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软件技术毕业论文范文,软件技术毕业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面向新硬件的数据处理软件技术

  • 投稿
  • 更新时间2020-03-30
  • 阅读量368次
  • 评分0
  • 0
  • 0

  摘要:近年来,计算机硬件技术飞速发展,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一些高性能、低时延的新型硬件技术不断涌现,如:异构的处理器、可编程的高速网卡/交换机、易失/非易失的存储器等,给传统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和系统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然而,在大数据处理中,直接将传统的软件技术应用到新型硬件上很难发挥出硬件技术突破所带来的全部潜在性能.因此,这就促使我们重新思考传统的软件技术,以便可以释放硬件进步带来的全部红利.本文从计算、传输、存储三个方面讨论了面向新型硬件的数据处理软件技术,梳理和分析了该领域中的相关工作,总结概述已取得的进展,分析存在的新问题和挑战,从而为未来探索数据处理性能“天花板”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新硬件;数据处理;软件栈


  作者:涂云山,储佳佳,张耀,翁楚良(华东师范大学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上海200062)


  0引言


  近年来,随着智能手机、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使得接入互联网的设备变得越来越多,产生的数据量也越来越大,现有的系统已经很难满足业务增长的需要,促使我们对现有的系统进行改进升级,以至于它们可以应对技术发展带来的挑战[1-3].与此同时,计算机硬件和体系结构也在不断发展,像多核/众核、GPGPU、FPGA等与具体应用相关的异构处理器技术[4-10],像RDMA、可编程网卡、可编程交换机等高速定制化的新型网络技术[10-15],以及像NVDIMM、IntelROptaneTM等高吞吐量低时延的新型存储技术[10,16-17]已逐渐成为新兴计算平台的主流技术.当我们直接将这些高速的新型硬件运用到现有系统中时,发现传统的软件技术已经很难将这些新型硬件的全部潜能给释放出来.这是因为,随着硬件技术的不断进步,整体系统中硬件延迟大幅降低,从而使传统系统中开销占比较低的软件开销迅速提升,成为系统的主要瓶颈.


  在处理器方面,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半导体的制造工艺已经达到了10nm,非常接近工艺的物理极限,以至于摩尔定律很难再继续.对数据处理应用来说,硬件提升速度放缓,与数据增长速度差距逐渐加大,给处理器带来了新的挑战.多核/众核、GPGPU、FPGA等技术的不断发展给数据处理应用带来了新的机遇:多核/众核技术可以使数据处理内部没有依赖关系的进程或线程真正地并行执行;GPGPU采用的单指令多线程(SingleInstructionMultipleThreads,SIMT)可以使大量线程并行地处理数据;FPGA采用硬件加速的方式使得每一条指令执行得更快,同时也具有更低的时钟周期,从而使它的功耗更低.新兴的处理器技术使得加速数据处理成为可能,但是它也给传统的软件技术带来新的挑战,需要做出调整以适应处理器的变化.


  在网络方面,随着以太网技术的发展,10Gbps以太网已经逐渐在数据中心普及,有的甚至可达40Gbps.此外,RDMA的硬件价格也在不断降低,逐渐从传统的高性能计算领域走向数据中心的普通集群.在这些高速的网络硬件上,基于内核的TCP/IP协议栈的软件开销所占比例已经很大,变得不可被忽视.SimonPeter等人[18]通过在内核和用户空间进程中记录时间戳的方式,分析了网络软件栈的开销,如表1[18]所示.从表中我们发现,在Linux中,基于内核的TCP/IP协议栈花费在报文处理上的时间约为70%,主要原因是各层参数的软件多路分解和安全性检查.为了进一步释放高速网络带来的红利,内核旁路、零拷贝、轮询等技术被新型网络软件栈广泛采用.


  在存储方面,新型非易失存储器(Non-VolatileMemory,NVM)的出现,使得I/O瓶颈得到很大缓解.IntelROptaneTM技术革新了内存和存储,将存储时延降到了微秒级,有效地填充了内存和外设之间的存储鸿沟.与网络软件栈相同的是,硬件技术的突破无形之中也使软件技术的落后凸显.为了进一步说明这个问题,我们使用fio[19]和blktrace[20]工具通过实验分析了存储软件各部分的开销,如表2所示.随着硬件技术的进步,驱动和设备的访问时延从3791µs显著降到24µs.在SATAHDD中,文件系统的开销占比仅有不到2%,而在NVMeSSD中,这部分所占比例迅速攀升到63%.这些数据已经反映了改进构建在新硬件之上的存储软件系统的紧迫性.因此,提出了一些高效的策略,如,多队列、内核旁路、轮询、消除上下文切换等,用于探索存储性能的极限.


  表1网络软件栈开销


  Tab.1Networksoftwarestackoverhead


  pagenumber_ebook=40,pagenumber_book=32


  表2存储软件栈开销


  Tab.2Storagesoftwarestackoverhead


  pagenumber_ebook=40,pagenumber_book=32


  可见,传统的数据处理软件栈已经很难发挥出新硬件带来的全部潜能,设计实现一套面向新硬件的数据处理软件栈迫在眉睫.近年来,大量研究工作也给出了许多不同的思想和方法,用于优化新硬件下的数据处理软件栈.与现有的综述论文[1-5,10,16-17]不同的是,本文试图从计算、传输、存储等三个角度,对面向新硬件的软件技术研究现状进行全面梳理,分析该领域中已取得的进展以及存在的新问题和挑战,从而为未来探索数据处理性能“天花板”的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本文的余下内容安排如下:第1节介绍新型计算机硬件的发展和趋势;第2节梳理和分析基于异构处理器体系结构的软件优化技术;第3节梳理和分析面向新型高速网络设备的软件优化技术;第4节梳理和分析针对高吞吐量低时延存储设备的软件优化技术;第5节讨论存在的新问题和挑战,并给出总结.


  1新型硬件发展趋势


  1.1异构的处理器


  中央处理器(CPU)一直以来被广泛认为是计算机的心脏,是执行计算的主要硬件设备.为了适应各式各样的应用需求,它的功能更具一般化和通用性.在四十多年的发展中,从最初的Intel4004到最近的IntelXeonPlatinum8180,单核性能已提高了35000多倍.然而,最近十年,由于半导体制造工艺已经接近物理极限,单核性能也很难再有较大的提升,通用CPU逐渐开始转向多核/众核的方向.例如,IntelXeonPlatinum8180单颗处理器就多达28个物理核.通过增加核数的方式来提高并行度,进一步提升了CPU的数据处理能力.面对呈现指数级增长的海量数据,仅通过增加CPU核数,已很难满足应用对并行计算能力的需求,于是,混合GPGPU的异构处理器系统就应运而生.但是阿姆达尔定律(Amdahl’sLaw)告诉我们,当一个程序的可串行负载达到一定阈值(或可并行负载低到一定程度)时,无论怎么增加CPU核数也不会带来很大的性能提升,有时候甚至可能因为竞争资源导致性能下降.为了进一步提升系统的整体性能,引入FPGA,采用硬件方式加速数据处理成为新的趋势.


  目前主流的数据中心服务器采用CPU+GPGPU+FPGA的异构处理器体系,如图1所示,GPGPU和FPGA通过PCIe总线与CPU相连,CPU与CPU之间通过QPI连接.GPGPU是一种支持通用计算的图形处理器,不仅拥有传统显卡的图形处理能力,也具备类似CPU的通用计算能力.目前,最新NVDIATESLAP40采用帕斯卡架构,单精度浮点运算能力高达12TeraFLOPS,整数运算能力高达47万亿次/s.如果一台服务器配置了8块TESLAP40,则它的处理能力完全可以与140台CPU服务器的性能媲美.然而,CPU和GPGPU的能耗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因此,也有些服务器搭载了主频更低、能耗更少的FPGA处理器,通过硬件方式加速数据处理,提高整体性能.随着OpenCL的发展,FPGA的编程也变得越来越简单,仅需要通过C/C++添加适当的pragma就能实现FPGA的编程,这也从某种程度上推动了FPGA进一步的发展.


  pagenumber_ebook=41,pagenumber_book=33


  图1异构的处理器


  Fig.1Heterogeneousprocessors


  1.2可编程的高速网络


  遵循端到端原则的TCP/IP协议栈,经过三十多年的实践检验,被证明是一种高效的结构,它既降低了因特网的复杂度也易于增加新的应用.但是,一些新兴应用所需要的网络服务,例如,服务质量保证、多播支持、移动性支持等,无法仅由端系统提供,需要中间的路由器/交换机提供支持.与此同时,处理器主频的发展脚步慢了下来,开始转向多核和并行,然而程序的可并行度又受到不可并行部分的占比所限制.因此,人们开始将FPGA与网卡集成,与交换机集成.这既能满足新兴应用的需要,也可以卸载一部分CPU的负载到网络设备上,进一步提高整个系统的数据处理能力.


  目前,Netronome公司的AgilioSmartNICs[21]可以在通用的x86商用服务器上使用,并且可以支持不同速率的以太网,例如,10GbE、25GbE、40GbE以及50GbE.这种带有计算能力的网卡不仅给自身带来了更大的灵活性,也缩短了传统的网卡到内存再到CPU的数据处理路径,仅仅需要网卡与内存之间的交互就足够了.用户可编程的交换机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例如,BarefootTofino[22],一个6.5Tb/s(65x100GbE或260x25GbE)全可编程的以太网交换机,CaviumXpliant系列[23],是面向数据中心的可编程的以太网交换机,可以适用于1G/10G/25G/100G网络.这些可编程的网络技术使得数据中心依靠传统的中间件来解决的问题,如:负载均衡、地址翻译、探查DDoS攻击、设备迁移,可以高效地被折叠进可编程的网络中,进一步改善了整体的应用性能,同时,也使得网络变得更加灵活、应用具体化.


  1.3新型非易失存储


  基于DRAM的易失性存储器的访问时延在几十纳秒左右,而传统的机械硬盘的访问时延在1-10毫秒之间,以至于内存和外设之间的差异达到几十万倍,形成了很大的鸿沟.近些年,高速发展的闪存技术仅仅只能将外设的时延降低到几百微秒,并不能填补内存和外设的速度差异.一些新型的非易失性存储器(NVM)开始出现,寻求使用新型替代存储介质来突破I/O瓶颈,典型的存储介质有:相变存储器(PCM),利用硫属化物材料在“无定形相(高阻态)”和“结晶相(低阻态)”两种状态间阻值的变化进行数据存储;自旋矩传输磁存储器(STT-RAM),利用磁隧穿结(MTJ)来存储数据的工艺,在MTJ中,隧穿绝缘体薄层被置于两层强磁性介质中;电阻式存储器(RRAM),利用阻值变化进行数据存储的技术.不同存储器之间的性能对比,如表3[24-28]所示.


  表3不同存储器的性能对比


  Tab.3Performancecomparisonofdifferentmemory/storagetechnologies


  pagenumber_ebook=42,pagenumber_book=34


  同时,英特尔和美光也在芯片的制造工艺方面做出了革命性的创新,研发出了新型的3D堆叠技术,将传统的二维芯片制造推到了三维空间.这种堆叠技术很好地解决了内存控制器瓶颈问题,降低了访问时延,提高了设备的带宽.IntelROptaneTM系列产品[29]就是这项技术市场化的产物,它有两种不同规格,分别是,Optane内存和Optane固态硬盘.它们将设备的访问时延降到了十微秒量级,很好地填补了内存和外设之间的存储鸿沟.同时,这些先进的技术也给构建在硬件之上的数据处理软件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促使整个软件栈作出调整来适应高速的存储硬件.


  2新型计算技术


  2.1多核


  佐治亚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针对多核系统提出一种可拓展的定序原语—–ORDO[30],改善了现有的并发控制中采用原子指令解决高速缓存行冲突问题的可拓展性.在多核、多CPU的服务器上,定序需要使用非常昂贵的原子指令,这也很大程度上限制多核结构的并行性.因此,ORDO采用了一个全局恒定的同步硬件时钟,并且它也是一个对多核架构友好和具有不确定性窗口的时钟.此外,作者也通过使用他们所提出的ORDO原语,做了大量的实验,验证基于四种不同架构(IntelXeon、XeonPhi、AMD和ARM)的算法和系统软件(例如,RLU、OCC、Hekaton、TL2和进程分叉)的可拓展性是否得到改善.实验结果表明,这些不同的算法和系统软件均得到了很好的改善.


  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种新颖的文件系统设计—–ScaleFS[31],它采用与每个CPU核绑定的操作日志,解耦了在内存和磁盘中的文件系统.这种设计使得高度并发地访问内存中共享的数据结构成为可能,这是因为并行的存/取操作没有缓存冲突,可以并行执行,因此,可以使文件系统的性能得到完美地线性扩展.ScaleFS在每个CPU核对应的日志中记录相应的操作,以便它们可以被延迟,直到fsync系统调用才更新到磁盘中.fsync系统调用将会合并每个CPU核的日志,并将这些操作应用到磁盘上.ScaleFS通过使用基于时间戳的线性化点、计算操作的依赖关系和吸收操作等技术,既保证了良好的执行合并性能,又确保了最终操作的正确性.


  除了上述ORDO和ScaleFS在高速缓存行方面的优化以外,随着内存计算技术的兴起,也有许多的研究者尝试在NUMA架构方面做出努力,改善访问本地和远端内存不对称的问题,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如,内存分配与调度[32]、并行查询评估[33]等.通过上述这些工作,我们发现目前基于多核体系结构的软件优化技术,主要采用减少软件系统中数据冲突方法,并提高阿姆达尔定律中可并行部分的占比,从而实现更高的并行性,达到加速上层数据处理应用的目的.


  2.2GPGPU


  由于OLAP中的任务执行模式非常符合SIMT特征,因此,在OLAP系统中实现数据并行计算是较为容易的.大量的数据可以被切分成多个数据块,将数据块作为并行执行的基本单位.所以OLAP的场景适合GPGPU的处理模型,开发者可以将多个数据块分配到多个不同线程块上并行执行.随着一台服务器中GPU数量的不断增加,PCIe的带宽成为了新的瓶颈.英伟达公司研发出新型NVLink技术[34],这也是GPU数据库与PCIe传输带宽瓶颈的一个解决方案.在CPU/GPGPU的异构体系结构中设计任务调度的框架,以及设计更为高效的算法来优化数据操作是当前研究的重点.


  GDB[35]是一个基于GPGPU开发的完整的查询处理系统,包含了一系列基于GPGPU架构的高度优化的操作原语和关系算子,并设计了代价估算模型来估算GPGPU上的查询执行时间.马格德堡大学的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针对列存储数据库设计的混合查询执行引擎—–HyPE[36],能够综合CPU和GPGPU的特点,生成混合式查询计划,并基于代价估算模型对查询计划进行优化.在异构处理器查询执行时间的估算中,HyPE采用基于学习的自调整决策模型,在输入数据集和结果执行时间之间找到关联,并采用统计方法进行学习.当有足够的观察对象时,统计方法将会拟合出一个近似的时间估算函数.麻省理工学院的研究人员开发的MapD[37]是成功商业化并更具实用性的新型大规模并行数据库,它利用LLVM编译框架将SQL语句编译成GPU原生代码加速计算.除了上述关于查询引擎的工作,还有基于现有的大数据分析和数据库平台进行改进和优化的工作,如Spark-GPU[38]、PG-Strom[39]等.


  OLAP型负载关注在大量数据情况下的单条查询的分析效率,这与SIMT的数据并行执行模型非常契合,使得GPGPU在OLAP应用中可以很好地并行执行.相反地,OLTP型的负载要求在短时间内处理大量事务,对处理的并行度以及吞吐量的要求更高.因此,GPGPU单指令多数据流的方式不适合OLTP应用.为了改善这种不适应性,南洋理工大学和香港中文大学提出并实现了一个面向OLTP应用的GPGPU事务执行引擎GPUTx[40].GPUTx将多个事务聚集到一个块上,作为一个任务执行,借此获得更高的吞吐量.块执行模式只支持预先定义的事务类型,需要给出明确的执行策略.开发者根据块中的事务是否按其时间戳顺序递增执行来判断一个块事务模型是否执行成功.


  2.3FPGA


  现阶段,在数据处理领域,使用FPGA加速计算主要是针对某些特定的场景和算法.DavidSidler等人[41]探讨了如何在数据中心中优化和改进基于FPGA的TCP/IP协议栈,以及极大程度地减少尾延迟问题.KaanKara等人[9]通过使用FPGA加速基于哈希的数据分片,将FPGA芯片作为协处理器放置在其中的一个插槽上,采用QPI技术与CPU相连,首先将带分布的数据加载到高速缓存行中,然后在FPGA上执行分片写回操作.DavidSidler等人[8]采用一个基于IntelXeon+FPGA的混合架构加速传统数据库MonetDB中的模式匹配查询,首先在CPU上进行作业调度和分配,然后在FPGA上实现了一个状态机,执行具体的状态转换和正则匹配.


  除了上述这些特定的工作以外,也有研究者尝试在FPGA或FPGA+CPU中实现一个完整的软件系统.ZsoltIstvan等人[7]基于FPGA实现了一个就近的键值数据存储引擎Caribou.它采用了Cuckoo哈希表的方式存储键值对,使用基于位图的方式分配和管理BRAM和DRAM的内存,在FPGA上采用执行流水和数据并行的两种策略加速查询操作.张铁赢等人[11]充分利用异构计算的体系结构进行软硬协同设计,实现了一个兼容MySQL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X-DB.X-DB采用FPGA的流水线和IntelQAT技术,实现数据的解压缩.IBM的数据仓库分析系统PureData[42],其前身是Netezza,采用FPGA和多核相结合的协同处理技术加速计算,同时这项技术也逐渐被商用DB2所采用[43].我们相信,随着计算机体系结构的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系统采用FPGA来加速数据处理,进一步减少整个软件栈的开销.


  3新型网络技术


  3.1数据面与控制面


  在传统系统内核中,将数据面和控制面混在一起,导致了许多不必要的软件开销,如,系统调用、内存拷贝等.随着高速网络的发展,数据面和控制面分离成为一种新的趋势,因此,有许多研究者在此方面做出努力和尝试.华盛顿大学和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提出了操作系统仅作为控制面的方案Arrakis[18],将传统的I/O数据路径从内核中隔离出来,提供一个用户级的库与硬件设备直接交互,访问控制和硬件配置等工作仍然保留在内核之中,这样提高了系统的安全性.斯坦福大学和洛桑联邦理工学院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高吞吐量和低延迟并且数据面和控制面分离的操作系统IX[44],使用硬件虚拟化技术将内核的管理和调度功能(控制面)与网络处理(数据面)分开,提供了一个零拷贝、原生的编程接口,使得应用可以直接操作I/O数据.


  Intel工程师们也开发出了一套用户态数据面套件DPDK[45],它提供了高效灵活的包处理解决方案.在DPDK中,开源社区的工程师们实现了一套多核和大内存页的框架,以及一整套轮询模式的驱动和无锁的环形缓存.韩国科学技术院和普林斯顿研究团队,也针对多核系统实现了一套可拓展的用户态TCP协议栈——mTCP[46],采用不共享文件描述符和批处理的方式进行报文收发,同时也提供一套支持类似于传统内核接口的编程模型,方便了上层应用.这些将数据面和控制面分离,以及将传统基于内核的数据处理迁移到用户空间的研究工作,缓和了传统内核模式下上下文切换、内存拷贝、中断等带来的软件开销,使得高速网络的潜能得到进一步释放.


  3.2远程直接数据存取


  斯坦福的研究团队[47-51]提出了一个基于Infiniband高速网络的新型内存键值存储系统RAMCloud,它使用基于日志结构的内存管理策略改善高使用率情况下内存分配与回收效率,将读操作时延降到5µs,写时延降到了15µs.此外,他们也在RAMCloud系统中实现了辅助索引,为访问一个键值对提供了更多的索引方式.同时,他们还在系统中实现了线性化,提高了系统的一致性,使得其可以满足更多更复杂的应用场景.与RAMCloud类似,FaRM[52]和MICA[53]都采用了RDMA技术优化数据传输,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但是,不同的是,FaRM和MICA更加关注系统的整体吞吐量,在此方面做了许多优化工作,使得RDMA高吞吐量的特性进一步得到体现.


  除了上述这些NoSQL系统,传统的关系型数据库系统也开始使用RDMA技术.阿里巴巴数据库团队使用了基于以太网的RDMA和NVMeSSD技术实现了关系型数据库PolarDB[54],它借助于RDMA提升网络交互的效率,利用NVMeSSD来提升单机I/O的性能,将计算层和存储层分离.此外,也有一些研究者使用RDMA技术优化查询处理[55]、事务处理[56]等操作.


  3.3可计算的网络


  随着CPU处理能力的提速趋于平稳,一些研究者利用两端的RDMA技术去加速通信.然而,当引入RDMA以后,CPU的处理能力又成为了新的瓶颈,限制了数据处理应用的整体性能.因此,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和微软研究团队提出了一个与可编程网卡相结合的内存键值存储系统KV-Direct[15].它将一部分的CPU负载卸载到可编程的网卡上,缩短数据处理的路径,进一步提高系统的整体性能.此外,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Barefoot网络的研究团队,使用可编程的网络实现了一个驻留在交换机的缓存NetCache[14],使得读数据的路径变得更短,提高了系统的读性能.NetCache的核心是一个数据包处理流水线,利用现代可编程交换机在交换机数据面中有效地进行探测、索引、缓存,同时,也保证了缓存一致性.


  也有一些工作将可计算的网络与非易失性存储器相结合,如,PASTE[13].PASTE是由日本电气公司欧洲实验室和比萨大学的研究团队共同研发,是一种新的NVMM网络编程接口,支持标准的网络协议,如TCP和UDP.同时,它也将可编程网卡与NVMM紧密结合,一旦数据经过网卡的DMA到达主机内存,就将被永久驻留,不需要再次复制.此外,微软Azure云也在开始使用基于FPGA的定制可编程网卡SmartNIC[12]来加速云上的数据处理应用.


  4新型存储技术


  4.1一致性与编程模型


  非易失性内存的一致性问题源于缓存到内存的乱序写,以及NVM中数据的部分写.因为缓存中的数据被刷入内存时是乱序执行的,在故障重启后的NVM中,可能存在只写了一半的数据或非连续的数据.为了解决NVM的一致性问题,学术界做出了很多努力.


  NV-Heap[57]致力于提供安全的接口来构建持久化对象,它保证了指针安全,提供了一组简单的原语,例如,持久性对象、专用指针类型、内存分配器,来保证一致性.不同于NV-Heap基于对象的存储,Mnemosyne[58]支持多字长的事务.Mnemosyne提出了一些编程接口来创建、管理非易失性内存,以及保证故障发生时数据的一致性.它提供了原语用于直接更新持久化数据,并通过轻量的事务机制保证数据的一致性更新.HEAPO[59]设计了本地的持久化堆结构以及相应的调用接口,利用undo日志和事务机制来保证写入操作的一致性.PMDK(PersistentMemoryDevelopmentKit)[60]提供了一系列的库来简化基于存储级内存的编程工作.SAP的研究人员尝试将NVM应用到商用HANA数据库中,他们针对如何判断NVM中数据的有效与否、系统重启后指针重定向以及NVM中无效数据的垃圾回收等问题给出了合适的解决策略[61].


  4.2精简的机制


  传统的数据处理机制面向磁盘等慢速设备设计,常常通过一些空间换时间、冗余操作来换取系统的一致性、持久性或高性能性.当NVM技术被引入后,这些原本有效的软件机制的开销也变得越来越不可忽略,逐渐成为新的性能瓶颈.


  基于磁盘的存储系统通常采用预写式日志(Write-AheadLogging,WAL)来保证数据的持久性,提升写操作的效率.WAL机制保证了在事务被提交之前相关的事务日志已经被安全地持久化,防止因为断电或其他系统故障导致数据丢失.因为磁盘存在随机写和顺序写速度差较大的问题,通过WAL机制将随机写数据转化为顺序写日志,极大地提升了写操作的执行效率.与此同时,WAL机制同样带来了数据冗余、写入放大以及资源消耗等问题[62-63].考虑到NVM的读写速度比磁盘快了一个数量级,并且随机写和顺序写差异较小,存储系统可以采取就地更新的方式,在写操作执行期间,不写redo日志,而是直接将更新后的数据写入NVM[64-67].


  JoyArulraj等人[63]讨论并分析了就地更新、复制更新以及基于日志的更新方式三种情况下的系统恢复机制.因为NVM的非易失性,系统重启后,所有的更新数据仍在NVM中,不需要经过回放日志以及构造内存表的阶段,大大减少了系统恢复的时间.也正因为NVM的非易失性,导致NVM中存在大量无效的未提交数据,可以通过能感知NVM的分配器[60]来回收无效空间.


  I/O速度显著提升,使得网络交互的代价逐渐成为数据复制过程中的新瓶颈.主要的改善策略包括减少网络交互的次数、引入快速的网络硬件以及减少不必要的拷贝开销.Mojim[68]使用了一套高度优化的网络栈以及复制策略来减少数据复制过程中的开销.它使用两层结构,第一层的节点之间保持强一致性,并通过RDMA进行消息传递.第一层和第二层节点之间的数据同步具有多种模式,可以在可用性、一致性以及性能之间权衡选择.


  4.3轻量化的系统


  除了精简不必要的软件机制,相较于快速的非易失性存储设备,存储软件栈本身存在过于厚重的问题.一些研究工作致力于对存储栈进行优化,使其更加轻量化.


  SPDK[69]是由Intel开发的一系列库来帮助用户实现高效的存储应用.NVMe驱动程序是其中的一个库,它提供了一种较为直接的、零拷贝的数据传输方式.NVMeDirect[70]作为一种用户态的存储框架,为应用提供了直接的操作接口来访问NVMe设备.不同于SPDK,NVMeDirect提供了更加灵活的队列管理机制,使得不同应用可以选择不同的队列调度以及完成方式.LightNVM[71]是一个位于内核空间的Open-ChannelSSD子系统,提供了一系列的操作接口使得主机可以直接地访问底层的Open-ChannelSSD.还有一些工作通过绕过Linux内核[72]、使用轮询的方式替代中断方式[73]、消除不必要的上下文切换[74-76]来减少存储栈的开销.


  作为一个用户态的日志结构的文件系统,NOVA[77]通过为每一个inode提供独立的日志来提升并行性,并且将用户操作的文件数据从日志中分离来缩小日志大小,进而减少垃圾回收的代价.Aerie[78]是一个面向存储级内存设计的文件系统,它绕过了Linux内核,极大地减少了存储栈中文件系统层的开销.DevFS[79]创造性地将文件系统从操作系统中搬到存储设备中,使得文件系统和存储设备之间的访问路径更短.但是另一方面,缺少主机依托、CPU资源受限、设备内存容量小等问题使得存储设备层面的文件系统仍然存在诸多使用限制.


  5结束语


  随着新型硬件技术的发展,构建在其之上的传统软件技术已经变得不再适用,很难发挥出硬件变革带来的全部性能.为此,传统的软件系统需要做出改进以适应高速的计算、网络以及存储设备.在计算方面,将数据处理软件与异构计算的体系结构相结合,根据计算任务的特征,将任务的不同部分放到恰当的处理器上,以达到充分发挥出异构计算的性能.在网络方面,高速和可编程的网络技术潜移默化地改变上层的软件系统,使网络与应用的关系变得更加紧密,从而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开销,甚至可以探索应用具体的网络计算技术.在存储方面,新型非易失存储器的出现,改变着现有系统的存储结构,给上层应用带来许多可能,同时也带来像一致性、持久性、安全性等诸多挑战.未来的研究工作,将基于学界、工业界已有的分布式数据处理软件系统,探索与新型硬件技术相结合、软硬件协同设计等技术,降低软件不适应引入的额外开销.总而言之,硬件技术的不断变革提升了数据处理系统的性能,相应地,软件技术需要针对新型硬件的特性做出适当的改变,将硬件潜在性能发挥到极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