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10种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的室内生物活性测定

  • 投稿xmen
  • 更新时间2015-09-24
  • 阅读量682次
  • 评分4
  • 59
  • 0

胡起兴,段海明,李雪停,张扬,张耀

(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安徽凤阳233100)

摘要:为了筛选得到对瓜叶菊菌核病菌室内抑制活性较高的杀菌剂,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10 种化学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p.)的抑制活性。结果表明,瓜叶菊菌核病菌对保护性有机硫杀菌剂敏感性较高,其中福美双对病菌的EC50值为0.8742 μg/mL,EC90为19.4750 μg/mL,而代森锰锌对病菌的抑制活性低于福美双。对于现代选择性杀菌剂,菌核病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腐霉利、异菌脲、戊唑醇、腈菌唑、三唑酮和嘧菌酯的敏感性依次下降,其中三唑类杀菌剂咪鲜胺对病菌的抑制活性最高,EC50达0.0418 μg/mL,EC90为0.3138 μg/mL,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抑菌活性以腐霉利最高,EC50达0.2113 μg/mL,EC90为0.5889 μg/mL,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对病菌的抑制活性最低,其中EC50为7.6224 μg/mL,EC90为59.5022 μg/mL。因此,咪鲜胺和腐霉利为瓜叶菊菌核病室内生物活性较高的杀菌剂,可以推荐供生产上使用,提倡保护性杀菌剂和内吸选择性杀菌剂复配使用,以提高病害的防控效果。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关键词 :杀菌剂;毒力;瓜叶菊;菌核病菌;菌丝生长速率法

中图分类号:S482.2 文献标志码:A 论文编号:2014-0856

基金项目:安徽科技学院大学生科研基金课题“不同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的毒力及复配剂研究”(14XSZ57)。

第一作者简介:胡起兴,男,1991 年出生,安徽贵池人,本科在读,主要从事杀菌剂生物测定研究。通信地址:233100 安徽省凤阳县东华路9 号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Tel:0550-6733121,E-mail:duanhm@ahstu.edu.cn。

通讯作者:段海明,男,1982 年出生,山东蒙阴人,研究生,博士,主要从事农药毒理与应用技术研究。通信地址:233100 安徽省凤阳县东华路9 号安徽科技学院农学院,Tel:0550-6733121,E-mail:heminges88@163.com。

收稿日期:2014-08-27,修回日期:2014-11-15。

0 引言

瓜叶菊[Senecio cruentus (Mass) DC.]为菊科千里光属的多年生草本花卉,常作1~2 年生栽培。瓜叶菊叶面翠绿,背面紫红,花形秀丽典雅,花姿雍荣华贵,深受人们喜爱,花期为每年的12 月至翌年的4 月,是冬春时节主要的观花植物[1]。中国北方瓜叶菊生产主要是在保护地采用分期播种和控制温度的方法使花期控制在1—5 月。保护地环境温度比较适宜,相对湿度一般在90%左右,甚至达到100%,瓜叶菊生长于这样的小气候中,发生病害的概率大大增加[2-3]。瓜叶菊病害主要有各种叶斑病、灰霉病和菌核病等,其中瓜叶菊菌核病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其主要为害瓜叶菊的根、茎、叶部等,直接造成瓜叶菊脱水萎蔫乃至整株腐烂。近年来,由于菌核病源逐年积累,瓜叶菊菌核病发生程度呈逐年加重的趋势[4]。因此,开展瓜叶菊菌核病的化学防治研究对于保障瓜叶菊花卉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菌核病大多是由核盘菌(Sclerotinia sp.)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真菌性病害,其寄主范围广泛,可以寄生于75 个科的400 多种植物[5]。目前菌核病的防治采用综合治理的策略与方法,国内外报道的以油菜菌核病的防控研究最多,然而药剂防治仍是控制菌核病发生危害的主要措施之一[6]。菌核病的化学防治药剂起初主要为多菌灵等苯并咪唑类杀菌剂,但随着用药剂量和次数的不断增加,防效在逐渐下降,所以有关报道开始探讨其他类型的杀菌剂对菌核病的防治效果[7]。杨素梅等[8]报道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并比较了8 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S. sclerotiorium)的室内生物活性,表明咯菌腈对病菌的抑制活性最好,EC50达0.1059 μg/mL,已唑醇的EC50为0.1513 μg/mL;周增强等[9]研究表明己唑醇对油桃菌核病菌(S. sclerotiorium)菌丝生长的毒力最高,EC50为0.0607 μg/mL,这说明同一种杀菌剂对不同寄主来源的核盘菌抑制活性不同;周锋等[10]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安徽省境内的油菜菌核病菌对菌核净和戊唑醇的敏感性,其EC50分别为0.8131 μg/mL和0.3781 μg/mL,而秦虎强等[11]报道菌核净和戊唑醇对陕西油菜菌核病菌的EC50 分别为0.4090 μg/mL 和0.1801 μg/mL,可以看出对来自于同一寄主不同地理来源的核盘病菌(S. sclerotiorium),对同一种杀菌剂的敏感性也不相同。虽然国内外有关菌核病的化学防治研究较多,但是到目前为止有关瓜叶菊菌核病化学防控药剂的筛选还未见报道,亟待筛选出对瓜叶菊菌核病防控效果优良的杀菌剂供生产上使用,以保证瓜叶菊花卉产业的顺利发展。为了筛选到防治瓜叶菊菌核病的有效药剂,笔者测定了10 种化学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的室内抑菌活性,以期为瓜叶菊菌核病的田间防治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供试菌种

瓜叶菊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p.)由安徽凤阳县郊区花卉温室新鲜发病材料上分离得到。

1.2 供试杀菌剂及母液配制

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江苏南通宝叶化工有限公司);75%代森锰锌水分散粒剂(上海禾本药业有限公司);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日本住友化学株式会社);50%异菌脲悬浮剂(拜耳作物科学有限公司);96%咪鲜胺原药(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5.2%苯醚甲环唑原药(山东寿光双星化工厂);98.6%戊唑醇原药(山东华阳科技股份有限公司);95%腈菌唑原药(山东寿光双星化工厂);97.8%三唑酮原药(山东大成农药工业股份公司);25%嘧菌酯悬浮剂(上海禾本药业有限公司)。杀菌剂制剂和原药分别用灭菌蒸馏水或丙酮配成1.0×104 μg/mL 的母液,然后把母液放在4℃冰箱中保存备用。

1.3 杀菌剂的室内毒力测定

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12]测定10 种化学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的抑制活性。将供试药剂的母液(浓度为1.0×104 μg/mL)分别用0.1%的吐温80 稀释成系列浓度,按PDA培养基与药液体积比为9:1 的比例将6种浓度的杀菌剂加入到已融化并冷却至50℃左右的PDA培养基中,充分摇匀后迅速倒入灭菌的直径为9 cm的培养皿中,制成含药平板,以无菌水为空白对照。待平板充分凝固后,采用直径为7 mm的打孔器打取培养4 天的瓜叶菊菌核病菌落边缘,制成菌饼,用挑针挑取菌饼接种到平板培养基的中央,每处理重复3 次,置于26℃下培养4 天,然后用十字交叉法测量各处理的菌落直径,以其平均值代表各个菌落的大小。通过spss13.0 分析软件求出药剂的毒力回归方程、EC50值、EC90值和R2。

2 结果与分析

2.1 传统的有机硫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的抑制活性由表1 可知,瓜叶菊菌核病菌(Sclerotinia sp.)对传统的有机硫杀菌剂敏感性较高,其中福美双对病菌的EC50为0.8742 μg/mL,EC90值为19.4750 μg/mL,而代森锰锌对病菌的抑制活性低于福美双,其EC50和EC90分别为3.6029、98.2271 μg/mL。

2.2 现代选择性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的抑制活性对于现代选择性杀菌剂,瓜叶菊菌核病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腐霉利、异菌脲、戊唑醇、腈菌唑、三唑酮和嘧菌酯的敏感性依次下降,其中三唑类杀菌剂咪鲜胺对病菌的抑制活性最高,EC50 达0.0418 μg/mL,EC90为0.3138 μg/mL,三唑酮对病菌的抑制效果较差,其EC50和EC90分别为6.2939、27.1197 μg/mL。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的抑制活性仅次于三唑类杀菌剂,其中腐霉利对病菌的抑制活性最高,其EC50达0.2113 μg/mL,EC90 为0.5889 μg/mL,异菌脲仅次于腐霉利,其EC50和EC90分别为0.2727、1.3768 μg/mL。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对病菌抑制活性最低,其中EC50 为7.6224 μg/mL,EC90为59.5022 μg/mL。可以得出,三唑类和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的抑制活性较高,其中咪鲜胺的抑制活性最高,这2 种类型的化学杀菌剂可以推荐供生产上选择使用。

3 结论与讨论

随着花卉市场对瓜叶菊需求量的增加,科学防治瓜叶菊菌核病对于确保瓜叶菊栽植成功尤为重要,但是目前瓜叶菊病害防控的用药较为混乱,防效较差,因此要从根本上防治该病害需要选择对症的药剂、合理的用药时间以及用药剂量和频率等,其中选择恰当的药剂是关键。杀菌剂室内生物活性测定是快速了解不同药剂对靶标病原菌抑制活性的主要方法,通过不同药剂对病原菌的抑制活性比较分析,可以选择出抑菌活性较高的杀菌剂,从而为田间化学防治瓜叶菊菌核病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13]。

本研究测定了10 种化学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菌丝生长的抑制活性,从测定结果可以看出,对于传统的有机硫杀菌剂,福美双对病菌的抑制活性高于代森锰锌,这类药剂可以和现代选择性杀菌剂进行混用以达到减量用药和提高病害控制效果的目的[14]。瓜叶菊菌核病菌对咪鲜胺、苯醚甲环唑、戊唑醇这3 种三唑类杀菌剂表现为极度敏感,EC50低于0.50 μg/mL,其中咪鲜胺对瓜叶菊菌核病菌抑制活性最高。任莉等[15]的研究同样认为咪鲜胺锰盐是一种很有潜力的油菜菌核病防治药剂,EC50达到0.02 μg/mL;王真[16]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多种杀菌剂对核盘菌的毒力,得出抑菌效果最好的是咪鲜胺和异菌脲,其EC50分别是0.0218 μg/mL 和0.0286 μg/mL,这与本研究的结果略有差异,这可能是和菌核病菌本身所处的地理、生态差异以及不同的寄主等有关[17]。三唑类杀菌剂具有内吸活性,因此可以弥补保护剂以及常规药剂治疗活性的不足,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腐霉利和异菌脲等二甲酰亚胺类杀菌剂是对核盘菌属所引起病害的特效药剂,具有很高的选择性和作用专化性。从本研究也可以看出,瓜叶菊菌核病菌对腐霉利也表现为高度敏感,但是也有报道表明一些由核盘病菌引起的病害对二甲酰亚胺类药剂产生了抗性,因此有必要开展与作用机制不同的其他类型的杀菌剂混用混配或交替使用的技术研究,以延缓此类药剂抗性的产生[18]。甲氧基丙烯酸酯类杀菌剂嘧菌酯抑菌效果最差,其EC50为7.6224 μg/mL,这说明嘧菌酯对病原菌菌丝生长的抑制作用有限。杨素梅等[8]报道油菜菌核病菌对嘧菌酯的敏感性也较差,EC50为23.0651 μg/mL。冯希杰等[19]研究表明嘧菌酯和核盘病菌线粒体电子传递复合物Ⅲ中的Q0位点结合,电子链传递被阻断,从而诱导病菌产生耗氧更高的旁路氧化途径,从而使抑菌率下降。这可能是嘧菌酯对病原菌菌丝抑制作用较小的主要原因之一。

本研究测定并比较了10 种不同类型的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的离体抑菌活性,所得结果能够反映不同类型杀菌剂对瓜叶菊菌核病菌的抑制程度,但田间药效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教育期刊网 http://www.jyqkw.com
参考文献

[1] 薄育新.瓜叶菊栽培管理技术[J].陕西林业科技,2008(4):170-172.

[2] 王雪莲,江萍,杨梅花.瓜叶菊花期控制技术的研究[J].安徽农学通报,2007,13(14):130-131.

[3] 张秀丽,杨越,孙志伟,等.瓜叶菊温室规模化生产栽培技术[J].吉林林业科技,2008,37(6):3-6.

[4] 张进,黄镶,范宏伟,等.瓜叶菊保护地栽培主要病虫害及其防治[J].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97-2798.

[5] Boland G J, Hall R. Index of plant hosts of Sclerotinia sclerotiorum[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Pathology,1994,16(2):93-108.

[6] 高雪,唐凯健,王利华,等.我国油菜菌核病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中国植保导刊,2009,29(6):15-18.

[7] 王真,朱福兴.油菜菌核病抗药性研究进展[J].湖北农业科学,2010,49(4):975-977.

[8] 杨素梅,贾变桃,白德刚,等.8 种杀菌剂对油菜菌核病菌室内生物活性测定[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4(1):17-19.

[9] 周增强,侯珲,王丽.8 种杀菌剂对油桃菌核病病菌的毒力研究[J].中国果树,2014(2):56-57.

[10] 周锋,张小磊,胡承勇,等.戊唑醇和菌核净复配对油菜菌核病病原菌的增效作用[J].农药,2013,52(8):602-605.

[11] 秦虎强,陈芳颖,付鼎程,等.油菜菌核病菌对10 种杀菌剂的敏感性及不同药剂田间防效[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39(7):117-122.

[12] 慕立义.植物化学保护研究方法[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1994:76-81.

[13] 刘霞,杨克强,朱玉凤,等.8 种杀菌剂对核桃炭疽病病原菌胶孢炭疽菌的室内毒力[J].农药学学报,2013,15(4):412-420.

[14] 刘学敏,李立军.杀菌剂混剂的增效作用[J].农药科学与管理,2002,23(5):12-15.

[15] 任莉,陈坤荣,王成玉,等.咪鲜胺锰盐防治油菜菌核病的潜力研究[J].中国农业科学,2010,43(20):4183-4191.

[16] 王真,贺飞英,朱福兴.油菜菌核病化学防治药剂的室内筛选[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3):1-2.

[17] 潘以楼,朱桂梅,郭建,等.油菜菌核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及对不同杀菌剂敏感性的相关分析[J].西南农业学报,2012,25(2):507-512.

[18] 陈夕军,曹敏娟,王艳,等.油菜菌核病菌对腐霉利的抗性诱变及抗药菌株的生物学特性[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9,31(4):503-508.

[19] 冯希杰,马慧霞,陈长军,等.嘧菌酯对油菜菌核病菌的抗菌活性及抗菌机制研究[J].农药学学报,2009,11(2):186-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