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园林毕业论文范文,园林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早熟甜油桃新品种‘秦光3号’·草莓新品种‘福莓2号’

  • 投稿投研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322次
  • 评分4
  • 48
  • 0

1997 年以果个大、味浓甜的中熟油桃‘82-4-33’品系为母本,特早熟油桃‘阿姆肯’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杂种苗2001 年开始结果,2003 年编号‘97-3-11’单株入选为优株,2004 年在陕西西安、宝鸡等地区试,其比‘中油5 号’平均单果质量增加23.4%,可溶性固形物含量提高21.5%,果实性状优良,经济生物学性状稳定,适应性良好。2014 年3 月通过陕西省果树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秦光3 号’。

1 品种特征特性

树势强健,树姿半开张,一年生枝红褐色,有光泽,节间平均长1.8 厘米。叶片披针形,绿色,长17.5 厘米,宽4.5 厘米,叶尖渐尖,叶基楔形,叶柄长0.6 厘米,叶脉网状,叶缘钝锯齿,密腺肾形,2~4 个。花芽肥大,圆锥形,叶芽瘦小。花蔷薇型,大花,有花粉,花蕾红色,花冠直径4.6 厘米,花瓣粉红色,雌蕊高于雄蕊。

果实椭圆形,果顶平齐或微尖,缝合线浅,两侧较对称,平均单果质量160 克,大果245 克,果面着鲜红色晕,常温下可贮放10 天左右。果肉白色,近核处同色,阳面红色略深入果肉。肉质较细,纤维中多,硬溶质,汁液多,风味甜酸适中,芳香,含可溶性固形物13.0%,总糖8.21%,总酸0.36%,维生素C 25.3 毫克/千克,半离核。

早果丰产性好,4 年生冠径3.6~4.0 米。定植第2年即可结果,4~5 年进入盛果期,产量可达29 265 千克/公顷。长、中、短果枝均可结果,但幼树以长、中果枝结果为主,花芽起始节位低,花芽占总芽数的2/3 以上,有花粉,自然结果率可达62.8%。

在陕西关中地区,3 月中旬叶芽萌动,3 月下旬至4月上旬开花,花期持续6~7 天,6 月中旬果实成熟,果实生育期78 天左右。10 月下旬至11 月上旬落叶,全生育期236 天左右。

2 栽培技术要点

栽培适应性较强,在陕西等北方桃产区地势高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水源充足、排水通畅的平原、坡地均可栽植。坐果率高,生理落果轻,成熟早。为使果实增大,提高品质,除应及时疏果外,还需重视花后施肥,并在熟前喷肥,在果实膨大期若遇干旱,宜适量灌水。萌芽力、成枝力均强,树冠易密闭,应随时疏除过密枝、徒长枝。

栽培多年未发现有明显病害,对桃缩叶病、细菌性穿孔病抗性强。由于果实成熟特早,食心虫危害前果实已成熟,可减少对食果害虫喷药次数,但不能放松对枝叶病虫害的防治。

王安柱,韩明玉,田玉命,赵彩平,张满让,刘航空,王淑莉(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陕西杨凌712100)(据《园艺学报》2015,42(1))

草莓新品种‘福莓2号’

中国地域辽阔,各地气候、土壤等存在较大差异,引自国外的草莓品种真正能适应中国不同气候条件的并不多。福建省目前主栽的草莓品种‘法兰地’,虽然表现抗病高产,但果实含糖量低,酸度大,无香味,不符合喜欢偏甜果品的消费者的需求。选育出适合福建省及南方地区气候条件、抗病、优质的优良草莓新品种,对推动草莓生产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福莓2 号’是以日本品种‘佐贺清香’为母本,以美国品种‘法兰地’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新品种。2006 年配制杂交组合,2007—2008 年进行优株(系)筛选和扩繁,通过植株长势、早熟性、香味、丰产性、抗白粉病等性状的综合评价,选出1 个最优株系。2009 年进行品种比较试验,2010—2012 年在福建省福州、厦门、龙岩、宁德、三明等地进行多点试验、生产试验示范,表现为生长势强,早熟优质,抗白粉病,产量高,定名为‘福莓2 号’。2014 年6 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

1 品种特征特性

植株生长势强。株高16 厘米,冠幅35 厘米×35 厘米。三出复叶,叶片圆形。两性花,花瓣白色,花序稍低于叶面,斜生。每株花序4 ~ 6 个,每序结果7 个左右。果实圆锥形,果红色,种子平于果面。肉质细腻,甜而多汁,香味浓,可溶性固形物含量9.5%,总糖含量7.1%,可滴定酸含量0.47%,糖酸比15.1,维生素C 含量0.719 毫克/克。平均单果质量20 克,产量约40.5 吨/公顷。抗白粉病,中抗灰霉病。

2 栽培技术要点

福建省各地均可种植。9 月中旬至10 月上旬定植,采用高畦双行栽培,密度10~12 株/米2,11 月上中旬覆盖地膜,冬季有霜冻的闽西北地区需进行拱棚保护地栽培,以防止花序受到冻害。及时疏花疏果,以节约养分增大果个,一般每花序留3 个果。及时摘除老叶、病叶,以利通风透气,减少病害。常见病虫害为灰霉病和红蜘蛛,应及时防治,防止农药残留。

花秀凤1,陈铣1,朱海生2,陈爱华3(1 福州市蔬菜科学研究所,福州350111; 2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福州350012;3 福建农业职业技术学院, 福州350007)(据《园艺学报》2015,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