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农学毕业论文论文范文,农学毕业论文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农学改革创新与实践培养的思考论文(共4篇)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1-02
  • 阅读量253次
  • 评分0
  • 0
  • 0

  农学专业一直以来都是作为高等农业院校的一个主导性的专业之一,同时毕业实习其实也是农学专业当中必需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本文就整理了关于农学毕业的论文范文,一起来看看吧。


  第1篇:现代学徒制下农学专业人才培养路径


  余绍民(安徽省太湖职业技术学校,安徽太湖246400)


  [摘要]现代学徒制是现代中职教育的一种新型培养模式,实行现代学徒制有利于促进企业参与中职学校教育人才培养全过程,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针对性;有利于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有利于农学教育的发展和前进。我国历来重视农业类产业的发展,由于各类学校对于农业类人才培养较为守旧,使得农业类人才的从业效果较为平淡,缺少推动农业类产业发展创新的热情,致使农业类产业的经济效益提升缓慢。故需要采用科学合理的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与我县农业类人才特点相融合,构建出促进农业类产业有序发展的创新型现代学徒制农业类人才培养模式,进而保障我县农业类产业经济效益的持续提高。


  [关键词]现代学徒制;农学;培养方案


  一、现代学徒制与农学人才的概述


  (一)现代学徒制与农学人才的含义


  1.现代学徒制的含义


  现代学徒制是指着重强调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与综合素养,由学校与企业共同承担育人责任,并巧妙依托企业精英担任学生企业实践指导师傅,师傅与教师互助配合实现学生综合能力养成的新型育人模式。现代学徒制最早萌芽于德国,德国在二战结束后,采用“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培养出大量技能人才,使得二战后的德国经济获得快速复苏。西方部分国家纷纷借鉴德国“双元制”人才培养模式的经验,并结合各自国家的国情特点,逐步形成适合国家专业技能人才培养的现代学徒制体系。我国于2014年出台了关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相应文件,随着国家对于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的关注,我国人才培养体系将进入快速发展和完善阶段。


  2.农学人才的含义


  农学人才,即指拥有扎实的农业专业理论水平与专业技术能力,能很好适应岗位工作,并在从业过程中积极发挥创造能力,为从业领域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农学人才包含多种类型,有经营决策型、技术技能型以及监督管理型。经营决策型农学人才多指农业领域负责人,如某农业生态园负责人,即为经营决策型人才;技术技能型农学人才指具有初级或中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员工,如农业技术员;监督管理型农学人才指具备中高级专业技术资格的员工,如农业科研管理人员。


  (二)现代学徒制对农学人才培养的意义


  现代学徒制应用于农学人才培养,使得农学人才转变传统重理论轻实践的教学方式,改变培养对象重书本轻技能的学习方式,革新守旧的农学人才培养模式,并能依托企业师傅与教师的引导,充分将专业理论通过企业岗位学习内化为专业技术能力,从而实现专业理论与技能的融合。同时,培养对象通过企业实践能够提前熟悉工作岗位要求,了解企业对于农学人才的需求要点,由此对照企业要求缩短自己的差距,进而便于培养对象顺利实现就业。


  二、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农学人才培养模式的基本思路


  (一)学校方面


  在运用现代学徒制进行农学人才培养时,学校需要积极借鉴国内外关于现代学徒制的相关成功经验,深入了解把握现代学徒制的特点与要求,能够将农学人才培养与现代学徒制有效结合。针对学校生源方面,要制订较为严格的生源标准,注重考核报名者的相关专业基础情况,关注报名者的知识掌握及动手操作能力,重视生源质量的把握,从而为农学人才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对于学校师资配备方面,根据现代学徒制的要求,构建出能够配合企业技能师傅共同育人的师资队伍,认真严格地选聘专业技能与综合素质符合要求的专业教师,对选聘的专业教师队伍建立独立的考核评价机制,并给予相应的激励制度倾斜,从而引发农学专业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关于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由于现代学徒制将农学行业企业与学校相融合,故对学校教学管理带来极大的冲击,并打破学校以往的教学管理模式,因而校企需要通力合作、配合制订育人教学计划,选择开设课程,创新培养对象实习安排,革新培养对象学习考核形式及标准,进而推动现代学徒制的农学人才培养的进程。2016年以来,太湖职业技术学校组织全校现代农学专业156名学生进行学徒制教学,对接企业为太湖县皖园汇农公司、太湖县红土地农民专业合作社等。


  (二)企业方面


  现代学徒制的农业类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中,要全面发挥企业的配合作用,有效地将企业育人优势体现出来。在合作企业的选择上,学校需要对农业类行业企业进行深入考察,选择发展稳健、规模较大以及资质较高的农业类企业,由此确保农业类人才培养的顺利进行。在企业安排的培养对象实习岗位上,实习岗位要与培养对象专业相对应,并拥有较为领先的实习操作设备,能够适宜培养对象开展专业实践。在企业选择的育人师傅上,其需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术职称与技能水平,拥有良好的道德素养,具有较为高尚的职业精神与较强的职责意识,能够身先士卒,能耐心细致地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为培养对象教授知识、解决困惑,工作能力与工作热情较强,育人计划周密详尽,从而为企业培养优秀的农业类人才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学校与企业合作方面


  现代学徒制的创新重点在于促进了校企合作,因而学校与企业在互助合作过程中要关注的要点具体为:首先,学校与企业要依法订立农学人才培养合同,学生进入企业实习也需要与企业订立实习合同,从而实现学校与企业、学生与企业的稳定有序发展,进而实现学校、企业与学生的优化组合以及互利共赢。其次,学校与企业相互配合共同制订教学与实习计划、研发育人课程方案、建设育人实习实训场所,学校与企业要全面发挥优势力量,为农学人才培养献计献策,保障农学人才培养的质量。最后,学校与企业需要联合挑选出优秀的专业教师及企业技术能手,针对挑选出的师傅进行强化培养,确保师傅能够有效胜任培养农学人才的重任。同时,校企双方对于企业的师傅,要制订相应的考核方案,定期检测师傅的育人能力,从而保证农学人才的培养有序推进。


  三、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农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策略


  (一)建立完整的运行保障机制


  现代学徒制是关于行业、企业以及学校进行人才培养的新举措,其运行正处于探索阶段,因而构建现代学徒制的农学人才培养模式需要社会各界力量的鼎力支持,对于学校与企业更应该建立全面科学的模式运行保障机制,以确保现代学徒制发挥其效果。在运行管理机制构建上,需要统筹安排校企各类管理部门的职责权限,校企管理部门同心协力、齐抓共管,积极有效地解决管理难题。在学生培养机制构建上,要做到全方位覆盖,借助企业技能大师与教师精英的力量,引导学生在企业实习中发掘专业潜能,发现技能掌握技巧,创新技能应用技术,陶冶学生的职业道德情操,从而实现有效学习,进而提升农学人才的专业技能及素质。


  (二)构建全面的教学保障机制


  将现代学徒制应用于农学人才培养中,需要构建全面的教学保障机制。在学校进行的教学课程设置方面,针对不同基础以及性格特点的学生,可以分层次设置专业课程,让学生能够明确学习目标,并有助于激发学习动力。同时,不同学期设置的课程科目需要具备关联层次性,要做到开设的课程内容由浅入深、由易入难,且衔接紧密,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要相互配合开设,做到由理论指导实践,让实践内化理论,从而激发学生专业学习潜能。在校内实习基地建设方面,需要积极借助合作企业单位资金支持,建立完善的实习基地软硬件设施,选聘优秀的专业教师与企业技能大师进行实习指导,重视培养学生实习动手操作技巧以及创新应用专业知识的能力。在企业实习过程中,学校选聘的专业教师与企业技能师傅要全方位跟踪指导,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岗位责任意识以及职业道德等方面,重视实习期满后的考核工作,以便引发学生对于企业实习的重视,促进学生努力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与综合能力,从而加速农学人才的培养实效性。


  (三)形成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机制


  现代学徒制要有效地运行实施,则需要完善的法律支持作为保障基础,然而由于现代学徒制在我国发展时间有限,目前出台的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文件较少,故需要形成完善的法律政策保障机制,用以确保现代学徒制的持续发展。我国政府部门需要营造适宜现代学徒制应用的政策环境,颁布相应的保障法律法规,出台相关的引导性政策文件,利用法律政策规范现代学徒制的应用,借助法律政策的强制性保障农学人才取得相应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进而形成农学人才培养的法律政策和长效保障机制。


  四、结语


  农学人才的培养直接影响着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故需要予以关注与重视。在应用现代学徒制进行农学人才培养时,要充分把握现代学徒制的创新型理念,深挖现代学徒制与农学人才相互渗透的契合点,有效构建出科学可行的现代学徒制农学人才培养模式,并充分依托现代学徒制农学人才培养模式的保障体制机制,促进模式持续发展,从而有效确保培养的农学人才符合社会需求。


  第2篇: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运行模式探索与实践


  郭风法,韩秀兰,张吉旺,李圣福,霍学慧,石玉,宋宪亮,王启柏,金敏(山东农业大学农学院,山东泰安271018)


  摘要:近年来,我院利用作物学学科和农学专业(群)重点建设经费以及社会资源,强化对农学类专业校内外实验中心(站)和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建设;提高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的管理水平;为进一步提高农学类专业学生实践技能、创新、创业精神、就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提供了良好平台,收到了良好效果。


  关键词: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运行模式;探索;实践;学生综合素质


  一、农学类专业强化实践教学平台建设的意义


  针对大学扩招带来的问题,一系列教学问题逐渐凸现。突出的问题是有的高校教学资源紧缺,校内外实践教学平台规模小,投入不足,不能满足学生实践的需要;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减弱,学生就业压力大。


  根据国家、社会对农学类专业创新创业人才的需求和不同类型学生深造、就业需要,农学院不断完善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环节,分层次、分类型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实验、实习、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不断强化校内外实践平台建设与管理,对提高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作用[1-2]。


  二、加强组织领导,不断强化对实践教学平台的建设


  为进一步强化实践教学,学院成立了以分管院长为组长,实验中心主任、分管系主任、专业主任、实验站站长、教学秘书为成员的实践教学领导小组,定期研究、检查、解决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管理中的问题。先后利用作物栽培与耕作学国家级重点学科、农学专业、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国家级特色等专业、作物学“双一流”学科、农学专业(群)等建设经费4000余万元购置了先进的教学仪器设备,对实验教学中心、实验站、校外实践教学基地进行了重点建设。


  实验教学中心建设,先后投资3000余万元,新建数码互动实验室2个,充实完善农业生物技术、种子科学与工程、天然化学分析、中药科学、遗传学、植物(作物)育种学、植物(作物)栽培耕作与生态学等13个教学实验室和作物生理生态、抗旱节水、遗传育种、生物技术等9个重点实验室进行了建设。


  在实验站,先后投资800余万元购置无人喷药机、小麦小区播种机(进口)、小麦、玉米联合收割机、自动播种机、施肥机、拖拉机、秸秆还田机等35台件,购置种子筛选机、包衣机、脱粒机、磨面机等15余台套,晒场2300余平方米、种子仓库280平方米、种质库240平方米、机械库320平方米。规划建设了植物教学标本园10亩、认知教学田5亩、综合实训田5亩、实验实习教学材料田30余亩、教学科研示范园300余亩,田间实践教学条件持续得到了改善。


  三、完善实践教学平台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提高办学效益


  根据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特点,不断完善农学类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分层次、分类型让学生在不同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实验、实习、科研训练、创新创业训练、社会实践等活动。同时,对不同的实践教学平台进行分类建设与管理,各负其责,高效运行[1]。


  (一)建立实验中心、实验站相对独立的管理与运行机制


  实验教学中心(南校区)设主任1人,兼职实验教师32人,专职实验技术管理人员7名。主要负责本科生的基础实验、专业基础实验、专业课的实验、教学实习;部分学生的科研训练(SRT)、毕业实习(设计)、创新创业实践等实践教学活动。


  实验站设实验站长1人,专职技术管理人员3人。主要负责科研试验田和实践教学田材料的用地规划、通用机械的种植、施肥、喷药、中耕、锄草、收获等田间管理;种子加工仪器设备、农用机械等设备使用、管理、维护保养以及学生有关农业机械设备使用的实践教学活动;为学生的认知实践和综合实验实训、学生的毕业实习(设计)、学生的科研训练(SRT)、创业实践等提供丰富的现场和条件[1]。


  科研实验中心(北校区),设主任1人,专职实验技术管理人员7人,兼职教学科研人员46人,现有仪器设备4000余万元,其中,50万元以上的大型设备有40余台套,实验室2000余平方米,承担多项国家级及省部级科研项目,科研项目经费3000余万元,是作物栽培生理、小麦、玉米、花生、棉花、药用植物等研究所;是山东省小麦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农业部作物生理生态与节水抗旱等重点实验室。在这里,本科生通过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进行科研训练(SRT)、毕业实习(设计)、第二课堂活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科学研究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4-5]。


  (二)完善实验中心和实验站管理制度,提高资源利用率


  为了更好地规范实验中心、实验站的管理,学院不断完善实验中心、实验站管理与运行机制,制定了《实验技术人员岗位职责》《实验中心、(站)制度》《仪器设备管理与使用规定》《大型仪器设备使用预约制度》《剧毒化学品管理制度》《实验中心(站)开放制度》等20余项制度。


  实验中心和实验站职责明确,独立运行,仪器设备、实验场所等资源共享。中心主任、实验站站长、技术与管理人员职责明确,竞聘上岗。由于职责分明,实验室、仪器设备利用率不断提高[3-4]。


  (三)加强实验技术人员队伍建设,提高管理水平


  实验技术与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是发挥实验室、仪器设备作用的重要保证[3],近年来,学院新进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5人,目前实验中心和实验站人员已达15人。其中博士学历1人、硕士学历12人,高级实验师6人,实验师7人。同时定期选派他们外出参加有关技术培训、学术交流、拓展知识,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科研。


  四、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平台建设运行模式成效


  多年来,农学院不断研究、探索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的新模式,通过加强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与管理,为农学类专业四年“连续型”实践教学创造了良好条件,使学生不同层次的实验、实习、创新创业训练等实践环节全面、有机衔接,学生的实践技能、创新创业能力、综合素质得到明显提高。每年有140余名同学被中科院、中国农大、浙江大学、南京农大、华南农大、西北农大录取深造,考研率保持在52.3%左右,一次性就业率达96%以上。先后有一个学生社团被评为国家级社团,一名同学被评为国家级三好学生,21名同学分获全国植物生产类创新创业训练成果二等奖、三等奖,42篇毕业论文获山东省或校优秀论文;学院先后获山东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山东农业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二等奖4项、三等奖5项。


  第3篇:关于农学专业中职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与能力培养的思考


  龚文:遂宁市安居职业高级中学校四川遂宁629000


  【摘要】近年来,随着升学政策的调整,中职学校的学生综合素质发生了巨大变化,学生普遍存在厌学情绪,学校的教育工作遇到了新问题和新挑战。如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是中职学校的一项重要工作。针对中职学生的学习现状,深入分析了其产生的原因,提出了解决学生厌学情绪的原则及配套的教学方法,以期能对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起到促进作用,培养学生热爱学习的兴趣,提高中职学校毕业生的质量。


  【关键词】农学专业;中职生;学习兴趣;能力培养


  目前,部分中职学校虽然开设了农学专业,但是大部分的学校还是以第三产业的发展为主,如计算机、会计、市场营销等。再者因为农学专业并没有广泛的普及,大部分的学生甚至是“被迫”选择了该专业,对于专业本身的兴趣并不浓厚,严重影响了学习和教学质量。现阶段的中职农学专业课大多采用灌输式教育模式,这不仅阻碍了学生学习兴趣的进一步激发,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更加毫无益处。另外,中职学校农学专业课内容枯燥、抽象,有些内容确实很难理解,以致学生不愿意深入钻研,被动学习,渐渐没有了学习兴趣。那么,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本文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


  一、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一)化抽象为形象,巧用比喻化解疑难


  农学专业中,有很多的知识点较为抽象,要想让学生们记住这些知识并且产生学习的兴趣,就需要适当的应用比喻或比拟等手法,将抽象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的、形象的东兴,这样才方便学生们记忆和学习,如在讲解酶受温度影响的过程中,可以将高温下的酶比喻成死了,而低温下的酶则是睡着了等等,通过这种有趣而形象的比喻,激发出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利用先进技术,用科幻法展开联想翅膀


  农学中有很多知识、内容,单纯的依靠讲解是无法清晰阐述出来的,在传统教学方式中教师只能够使用大面积的板书进行讲解,而科学技术较为发达的现代,多媒体的运用则能够将所需要讲解的内容清晰地展现出来,而且多媒体图文结合,甚至还有动画相辅助的方式,能够使得课程更加生动形象。尤其是在展示农学中病虫害的过程,因为较为复杂、抽象,使得学生非常难理解,而使用了多媒体技术后,学生们则能够更加直观地判断出两者的差别,并从中得出相应的预防措施,学生们的学习也能够更加愉快,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有效提高。


  (三)专业实践助推理论教学


  专业实践是检验理论教学效果的必要环节。专业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增强感性认识,强化和巩固教学效果。通过实际观察与操作,学生可对自己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进行检测,找出不足,调动学习积极性。这就要求我们要千方百计地开辟第二课堂,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参观学习、田间试验,使学生学到最新知识,掌握最新信息,以弥补教材内容滞后的缺点。第二课堂不仅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使学生在亲身实践中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进一步认识,真正地把理论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而且在动手实践过程中能培养学生热爱生产、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


  二、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一)加强师生关系


  关心和热爱学生不仅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要求之一,也是良好师生关系形成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教师只有给予学生真诚的关心和爱护,尊重每一个学生,才能够获得学生的充分肯定。当学生们认同教师后,当遇到学习上或是生活上的困难时就会积极地和教师进行探讨,也会更加乐于接受教师的关心和教导。在具有良好师生氛围的班级中进行学习,学生们的成长就更加顺利,对于学习的信心也十分充足,有利于使教学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增强学生自信


  学生获得教师的充分尊重和理解,并且教师给予学生有效的帮助和支持,不仅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还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学习中的乐趣,而兴趣的增加又有利于学生们的成功,成功则会促进学生们的自信心养成,从而形成良好的循环模式。而要想实现这一目标,教师就需要为学生们创造成功的机会,在设计课程环节的过程中,可以围绕问题,引导和启发学生们运用自身的思维能力去解决问题,当学生们说出正确答案时应当给予积极的鼓励,让学生们享受到成功的喜悦,从而给予自身不断的肯定。


  (三)参与问题过程


  农学专业是一门自然学科,在教学的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需要师生们共同分析、讨论和理解的问题,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们亲自参与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过程,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们的自主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们在进行教学指导的过程中可以从三方面入手:其一可以通过巧妙的提问,引导学生们产生联想和思考;其二教师可以依据严格的逻辑性和科学性,引导学生用不同的思路去想问题;其三教师可以通过同一问题不同角度的方式进行问题的提问,引导学生们去分析、探究和了解知识的本质性和全面性。


  总而言之,中职农学专业中学习兴趣和能力培养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兴趣,只有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才能丰富学生的思维,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在进行农学专业学习的过程中就会更加顺畅。


  第4篇:农业院校农学专业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改革创新与实践


  于崧,张翼飞,于立河,王海泽,王玉凤,苗兴芬(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农学院,黑龙江大庆)


  摘要:生态学是一门研究生物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多学科交叉的、综合性应用学科,从现代化大农业的角度来看,人们把在农业领域的生态学称之为农业生态学,是理论性与实践性都很强的学科。进入20世纪以来,农业生态学因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而慢慢独立成一门学科,生态学发展对国家经济、环境的发展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在总结多年教学经验的基础上,针对当前生态学课程提出相应的改革措施,目的是提高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新型创业型人才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关键词:农业院校;农业生态学;改革创新;实践


  一农学院设置农业生态学课程的意义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态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作为以农业经济立国的大国,研究农业生态学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对提高农作物产量与品质,减少农田的污染,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我国经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像我国这样的农业大国的农业研究与人才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在2011年把生态学正式调整设置为一级学科以来,生态学迎来快速发展的机遇,当然也面临着很多挑战,当前国际生态学热点、难点往往拥有最高的关注度,如世界各国面临的全球气候变暖、外来物种破坏了当地生态平衡却得不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的破坏,致使生物数量和种类锐减,农业生态健康发展与食品安全,转基因农作物的种植与使用等等都是农业生态学亟待解决的生态问题,也是人类经济发展到现阶段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二农业生态学的教学现状


  目前各农业高校所引进的教材是2008版骆世明主编的《农业生态学》第二版,该教材对基本生态关系、农业生态系统结构、农业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农业可持续发展原理与农业发展前沿方向等等有相关阐述,但该教材已有近10年没有做内容上的更新,课程体系相对当前农业的发展相对滞后,没有做到与时俱进的更新教材内容,对目前社会有巨大争论的转基因食品安全、全球气候变暖、外来生物入侵等相关问题教材几乎没有涉及,更别说关注与解决的相关措施。教师教学方式还是传统的教学方式,老师照本宣科进行灌输式教学,课程的考核也是以及格为标准,造成学生考前突击,平时不看的状态。没有把农业生态学的趣味性与实践性体现出来,也就激发不出学生学习本专业的兴趣,在这个意义来讲,迟滞了农业生态的发展与人才的培养,因此课程的改革创新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广大师生迫切需要的。


  三改革创新农业生态学课程的相关措施与策略


  改变传统的单调、枯燥教学方式,激发学生学习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变被动学习为积极主动的学习,笔者提出改革创新的相关措施与策略。


  (一)改革生态学课程的措施与策略


  1.重新采购或编制与时俱进的教材


  教师把老教材中依然适用的内容进行精选和优化,对过时的理论坚决摒弃,同时引进与时俱进的教材,如国外生态学教材《TheEconomyofNathure》或国内较新的《生态学》方面教材,当然有条件的学校也可以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因地制宜的编制适应目前最新形势的教材。


  2.通过各种渠道关注最新生态学动态,保证课程相对新颖


  老师通过互联网查找关于农业生态学的最新科研文献,获取高质量的课程素材,从而获得了当前国际与国内生态学发展的最新动态,保证课程的相对新颖,好奇之心,人皆有之,因为课程内容的相对新颖,必然会激起学生好奇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探索欲,学生自然会通过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相关文献与相关知识,以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从而提高学习的学习效果,学生们自然而然去关注和收集与课程相关国外经典生态学相关的畅销书,获取时代发展的动态信息和趋势,增加了学生对课程内容的趣味性和广博性,慢慢地激发出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对当前生态学所涉及问题的深刻思考,最后提出解决方法或设想,或者立志成为为农业生态学事业献身的伟大理想。


  (二)运用翻转课堂、小组讨论的形式改革农业生态学教学方式


  由于互联网的普及和教育领域计算机技术应用越来越多,课堂和老师的角色也慢慢地发生变化,让翻转课堂成为可能,学生们不再仅仅依靠老师、依靠课堂来获得知识,而是在互联网上查找优质教育资源,自己通过视频或语言文字来学习,而教师则主要负责解答学生的遇到的问题和引导学生去运作所学知识。而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可以根据自己的节奏去学习,听不懂的地方可以反复播放、学习。记不上的知识可以选择暂停,让视频停下来等着学生,这是任何课堂教学都做不到的,而这些特点恰恰符合学生的学习特点。


  对于农业生态学的教学也是一样,笔者面对的是大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力和自控力,在开展新课程前,提前布置预习内容或者设置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课后找相关资料并写出正确答案,在课堂上,老师把同学们分成若干小组,对同学们拿不准的问题先在小组内讨论分析,总结出苦干条理由。也可以根据前一段所学教材内容,结合社会热点,让学生试着运用生态学的理论知识解释相关现象或提出相关的决策与建议。如假如您是一个国家的最高领导,如果应对全球气候变暖?假如你是一城市的市长,如何保护蓝天白云,如何应对日益严重的雾霾?对做的比较好的同学可以在全班甚至全校给予表扬或给予物质奖励。


  老师根据教材,结合社会生态热点,设置相关问题,既要求学生自己学习,同时又要求学生根据自己所学的内容查找相关的论据,进而拓展自己所学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同时又检验自己对自学知识的理解程度,是否有偏差,同时又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记得有一次在课堂上小组讨论时,不知为什么转到转基因食品安全性问题,同学们之展开讨论,笔者因势利导,要求下节课在完成教材内容的以后,专题讨论转基因食品安全问题,而当时的转基因食品讨论课也是最成熟的一节讨论课,几乎是一边倒的说转基因食品的安全不确定性,学生们如一个个“老专家”一样,说的头头是道,有理有据。转基因食品公司宣传了经过28天实验,有人问了,那么28天以后如何了?仅仅28天就能确定以后的事情?说转基因食品安全,为什么国外都用来做饲料而人不直接食用?而且大多数同学有图有真像说转基因食品不安全,当然学生在收集的资料中,道听途说的居多。最后笔者总结到:假设转基因食品不安全,请问如何让广大群众一眼就能认出眼前的食品是转基因食品?我希望眼前诸位能够发明简便的检测方法,或者眼前的诸位能够出几名科学家,专攻转基因,把转基因的有毒性减到最低或变的没有毒性,成为为人类造福的新一代科技食品。我看到有很多同学在暗暗地握了握拳头。


  同学们,请记住一句话,落后就要挨打,无论是国力、经济还是科技方面,转基因是否是生物武器,希望你们认真努力学习文化知识,将来把它轻松破解,为中华民族的复兴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三)改进农业生态学的成绩评价体系


  学校对学生的考核,主要是通过考试成绩,而对学生平时表现考核则很少,很多学生甚至平时很少上课,只靠考前突击或者老师给画出的重点突击,这种学习方式只是一种应付的行为,于学生本身并没有真正学到知识。


  老师应该将课堂表现、平时作业成绩纳入课程评价体系中,让学生每天都在努力学习,查找资料,在考题中加大主观题目的考察,提高开放性题目的比例,考察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如请根据生态学原理尝试分析中国放开“二胎政策”的产生的背景与变迁,利用种群增长的逻辑斯蒂的方程、生态足迹、生态承载力、可持续发展、马尔萨期人口论进行相关分析此政策的合理性和对社会发展会产生哪些影响。


  作为教师,也应该像朋友一样深入学生中间,探讨学生对学习农业生态学意见或体验,让学生讲讲自己对生态学学习的感受,鼓励同学们多提好的意见,为进一步改进课程教学提供参考与方向,同时也能增强学习上课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生态学的兴趣。


  (四)实施新课改后效果与反思


  新课改后,学生上课的积极性有明显的提高,上课出勤率有了明显的提高,学生们对优化选择的课程,上课听讲专心度也有明显提高,上课玩手机、睡觉的学生数量明显减少,学生私下在学校图书馆时间明显多了起来,而且随着生态学教授,学生课上参与度也越来越多,在课上讨论时,学生大部分都能引经据典,说出这是哪本书上哪个理论,并且说这个理论的先进性在哪儿,局限性在哪儿,更有甚者,有的学生把它写成了论文,以加深自己的学习印象。并且学生积极主动地向老师提出生态学课程教学的建议或意见,老师根据学生的意见进行反思,随时根据学生的表现调整教学策略,弥补自己掌握知识的不足,也为了能够为国家、为社会培养出合格的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利用网络、随时随地学习交流


  随着网络的普及,特别是移动网络的覆盖与普及,人们通过QQ、微信实现了即时通信,老师和学生建立QQ群和微信群,通过QQ群或微信群,老师把课程的宏观进度表发给学生,让学生明确学习的任务和预习重点,并列出课上、课下的相关参考书目、资料和文献,给出相关出处,让学生们通过网络或者是图书馆去查阅相关资料。


  通过QQ群和微信群,增强了师生互动、学生之间的互动与控讨,提高了课程教学效率,让课堂学习更中紧凑,让学生懂得不打无准备之仗,否则就会在课堂上被动,成为旁观者,这样更加调动学生主动探知的积极性与参与性,同时增加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公众演讲能力和随机应变的能力。


  五结论


  全球生态环境恶化已经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因此世界各国自然十分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生态学教学改革迫在眉睫,是时代的需要,现实的需要。对《农业生态学》这门课程的改革是十分必要的,让学生必须突破课堂、教材限制,走进社会,结合社会热点,对生态学进行应用与实践,同时也要符合其生理与心理特点,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提倡开放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了解、捕捉、思考、探索及应用农业生态所涉及的基本知识与理论。多样化的教学内容与方法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摆脱了传统教学中老师以“教”为主,学生以“学”为主的模式,让学生在深刻理解生态学基本理念的基础上,与实习实践的相结合。让学生真正掌握农业生态技术,提高学生运用生态学基础理论解决农业生产中一些现实问题的能力。近几年通过运用新的生态学教学改革模式来看,教学改革的效果是可喜的,是显著的。新的教学改革模式已初见成效,但为了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水平,教学改革还是需要进一步改进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