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园林毕业论文范文,园林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古典园林框景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创新与运用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1-22
  • 阅读量22次
  • 评分0

摘    要:从人与自然平衡的生态美学观念入手,基于古典美学“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理念,围绕框景艺术展开论述,研究古典园林中框景及其形式、特点、表达要素和表现手法,浅析其形式语言和艺术效果在现代景观中的创新与运用,最终建立在现代景观审美环境差异上,论述传统与创新之间中国现代景观如何将天人合一的美学观念运用于新领域的途径。


关键词:“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古典园林;框景;景观设计;


1“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背景下古典园林框景手法的营造理念

《园冶图说》作者计成“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美学价值观念在温婉小桥人家般江南园林,气派、豪迈的北方帝王园林,叠嶂秀丽的岭南园林中均有体现。究其两者关系,其主要由“人作”与“天开”交融而成,互为表里,表为“人作”,里为“天开”,最终以“天开”为目标;两者体现在园林建造中毫无斧凿痕迹,表现为“天人合一”,即人与自然的和谐,最终通过人类劳作方式呈现出浑然天成的美学意义。


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喜集山水、花树等自然为一体,力求将这些大自然的艺术品融合,以达到“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审美意趣。中国古典园林的美不是一座孤立的建筑的美,而是艺术意境的美[1]。古代园林造景由古时能工巧匠将园林景观、水木、山石与具有地方风格的建筑运用多种艺术形式组合为供人赏析的古代美学景观,这类景观大多具有源于自然又高于自然的自然美、古色古香的建筑美与意境美。例如,中国古典园林表达方式之一的透过“框”来观“景”,体现出“宛自天开”的意境美。造园手法中框景则采取“佳则收之,俗则避之”的表达方式,优化园林景观组合与审美对象,最终以达到抱朴含真般的园林景观。


古今中外,不论是古时园林建造师还是现今设计师,皆穷尽力气追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意境。文人将造园融汇诗、书、画和空间叙事艺术的综合性艺术,形成自己独特的面貌[2]。从最基础的园林景观山水营造的美学观念出发,追求人与自然共存最舒适的生活方式,以求品山石水木之徜徉、鉴曲径通幽之意境。


2 中国古典园林框景中的“框”与“景”

框景观赏的视角下由“框”与“景”共同构成,具有2 层含义:即有框有景,以框为景,无形框、有形景互相联结共同构成框景。框与景置于“镜框”中共同欣赏,增添审美意趣。


2.1 无框有景

通常不易察觉,以人眼观看难以尽收眼底的框称之为“无形框”。其框中之景往往真实且具有完整性,具备观赏主体价值的景都能被称作框中之景,这里的景往往是通过建造师精心设计,是对于造景要素的凝练与表达。有形景作为审美对象与人类活动存在心理同构,自然景观引导人扩大活动范围,进行构景认知。同时自然景观静态美感与人类活动产生关联性,共同构成景观叙事关系。


框中有形之景常令人流连忘返,透过框看景,好似一幅幅立体的山水美景画,恰是这种高度凝练的手法将山水园林的生态自然之美、文人笔墨下的画境美与园林内高耸矗立的建筑美和谐统一起来,并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美学观念。计成描写框景时所谓“收之圆窗,宛然镜游也”,此句体现出古时的建造师们有意识地将黄山松柏、古梅、美竹等景观透过圆窗收之园内,使园区内外景观高低层次鲜明。最为典型的有拙政园中的扇亭,坐于亭中想要观赏拜文揖沈之斋和水廊,只需向东北方向门框朝外望去,一幅自然的画卷在树木的掩映之下呈现于眼前。这是造园处理手法中框景手法巧妙运用的典型范例。


2.2 有框有景

仿若照像,有框有景即对框设景。这指预先设置一种形式的框架,透框形成框架内的景观。“框”与“景”在古典园林中有对景设框、对路设框、门窗洞墙框景等作法。框景作为中国古典园林前景中的处理手法,在古典园林设计中通常利用门、窗、树木与山石形成易见的门框、造型各异的窗框、自然形成的树框,运用框的形式将景表现,透框视景择优性地选择恰似“闲上山来看野水,忽于水底见青山”般的美景及人文景象;其美景如痴如醉,宛如画联一般。较为典型有:苏州狮子林的“探幽”山洞。这类框与景和谐统一共同构成景观、美化装饰环境,达成了双重标准特性。


2.3 以框为景

古谚云:“三分画,七分框,乃见画框于画所作也。”景框与景观的品味应是匹配的。主景与配景共同构造套上适合的框,在古典园林中构成了一幅美好而和谐的画面,并时常在观景人、居住者眼中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框景中框具备凝练景观要素、增添审美情趣的作用。根据人心理对美的认知距离,远景更符合人内心观赏距离,这也造成另一种为远景进入“框”后更为生动凝练。透框看景更像是将人的视觉中心与范围拉进另一个环境中,“框”扮演了一个工具的角色。


园林中的框景,一般都是园林中的框常以青石砖类的材质镶嵌于各式各样门洞内,这些孔洞经过自然的冲刷,表面往往很光滑,远远望去,就像是一幅经过了漫长岁月雕琢的画框。另外,框景之框也经常处于完全封闭和完全开放的空间之间,通过不同形式的框打破墙体的厚重感,将建筑与外部的环境隔断。尤其是框的线条流畅、简洁,更易于凸显框架内部的景观层次,有利于人们观看其他环境,进而提高审美趣味。


园林中另一种不易被人察觉的框,为使画面丰满多层次变化、更有层次感,古代建筑师们就把长廊的边缘连接的实体墙与户外的风景相连接起来[8]。现在留存于古典园林中所见的廊柱多是虚无缥缈的圆柱,这种虚幻的圆柱与屋顶、室外地面构成了一个巨大的“框”。此类“框”主要是为了辅助风景的呈现,毫无巧夺天工之意。画面与风景的间距表现出不同的景观层次,利用框为媒介,强化了框与景观之间的联结。


3 中国古典园林框景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传承

现代景观设计中框景艺术具有高度的形式美感与强烈装饰性特点。框内景观常采用古代扇画小品样式元素加以构置,以小景为题材,在形式多样的洞门、空窗后加以造型各异的石峰、假山。此外,现代园林设计中框景多以有形抽象景观为主,并选择性地截取室外景观,将动态的人、静态的构筑物结合成一幅生动的画幅,营造出一个真正的生态环境。框景的重复出现组合也是现代景观常用来组景的一种手法,提取平面构图中横纵向的切分轴线,将2组或多组框景加以组合对比,园林的意境美油然而生,加强景观纵深效果。


3.1 框立于景的聚焦、开合

中国古典园林自古多以含蓄的审美意趣呈现,如沈祥龙《论语随笔》中“含蓄,引而不发,显而不露”,将中国人审美观念体现得淋漓尽致。造园者常运用欲扬先抑或欲露还藏的手法,营造景观深远的意境,而框景艺术手法的妙处就在于此,该手法在框立于景的聚焦、开合体现。从简洁的空间布局出发,留白的思想在绘画艺术中广泛应用。园林中的空窗也是借用油画中留白的艺术手法,表达方式往往竖起1~2块石头并与花草树木的栽种结合。其间省去了繁复的场景,并与一抹粉墙加以点缀,以明快、简洁的创作情景加以呈现。如阙师园殿春移蕉窗,即稍重叠之观,以花木为前景,以远台楼为虚背景,若隐若现。仍以空水为留白,以达到简明虚实以相生、疏朗之效也。


分隔及开合在园林空间内,倘若一个没有分隔的空间,时常一通到底,这类空间则无层化。反之若只有物体的阻隔,空间亦无渗透。因此,一明一透,视线得以在两空间中交替,加强纵深感,使空间有层化。古典园林讲究“曲径通幽”的意境,这种空间有层化的变幻联系使游人产生一气呵成般的游园体验。这时框充当角色为原本静止的景观,在空间渗透作用下产生流动的感觉,这就是西方建筑艺术中的“流动空间”。现代景观空间由各造景原色合成。框景位置虽不变,游人视线的变化丰富了园林各空间中流动、变换的景象。


3.2 框中取景的过渡、联系

清代李渔看着窗外青山如画,由此引出“无心”之说。框中景大多是精挑细选加以凝练而成具有装饰性欣赏价值的物品或景色。框景的过渡、联系主要运用主景和框的距离来控制。其形式有3种:近景、中景、远景。近景意为离框近的景观,观赏主要聚焦于景的形、色,能较为仔细地展现出景观的特点。这类景物通常为形状各异的山形、扇叶芭蕉树、丹枫青竹。从观赏的角度分析,以自然为画,不同于以往艺术家创造出的书面画,使艺术美更加升华,画面更加灵动丰富。中景介于远景与近景之间,表现形式是在透视原则下通过空间加强纵深感,通过多种景观组合丰富景观层次,烘托氛围与意境。远景多以构筑物、建筑物、远处的山水风景为主。亭台楼榭与山石、水景融为一体,远处的建筑便成为点睛之笔,空间层次感十分丰富。在现代景观设计中,框常被用作突出强调石景、水景、植物组群。正是有了框的引入,石景、水景的艺术美感和意境美得以增加。现代社区景观营造中,形状各异的框景设计已十分常见,这种方法值得现代设计深度学习。


4 中国古典园林框景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创新与运用

4.1 形式的丰富性

古典园林“天人合一、崇尚自然”的观念根植于中国传统造园观念中,这一观念与现代所倡导的绿色设计、生态经济等理念相吻合。当今生态理念是建立于前人基础上,结合目前社会发展状况所产生。环境不仅需要满足日异变迁的审美需求,也需要适应时代发展的可持续观念。框景艺术作为景观设计中重要的手法,通常以主景作为视觉的焦点,突出景观的重点。这一点从观赏角度符合现代审美者的需求及满足减少人工雕琢的自然美。需要设计者通过精心构思下的取舍和美化,将自然之景稍加雕琢后以框为载体,运用现代技术手法呈现。例如立面上的圆形,更多的是表达了中国传统观念上的空间意境。圆洞之内植物欣欣向荣的绿色与白墙色彩和谐,透过软景与硬景对比协调,使墙体的位置恰到好处。许多框位于道路的转折处,既构成引导空间又具一定的私密性,成为对景的视觉焦点,同时体现了当代中国的精神内涵[2]。当观赏者透过框将视线聚焦于周围景观的某一局部,便能细品其内部构造之奥妙。


框景已作为一种新型的手法运用于现代景观、建筑领域。框景手法的处理易分隔空间,加大墙体的灵活性,使空间之间的限定减少。通过空间的渗透,经过人工雕琢的景观和自然景观融合度加深,景观和谐之美,框与景的组合是以不同形式的框作为墙体上的洞口,这不仅仅是几何意义。框景在现代住宅入口中的演变,通过墙划分室内外空间,作为入户和室外的过渡,形成一个次级空间,兼具缓冲和提示作用,能很好地将空间序列戏剧性的推进。再者墙上形成方形、长方形的整齐划一的镂空洞口、嵌入青砖的洞口等,除了具有实用性功能外,还具有丰富的立面装饰效果[3]。


4.2功能的多样化

通过设计者不同手法的诠释,框景功能作用已不单单停留于观赏层面。在现代景观中,空间多功能化、开放化赋予空间不同的定义。作为通行量大的公共空间,行走的人们往往需要一些休憩场所。不少附着于墙面的框在原有观赏功能不变的前提下,后用于临时的休闲空间。不同形状的元素吸引人群在此拍照、创作,这便自然形成了小型的趣味空间。在建筑外部,框多了一层功能,即作为柔和建筑棱角的空间作用。框内用以建造小型景观,丰富建筑外部环境作用。现代景观讲求“四季有景,三季有花”,与现代技术结合,对自然加以“保留”。如大量环保材料已用于具有观赏价值的花草,以便不同季节都有景可观。这些都使日趋同化的建筑、景观空间注入新鲜活力,增强韵味感。


现代景观空间运用不同的新技术、新材料塑造出多种功能的景观空间,以各种新颖的方式将园林的古典美重新呈现于世人眼前。园林建筑形式实则是在山水观念指引下的自由挥洒,内中章法仍然有迹可循[4]。


5结语

通过分析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背景下中国古典园林中框景手法的营造理念,提出如何达到利用“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基础上,运用现代景观科技的手法与当代设计中框景艺术形式语言研究与运用。阐释框景中“框”与“景”的联系和中国古典园林框景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传承,归纳了框景手法在现代景观中的创新与运用。现代不同地域文化下与中国传统造景手法框景结合的案例越来越多,能够将深层审美价值充分挖掘并以全新形态出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参考文献

[1] 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M].上海:上海人们出版社,1985.

[2] 李卫红.框景艺术在现代园林中的应用研究[D].长沙: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3.

[3] 王超.居住区景观空间中“新中式”风格的运用方法研究[D].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2014.

[4] 方晓风.文人天地一壶中,玲珑妙相趋无形——清末江南私家园林中山的异化[J].装饰,2017(03):12-17.

[5] 皇甫佳掼,刘谊张倩,等浅析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的营造[J]现代园艺,2021, 44(21):150-151+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