据ARCS动机模型,设计明晰的、具有一定挑战性但又充分考虑学习者原有知识能力水平的适切的教学目标是激发与维持学习动机的起点。适切的教学目标是各种动机激发与维持策略的唯一中介,只有根据明晰的、系统的教学目标才能设计出适当的教学内容与动机策略。在ARCS模型视角下探讨微课程目标设计可以重点关注目标的“明晰性”与“关联性”问题。


  1.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目标的“明晰性”设计


  (1)微课程目标指向的明确性


  在ARCS模型视角下,跟传统学校教育环境下的课堂教学一样,微课程的教学目标不但是教学的出发点,也是教学的最终归宿,是教学评价的依据,本身应该具有明确、具体的特点。每一个微课程都应该针对某一具体的教学重点或难点,明确指向服务于某一个微小而具体的教学目标。这意味着教学设计者能够基于对整个课程体系目标的把握,对整体学习目标进行有效界定与划分,实现单个微课程教学目标的微型化设计。与此同时,也要充分注意每一个相对独立的微课程教学目标的类型与层次性的明确性设计,便于后期指导具体学习内容的选择与表现方式的设计。比如,我国基础教育领域的课程教学目标是三维立体式的,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在设置微课程的教学目标时,既要关注对不同维度教学目标的实现,更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与学习者特征确定各个维度教学目标的层级水平。


  (2)微课程目标表达的明晰性


  ARCS模型指出,如果在学习开始之初,能够开宗明义地告知学习者期望他们达成的学习目标,更有利于学习者快速、有效地提取利用自己的原有知识经验,对学习目标形成合理的预期,有利于学习者学习自信心的建立[5]。微课程较之传统课程由于时长的有限性,更应该在课程开始之初即明确告诉学习者学习目标,以帮助学习者对微课程目标形成清晰的思路,为其后续学习活动指引方向。与此同时,学习目标与学习评价息息相关,微课程目标表达的明晰化使得学习者对完成微课程学习后学习评价的内容和标准可以先期形成一定的了解和推断,从而使之可以根据自身能力和努力程度预测自己达成微课程目标的可能性,有利于学习者规划自己的学习路径,增强学习者的学习自信心,提升学习者的学习投入度,从而在一定程度上保障最终的学习质量。


  2.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目标的“关联性”设计


  (1)微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


  根据ARCS模型,当学习者需要系统地学习某方面知识与技能时,最适宜的动机激发与维持策略是将一个相对宏大的、系统的学习目标分解为若干个相对独立又相互关联的微小目标。微小的、相对独立的学习目标有利于学习者保持学习的自信心,集中注意力完成相对完整的学习过程,让学习者更容易完成学习过程、体验学习成功带来的满意感;系列的、紧密相关的学习目标让学习者有机会进行系统的学习,建立知识之间的联系,促进知识的迁移,形成持续的学习动力。单一的微课程虽然往往只指向某一个特定的微型学习目标,但在设计时需要考虑多个微课程目标之间的关联性。换言之,在设计微课程的目标时,需要根据单一微课程的特点,将系统的学习目标进行微型化分解与设计,也就是需要将某一相对完整知识体系的目标化整为零分解为一组微目标,每一个微课程目标相对独立,同时多个微课程目标之间又具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既能让学习者针对单一目标进行小步子学习建立学习的自信,又能支持学习者有机会了解整个目标体系,提升学习结果的完整性和统合性。


  (2)微课程目标与学习者之间的关联性


  根据ARCS模型,当学习目标与学习者自身的学习期望、学习准备高度相关时,更能激发学习者的学习愿望,维持学习者的学习积极性。微课程学习目标与学习者的相关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学习目标的达成依赖于学习者原有的认知经验与能力准备;二是学习目标内含的价值取向与学习者的价值判断具有相对一致性;三是学习者能够感知到学习目标对其未来学习与生活的意义。如果微课程学习目标设置过高,易导致学习者难以完成而产生挫败感;目标设置过低则会缺乏挑战性,易导致学习者丧失学习兴趣。因此,帮助建立学习者学习自信的关键策略之一是根据学习者的需求与准备状态合理设置微课程学习目标难度。为此需要进行学习者分析,了解学习者的原有学习能力水平,分析学习者的学习需要(即期望达到的学习水平与原来的学习水平之间的差距),分析学习者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对其学习过程可能存在的影响,了解学习者对微课程的认可程度与使用技能水平,并且尽可能地利用学习者熟悉的、真实的案例或情境中介促进学习者对学习目标的理解,确保学习目标与学习者的高相关性。


  三、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内容设计


  微课程目标的实现以微课程内容为载体,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是微课程设计与开发的核心。根据ARCS模型,保障学习内容本身的科学性、新颖性、趣味性、交互性、与学习者的关联性是激发与维持学习者学习动机的重要策略。这里主要讨论ARCS模型对于微课程内容本体构成设计以及外在表现形式设计两个方面的启示。


  1.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内容的构成设计


  (1)微课程内容的成分设计


  ARCS模型认为,为了有效激发与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动机,不但需要明确核心的学习内容,确保核心学习内容指向实现核心的学习目标,也需要通过拓展的学习内容与情境为学习者提供充分理解、适当巩固、有效应用核心内容的机会。单一微课程的内容由于学习时长的限制需要设计得短小精致,因此更需要精心设计其构成成分。第一,无论是核心学习内容还是拓展学习内容都需要紧紧围绕核心学习目标科学选择与精心设计,确保内容来源的可靠性与科学性。比如,如果是面向基础教育领域的微课程开发,可以根据教材要求确定适当的内容来源,根据课程标准明确内容要求与范围,确定重点或难点学习内容,分析哪些学习内容对于达成核心目标是必须的[6]。第二,要高度重视拓展内容与核心内容的关联性,确保拓展内容能够支持核心内容的学习。比如,据ARCS模型,核心的学习内容如果辅以知识背景介绍、趣味应用案例分析、应用情境拓展,则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注意,使其更容易看到所学内容的应用价值,并且更有信心完成学习过程。第三,要尽可能地让学习内容与时俱进、不断更新。即使是经典的知识内容,也需要放在学习者当前所处的生活情境下加以阐释与更新,唯有如此才能让学习者有兴趣进行相关探究。


  (2)微课程内容的结构设计


  在ARCS模型视角下,如果学习内容自身具有一定的层次性则更有利于适应不同学习水平的学习者,不但使得学习者有机会预估学习的困难与挑战,并能够根据自己的需要与准备定位不同的学习内容,同时又有助于学习者的进阶式学习,这对于保持学习内容与学习者的相关性,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自信心有着重要意义。如果能够提供当前学习内容与其他学习内容的关联线索,则有利于学习者根据自己的长远学习需求与当前学习结果继续选择相关的学习内容进行更为系统的学习,这对于提升学习者的学习自信心与长远的学习满意度具有重要作用。因此,微课程内容的设计应该高度重视内容的结构设计。


  根据ARCS模型的启示,微课程内容的结构设计包括三个方面的含义:一是注意当前微课程内容与其他微课程内容之间的结构关联性,在设计某一微课程内容时,需要考虑其在整个知识内容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明确与之相关联的知识点。二是每一个微课程所呈现的学习内容本身具有渐次递进性,内容由浅入深、由简单到复杂地逐步展示呈现,需注意当前微课程内容本身的组织问题。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学习目标设计不同的微课程内容组织结构[7]:“行为目标—学科中心”结构(学习目标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形式加以陈述;内容组织结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具有序列化、结构化特点,适合于结构化的基本理论知识与技能类微课程学习);“生成性目标—问题中心”结构(学习目标是在教育情境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逐步生成的,重在培养学习者的问题解决能力,学习内容围绕系列问题展开);“表现性目标—活动中心”结构(学习目标强调学习者的“个性化表现”,追求学习者反应的多样性,学习内容以活动资源、活动策略、活动形式、活动支持等形式组织呈现)。三是要注意微课程内容的技术链接结构,不但涉及到同一课程内容内部的技术链接问题,同时也涉及如何利用超文本超链接为学习者提供与当前微课程内容相关的拓展资源、支持平台、相关微课程内容等导航支持,有利于学习者的拓展学习与学习迁移。


  2.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内容的表现设计


  (1)微课程内容的表达方式设计


  据ARCS模型,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是激发学习动机的第一步,而选择适当的多媒体素材对学习内容进行准确的、多样化的、趣味化的表达是则是引起学习者“注意”的最为关键与基础的教学策略。微课程的内容表达方式设计旨在明确需要利用何种多媒体素材科学、准确、贴切地描述学习内容本身。在ARCS模型视角下,选择多媒体表达方式应特别注意考虑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不同类型的多媒体素材具有不同的表现能力和表现特点,应该在把握每一种多媒体素材本身的技术特征与教学特征的基础上,保证所选择的多媒体方式能够根据微课程目标在最大程度上表现微课程内容。比如,文字具有较强的抽象概括能力,常用于阐明学习目标,描述概念、规律、定律等抽象内容,也可以用于突出主题、画龙点睛、总结陈述方面;在使用文本素材时应该注意表述的逻辑性、准确性、可读性;在技术方面涉及其字体、颜色、大小、字间距、行间距、对齐方式等属性。图像素材包括静态图片和由多张图片形成的动态影像。静态图片素材具有较强的形象性,较之文字信息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注意激发其学习兴趣;可以通过放大、缩小等方式让学习者看细节或观全局;可以利用示意图、流程图、结构图等方式提炼主要信息;动态影像则有利于重视真实的情景与事物动态变化过程,可以让学习者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在技术维度,图像素材涉及到构图、颜色搭配、尺寸大小、清晰度等。声音素材一般包括用于“系统说明、承上启下的解说”“烘托气氛、深化主题的背景音乐”“常与视频以及动画画面配合使用以增强画面表现力的音效”等三种类型;解说应该语音清晰、用语科学、语气与语调得当,背景音乐则应该不干扰学习者的注意力,而声音特效则要准确到位。动画素材则可以用来帮助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也可以用于演示常规教学环境下无法演示的教学内容的细节,比如可以用于演示物理、化学与生物实验,尤其是当前比较流行的flash动画由于其采用矢量绘图技术,制作出来的动画色彩饱满、清晰逼真,任意放大不会失真,且动画文件小,便于集成与传输,受到了越来越多微课程开发者的青睐。


  另一方面,根据ARCS模型中的“注意”机制,学习者会首先有选择性地注意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并按照自己认知特点来理解、记忆、分析学习内容。微课程多媒体素材类型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以及认知风格等个性化特点。不同认知阶段的学习者具有不同的特点,对多媒体素材有着不同的感知特点。比如对低年龄段学习者可能更适合用图片、视频等方式来表现教学内容,而对高年龄段的学习者则可以适当多用概括性文字来传递教学信息。


  (2)微课程内容的呈现方式设计


  呈现设计旨在明确各种用于表达微课程内容的多媒体素材如何被有效统合与协调,在适当的时机以适当的方式呈现给学习者。呈现时机涉及到多个多媒体素材内容在同一界面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问题。根据知觉负载理论[8],如果在同一时间呈现的内容太少,学习者所承载的知觉负载较低,多余的知觉资源使得学习者容易关注学习环境中出现的干扰刺激使其难以专注于当前学习;如果同一时间呈现的内容过多,学习者所承载的知觉负载较高,有限的知觉资源无法满足学习者的需要,使得学习者对信息加工不彻底,同样达不到预期的学习效果。因此既要注意不同类型多媒体素材配合出现提升学习效果的必要性,比如图片素材与文本素材同步出现有利于深化内容的表达;同时又要注意信息内容的冗余度问题,避免若干多媒体素材同时说明同一个内容[9]。呈现方式涉及到同一多媒体素材在界面上以何种动画效果或强化的方式出现问题。在ARCS模型视角下,运动、变化的内容比静止、呆板的东西更容易引起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由此,除了如前所述选择适当的素材形式表达微课程内容本身之外,还需要重视素材内容的动态变化问题。比如,如果想在图片或文字中突出重点,可以通过加上闪烁、变色、变形或移动的效果让重点图片或文字“动”起来。


  四、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界面设计


  无论微课程内容以何种多媒体素材形式表现、在何种时机出现,最终都是统合在若干个微课程界面中完整地呈现给学习者。在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的界面设计并不仅仅为了让学习者感受视觉上的美感,而是追求如何在更深层次激发学习者主动学习的兴趣,让学习者借助内容界面在隐含的或显性的互动过程中推进自己的学习进程达到预期的学习目标。这里主要探讨ARCS模型对微课程界面的布局设计与交互设计两个方面的启示。


  1.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界面的布局设计


  (1)微课程界面的整体布局设计


  在ARCS模型视角下,结合微课程自身目标微型化、内容微小化、时间微短化的特征,微课程界面整体布局设计不但要保证界面整体和谐美观,以增强微课程界面的艺术性、友好性、易用性与实用性,更要指向突出主体内容,让学习者能够迅速捕捉界面中的重点内容。主要是重视内容素材在界面中的整体构图,合理安排界面中各个要素的位置和大小,使其符合学习者的视觉特点,重点突出,能够支持学习者的选择性注意。比如,在实际操作层面,需要注意学习者以下视觉特点以优化微课程界面的整体布局设计:学习者更趋向于将微课程界面上排列紧凑的、具有空间临近性的内容对象,或者形状具有相似性的内容对象,或者具有相同运动方向或规律的内容对象视作一个内容整体;学习者更倾向于或者更愿意看连续的内容,当看到一些未闭合的、开放的物体会在视觉上自动闭合;学习者的思维往往具有调和性,更容易将看到的复杂事物跟自己熟悉的事物相关联,尽量将复杂事物简单化或者更容易向自己熟悉的方向联想思考;学习者会自动区分前景与背景[10]。


  (2)微课程界面的动态设计


  在ARCS模型视角下,如果界面设计能够适当考虑其动态性,则更容易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11]。微课程界面的动态设计可从以下三个方面考虑:一是重视多个微课程界面之间切换转场效果的设计。比如众多微课程中以PPT课件为主要载体,PPT内置了大量页面间的转场效果,微课程设计者可以适当加以利用。二是在尽量不干扰学习者注意力的前提下,适当设置一些诸如弹出的窗口、标注、提示等动态交互性辅助界面,直接指向提示学习者注意。三是可以在微课程界面中动态地加入教师同步讲授的画中画,让学习者感受到教师在同步指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教师与学生的社会临场感,有利于在社会性层面促进学习者学习动机的生成与维持。


  2.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界面的交互设计


  由于时长的限制,单一微课程中涉及的教学交互并不像传统课堂中形式多样,但是并不意味着微课程不需要重视交互设计。相反,由于微课程学习者往往是自主选择适合个人需求的学习地点与时间,在物理空间上与教师、学习伙伴处于相对分离的状态,缺乏教师或同伴面对面的监督与交流,因此容易缺失传统课堂学习中的“临场感”,不利于学习动机的维持,所以更需要进行精心的交互设计。然而,也正是由于微课程的内容需要在极短的时间内集中呈现,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对交互类型、交互时间与交互方式有所限制,所以大多数微课程并不能像传统网络课程那样嵌入大量的交互功能与资源,而是将交互设计融合于界面设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对界面本身的操作设计;二是面向内嵌式学习活动的界面交互设计。


  (1)界面的基本操作设计


  根据ARCS模型,如果学习者对学习进度能够进行自主控制、对学习环境进行自主设置、对学习内容显示方式进行自主调整,则学习者更容易形成学习的自信心并感受到学习内容及环境与自身的相关性。微课程界面的交互设计之一便在于要尽可能允许学习者能够在界面中便捷地使用相关功能按钮或选项,实现对学习内容与环境的自主设置。比如,学习者可以随时快放、暂停视频内容;能够选择是否打开背景音乐;能够设置是否显示或者显示何种字幕;能够对视频局部进行放大或缩小等。另外还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学习者可能利用不同的学习设备学习微课程,所以还需要允许学习者按自己的偏好设置界面显示的分辨率与显示风格。


  (2)基于学习活动的内嵌式界面交互设计


  根据ARCS模型,即使当学习者面对表达丰富、界面美观的微课程内容之初被激发了学习的兴趣,但如果后期缺乏拓展的知识与情境帮助学习者运用所学知识,如果不能精心设计一些学习活动适度检测学习效果,如果不能将学习者的学习置入一个社会化的情境,那么学习者也难以感知到所学内容与之的相关性,难以认识到所学内容的价值,相应地会缺乏学习的自信心,并且难以体验学习的满意感[12]。微课程需要在有限的界面表达中嵌入适当的学习活动支持长远学习动机的生成与维持。


  微课程的嵌入式学习活动可以根据布鲁姆教育目标分类理论关注以下四个方面的设计:一是在微课程界面中提供导航支持,加入一些拓展的资源提示与链接,支持学习者发现相关学习内容。尤其是针对序列性微课程,更应该提供导航体现课程内容体系本身的关联性,通过整体关联导航与资源拓展的方式促进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记忆”与“理解”,从而促进学习的迁移。二是可以内嵌一些测评类学习活动引导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应用”与“分析”。比如,可在学习的过程中安插提问、练习、测试等环节,便于学习者对知识的回顾、梳理、应用与自测。三是可以在微课程界面设置一些浮动的功能选项,支持学习者标记、评价、分享课程内容,以使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评价”层面上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习的社会化。四是将讨论功能与微课程内容设置在同一页面内,避免页面切换操作造成注意力分散,可以增加可折叠的论坛区域,也可以使用视频弹幕技术,为学习者讨论、协作、分享提供支持,允许学习者根据其学习情况实时“发声”,个性化整合应用所学知识,推进学习者在学习内容上的实时自主“创造”,以提升学习者对学习的自信心与满意度,从而有力促进其学习动机的维持。


  五、结束语


  众多研究者对于微课程“为何而微”“微在何处”的论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优质微课程本身的价值毋容置疑,然而在实践层面究竟如何设计与开发出能够满足实际需要的微课程依然是我们面对的重大挑战。本文立足于对ARCS模型的理解,在设计层面讨论了微课程“如何而微”的话题。ARCS作为一个典型的动机模型,不但关注动机的激发,更重视动机的维持,在本质上重视学习者自身的主动性,重视学习内容、学习目标与学习者的相关性。在ARCS模型视角下,微课程设计的重要关注点则在于如何才能够在短时间内有效地表达微型学习内容,体现微型学习目标,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支持学习者达到预期的学习绩效水平并形成长效的动机机制促进学习的迁移。按此思路,可以说“微”并不是微课程的目标,而是微课程体现其学习价值与社会功用的途径。换言之,在ARCS模型视角下,无论是微课程目标或是内容的微型化,无论是微课程界面的构成设计还是交互设计,都需要立足于了解和判断学习者对微课程学习的准备状态与价值取向,相信这不仅仅对我们真正重新认识微课程中学习者主体地位有着一定的启示,也为我们在理论层面把握微课程的本质、在实践层面将微课程“微”得恰到好处提供有益参考。


  作者:刘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