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园林毕业论文范文,园林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厦门城市公园中坐憩空间及其适老性研究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2-11-22
  • 阅读量29次
  • 评分0

摘    要:在对厦门城市公园进行实地调查的基础上,按空间形态特征、心理感知区别对公园的常见坐憩空间进行分类,并对空间内的坐憩设施类型、材质进行统计;结合老年人的实际使用情况,分别从坐憩空间尺度、空间类型、空间的渗透性、可达性、微气候营造5个方面分析坐憩空间适老性,并从尺度和材质2个方面分析坐憩设施适老性,以期为公园绿地的建设和管理提供参考,让公园在城市推进“积极老龄化”方面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


关键词:坐憩空间;适老性;城市公园;厦门;


厦门作为经济特区和全国著名旅游城市,对于城市园林绿化建设十分重视,1997年率先入选第四批“国家园林城市”,2002年获评“国际花园城市”,2013年获评“国家森林城市”以及其他一系列相关的荣誉称号,在优化城市生态环境、加大城市绿地建设等方面一直保持较快的发展步伐。截至2019年,厦门市建成区绿地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分别为40.9%、45.1%,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到15.60m2[1]。因此,对厦门城市公园的坐憩空间情况进行研究,不仅有利于回顾户外环境“坐空间”的营造现状,更是为下一阶段的景观提升、宜居建设提供依据。


1 调研范围

在对厦门市中山公园、南湖公园和湖里公园的坐憩空间进行详细调查的基础上,走访了忠仑公园、海湾公园、白鹭洲公园、金榜公园、铁路文化公园、松柏公园、江头公园等十几个不同规模的城市公园,从坐憩空间类型、坐憩设施类型、材质、形式、在公园中的数量与分布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以了解厦门城市公园中坐憩环境的普遍特征。


2 厦门城市公园中的坐憩空间情况

2.1 以空间形态特征划分

2.1.1 点状坐憩空间。

根据调研走访情况,厦门城市公园中点状坐憩空间多是由亭、廊等单体园林建筑或独立存在的小型平台等组成(图1)。点状坐憩空间在公园内的地位并不突出,但往往处在景观视线较好的地理位置。空间小巧精致,在此处开展的坐憩活动多以小规模的静态活动为主。


2.1.2 线状坐憩空间。

厦门城市公园内的线状坐憩空间多见于园路、水岸、公园边界周边(图2),该类型在带状公园中尤为常见。因厦门为海滨城市,拥有的海岸线很长,滨海带状公园数量较多,临水的线状坐憩空间也颇为常见(图3)。线状空间沿不同的景观要素布置时,形成的空间感受和坐憩感受也全然不同。从调研的情况来看,这类坐憩空间多以开敞或半开敞形式为主,空间中的使用者之间互不产生影响,但常常会受到沿线交通的干扰。


2.1.3 面状坐憩空间。

面状空间是厦门公园中最常见的一种坐憩空间类型,往往与公园景观节点相结合,形成功能复合、吸引力和凝聚力较强的开敞或半开敞空间(图4)。面状空间也是三类坐憩空间中最重要的一种,其质量大大影响了整个公园坐憩功能的质量。经调研发现,厦门公园内的面状坐憩空间通常景观元素较少、略显单调,或缺少空间分隔,显得过大过空,坐憩体验较差,难以将坐憩活动与其他类型活动相结合,提升空间活力。


2.2 以心理感知区别划分

2.2.1 社会向心空间(图5)。

社会向心空间鼓励和促进社会交往[2],在厦门公园的坐憩空间类型中较常见,通过中心吸引点的设置、边界的围合以及座椅布置形式的辅助,形成了一系列让人得以轻松方便地面对面交谈的坐憩空间。社会向心空间中不一定存在具有凝聚力的中心物,但只有当空间主体不断散发吸引力时,才能保持空间的持久活力。


2.2.2 社会离心空间(图6)。

社会离心空间为使人保持距离、不鼓励社会交往的空间类型,在厦门城市公园中,该空间在靠近自然风景优美的地方较为常见,离心空间给人安静独处的空间以观赏风景、静思感悟,避免受到他人活动的干扰。但是这种空间的使用效果并不是保持恒定的,有些离心空间通过人们在使用时的交互和融合,也可能转变为适合社会交往的场所[3]。


3 厦门城市公园中的坐憩设施情况

3.1 坐憩设施类型

根据实地调查,坐憩设施主要可以分为3种类型:①座椅(桌椅组合、独立坐凳);②可供休憩的亭、廊、花架等小型园林建筑;③辅助座椅。厦门城市公园中最普遍的还是座椅,亭、廊等园林建筑仅作为公园景观的点睛之笔,辅助增加坐憩设施数量,而第三种类型往往只有在座椅数量不足的情况下才会被人所用。


3.1.1 座椅。

这个类型是公园中数量最多、分布最广的坐憩设施形式,有以桌椅组合的形式出现的,也有独立坐凳的形式。公园中一般仅有若干个面状空间会设置桌椅组合,而大部分还是以独立坐凳形式,便于人们自由选择活动方式,且较少受到他人行为的干扰。比如中山公园和南湖公园中都在一定的区域集中设置石桌椅,方便打牌、下棋的人们使用,其他沿道路或滨水空间主要设置独立坐凳,引导一定的观景方向。


3.1.2 可供休憩的亭、廊、花架等小型园林建筑。

作为兼具赏景及点景双重作用的景观设施和坐憩设施,常常被布置在景观焦点处或者重要的交往空间中,景观视线一般较好,成为人们较为青睐的休憩空间。但在走访中发现,厦门公园中此类设施数量不多,一个公园中一般只有1~2处。且设施的利用率差别较大,有些能聚集人气,频繁被使用(图7),而有些几乎无人停留(图8)。3.1.3辅助座椅。这种设施往往不是以坐憩功能存在,但具有被人当做座椅的潜力,当场地中座椅数量不足或人们想要追求坐凳以外的可坐物时,他们就成为座椅的替代形式,满足人们的坐憩需求。如:花坛、树池、栏杆、雕塑、台阶等等(图9)。辅助座椅的重要功能在于能够起到调节座位数量的作用,否则,当活动人数少的时候,众多空空荡荡的座椅容易造成萧条的印象[4]。


3.2 坐憩设施材质

厦门城市公园中坐憩设施的材质类型有:石质、木质、金属、塑料。调研结果表明,应用最广、数量最多的是石质。其中中山公园、湖里公园、金尚公园的石质座椅占总数的95%以上(图10)。由于厦门属滨海城市,风蚀和海水侵蚀较为严重,而石材质地的座椅更为坚固、耐久性强、不易被损坏,因此石材几乎成为各个公园座椅的首选[5]。


4 厦门城市公园坐憩空间的适老性探讨

4.1 坐憩空间的适老性

从坐憩空间尺度来看,为了与整体环境相协调,一些公园在轴线周边出现的坐憩空间尺度相对偏大,较不适合老年人停留,但大多数坐憩空间的尺度保持在20m以内(图11),中型的坐憩空间大概有25~30m,加以景观要素对空间的分隔,基本能够满足老年人对坐憩空间尺度的要求,在这方面,社区公园做得较好。而在很多公园空间内坐憩设施占比较少,使得空间的就坐吸引力变弱。


从坐憩空间类型来看,厦门市公园中并不缺乏视野良好的开敞或半开敞空间,但往往空间中缺乏兴趣点的所在或空间形态较为分散,难以形成向心性,使得公园内能吸引老年人长时间驻留的坐憩空间数量有限。正因为如此,才在公园中显示出了老年人坐憩活动的分布特征,也体现了空间类型的适合与否是老年人选择坐憩空间时优先考虑的一个因素[6]。大部分坐憩空间在边界围合这方面做得较好(图12),通过植物、铺装变化、台阶、小品、水体等障碍构成柔性边界,既满足了老年人边界依靠的心理需求,又不阻碍视线和空间的互动关系。


从空间的渗透角度看,厦门公园较少出现坐憩空间的嵌套,通常坐憩空间分布较为分散,难以运用景观手段加强两者之间的渗透性。因此,对于老年人的互感———群聚效应产生一定的阻碍,受到空间活动吸引的老年人聚集之后,空间座位数量不足,就只能站立参与活动或围观(图13),厦门公园内常见的自带座椅现象就与此有关。同时,公园内很少有适合携带儿童的老年人坐憩空间,对于儿童活动空间与老年人坐憩空间的联系性考量不足。


从空间可达性来看,厦门城市公园内坐憩空间分布相对较为均匀,在靠近出入口处通常有坐憩空间,能满足老年人对步行距离的要求;便捷的空间可达性能降低老年人对坐憩空间的不满程度[7]。但多数公园缺乏导向性标识,容易导致初入公园的老年人迷失方向;空间可识别性较好,但类似海湾公园平面构图重复采用相同或相似元素导致形成的空间大同小异,又没有在其他景观元素上加以区别,导致可识别性稍弱于其他公园;同时,由于城市的地理特征,大多数公园中有水体存在,对于老年人来说,大量的岛屿和曲桥的存在增加了到达空间的阻碍。


从微气候营造来看,对于厦门最关键的就是夏季遮阴和冬季防风,这个可以根据建园历史的远近分为两类,一类是建园历史较长的公园,如中山公园、南湖公园等(图14),园内树龄较大、植物繁盛、绿化覆盖率高,几乎每个坐憩空间都会有提供遮阴和防风的乔木和大灌木;另一类是近期新建的公园,如不争公园、白鹭洲公园等(图15),在造园手法和植物生长情况的共同影响下,部分空间能够营造舒适的微气候,但仍然有很多空间夏季缺乏遮阴、冬季海风肆虐,不适合老年人坐憩停留。


4.2 坐憩空间中设施的适老性

从坐憩设施的整体尺度及构造上看,厦门城市公园内大部分座椅没有靠背和扶手,增加了老年人就坐时和就坐过程中的困难和不适感。同时,有靠背的座椅也存在坐倾角和背倾角之间的角度接近垂直,难以保证倚靠时的舒适度。部分座椅座面高度略低,也增加了老年人就坐和起身时的困难。


从坐憩设施材质的适老性角度看,厦门公园因地域环境特征大部分使用石质座椅[8],兼有木质,极少运用其他材料。对老年人来说,冬季时石质座椅太过冰冷,经常需要自带报纸、硬纸板等作为坐垫以阻挡寒气,适老性较差。但像海湾公园中,部分座椅的座面是用带漆的细金属管密集排列组成,虽然金属的温度稳定性也较弱,但该种形式能减少人体与座面的接触面积,从而间接降低了就坐时的冰凉感;另外一些则是通过在石质座椅表面增加木质面层,从而减少就坐时的不适感。


5 结语

根据对厦门城市公园坐憩空间的走访和分析来看,整体类型较为全面,但面状空间数量较为缺乏;坐憩设施数量上基本能够满足使用需求,但由于部分座椅摆放位置不当,因此,公园内坐憩设施使用情况有显著差异,造成部分区域“有座却无人使用”,而部分区域使用人数太多,人们无处可坐或不得不自带座椅。从坐憩设施类型上,与亭、廊等小型园林建筑结合的座椅数量稍显不足,这类座椅在清洁度和完整度的维护上也有所欠缺;但大部分公园中注重利用花坛和树池边缘、台阶、置石等元素增加可坐率,较好地平衡了区域座椅数量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从适老性视角来看,坐憩空间还存在以下几点不足:空间尺度上,虽整体尺度适老,但部分空间内坐憩设施占比较少,空间的就坐吸引力不强;空间类型上,缺乏兴趣点的所在,难以形成向心凝聚力;空间的渗透性上,较少考虑到相容活动空间的联系性,对互感———群聚效应产生一定的阻碍;坐憩设施的尺度和材质对老年人的生理特性兼容度不够。综上所述,当前厦门城市公园坐憩空间的水平仍亟待提升,以减少老年人“找座难、就坐难、起身难”等问题,让公园在城市推进“积极老龄化”方面发挥出更有效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厦门市统计局[EB/OL].

[2] 李云婷.上海城市公园老年人活动场所人文关怀设计研究[D].上海:东华大学,2012.

[3] 张京渤.老年人社区户外空间适应性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6.

[4] 王浩,谷康,严军,等.园林规划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9:104.

[5] 叶玉梅,黄凌宇,熊树丰,等.厦门公园座椅设计的调查分析[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3,29(6):51-54.

[6] 陈雅珊,魏亮亮,黄林生.城市公园坐憩空间的适老性评价———以厦门市中山公园为例[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7,25(01):60-67.

[7] 陈雅珊,黄林生.老年人选择公园坐憩空间的影响因素分析[J].厦门理工学院学报,2019,27(01):89-95.

[8] 肖飞公园家具的设计研究[D]福州:福建农林大学,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