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园林毕业论文范文,园林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江南地区乡村可食地景组团的生态配置设计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1-02
  • 阅读量27次
  • 评分0

  摘    要:可食地景是一种新兴的园林表现形式,也是现代景观对传统农作物创新利用的体现。通过文献资料筛选江南地区合适的可食植物品种,根据组间生态适应性进行艺术化组团配置、模块化设计,运用到实际项目中。从而实现理念与实践结合、特色和本色并重,实现乡村绿色生态新型景观,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可食地景; 生态;组团配置;乡村振兴;


  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人们对乡村绿化景观的要求有了深层次思考,可食地景提供了一种城市与农业景观相兼容的新型绿化发展模式。现阶段可食地景研究集中在以自然园艺种植为主的城市景观中,乡村主要以大尺度农田景观进行呈现,对于中小尺度的组合配置研究较少,特别在生态性与艺术性相结合方面的研究更是空白。兼顾生态性、观赏性、实用性的乡村可食地景组团设计,是乡村永续设计理念下园林绿化新模式,值得研究。


  1 乡村可食地景的概述


  20世纪80年代,德国园林设计师Robert Kourik[1]首次提出可食地景的概念,他将景观设计与农业生产相结合的模式称为“可食地景”(edible landscaping),即在园林设计中运用可食用植物代替观赏性园林植物,并达到一定景观效果,可食地景发展至今已成为景观设计的新趋向。随着现代农业景观的发展,乡村可食地景具有取材广泛、维护方便的特点,农作物、园艺蔬菜、果树、野菜等植物都可以成为设计元素[2]。据调查显示,全球有数千种可食用的植物,而现今用于园林实践的仅有一百余种,可见其应用潜力巨大[3]。乡村可食地景还兼顾生态、经济和社会等价值,随着乡村振兴的深入,可食地景符合当今国家青山绿水的生态主旋律,将迎来新的发展时机。


  2 乡村可食地景组团的生态配置设计


  2.1 可食地景组团品种分类


  乡村可食地景采用的可食植物为露地栽植品种,经文献资料研究,可食地景组团品种主要分为常见经济作物类、普通蔬菜类、观赏果木类、可食花卉类、药草类及野菜类,共六大类。可食地景植物品种需满足景观最根本的“可观赏性”,其与传统的植物景观所带来的效果不同,为村民带来结合生产、观赏负荷功能于一体的多样化的景观体验。可食植物材料按其观赏部位(要素)不同,可分为观叶类、观茎类、观花类、观果类。


  2.2 可食地景组团品种选择依据


  选用合适的品种是植物配置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又因可食植物个体或可食植物之间习性不同,养护管理要求和适宜场地应用也并不相同,在对江南地区可食植物有关资料进行进一步整理归纳后,总结为以下6个植物品种选择依据。


  2.2.1 基于日照需求。


  按照可食植物对光照的需求程度可将植物分为三大类:喜阳植物每天至少需要8h的日照,多为花果类植物,光照充足果实才能充分成熟,其次为根类可食植物,此类植物需较长日照时间来制造糖分和淀粉并储藏在根部;喜阴植物一般不能忍耐强烈的直射光照,生长季节要求较为湿润的环境;耐阴植物则介于前两种植物之间。但其在形态和生态上的可塑性较前两种更为优越,常起到净化空气、水土保持等生态作用。


  2.2.2基于温度需求。


  按照可食植物对温度的敏感度可将植物分为四大类:耐旱植物在低温环境下可存活,冬季景观常考虑此类植物;喜热植物不耐霜冻,需注重保温措施;喜寒植物如要在夏季及早秋栽培,需注意遮阳覆盖措施;耐热植物在30℃生长最好,因此适宜夏季栽培。


  2.2.3 基于湿度需求。


  按照可食植物对水分的敏感度可将植物分为三大类:喜湿植物多数为原本是水生植物的品种,其次是瓜果类,枝叶果实中水分多,因此水分需求并不大,再其次是叶类菜,若太干,该类植株会变老变硬;耐旱植物多为豆类植物,而豆类植物中蔓生豆类又不如矮生豆类作物耐旱;中性植物多为根类果蔬。


  2.2.4 基于土壤酸碱度需求。


  不同可食植物对土壤的酸碱性要求不同,按照对pH值的敏感度,可分为三大类:喜酸性土壤植物主要是浆果类等;栽植喜碱性土壤植物时可撒一些石灰石粉或草木灰;但多数可食植物属于喜微酸性或中性土壤。


  2.2.5 基于生长周期需求。


  生长周期指的是从播种到收获的一段时间。目前,通过科技研发等手段可获得多种早熟品种,但可食地景的初衷更倾向于尊重可食植物的自然周期。不同品种生长周期差异较大,如芽苗菜(5~8d)、菠菜(30~40d)、黄瓜(40~80d)、生菜(20~50d)、南瓜(80~120d)、草莓(100~150d)等。基于种植经验需求大多可食植物需养护管理,因此在选择植物品种时往往选择不易染病、操作简单、养护容易、较为常见的植物。


  2.2.6 基于植物伴生需求。


  不同类型植物间会相互影响,植物的共生(伴生)与排挤现象很常见,可食地景在植物配置时需考虑植物伴生关系,如豆科植物能够促进生物固氮增加土壤有机质,把豆类、南瓜和玉米种在一起,豆类能利用根瘤菌增加土壤中的氮肥,南瓜能为玉米提供很好的覆盖,而玉米又能为蔓生豆类提供支架;芳香类植物可以在防病虫害方面起到一定的作用,如葱类和豆类、西红柿和土豆不宜种在一起,因为容易互相传染疫病;黄色草花与蔬菜种植有助于趋避菜蛾。伴生植物混植的目的就是增强抗性,避免农药破坏生境。


  2.3 可食地景组团配置原则


  2.3.1 生态性原则。


  选择植物时,需遵循植物的自然生态习性,考虑配置环境是否符合植物的生长条件。而在设计操作时,则应关注果实收获后的荒地问题,做好轮作播种处理,搭配园林绿植与花卉,以免对植物生长、景观呈现造成影响。巧妙运用植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可使其相互促进生长,使不同生态特性的植物能各得其所,形成稳定的植物群落,既有利于植物的生长,又可防治病虫害,如薄荷和月季能够分泌芳香物质对邻近植物的生长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2.3.2 特色性原则。


  所选可食植物应当满足地域性要求,并确保其生长状况良好。可优先选择乡土植物,因其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成活率高,对灌溉和养护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且能够呈现赏心悦目、生机勃勃的景象,产出更优良和美味的果实,如野菜类和药草类植物。在此基础上,将其与村庄特有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与特征等进行融合,从而形成属于该地的独特景观。当设计场地涉及宅前屋后的空间范围时,植物设计应提供多种选择以匹配使用者的私人喜好,如爱好烹饪的,可选择一些食用香料,如香菜、迷迭香等。


  2.3.3 实用性原则。


  可食地景除了营造景观效果之外,还承担着生产任务。在可食植物生长的季节,如季节性的水果和蔬菜等,若将其与多种观赏植物相结合,既能保证景观效果,又能提高可食植物的品质。可见,可食地景能够为人们提供各种时令食品,满足人们对新鲜和健康食品的需求,提高人们的生活体验,节省生活费用。但值得注意的是,将可食地景引入到乡村景观的设计中,并非要抛弃观赏价值,而要在原有的园林设计方法的基础上,略作调整,使可食物种种植重返村民的生活中。


  2.4 可食地景组团配置策略


  可食作物组团搭配可进行多样搭配设计。层次搭配可选择大套小、高套矮、深套浅等。在园林景观设计中,植物配置大概分为5个层次,其中配置结构又有两层、三层、四层、五层及以上结构形式。可食作物组团设计可借鉴该理念,进行高低错落的植物配置。在品种搭配上,可选择豆套瓜、菜套豆、果树套蔬菜、芳香植物套蔬菜、可食花卉套蔬菜等。这些品种的搭配兼具生态与美观的优点。


  2.4.1 艺术搭配策略。


  可食地景组团搭配设计中,观赏性是必须要着重考虑的。可食作物可从植株、叶型、叶色、果实等方面进行选择,以花坛、花丛、花境等形式展现,一般多采用植株整齐、色彩艳丽的观赏蔬菜,例如甘蓝、羽衣甘蓝、五色苋菜等。在景墙、廊架、围栏等垂立面上,可多选用叶型优美、生长速度快的攀援观赏瓜果豆类,如豇豆、黄瓜、西红柿等,果实成熟时,场面壮观。在庭院、道路两侧等场地上,多选用具有保健、食用、美化作用的观赏蔬菜和芳香植物。如葱、羽衣甘蓝、生菜高低错落,番茄、辣椒增加立体感,香菜、罗勒、迷迭香不但有驱蚊防虫的效果,还有助于身心放松。


  2.4.2 层次搭配策略。


  乡村可食地景组团6大分类在高度上呈现较大差异,果树类最高,其次生产经济作物、花卉类,最后是蔬菜和野菜类,根据正常生长标准的高度进行排序分类,3m以上为高杆型,主要集中在果树;2~3m为次高杆型,主要是矮株的果树以及生产、经济类作物;1~2m为中等直立型,主要集中在蔬菜类;1m以下为矮化丛生型,主要为菜叶类蔬菜、草花、野菜。


  2.4.3 株形搭配策略。


  乡村可食地景组团6大分类在植株形状上也呈现较大差异,参考园林树木学对树型的分类标准,对有代表性的植株形状也进行分类,为组团层次搭配提供选择标准(见表1)。


  表1 常见可食植物株形表


  2.4.4 生态搭配策略。


  要考虑品种配置是否有利于双方发育生长、互利共生或有利于一方,但不损害另一方的生长。如玉米套种大豆,大豆的根瘤菌可为玉米提供氮肥,而玉米分泌的无氮酸类,则是大豆根瘤菌所喜欢的基质。要考虑品种配置是否能有效抑制双方或一方的病虫害。如玉米和黄瓜间作,可用玉米秸秆替黄瓜架条,让黄瓜缠绕在玉米秸上,还能减轻或抑制黄瓜花叶病。总之,品种配置得当,能有效改善土壤结构,减轻土壤的受污染程度,尽最大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2.5 可食地景组团配置设计


  按照筛选后的植物品种通过大数据配对成组合,将江南地区常见可食植物进行进一步组合,最终整理得出300组可食植物配置组合,根据高中低三层次景观效果分为果树—蔬菜—野菜,作物—蔬菜—野菜,蔬菜/草花—蔬菜—野菜,蔬菜/草花—蔬菜/野菜,这四大类进行布置,每组依据组团配置策略进行单元化设计。


  2.5.1 组团类型一:果树-蔬菜-野菜的组团配置模式。


  高层为高杆型可食植物,适合各类观赏果树,中层直立型可采用耐阴的芳香类草本植物,如薄荷、藿香、杭白菊等,下层可选用丛生、匍匐型可以采用耐阴性的蔬菜、野草,如萝卜苗、生菜、姜、蒜、空心菜、木耳菜、莴苣、芦笋、红薯、韭菜、葱等,该组团适合四季,上层搭配固定,中下层次可随季节选择适合品种。


  2.5.2 组团类型二:作物-蔬菜-野菜的组团配置模式。


  高层为高杆型可食植物,适合生产经济作物,如玉米、芝麻、向日葵等;中层考虑适合与上层间种、套种的蔬菜如攀援型、直立型的菜豆,豇豆、绿豆、毛豆等;下层可选用匍匐覆盖式品种,如南瓜、冬瓜、西瓜等。据资料考证,玉米、菜豆、南瓜俗称三姐妹,玉米给菜豆提供攀爬支撑,菜豆固氮增肥,南瓜覆盖地面控制杂草并保持湿润,这三类配合种植促进生长,且景观效果不错。或者上层高杆型作物,下层耐阴蔬菜或野菜,两层式组团,如高杆玉米、向日葵、芝麻间作白菜可减少白菜多种病害,高杆作物使得田间气温降低0.5℃、可使白菜病毒病减少20%以上,白斑病减少18%,白菜软腐病、霜霉病的发生也明显减轻。


  2.5.3 组团类型三:蔬菜/草花—蔬菜—野菜的组团配置模式。


  高层为直杆型蔬菜如秋葵、荠菜等,可食草花如迷迭香、杭白菊等;中层为丛生型蔬菜如洋葱、西兰花、卷心菜、甘蓝等,下层为耐阴野菜作为地被满铺如苜蓿、蒲公英等。洋葱最好的伴生植物是卷心菜家族的成员,包括西兰花、羽衣甘蓝、紫甘蓝和卷心菜。洋葱可以自然地阻止日本甲虫、黄蜂、蚜虫、卷心菜蠕虫、卷心菜蛆。


  2.5.4组团类型四:蔬菜/草花-蔬菜/野菜的组团配置模式。


  只有中、下两层式,中层为缠绕或单株型品种,如番茄、黄瓜或豆类等,下层是可伴生的蔬菜、野菜。如中层选用番茄,下层周边选用芦笋、胡萝卜、芹菜、生菜、卷心菜和大蒜,卷心菜和番茄、芹菜组合种植,有助于趋避卷心菜蠕虫;卷心菜和薄荷一起种植,有助于驱除蚜虫和卷心菜蛾;黄瓜植株下方及附近种萝卜、豆类、卷心菜,可以防止黄瓜甲虫;种植豆类,可配套种植卷心菜、甜菜、胡萝卜、花椰菜、土豆等。


  3 可食地景组团配置应用


  乡村可食地景组团应用在中小绿地,如乡村公共节点绿地、宅旁菜地、房前屋后绿地,这类绿地与人关系最为紧密,应遵循“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突出互动性。如在村庄入口或公交站牌等绿地,需注重一定的可观赏性,且通常选用适应性和生命力均较强的植物品种成丛栽植,三五成群,相映成趣;乡村的休闲场所需满足休憩、观赏等多种功能,也可结合园林小品,如廊架、花坛等,利用藤蔓瓜果类可食植物,进校层次式配置设计(见图1)。


  4 结语


  可食地景是一种新兴的园林表现形式,也是现代景观对传统农作物创新利用的体现。随着乡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利用可食农作物造景成为乡村绿化景观的新方向。通过对江南地区可食地景的组团配置进行研究,对于降低种植成本、建设美丽乡村、保护生态环境都有重要的作用,是践行国家绿色生态乡村建设的实效之举,可为乡村可食地景发展提供新思路,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 任栩辉,刘青林.可食景观的功能与发展[J].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2015,12(10):737-746.


  [2] 蒋爱萍,刘连海.可食地景在园林景观中的应用[J].林业与环境科学,2016,32(03):98-103.


  [3] 成玉宁,袁旸洋.当代科学技术背景下的风景园林学[J].风景园林,2015(07):15-19.


  [4] 圣倩倩,何文妍,刘宇阳,等.植物生理信息监测技术的研究进展[J]西部林业科学, 2020 ,49(06):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