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机械制造毕业论文范文,机械制造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析苗族服饰的特色与创新

  • 投稿土逗
  • 更新时间2015-10-07
  • 阅读量562次
  • 评分4
  • 10
  • 0

葛永波

(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江苏 无锡 214206)

【摘要】 服装作为民族文化的物化形式,自始至终是与现实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紧密相联的,同时服装还受宗教、哲学、民族心理、自然环境和审美理想等所左右。与服装一样,作为服装装饰品的服饰配件也同样与时代息息相关,它会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服饰;变迁;求异;创新

Doi:10.3969/j.issn.2095-0101.2015.03.020

中图分类号: TS941.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0101(2015)03-0053-02

收稿日期:2015-04-09

作者简介:葛永波(1970.3- ),男,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讲师,主要研究方向:服装设计与工艺。

服饰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在我国各民族间的交往过程中,已成为多元文化交流的载体。苗族服饰在自身的发展进程中不断吸收其他民族服饰文化特色,逐渐形成为现今的服饰特征。

1 苗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是民族相互融合的产物

苗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的相互融合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苗族内部各支系之间服饰文化交融密切。苗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老民族,其发展史也可以说就是一部迁徙史。频繁地迁徙致使原本相对集中的苗族日趋分散,而新的栖居地又因自然环境的限制和异族之间的争斗,迫使已经较为分散的群体进一步发生新的裂变,以致其支系愈分愈多。分散的苗族各支系生产力发展水平不一,自然环境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异,由于政治、经济和文化各方面的需要,它们之间时而联姻,时而分聚,服装佩饰也常常互相学习与借鉴,导致苗族服饰出现纷繁多姿的局面。另一方面,苗族与其他民族之间的文化互动交融,也致使苗族服装款式表现出的多样化特征。在苗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迁徙时间长,分布面极广,因而族际居住环境也十分复杂。苗族与汉、瑶、侗、水、白、壮、彝、土家、仡佬和纳西景颇等十多个民族毗邻居住或杂居,并与这些民族发生过或多或少的文化经济交流。族际间的文化交流必然包含了服饰文化的交融,各民族优秀的文化互相吸收与借鉴,并彼此产生深远的影响。进入苗族生活的服饰决不单纯表现为某个民族专有的艺术形态,而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混合体。

2 苗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是民族主义精神的展现

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苗族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有形载体和无形表征,它表现了本民族心理中最基础、最直接、最具体和最形象的内部与外部特征,是与异族或本族支系相互区别的视觉形象依据和标志,是一个民族精神风貌的客观展现。在社会环境下,苗族服饰凸显着民族精神,它表现出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首先,苗族服饰表现出了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比其他认同有着更为强固的聚合力。认同的基础是文化,不同的群体在不同的物质环境中创造了不同的文化内容,而不同群体的人们也正是从这些文化的不同中感悟自我,认识自己的民族归属的。认同的归结点常常指向血统渊源,民族的要素中不一定存在血缘关系,尤其现代民族,但人们却自觉或不自觉地将民族与血缘联系起来。每个民族都有着民族自我认同意识。它一方面表现为民族的尊严感和自豪感,另一方面又表现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民族抗拒感。

苗族历经磨难、辗转迁徙之后,对具有相同服饰的人会显得格外亲切,特征鲜明的服饰无疑是相互识别的重要依据。

苗族的社会历史中,由于民族的压迫及统治者施行的民族同化及民族隔离政策,这种民族自我认同意识更为突出,从苗族服装的衣裙款式所表现出的文化内涵中不难感受到其蕴藏着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意识。不论是湘西还是黔东南,也不论黔西还是云南,苗族都重视对头部的装饰,或高鬟宽髻,或盘辫短发,或锦帕素巾,或角梳伸展,或凤簪飞舞,真所谓千姿百彩,五彩纷呈,其造型独特、风格夸张。这种装饰手法和风格的形成,其实质是对苗族远古祖先“蚩尤”的追忆和对血缘溯源倾向的认同。

史料对蚩尤形象有如下记载,《日下旧闻考》载:“画本以飞兽有肉翅者谓之蚩尤”;《述异记》曰:“俗云蚩尤人身牛蹄”。《山海经·大南荒经》说:“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与轩辕斗,以角抵人,人不能向。”以蚩尤为首的九黎部落崇拜牛、鸟图腾。因而,蚩尤的形象被描绘成人面、人身、鸟翅、牛角、牛蹄。蚩尤头上长角的“角冠饰”,苗族地区至今仍然流行,并在头冠上插凤鸟,以怀念自己的祖先。湘西、黔东南一带苗族妇女盛装的长角银头饰以及黔中地区苗族妇女头上长角木梳等装饰手法,均生动地反映出苗族人民对自己先民——九黎、三苗的永恒记忆。值得一提的是,现在居住在贵州西部织金县龙场乡境内的苗族,她们用长约50cm的巨形木梳在脑后用线与发扎紧固定,将头发缠绕头顶,然后用线带在两木梳角尖和头部捆扎成型,远看似头上长一对大长角。其装束形象地再现了苗族远古部族蚩尤氏“耳鬓如剑戟,头有角”的服饰装扮。苗族银帽上浮雕的“骑马飞渡”图案,不仅仅只是一种装饰性纹样,它还喻意了更深层的文化内涵,向人们诉说了一段艰辛而酸苦的往事:苗族先祖从前生活在富饶的大河平原地带,由于战争所迫,跨黄河、过长江,迁徙到西南地区人迹罕至的深山老林,开荒斩草、繁衍生息。将这段历史刻在银帽檐上,是要告诫后人牢记历史,不忘先民们英勇奋战、顽强拼搏、勤劳勇敢、刻苦耐劳和艰苦创业的优良品质。苗族服饰品中的银帽多在祭祀、集会等大型活动时佩戴,服饰上所喻意的象征性符号,更能唤起民众强烈的民族自我认同感。

3 苗族服饰的形成和发展也是不断求异创新的过程

人类的需要是艺术创作的第一源泉, 苗族服饰配件的创新正是遵循这一逻辑而发生和发展的。由于群体审美观念的规范,在艺术创新的过程中,苗族服饰配件逐渐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民族个性。苗族服饰中融合有来自南方少数民族的“耳档”,起源于北方少数民族的“跳脱”,流行于黄土高原汉族的剪纸;以及从古代饰物中沿袭而来的“步摇”、“五兵佩”和中国传统的龙、凤、鳞纹样等等。但是在融合其他外来服饰特征的时候并不是简单地直接拿来和照搬照用,而是在实际使用中不断加入了自己民族文化的内涵,最终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地域特色非常明显、民族气息较为浓厚的服饰形象。

苗族服饰是苗族精神风貌的展现,它不仅表现出民族的尊严感和自豪感,而且也表现了一个民族的抗拒感,体现了一个民族的认同意识和民族精神。苗族服饰的发展与转型,涉及到了人类文化的交流、融合、碰撞、冲突、继承和创新等有关文化发展方向的问题。各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影响,是民族文化交往过程中必然要产生的一种文化渗透现象,它使得苗族服饰出现丰富多彩的多元化局面。苗族服饰的发展与变革,充分映射出了苗族的历史文化内涵,它是民族文化互相吸收与借鉴、结合与扬弃的过程,也是各民族文化交融集体智慧的结晶。

4 结 语

苗族服饰文化是中华灿烂文化中的一支独秀,带有典型的地域色彩和民族风情,历经几千年的迁徙变革而依然保持着独立的民族性和特点,苗族服饰文化不仅仅是华夏文明的结晶,同样也是世界文化中的宝贵财富,更是现代服装设计的创意源泉。作为现代设计者要更好地去学习民族服饰文化,把握中国元素在设计中的运用,为设计出符合市场需求的现代服装而努力。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周成华.湘西苗族服饰简考[N].光明日报,2005-09-14(011).

[2]曾祥慧.试析黔东南苗族服饰的文化整合[J].贵州民族研究,2010,(3).

[3]东旻.试论苗族服饰文化的历史积淀[D].北京:中国民族学学会2004年年会论文集,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