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论文网免费提供小学英语论文范文,小学英语论文格式模板下载

关于第二教时词句教学的研究与分析

  • 投稿让你
  • 更新时间2015-09-02
  • 阅读量401次
  • 评分4
  • 35
  • 0

江苏扬州市江都区杨庄小学(225200) 高玲嫒

《牛津小学英语》是采取分板块的形式进行编订的,主要分为话题板块、词汇板块、句型结构板块。广大教师在讲授第一教时的过程中已经十分的熟练融入词汇板块和句型结构板块。伴随着对第一教时话题板块的深入研究,对第二教时的词汇板块和句型结构板块的研究与分析,已经成为当前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将对《牛津小学英语》第二教时的词句教学谈谈我的实践体会。

一、紧扣目标,做好预习指导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英语教学的目标也发展一定的转变,由最初的语言知识目标转变为三维教学目标,即知识、情感与能力。各项教学行为的主要指向均是课堂教学内容,在教学时对学生的能力加以培养。因此,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前预习时,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指导学生掌握一些简单的词汇;对一些简单的句型进行掌握,促使学生在课堂学习中能够更好地理解与应用。

二、对话互动,激活课堂教学

在组织小学英语课堂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应当明确一个主线。在教学过程中紧紧抓住教学主线,结合实际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有效的导入课堂学习。

1.结合生活案例,开展有效导入

在开展第二教时课堂教学过程中,导入是一个极为关键的环节。如果一堂课的导入处理的好,那么就能有效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例如教学unit 9 Breakfast时,教师可以通过投影,将吃早餐的图片展现在学生的眼前,将“吃早餐”作为课堂话题,教师与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本次课堂教学中。

Teacher:Look!What is my breakfast?

Students:Milk and bread.

Teacher:Yes.I have milk and bread for my breakfast?What is for your breakfast?

Students:Bread、egg、milk……

Teacher:Today we will have a new unit——Breakfast.

2.循序渐进,展开对话教学

要想让学生真正掌握教材中的词汇和语句,仅仅只是由教师不断讲解、朗读是不够的,在这种教学方式下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仅仅是暂时的、片面的。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当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展开对话教学。学生在对话交流中,掌握第二教时的词汇与句型。如教师出示一幅空厨房的图片,进行如下对话:

Teacher:Guess!Where is the glass?

Students:……

Teacher:Where are the cup?

Students:……

三、加强引导,深化教学活动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的设定问题,激发学生的语言思维;同时,还应该对教材内容进行深入的挖掘,强化课堂教学深度,提升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1.设定问题,加强对文章的理解

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设定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学习,有目的性地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内容与图片。学生在对无文字的语篇图片进行仔细观察的过程中,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与发散性思维,同时有助于锻炼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与表达能力。教师针对学生在理解教材语篇基础之上所得到的猜测,不应对其猜测结果的正确性过于追究,而应当注重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言思维能力。如在教学“Breakfast”时,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要求学生观察教材中的图片,然后猜想答案。在一段时间之后,教师要求学生给出自己所猜测出的答案,教师对学生的答案进行纠正,最后教师要求学生齐声将正确答案朗读出来。

2.适度挖掘,强化教学深度

与第一教时的课堂教学相比,第二教时在教学设计方面更关注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以及整体性。因此,在第二教时词语与句型的课堂教学中,其所承担的教学任务更为多样化,例如引导学生认识中西方文化之间的差异。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应当采取有效措施,对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挖掘,进一步加深课堂教学的深度与厚度,丰富学生的知识。

在进行小学词句教学时,应当充分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与年龄段,针对不同的年级选取适合的教学方式,灵活应用,因材施教;同时,因为每一位学生的智力水平与成长环境是不一样的,其英语词句的掌握水平也不一样,所以,应当加强学生之间的互动与交流,这不仅能够使提供信息的学生得到一定的成就感,同时还能调动学生不断获取信息的主动性与积极性。“All roads lead to Rome”(条条大路通罗马),正如这句谚语所说,小学英语词汇与句型的课堂教学方式有多种,只要人们不断的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就一定可以找到最为理想且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特约编辑 熊叠丽)