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园林毕业论文范文,园林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打通科技服务果农的最后一公里

  • 投稿锅锅
  • 更新时间2015-09-14
  • 阅读量725次
  • 评分4
  • 71
  • 0

北京实施“林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8 年,培养了一批乡土专家,构建了基层林果科技服务体系……目的是——

王胜男 于洋

把林果科技送到农民手里、用到林间果园,这个过程被称为林业科技推广的“最后一公里”。这“一公里”,距离虽然不长,但要走过去却并不容易。

一头是果农对科技的迫切需要,另一头是基层技术人员太少、科技下乡时间太短、城里专家太远。如何打通这“最后一公里”?北京市的做法是:实施“林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培养一批有技术、会经营、善管理、能辐射带动周边共同致富的“当地不走的专家”,构建市、县、乡、村四级林果科技服务体系。

自2007 年实施至今,北京市已发展乡土专家培养对象638 名,直接带动果农10 万户,增收6 亿元;组建乡土专家技术服务队121 支;建立乡土专家科技示范基地26 个,基本实现了“县县有示范、乡乡有专家、村村有能手”的目标。

壮大基层科技服务队伍

北京市“林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实施之初曾做过统计,全市有经济林面积230 万亩、果农30 万户、蜂农1 万余户、花农1 000 余户,而在基层从事林业科技推广的工作人员却不足300 人。也就是说,每名基层林业工作人员平均要负责8 000 余亩经济林和1 000 余户林农的科技推广及服务工作。

乡土专家队伍的建立充实了基层林业科技推广的力量,缓解了农村科技供给不足的问题。目前,北京市仅林果乡土专家及其带领下的技术服务队员就达到2 329 人,培养的村级技术骨干等达到上万人。

“过去,总是盼着专家下乡指导,但今天来明天走,总感觉不解渴;现在,村里就有乡土专家,果树有个‘头疼脑热’的毛病直接去找他就行。”延庆果农老张提起乡土专家,满是敬佩与感激。

科技推广实现以点带面

“落叶后,要抓紧做好小树防寒工作。”这几天,北京市昌平区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的社员又收到了果园生产提醒短信。社长田昆利便是北京市首批林果乡土专家之一。

“像这样的工作,传统的科技下乡就没法做到如此及时。”北京市林业工作总站站长施海说,乡土专家本身就是果农,技术服务更方便当地农民也更易接受;可以更好地实现‘点上带动、响应一片’的效果。

传统的林果科技推广走的是“林果专家→农户”的线型模式,有了乡土专家后,科技推广形成了“林果专家→乡土专家→技术骨干→农户”的金字塔型模式。

营坊昆利果品专业合作社就是个很好的例子。2007 年成立之初,合作社共有103 户社员,如今已发展到501 户。合作社为社员开展免费的技术培训,并提供果品销售、生产管理、果园托管等多种服务。去年,社员实现户均林果收入2.2 万元。

近些年来,农村青年进城务工趋势明显,果园生产越来越“没人干、不会干”。对此,北京市扶持建立了以乡土专家为技术核心的服务队伍,从果树修剪到果园托管,从科技服务到营销仓储等,提供全方位服务。目前,全市已有121 支这样的技术服务队,服务范围有些还扩大到河北、天津、山西等省份。

延伸服务实现三个“零距离”

8 年来,北京市林果乡土专家科技服务模式不仅为广大果农带来了实惠,也促进了首都林果产业的整体提档升级。2008 年北京奥运会果品评选中,87%的入选果品都出自林果乡土专家的果园,还有一批乡土专家指导的果园被确定为奥运果品专供基地。

通过科技推广提升果品品质的目的达到了,但如何让这些优质果品被市场所认可接受,这才是“最后一公里”的“最后一百米”。

8 年来,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先后组织了7 次乡土专家与市民交友活动,举办地点从社区到果园,交友方式从面对面交流到时下流行的微信。今年开通的“北京乡土专家”微信公众号,可以提供果品知识和采摘信息,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供市场信息等。通过服务的延伸,实现乡土专家与市民、乡土专家之间、乡土专家微信平台与电商之间的3个“零距离”。

在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林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也凸显老龄化问题。目前,乡土专家队伍中,近半数人的年龄在50~60 岁,最大的74岁,而40 岁以下的只占10%左右。

如何把年轻人吸引回农村,保证林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施海认为:一是为基层科技推广体系建设提供持续性的项目支持;二是理顺管理体制,完善运行机制,保证工作的系统性和连续性;三是针对乡土专家出台扶持和激励政策,激发其积极性和主动性。“任何新生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相信今后对乡土专家的扶持和激励也将逐步到位。”施海对“林果乡土专家行动计划”的未来充满信心。

(据《中国绿色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